课程笔记方案范文

2022-10-0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民俗学课程笔记

民俗学课程笔记(万建中)

一、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一级学科是社会学,(学科体制,教育部的教育委员会)。社会学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我国学科的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社会学上面是法学,硕博是法学。研究下层的、民众的学问。民俗学研究:田野作业法(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文化是平等的。多样化)

二、民俗文化活动 民俗节日不需要外力推动。(中秋节)

三、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是处在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的底层,起着基石的作用,也是最稳固的一种文化,有强烈的惯性。一个民族最稳固的变化,具有一种传承的惯性节是一种非常时刻,具有难以通过的含义。中秋节的来历?什么是“节”?民俗文化是重复的,使得我们的生活有规律,可预见。1.“节”=约定俗成?2.节外生枝。(中西方饮食的差异。)植物都有“节”。3.时间的分类。平常时间和和非常时间。非常时间就是“节”。“非常”就是不吉利、很凶恶的时间。所以叫“过节”。传统节日都是单数。4.中秋节的特殊性。

文化是平等的,是没有差异的。文化并不等同于文字。

文化分类为上层、下层。民俗文化属于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的基石,所有精英文化都建立于底层文化。

底层文化是最稳固的文化,不容易发生变化。民俗具有流传的惯性。

解释文化和身边的生活,生活的意义,民俗文化的重复性,带来生活的规律、节奏和可预见性。

“节”约定俗成的日子和时间。

节日的非常,指不吉,最难通过的时日,所以叫过节。自古节日的时间多是单数,是非常不吉利的时间。

“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循环往复。月圆月缺,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与生命的永恒相一致。中秋节抒发的是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吃月饼,实际上,享受的是美好。为什么中秋节有送月饼的习俗:因为送月饼,象征送美好。生命的永恒。(砍伐桂树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古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永恒的生命观。中秋抒发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圆圆满满,团团圆圆。这就是为什么说“节”有一种生活意义。

如何顺利地过节?一是行为上的小心翼翼,通过自我行为的约束来通过这个“节”,就是禁忌。“禁忌”是什么?(洪水来了不回头?《猎人海力布》——“魔物”或者宝物的使用都是有禁忌的。为什么会变成石头?石头是誓言、承诺的象征。很多少数民族向石头发誓。)禁忌:有些事情不能做,做了就会受到惩罚。常识与禁忌:受到的惩罚不一样。违反常识受到的惩罚是现实中的一般的惩罚,而违背禁忌受到的惩罚来自于精神、心理层面的,而不是实际、肉体上的惩罚。所以这种规范才是值得探讨的。(孕妇的禁忌: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上世界80年代:美学。美就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民俗与风俗的区别:相对的。(采用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因为这门课研究的是文化。文化本身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譬如七夕。生活就是一切。专家不能决定老百姓的意愿。

只有中秋是特别的——抒发团圆美好的愿望。桂树砍了又长,长了又砍,生生不息。玉兔捣药——长生不老药。送月饼——送美好。如何过节?约束自我行为,安全渡过凶恶的节日——遵守禁忌。《猎人海力布》龙宫三天,人间三年or三十年。凡是魔物(宝物)的使用都是有禁忌的。石头——是誓言的象征,是沉默的。违反禁忌的惩罚——心理上的、精神上的惩罚,带有玄幻色彩,非实际的。《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生活是重复、模仿,你 1 所经历的苦难别人都经历过,不是独一无二的。美就是生活。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 中秋,源于天体崇拜。中秋的神话是先民对生命的执着,中秋节抒发的是最为美好的情感。

过节的禁忌,对自我行为的约束。

非常之物大多有禁忌。

民间的大量变石传说。石头,象征誓言、承诺。

常识和禁忌之间的差别,打破禁忌受到的惩罚,来自于精神和心理层面,基于这一点本质上的差别,禁忌才成为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少数民族地区,唱歌,本身是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纯粹的抒发。

生活就是重复和模仿。

美学,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就是生活。生存的意义在于生存本身。文化是相对而言,具有差异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生活本身对于文化对于文化具有决定权。

理解他人的理解。而非纠正、指导和评判。【纳西族的走婚。(男阿注携带松子、油炒糯米饭、小弯刀);汉民族中“家”的概念。】民俗与风俗的区别: 植物性格:含蓄,内向,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动物性格:外向、奔放、征服,弱肉强食。@饮食透露出民族文化性格的信息。 中国人将食物分为生和熟,生食和熟食;将人也分为生人和熟人。 中国人的吃穿用,皆取自于植物,中国人对植物的亲近感。治病用草药,纯棉的衣物,盖房子用木头,建筑系叫做土木工程系。饮食的器具筷子。(对“筷”“子”的解释【在民俗学中叫做讨口彩】——观念在文化和个人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民俗包含了主体民和俗两个部分。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文化差异,汉民族的“家”观念。

民俗、风俗——

民俗包含了民和俗两个部分,民既是创造‘俗’的主体,俗既是现象的本身。

民俗事象:事,是过程、事件;象,即指现象。譬如婚礼。既要研究婚礼的过程,还要研究谁来参加婚礼。

风俗揭示了一种文化现象,生活现象,是自然流传的,从古至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它是自然形成的过程,也会自然消融。是风袭文化的综合表现。

民俗禁忌——行为禁忌,如莫回头的传说;语言禁忌风俗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植物性格,动物性格的概念划分的提出)

什么是民俗学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民俗研究方法:田野作业。与调查的区别:作业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程序。调查是为了获得某种资料而进行的。“民俗学”词汇:folklore,源于英国文化考古学家汤姆斯。他提出民俗学是对民众的知识,民众对生活的看法的研究学科。【英】汤姆斯“迷信”的阐释民间信仰的合理与科学性:信则有,不信则无。民俗学是在进化论的思潮中产生的。 民俗学定义:哈特兰德给民俗学下的定义是“研究未开化人心理现象的人类学”。通过遗留的民俗来探讨古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 兰格则称之为“遗留物”的科学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第一次使用“遗留物”这个词,用来指那些“被习惯势力带进不同于他们早先的社会环境”的见解、观念和习俗。

弗雷泽《金枝》

田野作业法,命题——选题——制定计划——实地调查的学术研究过程,来自于田野,又回归于田野。

无法分类的,出于模棱两可状态的对象,都是禁忌的对象。恐惧来源于未知,和无法判断。

任何的群体都会形成自己的生活风俗习惯。民俗学通过俗,来了解其民。

民俗学词汇

民俗学:folklore,源于英国文化考古学家汤姆斯。他提出了应对民众的知识,民众对生活的看法的研究设立学科。研究对象,是民间流传的,民众享有的文学和民俗。

民间文学,迷信、风俗、民歌、谚语等等。

关于迷信,民间信仰和习俗。民间信仰的力量。信则有不信则无。

研究未开化人心理现象的人类学。——哈特兰德。

通过古代遗留的民俗文化现象,探讨先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状态以及生活观念。民俗既是文化“遗留物”,指代那些“被习惯势力带进不同于他们早先的社会环境”的见解、观念 2 和习俗。

两种极端的性格集中在一个民族身上,这样的民族是一个让人担忧的民族。樱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绅士风度,很儒雅;而武士却很残忍,这两者集中在日本人的身上,反映出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模梭两可、摇摆不定的。

民俗学是一门现在学,而不仅仅是一门历史文化学。民俗是‘现在’的生活现象,是一种文化力量。

传统习俗、仪式的社会根源和强大的社会功能。结婚仪式是重构关系网的最好时机。

民俗是一张网,一旦人偏离了约定俗成的轨道,就会感受到传统和集体的力量。

【所谓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思维,并非不可突破的,但是你不能在意大众对你的看法和固定的成见。只有突破了这种他人加诸的牢笼,才有可能达到空的状态,从而进行自我的升华。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观念而非他人。这也是唯一的不同点。虽然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通常依靠他人来折射自我,但是一旦你认识了自我,那么坚持自我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民俗学相应的改变和扩大。本尼迪克特没有把民俗定位在遗留物中。民俗永远是现代的民间生活现象,是一门当代学。祥林嫂为什么会死,是她偏离了民俗的轨道。寡妇在南方称为单边人,鬼婆,大户人家一般不接受这种被认为不干不净的人。过去丈夫的死会归咎为女性阴性太重。古代只有结发夫妻才有资格坐花轿,坐花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其他小妾没有这个资格。举办婚礼是为了收份子钱、广而告之。更重要的是新郎新娘一生中最风光之时,成为整个婚礼的焦点,重构关系网的最好时机。人一生中多是默默无闻的,只有在举行结婚仪式,新娘是一生中最亮丽的,新郎是最英俊的,也是重构关系网的最好的时机。民俗是一张网,每个人都生活在网里面。祥林嫂想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这张网,是不可能的,她太渺小了。

伴随着时间流逝和知识、经验的获得,任何一项有生命力的、涉及充满活力材料的研究都必须相应地改变和扩大其范围。对于民俗学研究者来说,民俗永远是“现在”的民间生活现象,它是一种生气勃勃不可遏制的力量。

一般人死之后一了百了。祥林嫂不行,据说她嫁了两个老公,她死了之后在阴间,她的两个老公会来抢她,因此,死对她来说是一种新的恐惧。她死的也不是时候,那是在大家过年团圆祝福时。鲁四老爷其实对她恩重如山。大家都在编织网。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不断消亡、不断以新的表征呈现出来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现在社会发展太过,对一些传统的东西会造成破坏。仅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完整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琴艺术和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如果得不到保护,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中国人骨子里是喜新厌旧的。学了民俗学这门课,我们也有责任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不断消亡、不断以新的表征呈现出来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旧有的民俗会消亡,同样新的民俗会产生。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追求极大化的时代,对传统文化会产生人为的破坏。

文化遗产的根本在于其内涵而非形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消亡的速度相比物质遗产更加迅速,且不易于察觉。

民俗不一定要固步于以往的事物和遗留,更要看到现在正在产生的新的民俗和思维方式。

一切向前看的今天,传统的民俗文化会有人为的破坏。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物质没有文化(非物质),那么是不完整的。比如之保护四合院,而不保护相关文化;古琴艺术,不仅弹奏古琴,所弹之人,指法,传说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不易被感知。

钟敬文先生与民俗学在规定民俗学范文的问题上„„有不少学者把对象限于过去(如注重原始遗留物的研究),它可说是一种“社会考古学”。他们的着眼点,是古代文化在现代 3 生活中的遗留。反之,有的学者却不囿于这种界限。古代文化的遗留物,他们固然要搜集、研究,现代产生和流行的民众思想和行动,他们一样不肯忽视。我们觉得后者这种看法是比较明达的。——《钟敬文民俗学论集》民俗学的作用及其功能。

排泄训练,入学前蛮横无礼。学校会塑造荣誉感。一个小孩成绩不好,会受到鄙视。中国人要面子,日本人更要面子。宁愿陪黑人住,也不愿陪日本人住,受不了日本人的礼节。受了污染,用极端的手段来消除侮辱。中国人注重光宗耀祖,日本人注重集体荣誉感。理解他人的理解。比如极端的荣誉感、极端的报复行为在美国是不可理解的。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造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民间通过叙事来保存历史。

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在日本受到广泛的欢迎,作者提示了一些连日本人自己也没发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怀着“理解他人的理解,尊重日本人的态度”来写这份报告的。现在中国的问题由于官方政府的介入,保护反而成了破坏。万建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需要保护的。耿村是中国第一故事村。讲故事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叙事所有的都不存在。叙事就是在讲故事。故事谁都愿意听,因为它不涉及到隐私,它只给我们带来快乐。民间没有它的历史,通过民间故事把它留存下来。最宏大的叙事是史诗。故事(story)历史(history),历史是他的故事。故事,叙事,民间的历史通过叙事的形式而流传。

史诗,宏大叙事。它可以衍生出许多其他的作品,成为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故事和历史,story和history。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故事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创造,它还是一种对某种历史的夸张和奇幻的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对事实的虚构夸张和再创造,是非常伟大的行为。】

有两种人善于讲故事,一个是商人或远游者或水手,拓展空间的维度,远游者,在空间的维度上扩大了人们的生活视域。《山海经》——刘宗迪,想象地理论。中国人的窥视心态。一个是老人,从时间的维度上讲故事。老人的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带有一种真实感和权威性,在时间的维度上,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民俗学其研究价值之一是向民俗主体延伸,从民俗的俗转向民俗的民。民俗学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

民俗学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改造两个方面,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护变成政绩工程,使保护偏离正常轨道,保护变成破坏。宏大叙事就是史诗,成为重新创作的原动力。向民俗主体的延伸:民俗学之所以秉赋如此实的社会功能,在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向民俗主体的延伸。民俗学自然以民众的风俗现象、生活形态为观照的对象,但又不止于此,反过来,从以民俗的“俗”转而审视民俗的“民”,亦即创造和传播风俗文化的主体。

集体荣誉感,对社会认同的需求。

【理解他人的理解,而非仅仅通过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对他人的尊重也许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恰恰正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去对他人的理解进行理解。如果能认识并且时刻牢记这一点,我相信能够更好的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意愿。而非强迫其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意志。】

【重点其实就是自由意志,只要能做到不受干扰,屏蔽无聊信息,就可以达到某种精神自由。】

俗,就是欲望,精神渴望。国庆节,官方节,是数字化节日。官方的节是向后看的,要我们去回忆咀嚼过去,如十一国庆、七一建党节。传统节日:向前看,是面向未来的,尤其是大年三十——年夜饭。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放假——营造过节气氛。本尼迪克特通过选取日本民众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来分析其民族特点。譬如“风吕屋”与“各就各位”。文化的两种分类:罪恶感文化(美国、基督教文化)和耻辱感文化(日本)。民俗知识:无需专门学习。

4

异文化的研究,能够促使观察者发现一些客观的不易察觉的信息。民俗学者的调查要把自己的调查过程考虑进去,整个的过程都描述出来。民俗调查有主位与客位之分。主位是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考察当地人,以当地人的语言来书写民俗。语言文字的表达也尽量贴近当地人的习惯,方言。客位是完全以自己的学术立场来看待当地民俗。是指通过自己的学术立场来进行考察和书写。

民俗学考察的心态:理解他人的理解。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婚俗制度,纳西族不叫夫妻,是阿注。摩梭族这种婚俗当地人说没有婆媳矛盾这个好处。当地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局外人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评判他们、改造他们。而是应该观察并且理解,尊重其他人的民族风俗。价值观念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地域差异。民俗学者只能是去理解他们、体谅他们。摆脱猎奇心理。中国的文化是宏观的、模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就事论事。理解就带有情感,民俗学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学问,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公正的学术态度——理解的态度。理解,是最为重要的。对以民族民俗事象的理解达到了抽象、本质的层次。要习惯与看待和自己文化大相径庭的其他文化,必须尊重其他文化和其他人民对待自己文化的看法。

都市民俗(现代酿酒业神话塑造)。现代神话,生活中塑造了各种神话,塑造的过程,参与者和创造者。本尼迪克特特别强调:要习惯于看待那种和自己文化大不相同的其他文化,必有须尊重人家的文化和人家自己对自己文化的看法。一般讲到神话,就会想到远古时代,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但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神话,比如这些个星是怎么塑造出来的。

《菊花与刀》对民俗学研究民俗的启示之四:比较研究方法,民间文化研究方法——比较民间文化的方法。比较研究,大同之中存在小异,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本尼迪克特说,尽管一个部族可以有百分之九十的行为和邻居各族共同,但总有一点根本不同。大同中存在着”小异“。要善于发现小异。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对天皇”忠“是无条件的,而中国的”忠“、”孝“是以”仁“为前提的。中国人比较注重国与家两端,对公共地带是忽略不计的。”仁“,两个人,是人和人的关系,在中国最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孝的是列祖列宗,决定了中国人根的情结。因为中国人吃的是草,有根,使中国文化源源流传。日本人敬的是离自己最近的关系密切的祖先。中国人骨子里有种反骨的意识,忠在中国其实没什么地位。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家庭中就是“孝”。 孝的产生与农耕社会有深厚的关联,老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他们的态度是不可替代的,久而久之形成了尊重老年人的习俗。孔孟将这种习俗上升到理念的层次,产生了孝悌观念。 ‘根’情节,中国人讲究根深蒂固,认为人始终要落叶归根。因而传统在中国十分重要。

本尼迪克特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古典世界的阿波罗式;西方人的文化性格:现代世界的浮士德式。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看重的是征服、暴力;中国人安土重迁、固本守己,保守、内向、含蓄。骨子里没有霸占。动物性格(西方人),植物性格(中国人),中国人根的观念浓厚。东西文化差异--植物型性格和动物型性格。(《文化模式》)比如,中美同样是开发西部,但采取的方式理应不同,中国人“根”的观念太浓重。三峡大坝的成功不是技术、原材料的问题,是移民的问题,中国政府花大量的工作做移民工作。中国人的 5 确也比较保守,长城是用来防守,不是用来进攻的,但保家卫国是责无旁贷的。中国人就是要守住自己的疆土,保住自己的家园。“知足者常乐”,这是中国人的哲学。邓小平非常伟大,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农村进行分产到户的承包改革,因为中国农民的觉悟还没达到共产主义的程度,你只有把土地分到他们自己手上,这生产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小平同志的这一决策符合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名字也不要取得太伟大、太浩瀚,平平常常。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不要是入声,最好是平声,名,自命也。除了字的意思以外,还有发音。过去的人取名字多用贱名,好养活。名字取得不要太起眼,取单名容易重复,取名字也不要太复杂,越平常越好。人最好不要太内向。

本土观念强烈,没有霸占、侵占的意识。中国人对土地的观念,家的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中国的餐桌文化和酒文化。保守,不开放。例如,长城的作用是防守。中国人守疆的观念非常重,而收复失地对于中华民族也有深刻的意义。 重农观念,农民心态。

阿兰邓迪斯是美国加州大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教授,美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音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特别强调比较研究方法。同一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态可以比较;同一民俗事象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也可比较。什么是相对,是由比较产生的,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阿兰·邓迪思和比较研究法。比较的工作是绝对的,贯穿了研究调查工作的始终。1同一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态。2同一民俗事象的演变过程和轨迹。即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比较,强调事物的相对性。相对即由比较产生,强调个别和差异。反对普遍正义,民俗文化就是个别的,具体的,具有差异的。

民俗的本体特征

(一)的笔记 比较民俗学是民俗学的一分支。民俗学工作者总会把自己所处的风俗圈的风俗或熟悉的风类风俗与正在调查、研究的区域风俗相比较。风俗文化的信息掌握的越多,比较的可能性就越大,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就更全面、准确。民俗志:当地人书写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学者要大量掌握当地民俗志信息。没有比较就显示不出区域风俗的特征和独特性。《菊花与刀》是一个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以自己的文化同日本的文化作比较研究的结果。

民俗的本体特征:什么是民俗学,什么是民俗。

·民俗词汇的应用、解释。

·民俗的本体特征。

本体特征:

一、约定俗成的惯习民俗。

人类社会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生活现象。民俗事象——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不成文的规矩。1约定俗成。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现象。没有明文规定的管理,约定俗成的惯习、规定。公共空间意识的缺乏,家国观念的强化。2人类社会固有的,群体性的文化生活现象。流传三代以上即够得上民俗的标准。如‘踏药渣’的习俗,将药渣倒在繁华的十字路口,而这本身并没有明文规定,也不知道其产生年代。传承性”踏药渣“之民众解释:驱逐病魔;高明医生纠正;行医标志(幌子)。

民俗事象,事件、现象。事是事情,有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它的发生发展,有个过程。象是现象,可以呈现出出来的。要观察民,关注非常情况的出现。一旦出现非常的事件,那么潜藏的一些关系全会浮出来。关注不成文的规定,民俗很难追溯确切的起源,但几乎都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民俗事象:1将事象作为一个事件来看待。开头结尾的时间长度,象,是可以体悟到的具体现象。时间,过程和人物是必要因素。民俗事象的调查,应该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关注其中的故事,非常的情况。2不成文的规矩。民俗往往找不到根源,大多是传说作为支撑。例如很多日常习俗。

天人合一,就是人的行为方式要符合自然的规律。民俗多找不到它的根本的最早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但很多民俗会有一个传说来做一个支撑。自助餐是最尊重个性和自我 6 的表现。西方人对自我和个性的尊重。

人们观念中的约定俗成剩女原因之一是在观念上,男的要的是贤妻良母,女的就是想要靠山。传统婚姻习俗: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子无才便是德;温柔贤淑;忍辱负重;贤妻良母。生产其他方面的惯习幌子 理发店的幌子过去一般商店开店时,要将算盘拨得噼里啪啦响,预示一天的生意兴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惯习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不仅事象,观念也是约定俗成的。

剩女情况的出现,男性的观念是寻找贤妻良母。女性的观念是寻找依靠。正是这种传统婚姻观念造成了许多高条件的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

