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2020-10-13 来源:整改措施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身份识别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细目如下:

(一) 在诊疗和操作活动中,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查对制度”,实行反查对,并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确认患者身份,操作者拿治疗单、检查单,患者自报姓名或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与床头卡,腕带核对,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

(二) 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方可执行。

(三) 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以及ICU,急诊抢救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患者在转运交接中,应加强身份识别,严格实行床旁交班,并填写交接记录,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四) 提倡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加强腕带使用管理,腕带内容应填写齐全,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药物过敏史、手术名称等,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给患者带上,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的各种信息。

(五) 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应有明显识别标记(腕带、床头卡、床尾标识等)。

防范和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细目如下:

(一) 评估有跌倒、坠床等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并在床尾有明显的标识,给患者带黄色腕带,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巡视,严格交接班并做好记录。

(二) 检查病房设施,并不断改进完善,在醒目的地方有防滑标识,病床安装防护栏,在病区走廊和卫生间安装扶手,在厕所和盥洗间增设防滑垫。

(三) 创造良好的病室安全环境:地面保持干净无水迹,走廊整洁畅通,无障碍物,光线明亮。呼叫器,便器等生活用品放在患者易取处。

(四) 对年龄在65岁以上或行动不便、使用降压药、扩血管药等高危的患者,遵医嘱留陪伴,并告知患者和陪伴随时注意病人安全,患者穿的鞋应防滑。

(五) 对于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档,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使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对于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之事,避免坠床。

(六) 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的工作流程。一旦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处理完病人后,马上填写意外事件上报表,并查找事件发生原因,马上采取补救和预防措施。

(七) 加强评估患者跌倒、坠床防范健康教育反馈,对家属和患者反复讲解并告知预防跌倒、坠床的措施,在《预防病人跌倒、坠床告知书》上签字,使其充分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推荐第2篇:身份识别

标识腕带佩戴依从性差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分析标识腕带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建立腕带识别制度,完善操作流程,落实查对各环节,提高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使腕带成为实施操作、用药、输血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身份的有效手段,确保了医疗工作的安全执行。

关键词:腕带 ;住院患者; 依从性

查对制度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核心制度,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为避免出现患者误听,或者不在意误答等情况,进一步准确辨认患者身份,要求医务人员在执行各项诊疗护理处置前,需至少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识别患者[1]。通过使用患者标识腕带(以下简称“腕带”)是防止错误识别的有效方法。由卫生部医政司指导、中国医院协会主编的《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中提出“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的制度,作为实施操作、用药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的有效手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确认患者身份对确保各项护理工作准确进行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几年来各大医院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差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 1 存在的问题

1.1 腕带的弊端[2][3]

①洗澡时,由于特殊的一次性设计无法取下让患者感觉很懊恼。洗澡后,腕带的潮湿感让患者感觉很不舒服。②少数的患者佩戴后发生皮肤过敏现象。③腕带信息不准确,如手工书写,有时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时间长后患者信息模糊。 1.2 患者方面的原因 1.2.1思想认识不足 ①患者对佩戴腕带的态度,王静[4]调查发现有的患者认为佩戴腕带没有意义,反复自行取下。对长期住院的患者,家属认为没有佩戴的必要,对腕带不重视。少数的患者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他们认为佩戴腕带是一种人格的侮辱,认为只有动物和罪犯才有手环,给患者腕带是让患者低人一等,“尊重的需要”是他们不愿意佩戴腕带的原因。②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认为反复的核对延长了他们等待治疗的时间,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1.2.2抵触患者角色[2]

部分的患者自己生病不愿让认识的人知道,也不愿意被腕带提醒自己患者身份,认为腕带的佩戴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自己心理压力。 1.3 医护方面的原因[4]

1.3.1 护士宣教不到位 病人未能充分认识佩戴腕带的重要意义,导致患者不理解不配合。

1.3.2 护士佩戴方式,部位不规范[5]