生活惯习

例如理发店的幌子,一目了然的标志性物件。探寻一些理所当然的表象下面的内涵,可以了解很多奇趣轶闻。

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惯习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隐语,又叫黑话。只有行内人能听得懂,同样也是不成文的。

民俗事象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成文的规矩。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民俗这种不成文的客观事实,越来越被一些有识之士重视。有些有识之士把当地的不成文的民俗记录了下来。但是很多民俗被民俗学者、爱好者记录下来,变成文字,这并不不会改变民俗的本质。目前中国留下了大量的民俗志资料。很多民俗的定型始于汉代。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而一些典籍中也保留了大量民俗资料,如刘安《淮南子》、段成式《酉阳杂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山海经》等。民俗学的领域广泛,地方志和典籍的研究薄弱。

民俗的本体特征

(三)

记录不改变不成文的规矩(对民俗的具体实施没有影响)不成文规矩比成文涉及的更广泛,使社会有条不紊的进行 2.族内婚-族外婚婚俗,如抢婚、哭嫁 3.民俗词典中关于民俗的七种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民俗代表文化传统,尤其是限定在某些区域范围内的。(民间文化或民俗强调的民众享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存在形态是非物质的。) 4.民间文学的记录文本是民间文学,但不等于民间文学,还有一些表演情景,声音形态等是无法记录下来的。

在具体实施中始终是不成文的规定。族内婚过渡到族外婚最早婚姻形式是抢婚 什么是民俗1.民俗事旧时的残余遗风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3。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5.民俗是指民间故事6.民俗是一种口头流传民间文化7.民俗是俗民文化

核心是传统 第二个特征是模式性化的惯习。

说不出发明人和创造者的、原始人和文明人都有民俗。进化论认为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含义广泛,但不是所有的传统现象都是民俗,有的属于精英阶层。民俗是退化的宗教,即宗教的世俗化,此观点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民俗仅指民间故事。民俗指民间文学。民俗指俗民文化。综合起来:传统,存在俗民当中。归为三类 :

1、民俗是文化传统,但不是一般文化传统,底层文化,是生存所必须的文化。

2、限于俗民文学的范围。(也因为此,民俗学在文学类)民俗学的边界是什么?底层的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都在研究。

从形式上看,民俗在此都有文字的描述,但这并不改变它那种不成文规矩的特点。民俗的文字描述,在这里仅是对这一存在的客观记录,这种记录,不具有章程,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行为不具有约束、规范作用。

记录仅仅为了保存,延续的需要,对民俗在生活中的实施没有任何影响。

民俗在具体实施中始终是一种没有明文约定的不成文的规矩,是 7 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习。

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有两种控制系统,一种是成文的,一种是不成文的。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延续,需要大量的不成文的规矩来约束。

人类的文明就是由于不断规范自身言行,使之变得越来越文明,摆脱本性中的兽性。

例如,婚姻观念的变化,从原始的浑沌状态到达规范化科学化的现代婚姻观念。人类希望自己生下的后代是纯种,潜意识里拒绝外来血统。

抢婚,通过暴力的形式来抢夺,因为先民认为族内女子是私有财产。在某些偏远地区还保留了这一习俗。婚,原本作昏。源于抢婚多在傍晚进行。同样哭嫁的习俗也来源于此。

哭嫁,情感的失落。对新家庭的恐惧。以及无忧无虑生活的结束。哭嫁歌,主要内容多是骂媒人。现在保存哭嫁习俗比较完整的是湘西土家族。

什么是民俗?

西方《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词典》有民俗定义21条,可归为七类:

1旧时的残余遗风,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一种不愿死的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创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民俗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它们比其他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民俗,有些上层精英阶层的文化并不能算在民俗的范畴之内。】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宗教的世俗化变成了民俗,主要是西方认为宗教,这个观点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宗教本身就是民间化的宗教。】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的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

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他文学方式的东西。【目前美国民俗学家大多持此种观点】

7民俗是俗民文化。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这些观点的核心就是1传统,2为限定于某些范围内——只流传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之中——的文化。

相对于上层文化,民俗是生存所必须的文化,是和生命连接在一起的文化。例如,先有歌后有诗。诗经本身就源于生命本身的一种欢愉。生命的快乐就是目的。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儒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无疑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民俗包含民间文学。美国的学者认为民俗就等同于民间文学。 民俗被视为与较高阶层的文化对照下的俗民的全部文化。欧洲学界多认同这种观点。民俗学的边界:研究的内容是所有底层文化,交叉学科非常多。民俗的价值,是一种程式化的文化传统。

俗文学流传在市民阶层,雅文学(纯文学)

而民间文学与这几种文学都有区别,民间文学的作者并非某一个人,而是属于集体的。讲述的环境,语境,与听者的互动,民间文学在现实生活之中。书本上的记录是无法完全表达民间文学的感染力的。

三类民俗定义一而统之,实际是一种民众中传承的文化传统,其核心就是传统。是生命中所必须的传统。

二、模式化的惯习

8 民俗是不成文的关系,并不是说它的形态的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相反,它作为一种关系,自身的展示总是模式化的。这里的模式化指的是重复出现的有规律可寻的习俗规则。

推荐第2篇:安东尼.罗宾课程笔记

安东尼.罗宾课程笔记

一、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生活品质的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1、我们一定要向最成功的人学习,节约有限生命的时间;

2、我们一定要知道最成功的秘诀: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3、一定要快乐:不仅仅要物质与事业的成功,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快乐;成功了却不快乐,我们会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4、了解关于生命的两大技巧:

(1)成功的科学——让自己永远处于颠峰状态;

(2)执行的艺术——很多人把成功复杂化了,我们一定要简化成功的方法;

而简单的常识往往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

5、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影响一个人最关键的因素:状态+人生的蓝图;

状态严重影响了一个人的表现和结果,所以只有改变状态,一切才会改变;

首先必须先知道现在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用别人的经验和信念去劝导别人;同时在对方状态好的时候再去提出要求,以此来影响别人;

要成功,先要调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象孩子一样,全身心都充满了活力。

二、财富的金字塔 (有财富不只是有钱,有钱死了也没有用!)

1、身体的能量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2、一辈子的生命有没有意义?(追求财物之前,先要追求身体和情感的丰富)

3、人际:当你沮丧或愤怒时,是很难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

4、时间:你很有财富,但当你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时,你有钱吗?

时间就是情绪,要改变时间,先要改变情绪状态;人们总能找到悲伤、沮丧的方法,但每个人都喜欢和快乐的人在一起;

所以,成功的秘诀就是:你必须成为一个别人想和你在一起的人。

5、工作、事业的目标;

6、理财(一定要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7、精神需求(只有对社会、对别人有所贡献时,生命才最终有意义)

(1) 最简单的方法:全力以赴地给予别人;生命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地付出; (2) 当你爱一个人时,你会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

(3) 只有当你去给予时,你的内心才会有深深地自豪感;

(4) 既要去奉献,也要去庆祝欢乐,象孩子一样去庆祝生活中的小事;做了事情不去庆祝,生命也不会有意义;而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所以每一天都要庆祝;庆祝得越多,生命的能量也越多,感觉也会越好。因为快乐应该是持续的,我们不仅要成功,而且要每时每刻都快乐。

三、有人经常会说:“做这份工作,真是累死了!”——请问我们的能量究竟去了哪里?

能量就是习惯,如何改变习惯呢?

1、先要改变思维方式;

2、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3、回到孩童时代——大风雨过后路上有很多的水洼,而大人和小孩的表现和反应却各有不同;

4、谨慎地选择朋友——和更成功的人在一起,请问你的好朋友身上有没有负面和毒药呢?

——美国一位90岁的老人,爬世界上最高的帝国大厦,从底层爬到顶层,仅仅只是为跑马拉松做热身。

1 他有能量,我们没有理由没有!

——千万不要用大脑吸收知识,一定要用身体。

小孩的学习效果最好,因为他不断地在移动,不断地在运用身体的能量。

四、如何改变情绪和心情?

1、身体的状态

改变状态,先从表情和声音开始,声音放大,说话加快,因为情绪是由动作创造的; 所有的人都有恐惧,要改变恐惧一定要先改变身体的状态;

当你的生活中出现了沮丧、愤怒、悲伤、难过时,必须用身体去改变所有的状态,改变就在一瞬间; 情绪和身体的肌肉一样,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肌肉,就是情绪的肌肉; 不要去等待一件事情的发生,要去创造它。

2、改变关注和聚焦点

请你发自内心地问自己:什么使你引以为豪?你爱谁?什么让你兴奋? 让你的大脑随时都保持在最美好的状态——如果一定要成功,Say Yes!

只有想着自己目标的人才会成为冠军,仅仅只是反复练这个动作怎么会成为冠军呢? 找到自己的关键按钮,就一定可以改变状态;

操练很枯燥,但成功者就是做失败者不愿做的事;成功者在后院不断不断地练习,成功突然就到来了; 如果改变焦点,你的整个人生都会改变;伟大的人生=伟大的状态; 极其成功的人都是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的;

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一定要聚焦你的方向在哪里。

3、当你想要改变别人时,问别人有价值的问题。

五、在你的命运中,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生命的规律:你把你的目标放在恐惧的事上,你得到就是越来越恐惧;

你把你的目标放在你要的焦点上,95%你都会成功。 真正控制我们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期望;

生活中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在控制着我们的生命,如空气、重力,但只有爱和快乐,控制了我们一生的质量;

要想人生发生改变,先改变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否则你是不会有快乐的,因为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感恩的;时刻看着自己所拥有的,你又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要想有更美好的生活,一定先要有更美好的信念,要时刻保持这种状态,让它成为我们一生的信念。

六、一生幸福的终极秘诀:

很少有人会相信一生都会幸福,但即使事情没有按你所期望的发生,你也可以一生幸福。

1、你的人生蓝图影响了你的幸福:生活的质量=未来的蓝图

请你诚实地问你自己:

(1) 生活中什么使你快乐?为什么?

(2) 生活中什么使你不开心?为什么它会使你痛苦?

不快乐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那样一种状态;

而它使你痛苦一定是因为你现在的状况跟你的期望、梦想和蓝图不一样。

2、解决痛苦的三种方案:

(1) 寻找抱怨的对象——那种事情/那个人/或是自己;

每个成功的人都失败过,但他们从不抱怨; 抱怨自己会更加地糟糕;

当出现困难时变得更强大的就是领袖人物;

2 是因为缺乏某些资源吗?资源从来就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整合资源,想出更多创新的方法;而最终的资源在于人类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最大的资源,如:决心、信念、动力、使命感、同情心、创造力、确定性、灵活性、人脉、视野等。

(2) 全力以赴,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

处于颠峰状态,去攻击那个问题,一切才能迎刃而解; 去请教在这个领域最成功的人;

要从身体开始改变自己,可以去锻炼身体、去跑步;

反省:我到底在哪个领域需要改变?明天我该怎么做才会更好?

(3) 改变你的生活蓝图、你的期望、你的规划;

明确你人生中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而无论你来自哪里,我们都需要爱;我们想要的是那种感觉,我们想要的是爱;

生活会满足你所提出的所有要求,只要你努力奋斗;如果你只要一点,你就只能得到一点。

七、通往财富和幸福的五个秘诀:

1、你必须知道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因为生命中每一天都有挫折;

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性:懂得如何轻易地面对挫折; 挫折就是成功之母,不要为小事而烦恼;

2、你必须知道事与愿违时该如何面对——每遇到一次拒绝你就离成功又近了一点;

3、你必须知道如何面对经济困境;

冒险不一定会成功,但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敢于冒险,因为成功者往往在事先就假想成功;

4、你必须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自满情绪——我们必须持续成长;

5、给予总是比期望得到的要多——给予别人更多,这会让你走向成功;

为什么有人如此有名,因为他们给予了别人超越别人期望的东西,这种声望让很多人愿意和他做朋友; 所以把一个客户当作亲人一样地去爱他,超越他们的期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你也一定会收获更多。

推荐第3篇:全员生发课程笔记

全员生发课程笔记概况

引言

你一生的造化超不过二分钟的显现,你今天怎么过你的一生就怎么过

未来管理方法:

体验讲话:看红尘中的人怎么讲

一、紧张

二、没有杀伤力,影响力

你能影响多少人,就能组建多大的团队,成就多大事业

对高层来说,讲话就是重要的能力(如世界演说家:希特勒)

说话的状态反应做事的状态

状态玄机:言行一致

你天天想的事,做的事,怎么能可能两分钟说不清楚?

三、抓不住核心

讲话的核心:你说出来的话对人要有所帮助,让他立刻行动,对人没有帮助立刻闭嘴 造成这样讲话的核心:

问题:讲话讲不好是能力问题吗?是经验问题吗?

我们深入分析:红尘中的人是怎样讲话的

首先看他们讲话的出发点(境界)

A、想表现什么,证明什么

B、想把事说清楚

C、想帮助对方,成就对方

看讲话不同的境界,他们的方向,关注点在哪里?

A、关注点在自己身上

B、关注点在事上

C、关注点在对方事上

看讲话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方向,讲话的方法(策略)有何不同?

A、刻意准备,假装,结果就是紧张

B、真实,简单,自然

C、真情流露,与众心常

由此可知:

讲话的境界,决定了讲话的方向,也决定了讲话的策略和方法(这就是我们从讲话的体验中得到的核心)

那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怎么用这个核心呢?

第一版块:境界

如:带团队

境界

A、利用团队给自己脸上贴金

B、为企业创造利润

C、成就团队,与他们共同成长

方向

A、关注点在业绩上、利益上

B、关注点在团队战斗力、执行力

C、关注点在员工身、心、灵成长上

所有的财富、利益、利润都只是顺带的结果

方法

A、交换、威逼、利诱

B、用制度管人,要求他们

C、和他们形成精神共同体(和他们一体)

由此可知:

团队带得好不好,是境界决定方向,决定策略

如:夫妻关系

境界

如:结婚为了什么?

A、找个饭碗、佣人

B、传宗接代

C、爱对方,成就对方

方向、策略

A、交换

B、责任、门当户对

C、牺牲、奉献、付出

由此可知:

婚姻家庭的幸福还是境界决定方向,决定策略

如:教育孩子

境界

如:生孩子为了什么?孩子是自己的

A、养儿防老、好玩

B、传宗接代

C、为社会成就一个生灵

方向、策略

A、B:孩子是自己的,听我的话,为孩子设计未来(孩子是社会的,是众生的,父母仅提供平台,父母是孩子的工具)

如:学习

境界

如:为什么学习?

A、为父母、为老板

B、为自己

C、为众生、为企业平台

由此可知:

人生有境界,就容易找到方向,有方自然有办法

我们人生在事业中,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如:

老板企业有境界,企业就容易找到方向,企业有方向,员工自然有办法

高层有境界,团队就容易找到方向,团队有方向,员工自然有办法

我们人生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纳为境界不够,则方向不明,策略失效

如:老板没有经营好企业,就是境界不够

如:高层没有经营好团队,就是境界不够

如:上完课落地不好,就是境界不够(一切向内求)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这么纠结?这么困惑?有那么多的苦恼?为什么稍有风吹草动,受伤的总是我?

当代人,三大困惑:

一、对过去的自己不满意,生活在悔恨中

人生三大后悔

A、没有及时感恩、行孝

三弦法门:心念动,立刻行动

B、没有抓住机遇

C、没有好好学习

二、对当下的自己不认可,生活在无奈中

A、是自己留在企业中,还是创业?

B、是保持强大的自我,还是向现实低头?

三、对未来的自己无法掌控,生活在恐惧与焦虑中

A、世界经济变幻莫测,我们的企业何去何从?我们行业何去何从?

B、老板有没有境界?他想不想玩了?

现场作业:

高层的境界是什么?影响我人生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版块:人生三大死穴

什么是死穴???

如:

一、定位不准?(忘了自己是谁?)

定位不准,就是引来杀身之祸

人生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还是位置,人生就是一个定位过程

A、目中无人

看不起他人,看不起平台,总觉得平台亏待了自己,他人亏待了自己

认为别人的成功都是偶然的,自己的成功都是必然的,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B、不会感恩,没有敬畏之心

如:错把平台当本事,和企业叫板,错把平台当筹码和老板讨价还价,错把平台当自己的,和社会对接平台,其实这狗屁都不是,这个平台离开了谁,这个地球都照样转,“大不了从头再来”

C、目光短浅

如:错把过去的付出当筹码,和企业讨价还价,错把亲情当筹码,和企业对接,

如:在企业最需要你的时候,狮子大开口

如:只会挣眼前的钱,不会挣长远的钱,比结果不比过程,比收入不比贡献,老板必需学会“过河拆桥”,把跟不上企业发展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或直接结束,这是最大的负责任,这是大仁大义

现在比不上别人,说明自己还有机会

一生定位不准,处处是艰险,处处碰壁

二、没有立场(谁的地盘上,你是最谁的人)

A、在企业做了十几年,还没有成为老板的核心一伙人,是高层最大的耻辱

B、没有立场就没有原则,立场永远大于原则,什么是原则?

C、工作没做好,不是能力问题,不是经验问题,是立场问题

员工的境界,就是把老板当爹,把企业当家

老板的境界,就是把员工当儿女,当姐妹

D、立场就是企业比你们家重要

影响智慧就是把人变成“明白人”

人生三缘:血缘、情缘、事缘

天天见的人形同陌路,天天不见的人亲密无间,你的生活质量能提高吗?

要想爱自己的人,就要靠爱企业

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就要从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始

E、立场就是受得了委屈,经得起考验,起心动念,决定人生的结果

三、死要面子

当你把自己当人看的时候,你活得可能像狗,当你把自己当狗看的时候,你活得可能像人

A、伪装自己(核心、:自己不行,怕漏出马脚)

B、封闭自己(不敢挑战,不敢PK,不敢进取)

C、隐藏自己(不交心,不交事,不交权)

与天斗其乐无全,与地斗其乐无全,与人斗其乐无主

为什么太把自己当回事?是因为自己不强大,需要用外在的东西伪装自己,是因为太不把自己当回事

死穴二:太不把自己当回事

一、不自信

自信就是敢于面对,敢于承担,敢于解决问题,在企业最需要你的时候站出来

老板请我们就是为解决问题,如是不能为企业解决问题,那么老板就要解决你,企业有问题就是大家有机会

现场作业:当下老板最关心的企业的事是什么?

二、不自爱

自爱就是让自己有独到的价值,让自己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力量,高手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 价值

因为自己不值钱,所以赚不到钱

说话就要说有帮助别人的话

只有帮助企业实现了价值最大化,你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

只说有价值的话,只做有价值的事

天天想有价值的事,天天做有价值的事,钱就会吸引而来

三、不自尊

自尊就是让自己有结果,有结果人才会有尊严

如: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带出好团队,创造新利润,从心门入,从法门出

为什么有的时候太把自己当回事,有的时候又太不把自己当回事,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回事 死穴一:不知道怎么回事

一、价值观不明确,信念不坚定

问:何为价值观?

答:在一件事中什么最重要或对我有什么好处

如:价价值观决定我们对金钱的态度

如:未来的投资不是资本的投资,而是生命的投资(你是否愿意把你的一生投资在当下这件事上)

如:你的价值观决定你怎样过余生

如果你做一件事,如果没有把一生投入在这件事上,那还不如不做

具体价值观,就是问我自己要什么

当人生一切不如意,遇到一个问题困惑你的时候,马上问自己,我要什么(三弦核心法门:凡事问本心,问本源)

如:孩子让你绝对失望的时候,马上问当初我为什么要这个孩子)

如:两口子吵架时,马上问自己当初我为什么要结婚

如:我要换行业,就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来这个行业

如:我要辞职,马上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进入这个企业

如:问自己要什么,问自己在这件事上20年会不会后悔

人生所有问题,都是信念问题,改变一个人,就是要改变一个人信念

我们以行业,对产品,对团队,对企业,有没有我们对自己的性别那样坚定的信念,信念增加1分,能量增加N倍

二、没有目标,失去方向

人生最大的压力和纠结是价值观与目标不一致

如:工作不错,收入不错,为啥不快乐,因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没有目标的人生,叫流浪,有目标的人生叫旅行,给员工方法,不如给员工目标,方向就是在企业平台上设计自己的人生,把个人命运和命运结合起来,当下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你的人生才会圆满,每一段时光活动出精彩,人生就会精彩。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目标,就失去了战斗力 现场作业:我人生的死穴有哪些?