①个别护士工作缺乏严谨性,如转床、转科后腕带信息未及时更改,护士只单纯执行佩戴制度,不追求佩戴效果,佩戴后信息倒置,以患者视角是正的。护士查对时信息是倒置的,使患者认为护士工作缺乏严谨性。② 对于危重患者或躁动患者需要肢体约束时,将腕带放在约束带下面,执行治疗护理时,并没有从约束带内取出腕带核对,没有起到核对腕带作用,使腕带成为摆设。③ 由于出汗,潮湿,患者病情的变化等,佩戴腕带处皮肤有发红,肢体肿胀腕带变紧的情况,护士未及时的观察和处理,从而影响了患者以及其家属佩戴腕带的依从性。

[13] 1.3.3 医务人员腕带核对制度未落实 对患者身份的确认仍停留在护理层面,而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很少核对腕带,部分医技人员诊疗时未对腕带进行核对,他们思想上过度的自信以及对腕带的不重视,,增加了医疗风险。导致部分患者反应戴了和没戴一样,患者没感觉腕带在安全治疗或检查中发挥的作用。腕带核对制度应是医务人员为主体执行的制度,部分医务人员只让患者执行佩戴,而自己不执行核对,这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 2 解决方法

2.1 使用格式统一的腕带[6] ,扩展使用范畴

①使用电脑打印的腕带代替手写式腕带避免了腕带字迹潦草,不易辨认的缺点。②另外从病人住院或门急诊接受相应治疗开始,便正确的佩戴全院统一的腕带,腕带能附上科室电话最好。③将腕带上的姓名和住院号字体加粗,字号加大使其更加醒目,利于护理人员核对[7]。④呼吁生产厂家生产研发佩戴柔软、触感好、不易过敏、是解决目前腕带佩戴不舒适的根本办法。

在国外住院病人使用条码腕带已经比较普及,在对病人进行任何医疗服务前都使用条码腕带识别病人身份。美国健康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ion on Accredi r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规定国家病人安全目标要求应用条码病人腕带,条码腕带将与病人的自动用药系统、数学系统、

[8]样本采集系统、治疗系统结合使用来增强安全性和提高质量,如医疗公共区域设有医院多媒体导医触摸屏系统,患者随时在触摸屏前扫描腕带,可以对当日费用清单查询,对医院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等[9]。 2.2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国际患者安全管理目标(Inter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规定,使用患者姓名及住院号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是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护理的基本保证[10],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床号来辨别患者身份[11].赵菁[2]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医生和医技人员、护士在诊疗活动中并非每次对腕带进行核对,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最主要的原因,故要转变医务人员核对床好的旧观念达到安全目标,提高其思想认识是首位。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卫生部《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等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培训,以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护理差错隐患案例分析和医疗护理安全知识技能培训为主,将核对制度深入人心,医务人员自身认识提高,对腕带持认同态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腕带核对执行力差的主要原因。

辅助检查科室[5]应积极推行腕带识别制度,患者腕带作为患者住院期间重要的核对患者身份方式,不应仅是护理工作中使用,而是患者在整个住院治疗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综合运用,患者标志理念应渗透医院各个部门,从而真正全

方位的保护患者安全,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使用标志腕带的积极意义。 2.3 采取人性化措施,提高患者依从性[12]:

①可指导患者购买1个运动护腕,平时不接受治疗时将护腕套在腕带上,遮住腕带,一方面通过护腕的固定使腕带对手臂自由的活动不再造成牵绊,提高舒适度;另一方面不想暴露患者身份者可解除顾虑;也可消除少部分患者“觉得是一种人格侮辱”的心理。对于佩戴过敏和感觉不舒服的患者,可将护腕置于腕带下,使之与皮肤直接接触,增加舒适感。对于强烈排斥者,可将其佩戴在脚踝上。但不建议佩戴在衣服上,以免因反复摘取佩戴丢失或戴错。②可以制作腕带佩戴温馨提示卡,在患者佩戴腕带时一并发给患者,随时提醒患者:“为了你的

[13]安全,请随时戴好你的腕带”,解决患者心理上的拒绝。③对于精神病病人,在标识腕带中的诊断一栏上可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代码填写以维护病人的自尊,如精神分裂症可用F20表示,脑器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用F00表示。 2.4 加强使用腕带的有效监督和管理[14] 腕带的应用,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思,提高了护士工作的警惕性,是一种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事前预防的一种超前管理方法[15].针对佩戴腕带依从性不足的问题,护士长要从管理入手,加强检查,重点把握三个时段,入院时责任护士宣教是否落实到位,住院期间每周两次对佩戴腕带的依从性进行抽查,了解患者佩戴的依从性,出院后了解患者对佩戴腕带的感受,并将情况反馈给病区护士,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确保腕带识别有效率。目前我院护理部已将患者身份识别的管理纳入考核管理中,并与个人绩效有关。 2.5 加强宣教[16]和巡视 ①组织临床护士对新制定的身份识别制度,流程进行培训学习,熟悉各项查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护理安全,对轮转的新护士,护生尤其适用,带教时严格执行两种方法对患者身份识别,养成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习惯。在为患者做各种护理操作时要三查七对及查对腕带内容。②责任护士认真做好宣教,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告知患者及家属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增加患者,家属对腕带使用的认识和重视。美国医院联合会管理咨询报告中提到,在任何医疗措施前应先核对标识带,所有与治疗和护理有关的人员,都应接受训练学会使用识

[17]别带。除非治疗或其他需要,识别带不能取下。

在使用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18]。对破损的,松紧不适宜的腕带要及时给予更换,更换的腕带仍需要经两人核对。随时观察腕带周围皮肤的情况,如遇潮湿出汗,皮肤发红,应立即取下腕带,更换部位重新佩戴,対腕部皮肤有破损患者,选择健侧腕部或在脚踝部佩戴。护士在交接班以及患者外出检查前都要核对腕带标识,做到认真查对,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病人出院由护士取下腕带,取下腕带要用剪刀剪断,不可强行拉扯,以免损伤病人。 2.6 护理人员规范佩戴腕带

刘俐等[19]调查显示,47.13%的住院患者由于腕带的松紧不合适会自行取下,所以在使用时,在腕带和皮肤之间要保留一指的空隙,以患者的舒适为准,以保证舒适、透气、确保不会脱落。另外ICU病人常因意识不清、ICU综合征[20]而自行损毁佩戴于手腕带的腕带标识,或病人躁动且留置引流管、气管插管等需约束双上肢,约束带与佩戴手腕部的腕带标识反复摩擦导致腕带标识磨损、模糊不清,从而影响病人身份识别,蔡梅娇[21]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对于像上述特殊病人将腕带佩戴于病人右足踝部在提高病人身份识别率(P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腕带识别为规范化医疗管理提供了先进可靠地辅助工具,有效地防止因错误识别患者引起的医疗事故,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院安全的满意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医院现代化、正规化医疗管理的发展方向[22].目前患者腕带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患者的安全考虑,医院管理者应积极推广条码腕带和无线射频腕带的应用,保证患者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院协会.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 [2] 赵菁,李小峰.标识腕带佩戴执行欠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

志,2010,25(19):47-50.[3] 杨益兰.标识腕带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医院管理论

坛,2011,28(9):18-19.[4] 王静.患者腕带标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护理,2011,19(4): 220-221.[5] 孙振,张健.病人标志腕带使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

杂志,2009,15(3):254-255.[6] 文丽,李晓兰,叶金泉,等.病人标识腕带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10):217-219.[7] 魏艳芳,邓喜红,黎艳,等.双重身份识别在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17):40-41 [8] 斑马技术亚太有限责任公司.一切尽在条码腕带打印[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9,(4):54-55.[9] 李作君,迟凤玉,李焱,等.患者手腕带识别标识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护

理管理杂志,2008,895):57-58.[10] Joint Commiion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identify patient correctly[s].2006.

[11] Joint Commiion International.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atient/resident/client I-dentification[s].2005.

[12] 闪应雪.标识性腕带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09(11): 1005-1005.[13] 刘晨,李春梅.住院患者佩戴腕带的不依从性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16(21): 2524-2526.[14] 李灵艳.老年住院患者佩戴腕式识别带的依从性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3042-3044.[15] 蒋红,顾妙娟,倪洁,等.护理标识系统在病区细节管理中的应用[J].上

海护理,2008,8 (4):76-77.[16] 戴艳萍.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26(1):62-63.[17] 刘脘.住院患者腕式识别带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2):1069.[18] 李瑞红.浅谈腕带标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 16(12):1607.[19] 刘俐,张艳琳.对住院患者佩带腕式识别带的依从性调查[J].护理管理杂

志,2009,8(2):15-16.[20] 刘淑嫒,陈永强.危蓖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2006:81-83.