推荐第4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2009-06-20 08:15:15)标签:教育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1.1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1.1.1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内涵

定义: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也被定义为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信息技术\"四基元\":

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控制技术 2.现代信息技术

①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②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 ③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杰作 1.1.2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1.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①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②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③学习化社会需要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①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 ②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要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 ③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

④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成为可能 1.1.3教育信息化概述 1.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 2.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有\"教育\"的属性。 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 从教育角度看,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七化:

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3.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①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建设 ②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 ③教育资源建设 ④培养信息化人才 ⑤制定信息化政策

1.1.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2.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CAI;CAL;IITC 2.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2.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2.3.1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1、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

2、以课件设计为核心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

3、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 2.3.2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将主体地位绝对化

2、片面地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

3、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4、无效的协作

2.3.3未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创设情景,过分依赖多媒体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

3、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3.4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

1、重视硬件资源建设,忽视\"软件\"资源的提升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3、重视助\"教\"资源的建设,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

4、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2.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 4.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

5.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 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3.1教学结构理论

3.1.1教学结构的定义及其特征

教学结构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特征:依附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 3.1.2现行的两种教学结构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1)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2) 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3) 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4) 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1)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 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4) 教材不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取大量知识。 3.1.3\"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1)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 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 教学媒体既可以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4)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3.2建构主义理论 3.2.1建构主义概述

皮亚杰--\"同化\"与\"顺应\"说。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观。强调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3.2.2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的理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①学习的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4、建构主义的策略观 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 3.3创造性思维理论

3.3.1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人,其核心素质--创新思维

3.3.2创造性思维结构及其组成要素

一个指针(发散思维)--用于解决思维的方向性

两条策略(辩证思维、横纵思维)--提供宏观的哲学指导策略和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 三种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用于构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 3.3.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2、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3、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4、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5、要重视辩证思维的培养 3.4多元智能理论 3.4.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

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3.4.2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1、每个人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

2、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

3、各种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

4、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5、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

3.4.3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1、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

2、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设计丰富的、基于活动的学习

3、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

4、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第四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4.1信息化教学环境 4.1.1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

教学环境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1)物理教学环境,(2)技术教学环境(3)情感教学环境 4.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4.2.1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大致分为三类: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4.2.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略) 4.2.3\"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1、教学目标分析 ①教学目标的确定

②描述教学/学习目标时的注意事项 ③从教学/学习目标到学习内容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发现式\"教学分支的设计 ①学习任务设计 原则: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任务\"的解决要具有可操作性。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任务\"设计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②学习情境设计

③学习资源的设计和认知工具的提供 ④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⑤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协作学习策略通常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

4、\"传递-接受\"教学分支的设计 ①确定先行组织者 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条件。 ③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协调\"策略

5、评价设计:适时进行教学总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学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4.2.4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编写格式--叙述式和表格式。 4.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4.3.1信息化学习资源概述

1、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概念

信息化学习资源广义上讲,它涵盖了上述学习资源的所有方面。加上信息化后即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资源,包括信息化教学教材、信息化支持系统、信息化教学环境。 从狭义上理解,是信息化资源的一种,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专题学习网站,图书馆数据库,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等。

2、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分类 素材类、集成型、网络课程。

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化;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传输网络化;交互性;教学过程智能化;信息结构动态化;探索性 4.3.2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形态

1、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

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索的工具

3、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

4、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5、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 4.3.3素材型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

1、信息化资源的来源渠道

①网上收集整理②现有资源数字化③购买商品化光盘资料④组织人员按需开发

2、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

①文本素材的收集与加工②图形/图像素材的收集与加工③音频素材的收集与加工④视频素材的收集与加工

4.3.4其他类型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①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类

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又可将它分为几类:

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资料、工具型。

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①网络课程的分类:授课型和自主学习型 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3、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 ①专题学习网站的类型 1) 某学科的专题网站; 2) 某一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 3) 培养综合能力的专题网站; 4) 主题学习网站。

4.3.5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共享目录管理

优点:操作简单,只要在主机上建好目录,将资源放置在该目录下,设置共享即可,并配置好用户权限,建立过程非常简单,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都可以。

缺陷:分类属性单一,检索不是很方便,只安全性不好控制,受网络传输和设置的限制。

2、远程FTP管理

优点:配置简单,支持用账号进行权限的控制。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远程访问,不受所处网络的限制。

缺陷:仍然是物理存储的方式;检索不是很方便,只能按照文件夹视图的方式进行查看。

3、专题资源网站管理

专题资源网站中的资源围绕一个核心的\"主题\"展开,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结构化\"呈现,具有\"主题集中,组织良构,利于研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缺陷:管理资源过于独立,同一主题资源是良构的,不同主题间彼此独立,不能相互复用。

4、静态学科资源站点管理 优点:直观、方便,个性化明显。

缺陷:更新难度大,检索很不方便。资源的权限不好控制,缺少双向的共建共享交流。

5、动态学科资源网站管理

便捷的检索工具,可授权的上载机制、灵活的激励机制。

6、教育资源库管理 特点:

1) 资源数量庞大,支持大数据量的存储;

2) 具备检索接口,资源库纪录了每一个资源的关键属性,针对这些属性的检索非常便捷; 3) 提供开放式接口,支持资源的动态上载和更新; 4) 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多种资源视图。

7、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管理

一种特殊的资源库,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www.daodoc.com), 教育部教学资源网http://etoe.edu.tw/scripts/learning/index.asp? 更大型的资源仓库,与资源库相比不同点:

1) 更广泛的开放性,发布在互联网上允许更多的匿名访问用户;

2) 除了资源实体外,还通过链接等方式将各类资源串联在一起,并提供方便的检索; 3) 网页形式存在,有更强的交互性,影响面也更广。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 5.1教学模式概述 5.1.1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应用。

2、教学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取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3、教学方法

广义,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办法的总称,即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

狭义,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等。本书所讲为狭义。 5.1.2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主要区别: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教学行为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灵活多变,一般没有结构性。往往不指向整个教学过程,而指向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有操作性,可以看作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教学方法是相对对立的,基于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受很少的教学策略的影响。

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教学过程的元认知,对教学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3、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教学结构处于较为宏观的层次,用于反映一定教育教学理论中四个核心要素在教学中所展开的动态进程(客观的);教学模式则是教学结构在具体的学科领域中的体现,同一教学结构在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展开,可以衍生出多个用于指导具体教学进程展开的的教学模式(带有人的认识,主观性);教学策略较前者更具体,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也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 5.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概述 5.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

1、基于教学过程的整合模式

just in time用于课前课后的辅助教学活动。

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

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涉及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划分起来比较复杂一些。比如有按照学科的角度来区分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的课内整合模式。 按照教学策略分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等教学策略的课内整合模式

2、基于技术支撑环境的整合模式 基于多媒体演示教室的整合模式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整合模式

3、基于教学策略的整合模式

由于教学策略的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类型。(单一的策略) 5.2.2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

3、根据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模式

4、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模式 5.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主要三类:接受式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

5.3.1接受式教学模式

1、接受式教学模式概述及其操作流程

接受式教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先行组织者(先导性学习材料)、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

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建立新旧知识间有意义的联系,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按照某种认知结构变量关系将新知识\"同化\" 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并掌握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 操作流程: a) 呈现先行组织者 b) 呈现新的学习内容 c) 正确运用教学内容组织策略 d) 迁移、运用新学知识 5.3.2探究性教学模式

1、概念:探究学习是指通过对教学目标中有关知识点的认真思考、主动探究和协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关于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2、流程图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五个环节。 5.3.3研究性教学模式

1、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流程图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操作上包括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区别

1、教师作用的差别。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但学生的活动仍然都是在教师精心安排实施,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指定。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以平等参与者身份介入的,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指导不指令,参谋不代谋。

2、对课题的选定,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不同。

3、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探究式学习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探究式学习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4、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可以视作活动课程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实践与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实践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创新。研究性的知识来源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

一、定义: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Resources-Based Thematic Instruction,RBTI),是学习者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提高问题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促使学习者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同时得到提升。

二、概念内涵:

(一)资源指学习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支持学习的一切的人、物、财和信息的总成。

(二)这里的主题是指整合教学目标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主题的覆盖面很广泛,只要学习者感兴趣或为教学需要,主题可以是任何事物或任何现象。

1、主题是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的前提,主题开发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主题开发可以参考以下理念:

①由师生共同开发:教师提供、师生共同开发和学生独立开发。一般教师提供。 ②具有亲和力: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要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③以\"劣构性\"问题为主:劣构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

④跨学科性/综合性: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使学习者将在分科科目学习中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真实的问题。

⑤具有智力/非智力方面的挑战性:所谓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经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作用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⑥目标整体性:主题应能整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使学生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水平。

⑦实践性: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资源利用的广泛性:

2、具有主题性和主题的情境性

3、跨学科性:

4、任务驱动性:

5、探究性:

6、反思递进行 国外整合模式简介

一、WebQuest教学模式

(一)由来与本质

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

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分类

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成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

1、WebQuest的构成

①导言:②任务③资源:④过程:⑤评价⑥结论:

2、MiniQuest的构成

一个MiniQuest由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组成:

二、NTeQ模式

NteQ描述为:基于一个单元或主题,将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合作小组构建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一种整合模式。 按照NteQ模式创建课程单元计划包括10个步骤:

①制定目标;②计算机功能匹配;③确定问题;④处理数据;⑤显示结果;⑥设计技术整合活动;⑦设计准备活动;⑧设计结束活动;⑨设计支持活动;⑩评估。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概述

1、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2、功能

①诊断功能②激励功能③调控功能④教学功能⑤导向功能

3、教学评价分类

①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②按评价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③按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内容 两个阶段:

教学设计阶段的成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单元包 教学实施阶段:是教学设计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阶段,教学实施是教师、学生、媒体、资源等教学要素充分互动的阶段,其成果表现形式很丰富:现场课、录像课、教学后说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综合课例。

(二)教学评价的新发展

1、评价功能的发展

①评价过程中学生发展,轻甄别功能。

②评价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会思考,轻对知识的简单重复。

③评价过程不仅体现学生个体的反应方式,也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2、评价取向的发展

①过程取向评价:强调把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到评价范围内。

②多元主体取向评价:评价还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假设的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情况,评价者和教师、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评价。还要关注,家长、社会人士等。形成一种民主参与、平等协商的多元化评价。

3、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 ①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是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反思、论文等,从而反映学生的成长足迹。通过档案袋不仅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评价,更主要的是档案袋的主人可以从自己的档案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②研讨式评定

将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评定的一个部分。源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更有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 ③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 表现展示型评定通过学生实际演示某些结果以说明其是有价值的,并由此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结果。展示内容可以是科学试验、科学展示会、活动、表演、论文、方案设计展示等。 ④缝补兴评价

是指利用缝补性文本完成对某个任务的评价。这种\"缝补性\"文本起源于\"反思笔记\"。这也是一种评价策略,目的是产生和分享学生在进行一个项目的过程中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为产生最后结果提供基础。 ⑤电子化评价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于评价,解决信息量大、操作繁复、统计信息难以获得、工作量大等问题。目前已有一些电子支持的评估系统在实践中应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特征

1、评价地位发生变化

2、评价目的发生变化

3、评价主体发生变化

4、评价观点发生变化

5、评价价值发生变化

6、评价方法发生变化

7、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阶段的成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方案:常规教学设计阶段的典型成果;

教学资源:即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关教学素材、课件和网络课程等;

教学设计单元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成果体现,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学习工具、评价量表、活动过程模板等。

(一)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

1、完整性和规范性

2、可实施性

3、创新性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

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评价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定义

定义: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评价

(1)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评价时考虑的纬度和内容:

①选题②教学设计方案③教学资源④学生作品范例⑤活动过程模板⑥活动过程评价方法 6.3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

主要成果表现:现场课、录像课、综合课例等。对其评价纬度从教学结构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等进行。 6.3.1教学结构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如下图):

6.3.2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

优质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方面具有的如下特征: 1.学生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2.积极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获得 3.广泛的认知范围 4.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5.创新思维的培养 6.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7.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 6.3.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

(一)角色转换

(二)教学设计的落实与调整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学习资源与工具

(五)教学组织

(六)学科特点 6.4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6.4.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过程的全程性

2、评价主体多元性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6.4.2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和实施

1、评价内容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2)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 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 4)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5) 学生的学习结果。

对于上述的评价常用方法:档案袋评价、评价量表、自我反思、表现性评价等。

2、评价实施 ①评价工具的使用:利用评价量表 ②评价结果的表述:等级分+评语 6.5面向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6.5.1档案袋评价概述

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

2、档案袋评价的类型 1)按照功能分类

①理想型②展示型③文件型④评价型⑤课堂型/教学型 2)按内容分类

根据档案袋的内容,把档案袋评价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 6.5.2档案袋评价的实施

1、典型档案袋的数据基本结构

观察信息的文件:观察记录手册;调查表;师生交谈记录。

考试信息群:简单的评价课题;比较大的场面课题;长期的评价课题。

2、档案袋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

简单概括档案袋评价实施的过程:

①目标的确定:目标的确定有三种方式:教师确定目标;学生确定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目标。 ②作品产生的过程:主要记录学生学习计划的产生过程、编制文件的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反思的记录(包括学生描述自己作品的特征、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判断作品质量的标准、入选作品的标准等。

③精选作品:精选不同时期的作品,要有详细的注释,以向阅读者解释它的重要性/意义。 ④展览:把精选出来的作品展现出来,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给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公众进行评价,从而得到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⑤会议:参与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促使教师和学生经常讨论关于创造有价值作品的过程、对尚在开发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方式等。

3、档案袋评价方法与信息化课堂

有效的评价方式,对过程的评价方式,符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评价方式。

4、档案袋评价电子化的趋势

档案袋评价的电子化将是档案袋评价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方面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提高效度和信度。

推荐第5篇:超级NAC心理学课程笔记

一、成功观念篇

成功需要改变!

过去的方法只会带给你现在的结果!

改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做任何改变不是以后,现在,而是立刻,马上!

改变就在一瞬间!

思想和行为一致,叫一致性。

价值观 ↘ (好) (好) (好) (好)

信 念 → 思想 → 决定 → 行动 → 结果

一个决定就会影响一辈子

思想由两部分组成:价值观和信念

安东尼罗宾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思想?于是他不断的思考,难道思想就是不断的问问题。 思想就是不断地问答!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我们更聪明,他们只不过是问了更好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都是问错了问题。

世界最顶尖的人在健康等方面问自己什么问题?

健康:1,我今天一定要吃什么东西,身体才会更健康,更有活力?

2,我今天一定要在什么时间做我最喜欢的运动?

家庭:1,我现在可以做什么让我的家人感动,惊喜?

2,我如何创造更高质量的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和聚会?

事业:1,我如何做顾客会最满意,并且疯狂的帮我转介绍?

(世界第一品牌首先考虑质量如何达到最好,再去考虑成本问题.)

2,我如何让顾客物超所值十倍以上,?

3,我可以跟谁合作成为行业的第一品牌?

4,我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性达到最高的市场占有率?

5,我如何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给顾客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人际关系:

1,谁是我最大的贵人?

2,我现在可以做什么让我的贵人很感动,并且愿意帮助我?

为社会服务:

1,我今天可以做什么?(现在马上就可以做什么能为社会服务?) 学习:

1,跟谁学?

2,这个人多年轻就成功?

二、NAC的定义

NAC: N:Neure 神经 A:Acciatiue 联想 C:Ccnditicnine 加强 NLP:N:Neure:神经 L:Linpnistic:语言 P:Prcsram:输入

安东尼罗宾在NLP的基础之上改良为NAC

三、NAC的六大步骤:

(NAC是心理学,最厉害,但很简单,越简单的东西越厉害.)

(一)诊断:

1,明确自己想要的结果.

2,是什么原因阻止你得到你所想要的结果.

( A,自我设限;B,混合神经链;C,价值观予盾;D,不好的肢体语言;E,负面的神经链;F,拥有错误的注意力;G,错误的定义,(只看到别人负面))竞争的优势就是更好的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最重要的是下对定义.

(二)找出着力点:

(着力点的意思是现在一定要改变的决心和意愿)

改变是靠意愿,不是靠方法

解决问题做事情一定要用杠杆的力量

(三)打断惯性:

惯性分三种:1,语言的惯性;

2,肢体动作的惯性;

3,注意力的惯性;

(四)输入新资讯:

(五)加强神经链:

(六)检查:

检查的内容:1,旧习惯是否已经改变?

2,新习惯是否已经建立?

习惯无法改变,只能被代替.

四、NAC运用:

(一)学习任何事情,只需要学三个关键:

一、信念;

二、策略,做事的顺序和方法;(举例;手机号码只要顺序错一位数就没有办法找到对方.)

三、肢体动作;

(活动:老师请自认为自己跳舞还可以更好学员到讲台跳舞.)

(二)如何学习迈克杰克逊跳舞:

信念:策略:肢体动作:1、要有节奏;

2、全身没有骨头;

3、跳舞一定要快乐,露出牙齿,微笑.

4、要性感,挑逗对方;

五、NAC示范

步骤一 目标:明年在全国开八个赚钱年收入三百万的分公司

障碍:

1、人才不够(最大障碍)

2、时间管理不好

3、资金紧张 要找出所有的障碍和挑战

步骤二 一生当中什么对你最重要? 它带给你什么感觉?

1事业 成就感

2父母 爱

3团队快乐

一生当中你最害怕什么?

1、孤独

2、痛苦

寻找人才最好的方法:靠吸引

领导大于管理,领导最重要的关键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关键是在最短时间创造更多绩效,创造更多绩效要靠时间管理。

领导的人是人,管理的是事

你现在马上做哪些事情可以帮你提升绩效?

老板的工作是签大单

越行动越成功,越成功越行动

行动→成功→行动→成功

循环无止境

举例:戴尔的创始人休息时业绩下滑,萍果创始人休息时业绩下降

赚钱来自于销售、行销!

销售能力好可以替代管理的不足

所有的改变都在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让一个助教跳起来停在空中30秒 看不见并不代表不存在,举例:地球引力,睡觉了也是潜意识控制

改变潜意识最快的方法就是通过NAC

你给自己潜意识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结果

六、NAC信念篇

活动:双脚不动转动右手再通过想象

潜力→行动

↑↓

信念←结果

你相信什么都是对的,你相信赚大钱是对的,相信你健康

信念来自5个信念(关键是改变信念)

1、环境

2、过去的经验(要超速成功马上要摆脱过去的经验)

3、知识

4、偶发事情

5、想象力

想像力分( 1负面的

2、正面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的真假,只要我重复想象,并且相信它终究会成为事实

持续想象→直到相信为止

达成目标最快速的方法及关键是相信

自信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

全身的细胞都相信叫一致性

陈老师在调整学员时说:你一直确认到脚都相信,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相信

信念→桌面

要改变信念把支撑点先打掉

示范:你怎么知道你叫杜成趁?

杜成趁的理由:1、很多人叫 2、身份证3、户口

任何根深蒂固的信念都可以被打断,你不曾相信的事情在未来都可能被改

陈安之老师的信念转变过程:

年轻就是力量→经验比较重要→姜还是老的辣

七、克服心理障碍,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

作业:

1、你为什么还没有超级成功?

2、你为什么没有成为超级巨富?

3、你的身体为什么还没有超级健康?

4、我的时间管理为什么还没有更好?

5、你的人际关系为什么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改变自我设限,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

八、辅导:感情有问题的女士

(一)理想老公的条件

成熟1 10分成熟就是比较信赖感

孝心4 10分

贴心5 10分

关爱家人3 10分

自由79分

大30-35岁8

1.7-1.8米9

正常10

单眼皮

原来家庭幸福 68分

责任感29分

明确就是力量

(二)为什么还不嫁给他?

1、害怕做妈妈

2、害怕做不好太太

3、害怕家庭不幸福

4、害怕自己选择错

5、害怕离婚

幸福是谁给的?自己给的。

你想办法要控制别人(如男朋友)你已经失控了。

不能老是想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事。

如果过去不等于未来,那未来等于什么?

打断惯性的方法:

1、用模糊语言

忘记曾经记得应该忘记的事

记得曾经忘记应该记得的事

你胸部左边大,右边大?转移注意力的惯性

你的第一次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几岁?我是问你刷牙。

你曾经有没有高潮过?我是问你回去学习有没有达到高潮?

你未来男(女)朋友的标准是什么?

答:不知道!

假如你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

品质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以对方的立场思考,达到并且满足对方的需要和渴望 完美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把你所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并且零失误。

2007年7月29日

九、使自己公司个人爆炸性的成长的十大秘诀

(一)彻底的自我分析

1、分析自己的优势(公司的左脚右脚,左和右手在哪里)

2、分析自己的劣势

3、分析自己的核心专长:教育训练行业

优势是没有办法复制的东西

在公司组织一个梦幻团队

了解你的劣势才能弥补你的优势

成功的终极秘诀:跟巨人合作

整合的力量大于个人

所有的关键在于你的人脉够不够多,人脉不太多很难拓展市场。

最成功的人就是人脉关系最好的人。

作业:

1、我的优势是什么?

2、我的劣势是什么?

3、我的核心专长是什么?

一个公司行销最重要,大公司最重要的是管理

中小企业都要靠行销

行销时一定要请当地人帮行销,他熟悉当地民情,不然你会可能行销得很惨

不认识代表不相信

行销是讲故事,不是讲理论

超级钻石学员分享:

二年开500家店,每年5个亿的营业额,其秘诀:

1、听话照做

2、行动力

(二)建立个人使命

金钱的动力可以帮你吸引某个程度,使命的动力可以把你推到无穷的高度。

成功最快的方法——帮助别人成功

赚大钱最快的方法——帮助别人赚大钱

1、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我要为别人做什么?

陈老师的人生使命是:我要成为感恩的人,我要帮更多人成功

出发点决定了你人生的终点。

见识第一,才能变成第一

见识产生知识,知识产生胆识。

作业:

1、我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为别人做什么样的事情?

2、如果我要实现所有的目标和理想,我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写出10种Be→→Do→→ Have

成为什么样的人← 做←拥有

你要拥有什么就要做什么,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就会拥有什么结果

(三)明确个人价值观

价值观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价值观是一种感觉,是一个形容词,价值观在于你自己下的定义。

快乐决定于内在

女学员示范个人价值观

1、爱心、帮助别人

2、感恩、周围都是恩人

3、快乐,快乐的定义当下何时何地都开心

4、健康

5、幸福

6责任

做事业要求要高,快乐要求要低

价值观的定义:

1、自己能够主控

2、每一天都可以做得到

3、非常简单

4、至少有三项

做事情结果重要,过生活过程重要

过程不愉快到达目的地也不重要,要快乐后才有结果,不要有结果后才快乐,因为它是短暂的。

女学员示范:

最有影响力的人,帮别人提升自信

1、健康要做这些事应逃避什么懒散

2、自信、微笑、照镜子不快乐

3、快乐

4、爱心

5、感恩

6、成就

作业:

写下个人价值观,并下2-3个定义

情绪很亢奋的人比较有行动力

找着力点的意思就是找出他的人生价值观

每个人行动的理由:

1、追求快乐

2、逃避痛苦

1、未来

2、现在

3、过去

想未来的人比较容易成功,想未来的人自动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想现在的人一下就做错了决定

惯性有三种:语言注意力(信念控制你的注意力)肢体动作

动作创造情绪,情绪创造行动力

不是改变注意力,是改变信念

害怕、恐惧(转换)→不舒服(转换成)→不习惯(转换成了)→习惯

十、NAC的技巧

建立正面神经链

1、神经链建立在情绪巅峰状态的时候

2、神经链产生在独特的情况下或独特刺激物

3、神经链持续不断的发生

我们时常把不好的东西距离想得很近,把好的东西距离想得很远。

一致性产生影响力

推荐第6篇:大学课程:语文复习笔记

《先秦诸子语录》

一:《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主要内容: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论语道德,教育原则

二:翻译(1)侧隐之芯,仁之端也,羞恶之习,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是仁德的萌芽,羞恶之心,是道义的开端,推辞礼让之心,是礼仪的始端,明辨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开端。

(2)物格之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为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推究事物的道理,之后才能对事物有所了解,了解了之后,心意才真诚,有了真诚的心意之后才能摆正你心的位置,心正后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之后才能家庭和乐,家和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会太平,无论是天才还是平民百姓,无论做什么都要以修身为基本。

(3)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然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用一倍功夫的,自己就用百倍功夫,别人用十倍功夫的,自己就用千倍功夫,如果真的能有这种精神,即使在愚昧的人也必定能达到聪明的境地,即使再软弱的人,也必定能进至勇敢的境地。 三:不忍人之心

(1)不„„指对的是对他人的不忍之情,即同情侧隐之心

(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3)有了恻隐之心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人,必须将其加以扩大充实

(4)作为君主应在不忍之心基础上施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方可使天下大治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儒家内圣外王这道,古人看来,身边小事往往包含人生宇宙的大道理,而认识这些道理的方法就是推求身边的事物从身边小事做起。 五:《大学》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双调·夜行船秋思》

一: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1) 人生有限,及时行乐 (2) 不与卑微世俗同流合污

二:这是一篇隐士的内心独白,典型的反应了元代知识分子的某些精神层面,这首套曲从秦汉魏晋的历史兴亡说到眼前争名夺利的现实社会又说到自己不慕明利,畅饮于竹篱茅舍的闲适生活,即揭露了昏暗污浊的现实,也表现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傲性格。

从作者的角度观察历史尘世与历史豪杰们投至孤踪与兔穴是可笑的秦汉宫阙到头来都做了哀牛羊野亦可怜之极。

所以他不愿仿效豪杰的可悲命运,而是隐居啸嗷山林,以诗酒自娱,追求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生,在对世道官场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陶醉中达到对自己自由人格的肯定。

我们虽然未必赞同他的这种历史虚物感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但他不与思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是值得肯定的。

《华威先生》

一:华威先生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

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日阵营里的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他派头大,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处之以领导者自居,而且专横霸道蛮不讲理,从表面看,他确实很忙,见空就钻,有会必到,到会必讲,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他的一切并不是抗日的目的,而为了监视,控制、压抑抗日活动这一点,可以从他把一个领导核心热忠于追查背景等言行可以看出。 二:华威先生的讽刺手法

1:夸张式的漫画手法,即极其精炼的文字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运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加以定格放大,通过言行相悖,前手矛盾的对比,构成了辛辣的讽刺,夸张而不实真实,幽默而不失严肃,充分提示了华威先生华丽外表下的卑鄙内心。

2:生动的细节描写,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生活刻画,人物如华威先生永远夹着皮包,下车时总得踩下踏玲,在会场上不是划洋火点烟,就是不停的看表等等,这些细节生动的显现了人物的心态和个性。

3:个性化的语言,华威先生的语言极富个性专断,傲慢精俗。

《将仲子》

一:诗中表达了女主人工怎样的复杂心理?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少女言不由衷地劝告恋人,不要翻越院墙,来与她幽会,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冲突,她一方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格守礼教,另一方面又能情不自禁的怀念心上人。

在这首诗中,少女不愿和情郎幽会是一种遵循礼教的努力,而与此同时,也正面抒发了作为礼的对立面的男女感情,正是这种徘徊在理性和情感之是的矛盾与挣扎,使这首诗打动了世世代代读者的心灵。

《上邪》

一:作者假设了哪几种她认为不可能的自然现象?这对表达作者感情有何作用? 山无棱,江水为竭——

世间最永久的事物发生生巨变 冬雷震震,夏雨雪——

自然间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 二:构思奇特

以不可能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 用多种不可能,说明一种不可能

表达对爱情忠贞不变的炽热之情,反而设誓,正话反说,不仅加强了誓词分量,而且更加深刻提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长恨歌》

一:主旨 讽喻说

诗人通过李扬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说

诗人通过对事物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专一的爱情。 双重主题说

既有讽刺又有同情歌颂

二:从陈鸿的《长恨歌传》来看,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本意是要“惩尤物,再从诗歌本身来看,从杨贵妃入宫到安史之乱一段,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恃宠而娇,也有所讽刺,所以此诗却有讽喻的意味。但是这一意图并没有贯穿到底,白在描写李杨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的缠绵悱恻,这样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特别是诗中对李杨那种梦萦魂牵的带神话色彩的爱情的反复渲染更把前一个主题大大地冲淡了。因此,《长恨歌》即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同情,又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

《追悼志摩》

一:P46-47页三封信理解 第一封徐——张

作用:直接证明志摩的离婚是为了追求“爱与美的自由”的理想。 第二封梁——徐

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

爱情可遇不可求,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第三封徐——梁

志摩回信来反驳梁观点:借以反衬志摩决不随俗沉浮,为理想知难而进的精神

《没有秋虫的地方》

主旨:这篇文章通过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的表达作者不甘淡漠的沉寂的生活,期盼冲向生活激流的强烈愿望。

从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处于落潮时期,本来在城市里蓬勃开展充满生气的文化革命运动已被沉寂郁闷的空气所笼罩,这使许多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感到压抑和不满,同时希望彻底的改变这种状况。 本文曲折而含蓄的表达这一思想

《西湖梦》

课文分析

一:指出西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像,它给人以疏离感 二:指出西湖的盛大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1:一切宗教都要到西湖来参加展览

(1)佛教胜迹:灵隐寺、净慈寺、雷峰塔、六合塔 (2)道教胜迹:葛岭抱朴院、黄龙洞、玉皇神星观 (3)儒家胜迹:岳庙

佛道都来参加展览

宗教的深奥义理走向了感官自然

科学理性精神,社会理性使命的缺史

2:这里体现了中国正统文化人格结构的两种形态,批判 (1)苏轼、白居易(兼济天下)

有天下意识、主体精神——受制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未能统领一代民族精神 (2)林和靖(独善其身)

自卫和自慰,安贫乐道——导致全体性文化人格的日趋黯淡

三:这里具有与正统文化人格结构相对峙的奇特生命形态(赞颂)

1:苏小小:不守贞节,只守美 2:白素贞只愿做一个普通人

她们身上体现了大胆泼辣,富有生命本体意识,这种不带任何文化负累之苦的生命意识,烛照出传统文化压抑人性不合理和传统文人理性的衰落

在这篇文章中,记者把西湖看作中国文化的一个常用意象,把西湖当作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在作者的叙述中,西湖盛大而缥缈,作者借西湖这个陈旧的梦镜带来的疏离感,阐述了群体性文化人格,日趋暗淡,批判了消极隐退于西湖的中国知识分子,赞颂了苏小小,白娘娘的生命主体意识,把思想境界极为开阔,可社会历史,现实紧密联系,抒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张中丞传后叙》

一:韩愈 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文学上:反对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注重文章内容)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二:体会文章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于污蔑许远的错误码论调进行驳斥,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论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许的其他事迹,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因为不管是叙事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主题,文章还采用了夹叙加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把议论和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整篇文章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诗经——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集体性的口头创作和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上古文学的基本特点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汉末建安时代,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曹操《蒿里行》《苦寒行》《短歌行》

曹植的《白马篇》《杂诗》

魏晋之间,阮籍《咏怀诗》 嵇康作品精辟新颖,笔锋犀利 西晋左思《咏史诗》

东晋末年陶渊明田园诗《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咏怀诗《咏荆轲》 南朝宋代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代文学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四个阶段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腾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储光羲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诗史上“双子星座”李白、杜甫

杜诗博大精深、沉郁顿挫,有力的反映了现实

推荐第7篇:课程与教学论_笔记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现象-问题-规律

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2、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学科

(二)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理想的课程,正式的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课程标准的构成;

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3、课程目标的形成取向:1普遍性目标2行为性目标3生成性目标4表现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4、课程实施: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动态过程(将新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过程)

5、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施状况,为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7、美国学者泰勒课程开发理论的四个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课程开发理论和目标模式被誉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9、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1.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2.高效率的标准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10、区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答,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与教学目的的方面、性质是一致的,前者是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主要区别;1.指导作用不同。教学目的是教学方向目标,教学目标是到达目标,只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2.灵活性不同:教学目的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和要求,更多的带有强制性,多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目标则较多的体现为教学活动主要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11、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意识水平区分)

答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

12、教学目标编写答:1.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行为目标,内部心里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2.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 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P179图

13、教学模式的定义: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

14当前值得关注的教学模式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2.研究型教学模式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取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基本要义:①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②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为基本特点③强调学生自主建构④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自主探究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学生个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②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④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三种水平:①有结构的探究②指导性探究③自主探究

【研究性教学模式】.①定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②特点:探究性、主题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③教学目标:a.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b.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c.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d.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在责任感④a.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b.选题立题阶段c.组织课题小组d.实施阶段e.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f.展示成果阶段g.总结反思阶段

1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作用P218类型:①讲述②讲解③讲读④讲演注意问题:①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②注意讲课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③注意讲授的时间④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2讨论法】作用、定义、类型、问题P221~P222

16、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含义、特征、优点、及缺点P267~P268

17、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国外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特朗普制、协同教学)特朗普制:美国,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国内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师生合作教学、分层递进教学P278)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助、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9、教学评价的类型P300: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作用:①增进学生的学习②是为进一步教学制定步调③强化已有的教学成果④

推荐第8篇:高级商务礼仪课程笔记(优秀)

高级商务礼仪课程笔记

《高级商务礼仪——全面提升全员职业素养》 主持:金正昆教授

培训是公司领导送给员工最好的福利,要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员工个人形象代表着公司形象,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体现出公司的企业文化。

关于什么是礼仪?礼仪外国说法——商务外交。礼的外在显示:讲究规则,礼的实际内涵:展示教养。礼仪就是讲沟通、形象意识问题,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讲规则才能沟通。礼仪的基本要求:尊重为本、善于表达。并且要有阳光的心态(4字概括:修身、修心)。

礼仪操作的重点: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三分之二以上属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关系来自于沟通;沟通的问题就是心理与经验。举例:哪 个人背后不说人,哪 个人背后无人说?其实工作不是为了生气,而是为了生活。做人但求无愧于心。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受欢迎的人,最低目标不要树立敌人。心理学的2种案例:首轮效应(第一次见陌生人给你的感觉,是根据自己的标准而定的,这是印象问题)。举例:介绍别人,由谁来当介绍人,介绍双方时的先后。应是向客人介绍公司老板,再按照公司层次人员的高低介绍,最后介绍客人。近因效应(和熟人打交道的时候,不在乎以前的表现,只在乎最近的表现问题)。举例:斟茶倒酒的顺序应该是先宾后主、先女后男。

礼仪操作的难点在于接待工作4件事:客户来的时候吃什么?(宴前桌上有道菜不能少的:就是菜单)。客人走时应送什么?(礼品是送人的润滑剂、一定要独特性、以及便携性)。陪客户时聊什么?(不能问客人开放式的问题、不要在外人面前讲方言土语,人与人打交道就是适应别人,要对别人降低标准,所谓的成熟——做人要低调,不可自我为中心)。业余活动玩什么?(看对象讲规矩,打交道: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细致决定成败)。

处理人际关系最难的是什么?有3点:1积极主动(最基本的行动是最重要的)2换位思考;

3、欣赏别人。”气度决定高度”。当交际、打交道的时候有3要素A、想法(意思是说有意图、有想法是交际的出发点);B、手段(不断寻找方式、方法、做到当仁不让);C、结果;(只有结果才能说明想法是否正确的)杜威法则曾经说过:想法不被结果影响的,有效沟通重要的是结果,结果是判断手段是否有效;重要的是:结果说明一切,所以结果最重要。 卡西尔法则说过:重要的是(换位思考)。讲述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圈子都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圈子有限,所以犯了一个错误,而误区是:我们都把自己的圈子当成世界变成了标准。“为什么幸福的是总是幸福,倒霉的人总是倒霉”?学会尚宽:成大事的人,宽以待人。

一、小胜以术(术就是规矩)里面有3个A;1 A接受别人;2A重视欣赏;3A赞美别人。

二、大胜以智(智商帮我们谋生,情商帮我们持续发展;认真把事情做成,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何为有效的沟通?能让你的交往对象记住你吗?(事事皆留心;举例发短信技巧重点一定要署名;说白了不知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份量)。能让对方对你有好印象吗?(重视细致问题,称呼是种关系;挂电话礼仪应是地位高者先挂,跟客户讲电话,正确礼仪客户先挂)。能让别人给你机会吗?(需要积极主动、态度问题)。

有效的沟通使你成功,直接体现出技巧问题。礼仪是沟通最好的桥梁。沟通最希望的是知道别人要什么,而不是你给的是什么。当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重要的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因为世界往往不会为我们而改变的。做事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人和人都不一样,岁数不同经验也不一样;角度问题,立场不同,主题不一样;地位不同,掌握的信息也不同;在现时社会来说:信息就是资本。不能拿自己的标准习惯要求别人。沟通里有一条:不能太轻信,也不能太尽信。沟通技巧:大事要讲原则,小事要变通。沟通需要积极主动,沟通需要换位思考。沟通重点: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导权。赛费林说过:任何传播都是相对的。

其中的五大选择:选择性接触、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应用《就是说选择适合自己的,选择重视的。做人最难的2件事:(莫道人非:不要找别人的毛病)。(莫言已长:不要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做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成长是一个过程,沟通也是一个过程。要做到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

最高境界交际三大点:(最高水平的交谈要学会赞美别人、对事不对人)。(对方所感兴趣的问题,以对方为中心)。(对方所擅长的问题)。

名句:

“文明具有多样性、世界具有多样性” “智者知人、气度决定高度”

“智者不言、智者善听、愚者善说”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推荐第9篇:服饰色彩搭配课程笔记

灰色(浅,女性最雅致的颜色)或偏黑的藏兰色是正式职业装色;以群装为标准职业装。 黑色只适合晚上或者葬礼穿着,不要穿一身的套装,拆开即可。 通勤装可以应用蕾丝、棉质、麻质等材料。 服装色彩上可以大胆一些,鞋子要尽量简洁。 上班的外套要在腰部以下。

裙子一定要盖住大腿,不能太短。 裤子可以稍短一些。 包要放在左边。

买黑色皮鞋,尽量少装饰,净色更好。其次是拼接皮的鞋,更好搭配。白天穿的鞋尽量不要太花。

时尚休闲装要有装饰性,职业装或通勤装少装饰。 收钠包的使用。

黑色服装是在酒会、晚会出现的服装。 色彩的三属性: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

穿衣服深浅跟骨骼大小有关,骨骼大适合穿深色,骨骼小适合穿浅色。

如果立体感强就着鲜艳色,如果立体感不强就着素色。着色鲜艳度跟脸部感觉有关部门。 协调的感觉。

颜色顺序:红橙黄绿兰紫 红色+紫红色+白=粉 橙+黑+灰=驼 黄+灰=军绿 兰+黑=藏兰

冷暖和肤色印象有关 要放弃心理嗜好色

头发色要靠向眼球色,才能显年轻。 适合穿有刺激感的冷色

适合穿上长下短的衣服,不要形成50:50的色彩比例。 衣服深色面积大时,鞋和包应用浅色,可显高。

红绿搭、紫兰搭、兰黄等撞色搭时,一个颜色做旧,另一个颜色鲜艳即可,为艳浊配。 色相配,尽量用白色、灰色、米色协调,不要用黑色协调。 色彩与款式:鲜艳或时髦占其一即可。

颜色越浅越要精致女性化,颜色越深越要时髦款式。 尽量少有针织、棉麻黑色

丝巾:方形丝巾、雪纺丝巾、领巾装丝巾比较适合办公场合 丝巾要用纵向拉长的系法,显高显年轻。

成熟的人适合用规则性强的丝巾,年轻的人适合用散点状、不规则的丝巾。 小方丝不要买雪纺料,用纯棉或厚重的丝绸。

小方丝中心结小结,然后直接绑在脖后,可以搭穿在西服的小背心上。 丝巾适合在款式简单的裙装、衬衫或是无领的衣服上用。 长雪纺丝巾的使用:打结

皮肤是女人最大的装饰品,白天尽量不要裸露太多。 胸小者,胸针别在肩头,可以修饰胸型。 圆脸要用尖锐的项坠。脸宽适合纵向的配饰。 胸部厚重的女性项链要简约。 脸大的女性适合大一点的坠饰。

圆脸适合四六分或齐流海,拉直减齐。 成熟的适用斜流海,扮可爱适合直流海。 脖子短的一定要带简单且带大项坠的感觉。 粉底适合用干状,而非膏装。

化装偏冷色的,烟影、腮红、唇色之间应搭配。 新浪微波:籍乙的微博

推荐第10篇:课程顶层设计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课程顶层设计与学校个性化发展(裴娣娜) 发言提纲

第一部分:该问题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学校课程设计文本基本格式 第三部分:学校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

1.学校高的办学定位与明确的育人目标。2.具个性化特色的学校课程结构 3.课程的实施

4.课程制度与管理系统的改革

第四部分:对三所小学课程体系的点评 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的研究视角:读懂各位校长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寻求学科发展的思想资源。

第一部分:该问题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1. 该议题探讨的实质 研究的中心议题:

·通过板块化、多样化、个性化学校课程结构的设计与生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不同类型学校办学的个性化特色。

·学校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课程是一种文化选择)。是促进学校育人模式创新,推进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

育人模式:课程、教学、德育

(研究的现实性、引领性、开拓性)

*研讨聚焦点:学校课程结构的战略性思考和整体谋划

1.确定关于学校课程设计的战略思考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观念。

2.当前有关学校课程改革的策略路径与办学特色形成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每个学校站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

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属于发展性研究(形成对策思考) 3.涉及三个核心概念 校长领导力

1. 战略性谋划能力

1. 敢于突破、用于改革的洞察力、判断力和胆识。2. 目标涉及与决策论证能力。 3.

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

4.