[21] 蔡梅娇.腕带标识佩带部位对ICU病人身份辨别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

践,2011,24(23):2882-2883.[22] 王小芳,李锐,马婷婷.患者腕带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

杂志 , 2011(17).

推荐第3篇: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住院患者必须佩带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或遗失需补戴,确保腕带 佩戴完好

2、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严格执行查 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 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3、在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自己说出姓名;昏迷、语言障碍等无法 沟通的患者请家属说出患者的姓名,确保核对无误

4、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 施和记录(本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 附1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1、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

在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2、填写腕带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 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3、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4、医务人员应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5、确保一人一碗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6、患者出院时,病房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生活垃圾处理 对床头卡的使用制度

床头卡是准确识别病人的有效信息,填写床头卡上的内容要字迹清晰、准确。 对护理工作者床头卡的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情诊断、入院日期、护理级别及给予的饮食情况,一目了然,更直接、准确的了解病人。 对患者床头卡的填写内容破那个包括科主任、科护士长、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告知患者有需要时能够更快的找到执行者。

推荐第4篇:患者身份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目前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产科新生儿、入住重症病房及重危病人实施。急诊科病人戴绿色腕带,手术病人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产科新生儿戴红色腕带。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推荐第5篇: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院部特制定本制度。

1、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患者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2、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3、对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患者“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患者“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4、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5、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生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7、进行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8、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9、“腕带”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10、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戴“腕带”,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11、“腕带”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12、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13、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岳阳市长炼医院

2017-5-18

附一

重点环节的身份识别流程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1、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2、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书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3、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4、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再次的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家属进行查对。

5、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她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6、病人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室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生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7、在手术安全核对表上按要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存。输血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2、检验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集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3、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聚。

输血前需两人带病历、交叉配血单到床头共同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别:对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

1、长期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采取三种方法识别: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⑵核对患者身份证明;⑶患者家属确认。

2、临时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取两种方法识别: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⑵患者家属确认。

3、透析室工作人员双人核对并签名。急诊科、病房、产房之间的患者身份识别

1、患者出急诊科进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与“转科病人交接认定表”中。

2、产妇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3、其它转科病人按“转科病人交接登记本”的要求规范填写。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记录。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并签名。 门诊患者使用患者姓名识别,患者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当医院管理实施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识别。

推荐第6篇:身份识别制度

(二十)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接待新入院病人时实行首诊负责制,按照“流程”进行确认并登记签名。

2、护士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唯一识别的依据。

3、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麻醉清醒后回病房,由病房护士核对。

4、在病房、ICU、NICU、血透室、产房对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不能言语或语言障碍及危重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按要求做好腕带上患者身份信息记录。

5、在急诊抢救室腕带用于患者身份识别和病情程度判断,具体措施如:第1优先等级是危急组,红色腕带标记;第2优先等级是紧急组,黄色腕带标记;第3优先等级是轻伤组,兰色腕带标记;第4优先指已确认死亡的伤员,黑色腕带标记。腕带具体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血压、脉搏、呼吸、血型。

6、核对患者身份时采用开放式提问,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如:请问叫什么名字”。

7、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二十三)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1、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护理人员应立即实施必要的救治,同时通知医师,并配

合抢救。

2、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分工协作,迅速、正确执行抢救医嘱和操作规程。

3、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执行后及时记录执行时间、

药品剂量、给药方法;抢救结束后由医师及时补写医嘱于医嘱单及病历上;抢救时所用药品的空瓶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去。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根据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5、详细、及时、正确记录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h内补记,并加以注明。

6、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每班之间详细交接病情、抢救经过、各种用药及护理问题与措施。

7、各种抢救物品、药品、器械用后及时清理、补充、消毒、物归原处,处于备用状态。

(十五)、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管理制度

1、送检前,遵医嘱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拟查项目的准备完成情况。

2、医生应评估病人病情,以判断病人:

(1) 是否可以转运:在下列情况发生时,禁止转运。 A 心跳、呼吸停止;

B 有紧急气管插管指征,但未插管;