领导者品格: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组织协调能力; 不断反思,超越自我。 校长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指学校按照一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所进行的课程开发建设实施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能力。 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1. 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的能力。2. 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

3. 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决策、引领和调控能力(争论点)

学校个性发展

(三类不同办学水平学校---尊重差异差异发展) 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改革创新发展。

1.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最大限度的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2.形成锐意改革、张扬个性、鼓励探索、宽容失误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创新文化。3.创建具有生成性的学校生态制度和管理系统。 4.营造内外部良好育人环境。 5. 塑造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校长。

第二部分:学校课程设计文本基本格式 (研究成果的制度化)

一.学校概况(学校校情分析) 该部分写的内容要点

1.学校发展的历史审视—旨在说明传承的办学传统, 2. 学校发展的现实把握。

规模、设施、师资,特别是生源(入口和出口)说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学校课程必须多样化。

3.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分阶段,概括要点) 4.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立足于战略性的思考) 二.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1.学校办学定位(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2.学校办学的核心主题词及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用几个基本命题展开学校的教育理念。

3.学校培养目标

“学子”形象。这是确定学校课程方案的根本依据。 4.办学方略(基本思路:育人模式系统---课程、教学、德育,加制度与管理)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原则、思路和特点 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及安排 四. 课程实施

基础类课程的调整改革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课堂教学的改革

@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挖掘本学科教师教学特色) @教学进程的设计(透视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教学活动的类型—独特的学习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评价

五. 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选课制、走班制

课程资源(建设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 教学管理

六. 保障机制 管理机构制度保障资源保障 附:课程设置表 课表示例

第三部分:学校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 (要构建设么样的学校课程体系) 体现学校办学鲜明的个性化发展特征 搞发展性 高学术性 高选择性 高开放性

新意点、创新点?基于变革性实践,学校发展如何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一.

学校高的办学定位与明确的育人目标 1.办学定位 2. 办学理念 3.培养目标 4. 办学方略

(课程设计与育人目标的适切性) 对高端理念的解读: 北师大实验中学:“做真教育、真做教育” 北师大附中:“全人格教育”

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学校办学的价值选择:应付当前考试争高分还是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培养目标的核心:道德、责任感、能力

学会生活---数学与科学、经济与技术、社会与文化素质、健康、家庭与消费 学会学习---学习能力

信息素质(获取、辨识、判断、创生信息的能力)

学会工作---有效沟通(群体意识及合作交往的能力)社会责任

学会思考---实践能力(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创造性思维(好奇心、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式)

21世纪学习技能

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的目标:焕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凸现学校的独特文化和课程特色,形成内涵发展的新增长模式。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整合现有课程,拓宽课程平台,体现以人为本,多元文化,自主选择,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

1.基础性(重基础,高质量)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的教与学,为全体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使“全面、均衡”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础,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多样性(多样化,有特色)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为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提供多样化课程形成课程特色。

3.选择性(层次性,可选择)。以满足不同办学水平学校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体现课程选择性和层次性的梯度性。

4. 体现课程的整合创新(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处理) 体现的基本原则:

确立现代课程观,从本校实际出发,把握好各要素,处理各校课程设计中的若干内在联系。 科学性与人文性,学术性与职业性(学生生涯规划),民族性与国际性 (经过理性判断,形成独特的设计) 三.构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学校课程结构 (核心内容)

整合学校各类课程,形成课程体系的立体结构。 @纵向:学校自定的几大门类课程领域 @横向:三个层次分层分类推进 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拓展类课程:面向分层学生

(按学生学习发展水平,往下-查漏补缺、学段衔接往上-加深延伸拓展) 兴趣特长类课程:面向个别学生

结构的特色:整合、选择、开放、减法

四.课程的实施(要点)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分层分类)

处理降低内容“难度”和扩展知识面“宽度”的关系, 内容调整的不同思路:

*低起点、重双基、知识连贯、难点分散的螺旋式上升。

*从学习与理解、运用与实践、迁移与创新三个维度梳理课程的核心能力点和方法点。 2. 开发校本教材,建发展性实验室、开放式阅览室。 3.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4.精品、特色课程的建设。

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制定应研究的七个问题:

1.学科课程发展水平及特色估计(特别是对该学科应解决问题的判断) 2. 学科课程构建的核心主题。 3. 学科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4.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重点、难点) 5.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6.学科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

7. 教师团队的建设(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观念与行为的新要求) 重点:如何形成一个较高质量的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难点:如何形成学科的学习力并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

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未来发展视域的课程教学建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校高位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体现 @回到学科本质的重新认识 @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教学进程与教学活动的设计

@信息技术的运用,探讨新的学习方式

(勇于开拓与求实,高的理论点----低的入手)

第11篇:演讲与口才课程笔记

演讲与口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晓林

第一讲 口才概述 先提个问题: 1、成功靠什么?

美国人卡耐基曾经说过,成功是15%专业技能+85%人际关系=成功。

2、人际关系靠什么?

人际关系靠真诚?这是在交往当中所必须具备的,但是仅仅靠真诚是不够的,应该是真诚和有效的沟通。 3,沟通靠什么?

会说话的嘴巴和会听话的耳朵。(老张请吃饭)

成败是说出来的,机遇是听出来的,在座的各位如果要成功,要有听和说的两支翅膀,才能高高飞起,能说话的嘴巴是什么?就是口才,那么什么口才?有人说可有可无,油腔滑调,口吐莲花,口若悬河,倒挂长江,还有人说,口才是天生的,别人有这种天份,我没有,与自己无缘还有人说,口才我也想有,我也想一觉醒来,自己能够巧舌如簧,但是当上天给你上台的机会的时候,你胆怯了,不敢上去,为什么放弃了,因为你害怕。在社会上还有这么几种人,一种人是喋喋不休的说话,张家长李家短,这不叫口才,这叫有口无才,这叫嘴皮子,什么叫口才,说话能创造财富,说话让人喜欢,说话让人爱听。。。。所以请各位想一想,假如有一天,你张开嘴巴就能吸引别人,只要你张开嘴巴就让别人喜欢,只要你张开嘴巴,别人就觉得不交你这个朋友一辈子是一辈子的损失,那么你成功会不会比别人更快呢,会还是不会所以说,学生想要当老师,打工的想要当老板,那么今天各位过来是不是要学习演讲,那么说到演讲,请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字,演讲,什么叫演讲,演:怎么说,讲:说什么,演是方式方法,说是内容,在演说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法则叫,55387法则,是什么意思。。。。所以说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讲话会下意识的打手势,如何打,怎么打是一门学问,演讲有没有套路,那么肢体语言也有套路,也有章法,手势就是其中一项,把肢体语言练好,那么你的魅力,你的领导力,你的影响力就大幅提升,演讲当中的肢体语言是掌控他人的强大力量,所以说下面,我要请几位朋友上台,咱们一起来演示演讲当中的肢体语言八大手势,注意大小,多少和快慢的问题,没有肢体演说,是没有灵魂的演说,所以说,需要大家大量的练习(卖油翁故事),一,手势,二,站姿,三,脚步,脚步的好处,能克服紧张;避免忘词的尴尬

公众演说:1,万能开场;2,一二三理论;3,万能结束 主讲:万能开场:1,问好:形容词+个人/群体

2,自我介绍:把自己的名字解析+祝福语

3,心情:时间+非常+高兴+理由(可长可短)

4,感谢:主办方,协办方,工作人员

最重要的人或群体 次要的人,你想感

谢的人

第12篇:蒋军虎课程笔记

2012年11月3日清华经管蒋军虎课程笔记

一. 题型分析

1.完型填空

a.20题,每题0.5分,共计10分

b.鸡胁题型,性价比不高

c.总分少,题量大,时间花得多

d.建议:先做其他,最后做完型填空

2.阅读理解A

a.4篇文章,每篇5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b.建议:通过精读80篇熟悉问题类型,达到30分左右目标

3.阅读理解B

a.新题型:信息匹配

a.7选5

b.难度低,送分题

c.不要通读,要寻读,查读

d.如果有可能,使用词性进行判断,帮助寻找答案

e.如无可能使用词性,则寻找关键词,回文章进行定位寻找答案 b.新题型:段落标题匹配

a) 7选5

b) 难度低,送分题

c) 不需要读文章第一段,如果有最后一段总结也无需读

d) 注意标题是概括标题的后面一段

e) 先读七个标题,然后寻找关键词或大意。

4.翻译

a.不要畏难,把知道的词翻译出来,尽可能使句子通顺

b.练习方法:精读3年内的英语二真题,每份卷子9篇文章,进行翻译

5.写作

a.小作文,小作文为应用文,要写到120字左右,类型可能为书信,备

忘录,报告等,准备以书信为主,兼顾其它。

b.大作文,图表情景,图画情景,文字情景,准备以图表情景为主,兼

顾其他。要写到180字左右。

c.写作的性价比最高,想要过小分线的,需要在作文上进行突击。

二.小作文攻略

1.真题历史

10年,书信,感谢信+邀请信

11年,书信,祝贺信+建议信

12年,书信,投诉信

2.评分原则与标准

a.内容完整性与连贯性

b.语言的准确性与多样性

c.卷面整洁性

d.卷面规范性

3.书信作文的准备(10类)

a.建议信推荐信

b.求职信辞职信

c.感谢信道歉信

d.申请信/请求信邀请性

e.祝贺信投诉信

最可能出现的:建议信,求职信

历年英语一考试类型:

 05 辞职

 06 请求

 07 建议

 08 道歉

 09 建议

 10 通知

 11 道歉

 12 建议

4.书信格式

a.齐头式X

b.缩进式

5.书信的结构

a.HeadingX

b.Inside addreX

c.Salutation

d.Body

e.Signature

f.PostscriptX

g.AttachmentX

6.称呼(Salutation)

a.机构/组织

To whom it may concern,

To those concerned,

Dear Sir or Madam,

b.朋友,熟人

Dear Judy,

Dear Li Ming,

c.具体身份的人

Dear Mr.Wang,

Dear Editor,

Dear President,

Dear Profeor,

d.某一群体

Dear friends,

7.Signature

a.位置:最行一行,中间靠右的位置

Yours faithfully,

Yours truly,

Yours sincerely,

Sincerely yours,

Truly yours,

Faithfully yours,

Li Ming

8.Body

a.Para 1

i.S1: 自我介绍(根据指令此句有可能省略)

ii.S2:表明写信的目的(备+借)

iii.备:提前准备好的固定句式,短句

iv.借:题目中的要求文字

b.Para 2

i.3句到5句话,最常用四句,最短3句,最长5句

ii.一般采用总分式结构,如果已在第一段中总述,则只需分述

部分

c.Para 3

i.2句到3句

ii.礼貌性收尾

iii.感谢,祝福,期待(备)

9.必备写作材料

a.备---《英语二高分作文老蒋笔记》

b.背(诵)

c.背(写)

d.仿(写)

e.改(修改)

10.审题意识(*****)

a.致信对象

b.书信性质

c.表达借用(借用指令,通常在第一段中借用)

11.例文

提纲:

 Para1

 S1:写信目的1,祝贺

 S2:写信目的2,建议

 Para2

 S1: 电脑

 S2: 英语

 S3: 沟通能力

 Para3

 S1: 期待采取建议

 S2: 祝福有多姿多彩大学生活

Dear Li Ming,

I’m writing the letter for the purpose of congratulating you on being admitted to Sichuan

University.And I’d like to give you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get prepared for university life.To begin with, (At the top of the list/First and foremost) it’s advisable for you to be equipped with some computer skills, considering that we are in a hi-tech era.In addition

(Moreover/Furthermore/What’s more), I would recommend that you should continue studying English in your spare time,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your future study aboard.Last but not the least (In the end/Finally/In the last plac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communication skills as well as academic achievements.

I genuinely hope that you will take my advice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Wish you a splendid university life.

Sincerely yours, Zhang Wei

Legend:

Blue: Frame sentencesRed: From questionsGreen: Prepared phrases.

参考学习资料:

主要:《英语二真题老蒋详解》 Black: Your task

辅助:

写作:《高分作文》 阅读:《80篇》 真题学习要求:

a.

b.

c.

d.自测(18分钟内) 看解析,看视频 研读词,句,篇 英译汉 e.熟读文章

第13篇:经络养生宝课程笔记

经络养生宝课程笔记

刮痧也是调经络,拔罐也是调经络,现在美容院的所有保健美体项目都是在疏通经络,那么什么是经络呢? 经络的定义:

内连脏腑,外连体表,运行气血的通道,称为经络。

什么是阴阳:

世界万物都分两面,有正面就有反面。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积极、向上、温暖、明亮为阳,消极、向下、寒冷、黑暗为阴。

腹部为阴,背部为阳,下为阴,上为阳。但是阴阳又没有绝对。

例如:我们把双腿做横向分叉,身体趴在床上,下颌挨在床上,双臂展开,在在接触床铺的面为阴,接触不到床铺的面为阳。

任督二脉:

督脉:(阳)从会阴穴、睾丸经过臀部、经过脊椎,经过头部,一直到龈交。

任脉:(阴)起于会阴穴、经过腹部、经过胸前、一直到承浆穴。胸前有个白线。

督脉行气、任脉行血。

帮老公刮任脉,从承浆刮到耻骨,刮到28下就可以勃起。

任何外邪都是从膀胱经进入体内的。偏头疼手麻95%的几率得脑梗。保护好脚、腰、头。

十二经络:

手上6条经络三阳经和三阴经: 阴面三阴经:

第一条:与大拇指相连的一条是肺经 第二条:与中指相连的一条是心包经 第三条:与小指相连的一条是心经

阳面三阳经:

第一条:与食指相连的一条是大肠经 第二条:与无名指相连的一条是三焦经 第三条:与小指相连的一条为小肠经

腿上面6条经络三阳经和三阴经 阴面足三阴经:

第一条:中骨往内旁开一大拇指为脾经 第二条:与内踝骨相连的一条为肝经 第三条:与脚后跟内窝相连为肾经

阳面足三阳经:

第一条:中骨往外旁开一大拇指为胃经 第二条:与外踝骨相连为胆经

第三条:与外脚后跟窝相连为膀胱经

五脏六腑相表里:

所有脏腑一阴一阳为一对

1、肺和大肠相表里

2、心包和三焦相表里

3、心和小肠相表里

4、脾胃相表里

5、肝胆相表里

6、肾和膀胱相表里。

阴面均为脏,都是实心的。 阳面均为腑,都是空心的。

1、肺和大肠主气,比如上厕所的时候,特别是大厕,需要用力排便,如果上厕所打电话、吃口香糖就容易泄气,这样也会伤气。

2、心包和三焦相表里:

三焦和心包都不是有实物的脏腑。心包是心脏上面的一层薄膜,是代替心脏受邪的。心包是天河之水,饮天河之水就可以解万源。

而心脏属于上焦,上焦属火,上焦属火,下焦属寒,如果是上焦热,下焦寒的体质是很难调的。火要用水来调,其中有一个水是肾水。

另一个就是心包之水,也就是天河之水,火大就敲一敲心包经,可以用天河之水调上焦之火了。

3、心和小肠相表里:

小肠主吸收的。如果一个人喝水都涨胖,大多人认为是吸收的好,但是实为不好,吃东西要变成血,才能让身体健康,如果变成脂肪就是吸收不好,不能产生血液供给心脏。心脏的血从小肠吸收之后供给心脏。

4、脾胃相表里:

中医有句话:“肾为先天之跟,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消化。

5、肝胆相表里:

肝解毒,胆有胆汁、胆汁是由肝分泌的。

6、肾和膀胱相表里

肾是过滤排毒,是人体最后一个代谢器官。毒素代谢成尿,尿由膀胱储存。其中一个不好,另一个就会有问题。

气、血

血液是输送营养,和排除废物的,消耗和补充能量。血液从食物而来,食物变成血液。中医讲究2个字,就是气血,中医里气是推动血液的。

气:

1推动血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氧气:氧化分解的功效,氧气可以把一样东西变成另一样东西的。

人每天都要摄取食物来补充身体的能量,而维持生命,所以身体健康与否取决于食物在身体里消化、吸收、代谢的过程是否正常。

人在食物消化的过程中由于氧气的氧化分解,而产生的一些酸性的物质,和糟粕需要人体的三大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三大排泄系统 第一个尿液:

人正常一天要排1500—1800CC的尿,相当于一次性杯子13—15杯水。如果300—500叫做无尿。人可以五天不喝水,但是不可以五天不排尿。不排尿就是尿毒症,要做透析,排尿就是排毒,喝水的目的就是为了排尿,排尿和肾有关系,肾脏是人体的最后一个代谢器官。它由500万个肾小球和500万个肾小管组成,它的作用是过滤血液和淋巴中的毒素。 尿毒症80%并发症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和什么有关系?和肝有关系,肝脏是分解糖份的,把双糖分解成单糖,等肝分解不了就要胰岛素来分解,所以糖尿病人才注射胰岛素。

肝是解毒的,肾是排毒的,血液里有糖分,肾就要代谢糖份,肾不休息一直工作就会衰竭了,不过滤了,也就是不排尿,就是尿毒症。尿毒症就只能换肾。尿液有味道,发黄、浑浊、就是体内有火,有炎症,肾不好要忌太咸的食物。早上空腹一杯水,做10个蹲起,揉揉肚子,对身体非常好。

第二个汗液: 人有五液:

1、汗:中医有一句话,汗在外为汗,在内为血。汗是心脏的津液,手心、脚心出汗是心脏不好。

盗汗:男孩子盗汗和肾有关系,和心脏有关系。

2、涕:涕为肺之液。五液正常要藏在脏腑里的,如果流出来脏腑会不好。

3、涎(口水):是脾之液,如果留口水脾不好,口水和唾液还是不一样,唾液是粘稠的,口水是不粘的。

4、唾:为肾之液,更年期以后有一个现象,会口干舌燥,绝经和肾有关系,子宫卵巢是归肾管的。唾液是转化酶。是分解的,我们吃东西细嚼慢咽也是为了用唾液将食物浸泡,以便消化分解实食物。老人吃东西不吸收,是唾液减少的缘故。

5、眼屎:是肝之液,出来之后是肝不好。人正常要出多少汗呢?

古人不希望出大汗的,但是现在要求一个星期要出俩次大汗,每个毛孔都出汗。3次心跳达到120—150,原因是闲杂吃的食物中有很多的激素和化肥、农药,是人体无法代谢掉的毒素,所以排汗和运动可以帮助人体代谢这些毒素和垃圾。 运动促进气血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就加快,帮助吸收和代谢。

第三个排便: 排五星级大便:

什么是五星级大便:

第一个颜色:金黄色。第二个味道:酸酸的味道。第三个长度:要10—15厘米长,这就看气够不够了。第四个形状:香蕉状,第五含水量:82%。

排不出的叫便秘,带几个菜叶的便糖。五星级大便浮在水中央。

万病之源来源于肠道。人体内温度36.7度,人正常体内有3—5斤大便,比较胖的人有15公斤大便。如果有宿便,体内36.7度,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毒素,毒素会被人体反吸收,伤害脏腑。人正常每天排两次大便,如果一天没有排过一次成型的便,叫做便秘。如果排的没有形状就相当于没有排便。早上喝水,喝无糖豆浆促进排便。

如果排尿、排汗、排便都没能做到,体内就会有毒素,就会造成亚健康。 而现在的人根本做不到这些,所以导致毒素聚集在体内,堵塞了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而使身体无法补充到足够的营养和毒素无法排出体外。而出现亚健康。疏通经络活气血,可以帮助身体消化、吸收、和代谢平衡,从而调理身体亚健康。

疏通经络调节亚健康:在中医里面可以做到,排除人体六大邪气。 什么是六邪:

风、湿、署、热(火)、燥、寒。 中医讲,伤身体有三:

第一:如果六邪进入身体,叫做六淫。淫就是过多的意思。 第二:是七情六欲 第三:是外伤

中医讲,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六邪入侵

邪气在哪里呢?除了人以外的任何东西都有邪气。

1、风气:

眼皮跳的原因是受风了,和左眼跳财、右眼跳祸无关。年轻受风,年龄大会中风,会导致半身不随,全身抽搐。风会导致肝不好,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受风走体表,最轻的得荨麻疹,一抓就会苍起来。皮肤会过敏。 之后走经络,偏头疼、落枕。

之后会走到内脏,走到胆囊,后背疼。还会走到肝,肝有解毒藏血,如果肝不好还会导致血糖有问题。

肝不好的人受风了,就会脾气暴躁。眼皮跳、手脚抽筋、都是受风的现象,可以吃一些绿色食物,女孩子可以备两瓶逍遥丸吃。 风藏于体内,内藏必有外现。

2、湿气:

在中医里讲有两种湿气和风湿。风湿是任何医院里都无法根治,调好了就在表面,就不走经络和脏腑了。湿气过重就会容易长胖,这种人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比较懒。湿盛则肥。湿气和脾脏有关系,走体表会导致发胖、发肿、懒。严重往里走,侵蚀骨骼,会产生骨刺、增生,导致内风湿,关节变形。而瘫痪。湿气过重还会导致全身涨囊肿。

比如拔罐之后起一圈水泡,就是囊肿的外在表现,如果在体内就形成了囊肿。最严重的湿气会走到心脏,风湿性心脏病这是无法治疗的。

女人湿气重脾虚,易思虑过多,胡思乱想,多疑。长时间多疑,就会忧郁,会伤肺。就很懒,就懒得理别人,就自己想事情。 脾主肌肉、脾虚皮肤就容易松驰,容易衰老。

脾主统治血液:女人一生的卵子是有限的,在女性的一生中,尽管有10万个原始卵泡,但仅仅只有400-500个卵子能够发育成熟并被排出,每个女人每个月经期会排出一颗或者两颗卵子,也就是说,一个妇女的排卵年限大约是30年,随着排卵的停止,绝经期的到来,女性将步入老年时期。

如果月经提前,就会导致经期提前结束。一个女人有月经是女人,没有月经就是老人。女孩有月经时有阴阳之别,等绝经之后就没有阴阳之别了,也就不是女人了。

月经提前的原因就是脾虚,脾虚的主要原因就是湿气重导致。

3、火气:

火上加或称之为炎,炎症攻的就是粘膜组织,比如嘴唇、口腔、嗓子、阴道,粘膜是保护脏器的,粘膜坏了,碰到氧气就会被氧化。就会溃烂。而所有的癌症前期都是炎症。乳房塌陷、乳晕变大、有橘皮现象,乳腺癌等,都是从乳腺炎开始的。

女孩子不想有妇科炎症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用洗液洗阴部,因为破坏阴部皮肤PH值。

2、每个月换一次底裤,底裤要爆晒,开水烫。

3、不要用卫生护垫。不要用避孕套。

4、如果老公有脚气,女人会有妇科病,因为细菌粘在被子上是会游走的。这一切都是火造成的。

要去邪气一定要皮下出血,毛孔张开。

春季火大,建议绿豆煮橙皮,可以去火、排毒。可以管嗓子不舒服。 榴莲和山竹一阴一阳是平衡

水果中小柿子、西瓜、榴莲都是寒凉的,夏天吃较好,切忌冬天吃。

鸡属火如果炸吃就是火上加火,就会上火,就是发炎。 老鸭属寒就要烤着吃,就可以阴阳平衡。 男人不可三日无姜,女人不可三日无藕

第14篇: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它的诞生深受当时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的影响。 2.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 (1)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1)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3)课程目标的获得。(4)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 3.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把课程开发的过程解析为如下七个步骤:(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5.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

1、开创性:(1)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2)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问题: 其局限性表现在:1)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2)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于教育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了"学校工厂"加工的"原料"这种观点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真正的"科学化"。(3)"活动分析"或"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程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从而导致了课程开发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现象的出现。(通过对人类生活的不断的精细分析来获取课程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现在看来,这种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化水平是很低的,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2."八年研究"的四大成就:(1)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2)学院和大学认识到,在那些没有达到特定学科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习获得成功。(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4)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得到广泛的接受。 3.“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四个基本问题)如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4."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课程开发过程的创造性不见了。 5."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6.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1)泰勒原理对目标的强调,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课程开发的唯一“科学”模式(2)“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3)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了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有人把《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称为“圣经”。 (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 由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得美国朝野上下感到了一种危机。随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并且拨巨资推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于是“新课程”纷纷出现,此前出现的“新课程”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1959年的伍兹霍尔会议以及布鲁纳在会议上作了《教育过程》报告之后,“学科结构运动”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 2.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它的特征有:学术性、专门性和结构性。 3.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 (1)学术中心课程以学科结构为核心构筑现代课程体系,使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统整和完善,创造了现代化课程的一个范例。 (2)学术中心课程把课程开发的基点落在专门化的学术领域,它不仅尊重了学术逻辑,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所倡导的发展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学术中心课程就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这就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4.学科结构的基本含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两个基本含义的统一。施瓦布和费尼克斯把第一中含义称为"学科的实质结构"把第二种含义成为"学科的句法结构"这样学科结构即"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统一 5.布鲁纳认为学科结构的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有助于记忆;(3)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1.“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它的基本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中心。在这个结构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这种交互作用是课程意义的源泉。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2.“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具体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施瓦布建议以学校为基础建立"课程集体",该集体由学校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其中要求有一位主席领导课程审议的进程,课程教授堪当此任。施瓦布提出了三种课程审议的艺术:实践的艺术,准实践的艺术,折中的艺术。他特别重视实践的艺术和折中的艺术。 3.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1)把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与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相对应的能力;(2)对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进行修改以使之适应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 (3)产生可替代的行动过程并预见该行动过程的道德后果的能力 4.学校本位课程的开发: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集体中,教师与学生是核心。这种课程开发可以称为"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5.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所谓“实践兴趣”,亦称“实践理性”,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五)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兴趣”的追求(派纳) 1.“概念重建主义者”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2.“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 (1)“存在现象学”课程论。该理论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生的经验”或“存在体验”,课程更主要的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只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 (2)批判课程论。该理论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它把课程的本质概括为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即行动与反思的统一。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它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即通过自我反思的行为达成解放。 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历史进程,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理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蕴的意义 二.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1.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

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拉特克对教学论的贡献:(1)关于教学方法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要从课程中引出的教学论观点是有独创性的,有生命力的。(2)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夸美纽斯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遵守自然的秩序,这意味着教学是一种合规律的行为,教学要遵守教学规律,这有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便的自然法则。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 4.夸美纽斯对教学论的贡献:(1)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因而成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2)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来的一系列教学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许多主张今天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 1.卢梭的教学论 (1)自然教育论: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2)发现教学论:①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②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③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④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2.卢梭对教学论的贡献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主张教学要基于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他把发现视为人的天性,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把自主的、理性的人格视为发现教学的目的;他确立了活动教学、实物教学等教学形式;可以说卢梭的教学论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他的教学见解洞悉了教学的真谛,指导了两个多世纪的教学改革。 3.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途径:在儿童发展的前期,通过“居室教育学”的方法;在儿童发展的后期,通过“基础教养论”的方法】 2)教育教学的原理【自我发展原理,直观原理】 (3)教学心理学化。 居室教育学:指儿童最初的教育是以家庭生活圈为核心展开的。 “基础教养”的方法:指儿童后期的教育只要是借助于教学全面发展儿童的各种基础能力。 4.裴斯泰洛齐对教学论的贡献;贝斯泰洛奇的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卢梭教学论的总结与深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他本人也躬行实践,他的教学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其终生矢志不渝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所以,他对近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1)观念心理学。 (2)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3)教学的"形式阶段":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 1.赫尔巴特的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 2.赫尔巴特教学的“形式阶段”如下:(1)“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2)“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3)“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4)“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教育性教学即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而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此,它要求教学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进行,还要求把培养学生品格的教育建立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品格教育就流于虚妄。

4.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充分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论;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缺陷:1)过于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从而陷入“教师中心论”。2)过于强化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陷入“学科中心论”。3)“课堂中心论”。 四)现代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 1.杜威所倡导的课程与教学可以说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教学论称为“基于经验的教学论”内容如下:(1)“经验”的涵义与知行统一论。(2)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3)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2.杜威确立的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学论就是这四个教育哲学命题的引申和具体化。 3.简述杜威教学理论(1)传统教学论的批判。传统教学论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外烁说"或"塑造说"另一种是"展开说"或"预备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缺陷是:忘记了儿童能动的活生生的现实经验。 (2)基于经验的教学论。他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B。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所以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问题解决教学" (3)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4.杜威教学论中的反省思维及问题解决教学:他认为经验中包含着思维,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被称为“反省思维”,它包括五个步骤要素阶段:1问题的感觉(在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中,令人不安和困惑的问题阻止了连续活动)2问题的界定(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3问题解决的假设(占有只是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疑难问题)4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对假设从理智上进行认真推敲,看哪种假设能对付疑难)5通过行动检验假设(。。中的问题解决办法的有效性如何)他所倡导的教学是“问题解决教学” 6.“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特点:1它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它不仅使儿童获得手工的技能和技艺的效率,还获得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品质2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主动作业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心生使得学校有可能与生活联系,成为儿童生长的地方3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五)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1.20世纪上半叶:科学教学论的早期发展 (1)在西方世界,教学设计研究存在两种典型的风格:一种是信奉“经验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种是信奉“理性主义”,强调理智的适切性,强调与理智相关的人的心理的结构认知过程。 (2)在北美,教学设计研究旨在把关于人的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连接起来。这样,20世纪的教学论也就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3)在欧洲出现的“实验教育学”、“实验教学论”,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这开启了欧洲科学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先河。2.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崛起所谓“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展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它们的教学设计主要建立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有着不同的旨趣。 3.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4.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

三.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课程的涵义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1.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如下:(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而制定的。 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2.课程的三种涵义包括:(1)把课程作为学科;(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 3.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4.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不同于学。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教与学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教主要是一种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正因为教不同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才有价值,教与学之间才有交流的意义。二是教与学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方向。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与学是同一个过程,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三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方面,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的。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充分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教学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认识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情境中,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种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过程。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在19世纪初以后系统确立起来的,以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为标志。 19世纪现代教育的概念

1、现代教育是与“科学一技术一工业文明”相应的教育。所谓“现代教育”不是指今天的教育,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作为一种观念,在17世纪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表露,但作为一种制度,则是在19世纪以后系统确立起来的。

2、现代教育是受“科技理性”支配的教育。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理性,它以“控制”为核心,控制的目的是提高效率。

3、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即是日益按照"科技理性"的原则组织起来,日益走向"科层化"和"制度化"的过程。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现代教育中的二元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的根源,这种根源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的支撑。20世纪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20世纪末教育的核心为体验课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为解放理性,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把重心置于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课程与教学融合在一起出现了课程教学。内涵有三方面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在这个时期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情境中获得充分发展,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 2.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1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2目标与手段的二元论3.二元论的实质是把原本内在连续和有机统一的世界分割成两部分,并使二者对立起来,机械的发生关系,一方控制另一方。 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根源:一是社会制度的等级对立性质;二

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和科学对世界的全面控制。 3.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第一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与局限 1).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1导致忽视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2如果把运用材料的有效途径看做脱离材料的现成的方法,这会使儿童丧失学习教材的内部动机,其学习行为会受各类外部动机所支配3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的隔离会导致学生行为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有意识的目的4在心理和材料分离的概念的影响下,方法则往往成为割裂的枯萎的常规,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步骤。这样,方法就成为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循的僵化的教条 2)课程与教学统一的两个内涵: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 3)杜威对现代教育的贡献与局限:贡献:(1)最大贡献是深刻揭示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根源,进而在其独特的实用主义"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整合了课程与教学并消解了其他形式的教育的二元对立。 (2)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是着眼于教师与儿童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主动作业"而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而达到对环境的理解和人的经验的不断的增长。它具有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 局限性:(1)由于杜威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期,所以他的思想中具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存在着科学崇拜的成分,这样,尽管他揭示了基于专制制度的“工具理性”,但他同时也为基于科学崇拜的“工具理性”(即“科技理性”)打开门户。20世纪下半叶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主要基于“科技理性”,这一点杜威恐怕始料未及。(2)“实践理性”追求民主、追求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但这种理性缺乏“反思精神”,所以“达成一致”也可以被作为一种控制方法来使用。 19世纪课程与教学分离的社会根源

1、课程成为“制度课程”。

2、在制度层面规定了课程与教学的分工。

3、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加速了课程、教学的分离。因此,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过程即是现代教育日益工具化、日益成为现代科层社会的一个环节的过程。这是“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在现代教育中日益占据支配地位、日益膨胀的过程。同样为“科技理性”所支配的现代教育科学的兴起加剧了课程与教学的分离,进而加剧了现代教育的工具化。 26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2教学方法和技术即依赖于儿童的心理有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课程不再只是“制度课程”,而是“体验课程”。"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 (1)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用变革的观点看教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对内容作出根本变革的过程——内容的创造与意义的建构过程。 (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是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1了解学生现状2把学生的现状和可接受的常规作比较找出差异)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泰勒认为现在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3学科专家的建议(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广阔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教育目标) 4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1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分析出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决定性部分及其中的重要方面2分析当代生活以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其在学校中所学内容的领域3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4当研究当代生活以揭示教育目标所指的方向的时候,特定教育目标的选择一定适合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兴趣与需要5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的出的教育目标一定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并与教育目标的其他来源结合起来加以权衡 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3学习经验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6.选择学习经验的内涵: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生内部引发或产生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 7.组织学习经验的内涵: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和"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而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序列性"(强调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的同时又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把基本技能,基本价值等要素按照上述三个标准组织起来之后,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原则,组织原则确立的基础就是正确地认识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之间的关系。逻辑组织反映了学科领域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心理组织则反映了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者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对学习者有意义的关系。 8.评价教育计划的内涵:所谓评价,在泰勒看来,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是: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用评价观代替了传统的测验观。 关于评价的程序,泰勒给出了如下步骤:界说教育目标,评价教育情境,编制评价工具。 9.四个问题的关系: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确定目标即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课程开发的核心。 10.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斯滕豪斯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11.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1清晰地界说教育目标所要求的行为2实际试行能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一些情境3设计一种在测验情境中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手段4确定将来用来总结或评估所得到的行为记录的名称或单位这包括两方面:确定要进行评估的行为方面的特征,确定用来测量或总结这些特征的单位5确定所编制的评价工具的客观性信度和效度 12.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1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2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3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的探究主要方式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4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5教师作为讨论的支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有责任 13.过程模式的价值: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它倡导过程原则,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性藩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

14.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主要宗旨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围绕学生认知的发展对教学进行设计.有代表性的有,其中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70年代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 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中间语言:指只是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索本身.1.学习准备的涵义:所谓准备是受教育影响而引起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影响的概念函数。布鲁纳认为:充分掌握先行的,较简单的知识技能,构成学习后行的,更高深的知识技能的心理基础,这才是准备的真正涵义。 2.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布鲁纳用表征或表征系统的概念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三类表征系统分别是: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 3.发现学习的涵义﹑特征、价值:涵义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注重直觉思维(3)注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价值:(1)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2)发现行为又注意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3)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4)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4.对布鲁纳的教学模式评价:优点;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抽象性,从而把传统教学对知识的量的追求转移到对质的概括上; 其发现教学法,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观众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布鲁纳强调心理学理论在教学研究中的运用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希望和热情。)弊端:对学科结构的假设缺乏更深层的认识论思考,过于偏重教学的学术性而忽视了人特别是教师因素的作用,忽视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等,这些也是造成他所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终归失败的内在原因。

(二)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1.奥苏伯尔的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是指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相互作用的现象。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指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2.奥苏伯尔教学设计的原则:奥苏伯尔提出两条教学内容安排的原则,逐步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综合贯通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组合。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下位学习:是指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上,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因而以下位的方式被纳入较概括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被称为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指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上,包摄范围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处于上位而与原有观念发生作用,这样的学习被称为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在一项学习中,学生认知结构中既无上位的也无下位的适当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观念,但却有某些可以类比的观念用来理解新观念

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基础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有逻辑意义 3.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4.影响学习的成就动机: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附属驱力 认知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自我提高驱力:是指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 附属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 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1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气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其上2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为新知识的接受提供了一种脚手架3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是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三) 加涅的的教学设计模式

1、学习的层级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涅按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把学习分为八类,并依此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亦即学习的层级理论,它的基本论点是,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即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的,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2.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条件:1理智技能:(1)促进先前习得的部分技能的恢复;(2)呈现言语线索使部分技能的组合有顺序;(3)安排好作间断复习的时机;(4)运用各种前后关系去促进迁移。 2认知策略:(1)对策略作描述;(2)提供各种时机进行各种认知策略的练习,如提出新奇的问题到解决问题。 3言语信息:(1)使用各种印刷符号或语言激活注意;(2)为有效编码而呈现一种有意义的前后关系(包括表象)。 4动作技能:(1)提供言语或其他指导,以向执行的路线提供线索;(2)安排反复练习;(3)提供直接而精确的反馈。 5态度:(1)在选择某项行动后,对具有的成功经验进行回忆;(2)对选择的行动进行操作,或观察榜样人物对这一行动的操作;(3)对成功的操作给予反馈,或观察榜样人物的反馈。 3.加涅教学模式的评价:该模式紧紧扣住学习及其内部过程展开;加涅提出的由简至繁的八个学习层级,对每一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该模式吸收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优点,采用了流行的信息加工观点来提出,推进了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四)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要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1基本性,它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2基础性是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3范例性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 3.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4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 4.范例教学的过程: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范例性地掌握法则型,范畴性关系的阶段,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5.范例教学的模式评价:范例教学在对学生主动性的弘扬方面,在对教学的问题性的提倡方面,以及在思考课程内容时突破学科界限,主张课题性教学,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主张,这无疑是吸收了进步主义思想方面的有益的东西。在强调教的作用同时强调用教来统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这又显示出该模式继承了德国传统教育的思想。

(五)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1、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

2、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儿童的心理的一般发展是儿童整个个性的发展,或者是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的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5.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1、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强化原理:斯金纳对强化和强化物的概括,重在对其反应的意义。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哪种强化,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

2、程序教学:是斯金纳依据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了的普莱西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3、程序教学的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16.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罗杰斯

1、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2、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是这样一种内驱力,它促使个体发现更为充分的自我表现手段,认识一个人的潜能,形成更大的效率和能力,形成创造性并且在令人惬意的和富有意义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3、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观:罗杰斯把学习分为无意义联结的学习和有意义的经验性学习。而非指导性教学是为了促成有意义的经验性的学习。

4、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害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去关心他过去的情感经历。(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罗杰斯人性的三个基本假设: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整体观;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观;强调人类直觉与创造性的超验观。 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了泰勒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是基本保证。所以确立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目标因素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 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是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是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1积极反应原则2小步子3即时强化4自定步调5低错误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念:1人类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2人无法预测和把握未来。然只能着眼于现在,着眼于发展人的智慧和人性3心理学要重视对个体内在的情感信念价值观意愿及抱负的研究,重视个体心理状态及过程的研究4心理学要关注人类经验的形成5强调自我概念

这是人本主义最杰出的贡献 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特征: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持排除各种有碍学习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学情境的情感方米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情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具体表现:1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2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材料,3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4维持着某种有意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的长期目标,对于教育活动虽则提出了一般的方向,但同日常的学校和班级中的教育实践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目标。 美国麦克唐纳的教育目标的功能:1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2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3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4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5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 就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言,的主要功能是什么?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因此课程实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取向类型:“普通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A“普遍性目标”取向 1.“ 普遍性目标”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2、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的教育实践中。

3、普遍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的教育情境。

4、普遍性目标的价值与局限: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作出解释,以适应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B“行为目标”取向

1、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2、行为目标的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行为目标的优势与不足:

行为目标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行为目标由于自身的特点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便于准确评价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其不足表现在:该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很难用外显的,科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基本内容: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 (1)知识 指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2)领会 指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 (3)应用 指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 (4)分析 指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 (5)综合 指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组关系等; (6)评价 指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五级: (1)接受 指注意某种现象; (2)反应 指主动参与; (3)价值判断 指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 (4)组织 指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 指能运用价值体系长时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5.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是:1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目标分类学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较高级的目标建立在较低级的目标的基础之上并包含了较低级的目标2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这样便于操作,也能够进行客观的交流与评价3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贡献: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创造性地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把课程与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似乎是人为的;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目标彼此之间的界线不十分清楚;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级结构值得怀疑;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超学科性也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挑战。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未来方向: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目标与学生的经验的关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关系都是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C、“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生成性目标的特点: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

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的价值: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强加的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已有的知识、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是终生学习。 生成性目标的缺陷:过于理想化、首先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与学生进行有意义对话的训练、其次,很多教师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最后,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总之,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找不到适切性 D.“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表现性目标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学生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扩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 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表现性目标的价值与局限性:表现性目标反对把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明确提出教育及课程本质上的价值问题;表现性目标以人的自主发展作为课程目标取向的根本,注重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注重课程情境的具体性;同时,表现性目标不主张完全消解行为目标,注意吸收行为目标所表达的内容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鉴于高层次目标和人的发展的本质的不应控制性和不可预测性,表现性目标的表述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形态,不强求统一的规格和标准,重视课程活动及其结果的个体性,差异性、在关于课程评价的问题上,表现性目标主张一种批评,鉴别式的评价方式。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A.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

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习者需要的确定: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来看,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事间维度来看,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当代社会生活需求的确定:需要贯彻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的原则,教育先行的原则