C 血液动力学极其不稳定,但未使用药物。

(2) 是否必须转运,是否需要该转运程序,如需要,则将医嘱书写在病历上。

3、转运病人前按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1) 氧气枕。

(2) 开通留置的静脉通路;对于大出血病人,应保持两路以上的静脉通路。

(3) 心律和血压监测仪器。 (4) 指脉氧血氧饱和度监测。

(5)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者,应用带蓄电池的注射泵,以保证连续给药。 (6) 型号合适的简易人工呼吸器。 (7) 根据病情配备急救器械与药品。

3、运送前,预先通知检查(接受)科室,做好准备工作。

4、运送病人前必须检查轮椅、平车、电梯等用具和设施的性能,确认完好方可使用。

5、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手术必须有医护人员陪送,并做好交接。

6、运送病人途中及检查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处理和记录。

7、负责保管好病历等文件资料,不能擅自将病历交给病人及家属。

仪器维修保养制度

1、仪器设备由专人管理,贵重仪器操作人员需经专门培训,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2、保持仪器零配件配套完整,不得随意拆卸。保持清洁,防止尘土、污染、摆放整齐、防止碰砸。每次移动时要防震,避免因剧烈震动造成接头部件松动。

3、仪器设备一月至少保养一次,一周检查一次,随时处于备用状态。使用蓄电池供电,蓄电池应严格按说明是进行充电,放电后的蓄电池应及时充电,存放久的蓄电池应定期充电,防止减小蓄电池容量甚至无法重新充电。每月检查蓄电池蓄电时间并在仪器上注明。

4、仪器设备应经常通电,要防潮、防震、防锈、防霉、防损坏,确保正常使用。如有异常应立即报修,注明故障情况,不得“带病”运行。

5、贵重仪器设备应建立保养检修记录,每次维修情况需详细记录在《仪器维修保养记录册》上。

6、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由设备部负责。仪器报修,应填写“仪器设备修理单”,写明损坏原因和部位,并备案,送设备部修理。

7、新购置仪器要开箱检查、核对、试用,如发现破损,配件缺少或不能正常使用,应立即和采购部、设备部联系。

8、仪器每次使用应登记,用完后,应及时消毒、擦去表面灰尘、污渍、放置在固定位置。

9、长期不用的仪器,每月要接通电源开机一次,开机时间约半小时,以出潮气,防止仪器内部短路或击穿。

10、仪器出现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请修理人员修理。不可随意乱动,以防故障扩大和发生事故。

推荐第7篇:患者身份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带内容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新生儿腕带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情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6、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履行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第二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第三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

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

4、使用护士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的病区使用塑料腕带。

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推荐第8篇:客户身份识别

当前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及措施

近年来,各家银行都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行的零售网点转型已经推进了一段时间,通过学习、培训,大家都能深刻地认识到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在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发生了不同特点的风险案例,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引起业

近年来,各家银行都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行的零售网点转型已经推进了一段时间,通过学习、培训,大家都能深刻地认识到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在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发生了不同特点的风险案例,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引起业界广泛重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防范风险是网点转型后需要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现仅结合我行的一些有效措施做些探讨。

居安思危,高度重视个人业务风险防范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绷紧个人业务风险这根弦。对于个人业务风险工作,网点负责人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全行员工一定要遵章守纪、合规经营,要坚决向违章操作、违规经营说“不”。要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建立风险文化意识。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团队,使大家在建行这个大家庭里都感到心情舒畅。要通过风险文化建设,达到使员工“不想、不愿、不能、不敢”作案的目的。教育使其不想违规激励使其不愿去违规;排查使其不敢违规;制约使其不能违规。

严控内控措施,确保网点运营安全。主要有以下七项具体措施:

一是严守规章,预防风险。银行要倡导依法合规文化,守法遵章光荣,违法违章可耻,使网点操作人员牢固树立依法合规意识,遵章守法。

二是严格操作,防范风险。只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才能把好第一道防线。在日常的业务操作中员工很多知道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但在具体的执行中,一些员工随意操作,造成事故或案件。如“克隆”汇票也贴现、更换印鉴审查不严资金被骗、钱箱在网点过夜、大额可疑交易不报告等等,这些都是不严格操作造成的风险或损失。

三是严格检查,缓释风险。要加大检查力度,将检查工作定位于“重在防范、力在治本”,依据每个阶段暴露风险点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开展重点检查。去年“十一”、“春节”长假期间,我行采取节前通知提醒,节中突击检查,对提高长假期间前台人员的警觉性、防止出现“真空”隐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可采取突击检查、录像检查等手段,监控网点日常真实状态。自年初以来,我行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突击尾箱检查,这种事先不确定被检查单位的检查手段,不仅真实呈现了网点柜员现金尾箱的管理,还有效地起到了震慑的作用。我行还每月运用监控录像资料对所属机构柜员业务操作行为进行检查,对日常不规范操作的监控录像进行转换编辑,回放给全体柜员观看且对不规范内容一一讲解,使柜面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坚持按章办事。另外要明确网点柜员主管责任,把好个人业务风险第一道防线。网点柜员主管工作在一线,熟悉实际情况,掌握信息最及时,处于坚持规章制度、化解现实矛盾的位置,要求网点柜员主管一定要加强责任感,尽职去完成工作。要善于发现蛛丝马迹,坚决抵制违规行为;要加强监督,检查到位,积极举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妥善处置。在工作中尽快熟悉自己的客户经理、熟悉自己的客户、熟悉客户单位的经办人、客户单位的基本情况,从严控制柜面服务,严密关注大额资金走向。

四是严格整改,消除风险。不论是自行组织的检查,还是上级的检查以及审计和外部监管的检查,都要充分利用其检查结果,保证问题切实整改。在整改的时候,不但要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还要举一反三,从中吸取教训,堵塞内控漏洞,严防相同错误重复出现。

五是严格问责,防再犯风险。对网点人员、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检查都必须建立问责制,对违规违章操作的责任人,要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保证制度执行严肃性,警示全行、震慑违规人员,有效解决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屡查屡犯的问题。

六是建立典型案例库,进行警示教育。我行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典型正反两方面案例资料,配以点评、说明,建立起案例库。以业务培训或经验交流的形式,组织网点柜员主管及一线柜员学习、讨论,使各级管理和操作人员对违章操作的危害有更为直观与清晰的认识,柜员们纷纷自我对照,自觉纠正违章操作行为,达到警示教育、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七是注重员工行为,做好风险排查。要抓好全体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定期组织重要岗位人员进行风险排查,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和不良苗头及时制止,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只要人员的风险控制了,那么我们的风险防范工作就完成一大半了。

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调动个人业务条线人员积极性。为促进个人业务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我行实行考核、评比、奖罚相结合,建立起一套相互联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个人业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高素质个人业务团队。对风险防控的先进柜员在全行范围内进行表彰、奖励,以激励个人业务人员强化风险意识,尽职尽责,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为我们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把好关口,牢筑防线。

综上所述,风险之重在于防范,前台的风险防范更是是一件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的总结经验、推陈出新,集众人所长、补己之短,共同努力,才能将风险防范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建行的各项业务持续、健康的发

推荐第9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

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

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

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

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

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

、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

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

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

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

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

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

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

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

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

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

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

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

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腕带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如下: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医用腕带标识对病人身份进行24 小时随身标识。腕带标识上应标明:病人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以保证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必须核对腕带标识以确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腕带标识;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标识,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腕带标识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4、当且仅当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才能将病人佩带的腕带标识除去。如果病人在医院死亡,应让腕带标识保留在尸体。

推荐第10篇: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一、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者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三、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四、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五、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关键流程识别

(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本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先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急诊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本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室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室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疾病相关信息等,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手术室相关识别程序

(1)手术室与病房识别程序

①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姓名、诊断、手术部位,并与病历进行核对与病人主动交流后,确认信息准确无误。 ②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到临床手术科室,与病房护士一同核对,确认病人信息无误后,由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在登记表上签名,完成交接程序。

(2)手术室术前识别程序

①手术患者统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信息的载体。 ②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径。

③手术切皮前,由手术者、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

第11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目的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均应采用本制度规定的2种身份识别方式核对患者身份,保证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因身份识别而导致的异常事件。 2 范围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护理、医技、药剂及财务、后勤、餐饮等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人员。 3 定义