3、学科的发展 学科知识:即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 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1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知识的存在究竟是为了理解世界还是控制世界,人们创造知识究竟是为了提升生活的意义,还是仅仅为了满足人的种类繁多的功利需要?时至今日,时代精神的发展趋向于把知识的价值指向于理解世界以与世界更好地和谐共存,指向于提升生活的意义而非仅限于功利追求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应是整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知识3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在将学科知识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考虑知识所负载的价值观究竟是推进社会民主和公平还是维持着社会的不平等,践踏社会公平的知识不是有价值的知识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科发展的确定: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四)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确定教育目的;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表现性目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因而超出了现有的文化工具并有助于发展文化。另外,教学性适合于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从而是进一步的探究成为可能;表现性适合于表述那些复杂的智力性生活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因此他提出应该研究这两类目标在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中的恰当位置,分别指明它们在课程中的使用范围以及它们以何中方式相关联才能最有利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以及适合于不同的学科 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自的涵义:儿童中心课程:当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经验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当课程满足当代社会生活需要,以维持或改造社会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的时候(社会本位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当课程将学科发展视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的时候(学科本位课程)近代以来的“儿童中心课程论”主要有三种形态: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形形色色的“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20世纪出现的“社会本位课程论”有:博比特,查特斯为代表的“社会行为主义课程论”;拉格,康茨,布拉梅尔德等为代表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目标观的相同之处:1他们反对巴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 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贯彻的原则是: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的原则,教育先行的原则 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1确定教育目的它是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的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选择: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⑴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⑵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⑶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 怎样选择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⑴处理好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做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⑵整合科学,艺术与道德。 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

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科学,艺术与道德整合关系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 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 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两个历史阶段:1)(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对应于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二者关系表现为主导与依附的关系。2)(始于20世纪中叶以后)对应于新技术革命,关系表现为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二. 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 怎样选择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学校课程的内容? 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⑴"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所以,学校课程应当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为根本宗旨 "被动适应论"观点的代表是(博比特与查特斯) ⑵"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主动适应论"观点的代表是(杜威) ⑶"超越论"认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构建出新的社会经验。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学校课程的内容需要确立以下基本观念:

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2、学习者是课程开发者。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即学习者的经验,这三种课程取向的关系: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学者,还是主张"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学者,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习者的经验的重要性,只不过他们认为学习者的经验只有被塑造为学科知识水平或适合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才是理想的,至于学习者本人的一些直接经验或情感冲动,则是需要改造或替代的东西。课程理论发展史上倡导"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的学者也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价值,只不过他们认为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只有经过了学习者自己的主动选择,转化为学习者自己的人格发展需求的时候,才有意义。 B.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⑴确定课程价值观,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⑵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⑶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⑷确定课程内容,即选择出与特定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 教学过程:作为特定教育价值观之具体化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四个方面在动态交互作用中融为一体,这就是教学过程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方法:指向于特定目标,受特定内容所制约的有结构的规则体系。

教学方法: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规范和步骤。 一.教学方法的本质: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二.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提示型,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型教学方法) A.提示型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⑴能够使人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接受大量文化知识,这适应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⑵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⑶可以调动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局限性:⑴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⑵有助于人的接受能力的发展,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⑶不顾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性,过于强化提示型教学方法,很有可能导致"注入主义",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 提示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示范","呈示","展示""口述" 示范: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为、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 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口述:是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口述的形式:报告,讲话,讲解,叙述等。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其基本特点: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基本形态:(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 1.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⑴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⑵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态度。 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学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洞察 3.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的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产婆术)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法” 4.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 教学对话: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提问和见解,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及人格的教学方法 教学对话的性质:以教师指导为特征;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教学对话的策略(怎样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 )包括两方面:恰当的提问和创设对话情景。 恰当提问的三点要求:⑴再现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⑵目标明确,内容清楚;⑶机智提问,富有艺术性。 5.课堂讨论的性质与策略 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教学对话基础上的并扩大教学对话范围的教学方法。 怎样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 ( 课堂讨论的策略):⑴创设课堂讨论情景,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能吸引住学生的问题与课题;⑵教师要以平等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人格,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C.自主型教学方法: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

格的教学方法 最根本特征是(学生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核心:是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性” 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价值或积极效果:⑴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⑷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运用:⑴确定适合于自主学习的课题;⑵准备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手段;⑶分配适合于自主学习的课题;⑷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烦与困难;⑸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D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是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对提示型教学,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自主型教学等方法作出取舍与搭配,以形成一个教学方法体系或结构的过程。 教学方法选择的要求:⑴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质上是教育价值的选择。⑵要适合特定的课程内容;⑶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总是具体的,总是情境关联的:与特定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风格关联,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关联,与特定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关联,与特定社区的需求关联。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一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1.课程组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是(课程的基本构成):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垂直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的标准 课程组织包括两个纬度,即"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 (1)垂直组织的标准 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水平组织的标准 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 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二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A. 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 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为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的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的四种思想形态:⑴“要素课程”说(代表人,亚历士多德);⑵“泛智课程”说(代表人,夸美纽斯,他提出"泛智论");⑶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代表人,赫尔巴特);⑷功利主义课程论(代表人,斯宾塞, 赫胥黎)。 科目本位课程的三个特点:1)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并肯定科目固有的价值等级;2)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3)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阶段相适应。 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这种课程形态是课程内容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综合学科课程;是把两门或多门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它可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 学科课程的特征:⑴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⑵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学科课程的优点与缺陷: 优点:⑴有助于系统传授人类文化遗产;⑵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⑶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缺陷:⑴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⑵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⑶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⑷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B.经验课程的含义: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 迄今为止,已出现过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 ⑴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卢梭(法国);裴斯泰洛齐(瑞士)德国 福录倍儿 ⑵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是: 杜威 ⑶当代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⑴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⑵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⑶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⑷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的优点及限制(缺点): 优点:⑴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为课程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 ⑵经验课程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 ⑶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限制(缺点):⑴经验课程容易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⑵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 ⑶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已经习惯了班级上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⑴关系:二者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儿童当下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⑵区别:经验课程一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⑶联系: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它是这样一种课程取向: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⑴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学科课程(主题源于学科知识);⑵社会本位综合课程(主题源于社会生活现实);⑶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或经验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经验课程(主题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经验等)。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心的逻辑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⑴相关课程;⑵融合课程;⑶广域课程 相关课程: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指: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其课程哲学是"社会改造主义"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范例:轮形课程,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轮形课程的理念是由布拉梅尔德提出的;STS课程代表的是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本质上是"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全球性教育是由国际理解教育发展而来的新的历史阶段、其创始者是贝克尔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又称"经验本位综合课程","综合经验课程"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典范: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德国的"乡土教育论"与"和科教学",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第一,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第二,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第三,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⑴区别: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⑵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两类课程组织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像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开发出来成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总还保留着某种分科的形式、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出路,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 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选择"必然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宗旨、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和个性特征选修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的时候,不仅对所选课程的学习能力能够促进个性发展,而且,对这些课程的选择过程本身也极富个性发展的价值。

四、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直线式课程":是指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螺旋式课程"是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螺旋式上升"。 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直线式课程组织依然占主流。 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美国的布鲁纳、另一代表人是凯勒。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隐性课程研究的渊源: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 "附带学习":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等。 "附学习"指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获得,一经获得,就将持久的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 2.隐性课程的流变 隐性课程概念的首次提出:1968年 杰克逊出版《班级生活》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他认为:构成班级生活的稳固要素有三个,即"群体","表扬","权力"、权力差异是班级生活中社会结构最显著的特征.总之,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者把隐性课程视为学校、班级生活中所蕴含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班级生活结构、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 批判课程理论认为:作为班级和学校关系结构的隐性课程确实复制着社会阶层结构和经济结构,但这种结构却是不平等的;作为意识形态的隐性课程在以"霸权"的形式发挥着控制功能;通过"破译"隐性课程可以使课程产生"激进的变革",从而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批判课程论者的隐性课程观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与"抵制性的隐性课程" “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代表人:鲍尔斯与金蒂斯认为,隐性课程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 “抵制性的隐性课程”代表人:阿普尔把隐性课程界定为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

3.隐性课程的涵义和特点: 涵义: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隐性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P253) 特点:⑴其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⑵其影响具有持久性;⑶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⑷其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4.隐性课程的开发:1)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2)要基于对学生的理解而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3)要明确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与设计;4)要有选择地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5.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⑴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⑵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总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永恒的,无止境的。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永恒的,无止境的。 第三节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课程教材的组织框架。从宏观层面看,教学组织是教师与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一般化的,比较稳定的外部组织形式或框架,这可以区分为班级授课组织形式和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 从微观层面看,教学组织是比较灵活的具体教学过程的组织,这可区分为"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一、班级授课组织 1.班级授课组织的确立: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然后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则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班级授课组织是大工业的客观要求,它适应了现代工业制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和现代民主制度追求教育平等的需要。 2.班级授课组织四个基本特征:⑴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⑵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⑶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⑷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 3.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⑴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⑵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进行,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⑶分科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对规定学科进行系统讲授,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⑷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形成。 不足:⑴容易走习俗那个"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⑵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

二、个别化教学组织 1.20世纪初的个别化教学组织有二:道尔顿计划与文纳特卡计划

道尔顿计划:(亦称“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里形成的。该计划是在"自由原则"(来源于蒙台梭利的"自由"思想)和"合作原则"(来源于杜威的思想)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它通过⑴作业安排;⑵实验室;⑶成绩记录等措施而成功的将班级授课组织改为个别化教学组织,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为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道尔顿计划中,虽然还保留着班级的形式,但也是对班级授课组织的重要超越,作业安排是个别教学的核心环节 文纳特卡计划: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道尔顿计划”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最先在文纳特卡镇公立学校推行而得名。 该计划是一种彻底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该计划着眼于为儿童创造优美快乐的生活环境,既培养儿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为达到此目标,该计划既主张通过个别化教学形式而让学生学习诸种学科课程,又倡导儿童自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文纳特卡计划完全打破了班级教学组织,是对班级授课组织的彻底超越。 2.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 凯勒计划 (20世纪60年代末确立起来的个别化教学体系) 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五个特征:⑴以掌握为指导;⑵学生自定步调;⑶教师用少量几次讲课来激励学生;⑷使用指导性教材;⑸安排学生助理。 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若干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能力分组”。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⑴同步学习;⑵分组学习;⑶个别学习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 同步学习的特点:⑴所有学生的活动取向决定于教师的语言之类的直接手段,以及学习课题,讨论之类的间接手段;⑵共同的教学对象,目标设定,直接的共同活动,形成了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亲密的恒定的关系。 根据师生相互作用的性质,可把同步学习的两种类型:⑴提示型同步学习(整个班级的学生以教师的教材提示为中心进行的学习);⑵共同解决问题型同步学习(教师对全班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或生生对话与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 提示型同步学习不一定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的学习。 分组学习: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 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的问题解决学习。 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的及对其使用时的正确态度: ⑴关系:个别学习源于同步学习又回归同步学习,这是对个别学习与同步学习之关系的基本概括、个别学习与同步学习互为基础,相互递进。 ⑵使用时的正确态度: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与个别学习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组织形式,他们各有优势与不足、对于任何一种学习而言,它适合于某一特定的任务,但未必适合于其它任务、所以,无论哪一种组织形式都不能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普遍使用、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要根据学生的年特点和个别差异,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根据特定的学习场合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1.课程变革: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6.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是就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这种理解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常常会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变化对理解的课程作出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具体分解为: 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 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变革计划与课程实施过程之关系的不同认识方面。 1.忠实取向 (1)涵义: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2)基本特征: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在忠实取向看来:①课程是指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或课程革新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内容、②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③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④教师角色的性质就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⑤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测量课程实施对预定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以及确定影响实施程度的基本因素,所以其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 (3)本质:由于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从课程变革计划到计划的实施,从课程变革计划的制定者到计划的实施者之间的单向的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有效控制,因此,这种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所支配的。

2、相互适应取向: (1)涵义: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 ,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2)基本特征: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假设体系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在相互适应取向看来:①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②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不论课程是在哪里创造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一个基本特征、③课程变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都是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④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课程方案的"消费者",为了使预定课程方案适合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教师理应对之进行改变,这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⑤相互适应取向的研究重心不是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而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所以它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3)本质:由于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课程变革计划与具体实践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计划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变革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强调课程变革的过程性和复杂性,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 3.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兴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1)基本特征: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①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②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面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种"人格的建构"、外部设计的课程是教师用于创生课程的一个资源,具体情境的课程知识是经由教师和学生深思熟虑的审议活动而获得的、③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都必须变革,而不只是变革课程内容和资料、④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⑤课程创生取向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教师与学生从事课程创生过程的真实情况,而不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创生情况是迥异的,研究者更倚重"质的研究",对个案性的"深度访谈法"倍加青睐。 (2)本质:由于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课程实施视为具体实践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的课程的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4.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的关系: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共成一"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计划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另一端是创生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创生取向、中间是修改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三种取向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是对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实施研究从忠实取向经相互适应取向发展到课程创生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变革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5.如何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1)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所以,三种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使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带有折衷主义色彩,它在兼具其它两种取向的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具有它们的局限性、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了理想色彩,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的特殊需要创造自己的课程,要求学生也应成为课程的主体,由于对实践界的要求太高,它的推行范围也就很有限。 (3)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6.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看我国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我国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大举措、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应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1.“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基本内容,实质与缺陷

(1)基本内容:“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简称“RD&D”模式,它体现的是忠实取向。 该模式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技术化,理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①研究:通过研究确立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课程变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②开发:将研究发现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课程资料的开始过程中,由此获得新课程。③传播:将研究开发出的新课程系统传播给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供其使用。④采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使用新课程并将新课程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 (2)实质:该模式所课程变革视为"研究—开发—传播—采用"的线性过程,指向于课程变革的技术本身,而不是学校与课堂中教学的性质,把教师视为一个新课程计划的被动消费者,其目标必须与课程开发者的目标相一致。它实际上是把课程变革过程视为一种工业生产过程:通过研究开发而获得新的“课程产品”,然后在具体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对其“消费”。 (3)缺陷:该模式存在两个根本缺陷、①它假设教育改革是科学本位和技术驱动的,教师是专家所开发出的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技术可以准确地从一个情境传递到另一个情境、这种假设在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因此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很难被理想地付诸实施、②该模式的四个步骤是分离的,原子化的,结果导致这四个方面的功能日益专门化,每一个功能都发展自己的专家群,这些专家与课堂中的教师的距离与日俱增,结果,专家为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提供了详尽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略,而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则从未碰到过这些问题。 2.兰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的基本内容与贡献 (1)基本内容: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认为,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①启动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使教育实践者理解与接受、②实施阶段。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对既定课程变革计划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③合作阶段。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社区代表等要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2)贡献:该模式认为:对教育技术的直接采用和应用并不是带来所期望的教育变革的有效途径,课程实施决定着课程变革的过程和结果,成功的课程实施是以相互适应过程为特征的,课程变革动因是课程专家,校长,教师等方面的相互适应、此后,"相互适应"成为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关键术语,对理解课程实施的本质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基本内容与贡献 (1)基本内容:帕里斯的研究基于以下三个假设:①课程知识包括情境知识,这些情境知识是教师在从事不断前进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②课程变革的个体在思维和行动方面成长与变革的过程,而非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组织程序、③教师不论是创造和调整他们自己的课程,还是对别人所创造和强加的课程作出反应,他们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 (2)贡献:该模式认为,教师作为课程知识和课程变革的创造者而非接受者,是可能的、自此,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程实施的研究中开始得到关注。 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四类: 1.课程变革的特征这方面的因素有: ①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②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③课程变革的复杂性④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2.学区的特征这方面的因素有: ①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②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③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④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⑤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⑥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这方面的因素有:①校长的角色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③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4.外部环境的特征这方面的因素有: ①政府机构的力量②社区的支持

5.从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看我国当前课程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1)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得到成功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 (2)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①四类因素缺一不可;②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是理想的,即是说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动态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3)纵观我国当前的课程变革现状,在这四类因素中都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故应该努力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给课程变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以保证课程变革能够顺利实施 五.教学过程的本质(3方面)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的含义: ①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a、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职责,教师是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的权利和创造性地自我表现的权利,学生是主体。b、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教师与学生持续地交往,形成学习共同体,他们彼此间相互尊重差异,展开自由交往和民主对话,把课堂建构成一个真正的生活世界,洋溢着自由和民主的气氛,每个人的创造性和潜能获得充分发挥,主体和主体之间在持续交往中生成交互主体性。 ②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教育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的两个极端观点:“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评析“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课堂中的"静听者",服从者、这种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观点是片面的,它从根本上否认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的交往关系,使教学变成了一种控制活动,这样,不仅作为客体的一方被扭曲了,即使是作为主体的一方也被扭曲了。 评析“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本分是绝对地服从儿童的需要,一切围绕儿童转,随时听候儿童的召唤、这种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客体的观点是片面的,它从根本上否认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的交往关系,使教学变成了一种控制活动,这样,不仅作为客体的一方被扭曲了,即使是作为主体的一方也被扭曲了。 评析“学生特殊客体论” 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客体,但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客体,他拥有自觉的能动性、这种观点简称为"学生特殊客体论"、这种观点与教师中心论相比有所进步,但并未脱离教师中心论的窠臼,因为学生尽管具有自觉能动性,尽管是特殊的,但当他被置于客体地位的时候,他的自觉能动性不过表现在怎样做客体方面。 评析“主导主体论” 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还有这样一种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简称为"主导主体论"、这种观点明确地承认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以往观点相比有重大进步、但这种观点一会承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会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它只是试图调和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认,但并未真正超越它们。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①一般认识过程与教学认识过程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②教学认识过程具有一般认识过程的共性:即符合人类一般认识"直观-思维-实践"这一基本路线。 ③教学认识过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和教师认识的特殊性两方面。 学生认识或说儿童认识与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成人的认识有怎样的关系?①这是两类不同的认识,每一类认识都有其特殊性、都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在认识方式及其发展方面,成人有成人的价值,儿童有儿童的价值;②儿童认识与成人认识又存在内在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极端做法:①用成人的认识替代儿童的认识②使儿童认识的发展流于自发状态、放纵儿童的认识发展。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原因:a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b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极大地左右他们的态度和性格;c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涵义: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②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养与教育的关系。a、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b、教养与教育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分析“教学认识过程的本质是间接性” (1)教学认识过程的本质是间接性,即是说儿童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向于儿童间接经验的学习。 (2)这种观点并未真正揭示教学认识过程的本质。 (3)人的认识遵循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人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的支持,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非常局限、间接经验又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也就是说,间接经验通过转化为直接经验而起作用,其存在的意义也在于拓展人的直接经验并进而提高人们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4)儿童的认识也遵循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但儿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经过系统设计并以课程的形态呈现出来的、儿童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和身心发展的价值、但当间接经验脱离儿童的直接经验或者使儿童的直接经验仅处于辅助地位的时候,这种间接经验非但不会促进发展反而很有可能抑制发展。 六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 1.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实施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二者在内涵上又颇多重叠。 (1)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①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广、课程实施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而教学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②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探讨对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等;而教学研究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2)课程与教学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联系性。①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②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内在机制;课程实施研究有助于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为教学设计过程提供新的视野。

二、从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看教学设计 1.忠实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1)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

(2)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 (3)学生被孤立在教学设计之外。 2.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1)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 (2)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3)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1需要评估;2课程诊断与修订;3课程比较与选择;4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5成效的判断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1.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2.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收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3.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4.目标本位评价: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特点;标准清晰,任务重点集中,易于把握。实施条件:必须要陈述一个表达清晰的目标。 5.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特点:灵活性,多样性。实施条件:对实际课程与教学结果的全面性考察,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 6.效果评价: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以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被置之度外、这种评价也被称为"暗箱式评价"。 7.内在评价: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 8.内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9.外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来实施。 10.量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11.质的评价:是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四、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1 利维的历史分期: 1)古典考试型时期(西方宗教教育及我国私塾教学)

2) 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是科学管理效益测量工具在学校成绩测验中的应用,形式大多是多项选择的纸笔测验。 3)后现代时期(增加了教师在评价领域权威;开放性结论以及用"评定"代替"评价") 2 古巴和林肯的历史分期 3.第一代评价: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特点: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测验"和"测量"时期。 4.第二代评价: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特点: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5.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的本质是"判断"。 特点: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的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6.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 ①管理主义倾向②忽视价值的多元性③过分依赖科学范式 7.第四代评价: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结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 特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代表泰勒,布卢姆) 本质: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价值: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过程,它简便易行,好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 缺陷:这种取向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2.过程取向的评价: 本质: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估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 缺陷: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 3,主体取向的评价 本质: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价值: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性格。 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

1、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的模式使用的指标是:①方法上的经验性(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观察、搜集以及描述、解释评价数据和材料的方法,在性质上应当可信、适用)②价值上的可估性(指评价得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在价值上是可以确定的)③用途上的目的性(指评价在使用上能解决什么问题、具备何种功能)

二、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差别模式、外貌模式) 1.目标达成模式 基本内容:目标达成模式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它包括七个步骤:建立目的和目标;把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以行为名词表述目标,这一步还包括要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价值:目标达成模式的功能在于确定课程实施后学生学习达成目标的程度,其目的是判断一项课程计划的优劣,评价的标准即是预定的目标、目标达成模式通过对目标的行为化表述,增加了目标的可操作性,评价者可以清晰而准确地判断目标达成的情况。 2.回应模式(斯太克先,古巴和林肯后) 古巴和林肯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 价值:回应模式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它更适应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有弹性和应变性。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概括为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3)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①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由无到有、有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着眼不在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②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2.课程的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 量的研究: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质的研究: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关系;互补融合

二、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培养具有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公民,增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能力。 1)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1)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民族性是一个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国际性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所形成的民族和文化间性,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能力。

(2)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又具有内的统一性。一方面,国际性领事于民族性;另一方面,民族性又依赖于国际性。 2)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内涵 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与异文化。 3)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高质量之关系 (1)平等与高质量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 (2)平等与高质量又是内在统一的。 4)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5)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关系 (1)它们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 (2)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又是内在统一的:第一,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第二,在特定条件下,科学世界又能提升生活世界的意义;第三,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是历史地统一的。 6)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1)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三、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所在的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是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是课程策略、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又称“学校中心的课程规划”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史:八年研究;给予过程模式的校本开发;基于实践理性的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和学生)课程变革中的权利关系问题。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四、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 1.义务教育制度确立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就与与问题 成就:(1)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的优势整合起来(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禁区。 问题:(1)理论基础薄弱;(2)课程改革的价值观念有待于与国际接轨;(3)把课程改革局限于改教材;(4)课程行政管理上对"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不够。 2.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方向

(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 (2)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上和组织上准备。 (3)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谋求"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4)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过程。 (5)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既体现我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五.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1.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 1)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局限性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 受客观主义认识论所支配的教学必然具有控制性质。教学是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心灵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它需要忠实地接受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体现出"客观真理"、这样,学生必然是被动的,教学即是对学生施加控制的过程。 2)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内容) (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2)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3)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而不是依靠权威或经过操纵而产生(4)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的。 3)建构主义的基本类型 (1)激进建构主义(范·格拉瑟斯费尔德):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2)温和建构主义:主张人的心灵的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3)个人建构主义:强调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认为各个主体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经验基础和认知结构,因而知识建构具有个体性,只有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4)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 2.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1)"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CMC)内涵及其对教学领域影响 这种交往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代的人展开便捷的交往,使人们很容易与世界上著名的信息资料建立联系。 对教学影响:(1)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3)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4)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2)"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技术观 教学技术越来越强调学习者中心,通过不断开发与硬件相适应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软件,日益提高人机协作和互动的水平,日益提高计算机传递系统的效率。 3.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六.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三个基本内涵 (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心理表征即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规则和形式 心理表征的基本建构包括两层涵义:①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②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记忆中的提取过程,同时就是一个重新建构过程。

结构性知识:指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指在具体情境中所形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七.情境教学 (1)内涵: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2)基本要素: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基本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八.随机防问教学 (1)理论基础: 随机防问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斯皮罗) 认知弹性理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 (2)内涵: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3)基本要素: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基本特征: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九.支架式教学 (1)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 (2)内涵: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3)基本要素: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4)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类型: (1)情境教学 (2)随机防问教学 (3)支架式教学 拉尔夫泰勒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指出,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拉特克的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夸美纽斯。1632年,他出版了《大教学论》,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尔》被认为是继《理想国》之后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系统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假设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确立起西方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体系,教学论体系。他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杜威的教学论是建立在其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初叶。杜威就系统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 课程与教学的融合以“解放兴趣”为核心 目标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的泰勒模式。 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第一次明确提出“过程模式”的,应推英国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于1975年出版了《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是其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理论阐述的前提及依据。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常称为机器教学,是一种适用于个别教学的自动教学模式。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克拉斯沃尔等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教育学者梅杰(又称马杰),波法姆等发展了前人的“行为目标”理念,发动了“行为目标运动” 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对话情景) 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著名命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2400年前,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就为我们树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 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 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后来被命名为"发现方法"或"发现性对话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了 "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 马斯洛 和 麦克尼尔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美课程专家 斯克里文1967年提出) 1897——1898年美国学者莱斯曾对3万多名小学生进行拼字测验,以检验拼字教学时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评价界一般以此作为评价研究的开端。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是——裴斯泰洛齐(瑞士) 评价:近代教学论的集大成者—裴斯泰洛齐。

第15篇:《执行智慧》课程笔记整理 收藏版

刘一秒《执行智慧》(珍藏版)

行动创造结果,只要干就会产生结果,不干不会产生结果。

四大心态:

第一心态,遇到问题你就说是别人的问题,你立刻原地踏步,简称“自杀”(事情没做好以后,越解释越是有问题,所以要找主观原因,不要找客观理由)。公司雇你来就是让你解决问题,没问题就不用你,换句话说也就是你就失业。

第二心态,凡是容易做的事利润都比较少,所以要勇于挑战!抢问题就是抢钱(在公司里,有问题就一定要勇于提出来,要敢提,不要怕,这样公司受益,最终你也是受益的)。

第三心态,你白天上班私下又说公司不好,就是在出卖自己(在别人看来,你也只配在这样不好的公司里工作,不好为什么不离开呢?因为好的公司不用你)。

第四心态,你享受了荣誉收入,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委屈。要保持责任和委屈大于荣誉和收入(这样对于你的发展才是有利的)。

执行的前提就是服从(无论公司让你做什么,你只要去服从!否则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公司的发展方向就有无数个,对于公司是无益的,他是老板,你只要服从他的命令就是正确的。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发表个人建议)。

员工不服从你的原因有二:

其一,领导承诺不兑现(比如应该1号给员工开工资,但老板确说过两天再开,这样一来这几天之内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下就没有了,就会影响到工作效率)。

其二,变化太快(比如定于2号去某个地方集体旅游,但到日子,老板却说给大家每人发些奖金,这次的出游就取消了,其实有时并不是钱不钱的事情,而是这样一下就会影响到员工的心理变化)。

两大关键:先用心,后用脑(在工作中,一定要用心去做事,其实也就是公司安排给你的工作你只要用心去做,之后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来,其实就是无论怎样,先服从上级的安排,然后再表示自己对事情的想法)。

公司靠什么人支撑:公司靠那些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员工支撑(也就是心在公司,把公司当作自己的企业来工作的人)。

人生就有两条路:

第一, 有本事让人成为你的心腹知己(也就是有本事把人心都归垄到你这,如果你手上有大把的人,那么

上面必然会很重视你,因为人心就是你的财富)

第二, 第二,如果没有这个本事,就要有本事成为别人的心腹知己(这样假如副经理升迁了,那么他必然

就会让你坐在他原来的职位)。排给你的工作你只要用心去做,之后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来,其实就是先服从上级的安排,然后再表示自己对事情的想法)。

三大策略:敢,快,好。

男人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不勇敢(任何事情都需要胆量,怕事一定是不行的,而且在公司里要敢于提自己的想法与建议,怕说错话,怕说出来老板不高兴„什么都不敢说,那么你永远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员工,普

通的人,永远让别人来领导你)。

生存久远的物种就是对环境的变化反应快(在别人还没想到的事情你却想到了,而且快速的去做了,否则等别人做的都不带要做了,你再去做,那就毫无意义了,你永远都是落后者,因为时机已经错过了)。事实取决于速度。

好,就是顾客满意(很多公司的现象就是总在不断的研究自己的产品,优劣状态,但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可以不知己,但一定要知彼,知道顾客的需求是什么,这样公司才会发展的更好)。

狼的五大智慧:

一、生存的野性。野性体现在:

1、赢(从心理上来讲必须要做什么事情都有获胜的想法,如果没有这种“野性”,那么你永远都是一个平常人,不会成为人上人)。

2、脸皮厚(厚到不要脸)。成功就是在很多地方丢脸,很多地方有脸(往往成功人士都脸皮厚,办事的时候必须不怕别人给脸子看,因为你想成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成功的人往往是心硬,腰软。不成功的人往往是心软,腰硬。总之,要想成功,就要做到脸皮厚。换句话说:钱都赚不到,还要什么脸啊。父母想出去旅游,做儿女的都拿不出钱让父母玩,还提什么孝)。

二、团队执行。狼会一起去嚎叫,告诉对手不要惹我。狼和狗的差别:瞎叫的就是狗张嘴就伤人的是狼。

三、练习。

1、知道了,没用。

2、理解了,没用。

3、练熟了,才有用。

4、练到出神入画才能操练对手,换句话说才有用。想要啥就练啥。

四、狼张嘴必咬咽喉,伸爪必挖眼。

员工在执行中只能抓核心。经营家庭的秘密就在于抓关键,放外围(例如有些家庭,老婆总是看着老公每天都在做什么,干什么,和谁在一起,和谁接触等等,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关键的是抓住老公的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做老婆的就要和丈夫同步,跟上社会的步伐,要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将来也许你比自己的丈夫强了,到那时推都推不走他)。

五、狼会等到凌晨三点左右再出手,因为羊在那个时候膀胱充满尿液跑不快。时机大于其他一切。

执行的四大原则:

1、复杂的事简单化。

2、简单的事量化。

3、量化的因素流程化。

4、流程化的因素框式化。

开会的目的是让员工有状态,如果十个人开会,那每个人找一个方案,选出一个或两个人意见,其他的不作评论,每次开会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解决三个问题那就连着开三个会,发言者必须站着发言(这样他

才不会胡乱说话)。 执行的命脉:带动(员工看上级或老板如何做事情,他就会顺其自然的去做)。

第16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学号:Y311120-37

姓名:李光华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

主要内容。(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1)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间,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连接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阶段,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而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居有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但其趋势是不断减弱,并逐步走向消亡。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就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前瞻性的分析,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刘少奇则强调,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要清醒地看到这种矛盾”。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中,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 开始将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第三, 引导个休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上述情况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就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了。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 路线提出的必要性

把中国有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使中国摆脱自鸦片战争以来长期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年9月24日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这个从那时起即“逐步过渡”的思想,是根据于毛泽东同中央的一些同志当时这样的设想,即:10年之后,私营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将只占不到10%的比重,可以不费力地收归国有;在农业方面,10至15年可以将多数农民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场内,基本实现集体化。

4.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即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这一思路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现在不但正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我国工业化道路也是从1953年开始的。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从1953年开始编制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计划。一五计划的编制,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基本确定下来。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五”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的水平。计划规定,5年内国家用于建设的总投资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经济落后的中国在当时进行这样巨额的投资是不可想象的。

第17篇:《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doc

《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 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

3.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

2.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生的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通过有效的阅读。

2.品质阅读。

3.价值阅读。

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1.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审美是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主体心理层。

3.客观对象层。

4.心理时空层。

5.历史文化层。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物点?

1.广泛的包容性。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

2.深刻的思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物征?

1.情感诗意化。

2.意义深刻化。

3.感受人性化。

文学语言组织

名词解释

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

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冠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文学语言组织。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5.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具有整体性。

4.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语音层面。

2.文法层面。

3.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内指性。

3.音乐性。

4.陌生化。

5.本色化。

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2.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抒情作品

名词解释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第18篇:国妇婴孕中期课程笔记

国妇婴孕中期课程笔记--瑾瑾整理

一、孕期营养与健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少量维生素的摄入)

推荐食物:豆浆、牛肉、番茄、黄瓜

注意:早餐一定要吃好,以粗粮为主,如小米或燕麦粥+馒头

孕妇多用脑可以促进宝宝出生后脑子的灵活性;

孕妇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荤素搭配、精细结合,不暴饮暴食,少盐少油少糖以清淡饭食为主,

避免生育性肥胖出现(这样的孕妇因为脂肪堆积严重,宝宝在顺产时头部先出来会很费劲,有时造成头部瘀青);

每天至少5杯水(每杯的量大约等同于日常用的一次性杯子满满一杯)——早晨空腹一杯水,上午10点左右一杯,午饭后半小时一杯,下午4点左右一杯,晚饭后半小时一杯。

一天水果摄入量不可超过半斤,防止糖分过高引发孕妇妊娠疾病以及肥胖(哈密瓜、猕猴桃、柚子含糖分少含微量元素多,提倡多吃;西瓜、甘蔗含糖分多,不提倡吃;香蕉、苹果等其余水果糖分含量较高,建议少吃,隔天吃);

避免小样儿(不足5斤的初生儿)和巨大儿(超过8斤的初生儿)。

二、孕期运动

必要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缓解孕期不适应症、增加自然分娩机会、防止生育性肥胖、减少分娩时出血。

建议每天散步,分两次,每次20-30分钟左右。

如果未怀孕时就有游泳的习惯,孕中期可以继续,帮助顺产

建议每天做体操,20分钟/次/天。

三、孕期胎儿监护

数胎动(26周注意规律、从28周开始数、30周在保健手册第30页记录 连续胎动也按1次记)

方法1:每天3次,早中晚各1次,每次1小时,正常值为3次的胎动数相加乘以4,不少于30次。

方法2:每天1次,晚上18:00——22:00,选择一个小时,大于3次以上。

异常胎动为每小时小于3次。

记录每天胎动数,观察是否属于过多或者过少,以了解胎儿是否缺氧。

胎动过多——多于平时次数50%;胎动过少——少于平时次数50%。

听胎心:每天1-2次,正常值120-160次/分钟。

(下午工作不要太疲劳,防止宝宝出生后昼夜颠倒。)

四、孕期口腔保健

正确选择牙刷(小头软毛),餐后漱口。

治疗口腔疾病的安全期 4-6个月。

牙龈出血:会影响宝宝的牙齿发育。使用安利牙膏牙刷

五、胎教意义、种类、做法

音乐胎教(选抒情、欢快的古典音乐或者中国民歌);

语言胎教(选童话寓言故事或儿歌);

抚摸胎教(顺时针或者上下抚摸腹部)。

胎教从中期开始坚持,每天1-2次,每次20分钟,可以5天重复同样音乐或语言,强化胎儿的记忆。

六、孕期生活指导

衣:贴身穿宽松、全棉、透气的衣服,着软地平跟鞋(低于3cm的坡跟鞋也可);

食:刺激性食物(烟、酒、咖啡、可乐、浓茶、辛辣食品),活血食物(桂圆、米酒、红枣),生食肉类(三文鱼、刺身)不可吃。

绿茶、大麦茶、菊花茶可以饮用,大闸蟹、甲鱼可以少吃。

住:室内环境26-28度最适宜。

行:保证半小时-1小时变换坐、站姿势,变换姿势时动作要缓慢。

睡:左侧睡最佳,尽量避免平卧(不排斥夜里变换姿势翻身,因为80%孕妇子宫右旋适合左侧睡,仍有20%孕妇子宫左旋,反而适合右侧睡),保证每晚8-9小时睡眠,建议午休。

第19篇:管理的初级修炼课程笔记

课程笔记

目录:

一、领导力基础

二、领导力修炼

三、有效领导技巧

一、领导力基础

1、什么是领导力?

获得他人自愿追随的能力

管理者权力包含职务权力(惩罚权、奖赏权、法定权)和非职务权力(专长权、个人影响力)

权力+影响力=常数

2、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什么是有效管理?对人的管理+对事的管理 (领导+管理)

3、领导力修炼准备

领导力修炼四大准备:A、不要道德败坏,做好榜样和垂范

B、不要急功近利,需要时间和坚持

C、放低自身姿态,与下属人格平等

D、不要向外归因,我是一切的根源

认为自己没有问题的人,往往成了最大的问题

自以为站在最高峰时,四面八方,怎么走都是下坡路

学会自我否定,改变别人的结果——关系破裂

二、领导力修炼

1、个人感召力

(1)值得信赖

建立信任的四大关键行为:坦诚弱点、言行一致、兑现承诺、敢于托付

(2)积极正向

管理者的情绪是整个团队的晴雨表

(3)扩大格局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溪流,故能就其深怎么扩大格局:聚焦

(4)高效干练

目标性—条理性—计划性—干练

(5)以身作则

(6)敢于担当

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

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2、人际影响力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一生都在需找一直重要感

分享:

人最在意的是:认可

人最追求的是:快乐

人最接受的是:微笑

人最兴奋的是:掌声

人最需要的是:尊重

员工最需要的:爱、快乐、成就感

人际影响力的三个维度:人格魅力、专业特长、有效沟通

常见主管沟通恶习:

①只要别人听你的

②只听自己想听的

③不好的口头禅

④语句威胁

⑤不好的沟通环境

⑥不稳定的沟通情绪

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沟通的四个典型行为:少说、多听、会问、常思

听的技巧:不打断、不判断、不狡辩、要反馈

一对多沟通:关心所有人,关注几个人

3、团队领导力

四种领导类型:指挥、支持、教练、授权

(1)指挥型:蘑菇培养法

(2)员工希望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参与决策)

体现重视:

零成本:说谢谢

在其他员工面前赞扬他

写感谢信

给予尊重与理解

在公告板上张贴肯定的评论信

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发送口头表扬

赞扬员工的努力

说鼓励的话

低成本:为员工支付午餐

给予小额度的现金

举行各类比赛

给予礼券

发给员工小礼品

给予奖品、奖章

特殊贡献奖

员工欢乐夜

(3)教练型

教练式领导的本职工作是:a引导人们愿意做;b指导人们如何做

分为培训、劝导、训练、训导

①培训—传递经验、知识、方法

培训需求反向调查法

②劝导—引导人们愿意做

时机:情绪低落;说话语气很冲;经常请假;作业不良,工作疏忽;对交代的任务爱理不理;对团队不满有离职迹象.。。。

劝导分为忠告式劝导和探讨式劝导

劝导六个步骤:陈述目的、描述问题、积极聆听、同意问题、解决问题、员工总结

劝导要点:

a.打破冷漠,展开谈话

b.用友善的态度表明立场

c.多用开放式的问题,共同参与

d.斯选择最佳解决方案

e.制定行动计划日常表

f.定下跟进日期和下次检讨日期

对话僵局的处理:

1) 继续对话

2) 寻找新角度

3) 使用激发思考的问题

4) 终止劝导对话

5) 休息一下

6) 改期讨论,重新开始

③训练—指导人们如何做

时机:刚上班的新员工;老员工面对新工作;流程有了优化;员工调岗;新设备上线;员工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不符标准.......

训练的四种方式:

我示范,你观察;我指导,你试做;你试做,我指导;你汇报,我跟踪④训导—处理员工违规

时机:旷工、迟到、滥请病假;不服从、未使用安全设施;偷窃、欺骗上级、伪造信息;为组织的竞争对手工作.......

训导要点:

 以平静、客观、严肃的方式进行

 具体指出问题所在

 允许员工陈述自己的想法

 对事不对人

 对今后如何防范达成共识

(4)授权型

管理之道—放手让员工去尽他自己的职责

授权的好处:

1、下属得以成长

2、下属获得成就感

3、让管理者的工作更加高效 可以授权的工作:

日常的和必须要做的事情;专业性强的工作;感兴趣的工作;发展机会 三大策略保障授权有效:充分信任放权;明确绩效标杆、及时检查反馈

3、有效领导技巧

拉——愿景管理:①管理者要学会画饼;②核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推——危机管理:植入竞争策略

树立组织竞争理念(不成长,就出局。自我承诺,结果交换);

末位淘汰(10% 重奖80%肯定5%批评5%解雇);

竞聘上岗制(促进员工力争上游、在职干部更加努力、发掘优秀人才、促进内部竞争);

排毒养颜会(三思、三欣、三成长)

打——强势管理(冷、骂、让下属不懂你)

第20篇:幼儿教育笔记:且说课程“游戏化”

幼儿教育笔记:且说课程“游戏化”

幼儿教育笔记:且说课程“游戏化”

《3-6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不能缺少游戏的环节,无论是进行室内的活动还是进行室外的活动。室内活动诸如: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这些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体部分,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中幼儿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和这五大领域的学习密切相关。室外活动就包括:体育游戏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体育教学活动、亲自运送会、幼儿园晨间操等等。这些都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无法避免的组织活动形式。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

然而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实践环节当中,常常会碰到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同时又不缺乏给予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的主体性需求;如何避免集体教学活动的比例超出幼儿作为学习与生活主体对教学活动的适应能力,即满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内在需求的满足;此外,集体教学活动能否延伸出新的游戏活动,以充分实现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培养等。

某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说,课程游戏化不是要抛弃已有的课程,重建一套课程,而是要把游戏精神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认为,无论是游戏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发起或创编形式,还是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活动或附属成分,两者之间的衔接要发乎于自然而然的组合和创造,要无缝而不脱节。让游戏和教学活动在环环相扣中、在紧密联系中相互补充,丰富、扩展幼儿的活动内容,更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课程建设。

《课程笔记方案范文.doc》
课程笔记方案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