3.1 患者服务:指任何涉及患者干预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治疗(如给药、各种穿刺等)、有创操作(手术、腔镜等)、任何诊断性操作(各种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问诊等。

3.2 腕带:一种方便医务人员核对患者身份的含有多种信息的识别带,住院患者腕带上有便于移动设备识别的二维码,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日期、各种医疗信息等)。 3.3 操作物:指操作时患者的药物及治疗单、血制品、饮食单、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检验申请单、检查申请单、手术通知单等。所有操作物上均有两种身份识别信息。

3.4 住院号:患者在本院办理住院手续时,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为本次住院特有,又称病案号。 4 内容

4.1 所有工作人员在采集患者身份信息时都要严格核对患者的有效证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4.2 身份识别信息及方式: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但不包括患者房间号和医院特定位置。 4.2.1 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日”两种身份识别信息,出生年月日各采用yymmdd编码(如2001年1月1日编码为20010101);

4.2.2 住院患者使用“姓名”和“住院号”两种身份识别信息,病室号和床号不能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信息。

4.3 患者身份识别时机:在进行诊断性操作、提供治疗和其他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 4.3.1 为患者问诊、给药、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及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前。 4.3.2 为患者实施各种辅助检查前,发放患者检查报告前。

4.3.3 临床进行的所有治疗和操作前、侵入性操作前、手术前均要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 4.3.4 患者转科交接时。

4.3.5 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送陪检患者前,膳食科工作人员发放膳食前。

4.3.6 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按《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执行。

4.3.7 NICU接受患儿母亲母乳前。 4.4 身份识别方法:

4.4.1 有移动系统支持: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同时应用PDA扫描患者腕带和相应操作物,核对姓名、或姓名、出生日期,进行患者识别。 4.4.2 无移动系统支持或当移动系统出现故障时:

4.4.2.1 门急诊患者: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和出生日期,采用刷卡的方式核对诊疗卡上的患者信息;不能刷卡时,核对门诊病历或治疗单上打印的患者姓名及出生日期。

4.4.2.2 住院患者:

4.4.2.2.1 当患者意识清楚、语言表达清晰时: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

的姓名和。

4.4.2.2.2 患者意识不清或语言表达障碍时,存在两种情况:

4.4.2.2.2.1 有家属陪伴时,由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及。 4.4.2.2.2.2 无家属陪伴时,由操作的医护人员自行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和。 4.4.2.2.3 新生儿:母婴同室新生儿(普通病房的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同普通住院患者。母婴分离情况下(包括NICU、PICU、CICU)新生儿出入院应严格核对新生儿父母信息,避免抱错。参照《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

4.4.3 特殊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方法:确保特殊情形下正确识别患者。

4.4.3.1 身份不明的患者: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使用“接诊年月日+无名氏+当日逐人顺序编号(如20170910无名氏0

1、20170910无名氏02;20171108无名氏0

1、20171108无名氏02))”和ID号(住院患者住院号;门诊患者门诊号)。

4.4.3.2 急诊入手术室或急诊入ICU患者,因急需抢救不能当时办理住院手续时,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由接诊护士用备用腕带书写临时腕带(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与患者或家属核对后固定于患者手腕,用于走绿色通道时的身份识别。事后,督促家属及时补办住院手续,打印正式腕带以更换临时腕带。

4.4.3.3 人工辅助生殖患者身份识别

4.4.3.3.1 使用指纹识别系统:开启指纹识别系统,验证患者夫妻双方指纹,验证成功后,验证患者夫妻双方结婚证原件,护士对照患者信息书写腕带(夫妻双方姓名、病历号),与患者核对无误后给女方佩戴腕带。

4.4.3.3.2 指纹识别系统故障时,医护独立双核对患者夫妻双方身份证原件,双方结婚证原件,

核实身份无误后,护士对照患者信息书写腕带(夫妻双方姓名、病历号),与患者核对无误后给女方佩戴腕带。

4.4.3.4 新生儿:

4.4.3.4.1 姓名:有出生证明且已取名的新生儿,用自己姓名。尚未办理出生证明的新生儿用其“母亲姓名之子或女”命名。例如,母亲姓名为“李思”,新生儿则命名为“李思之子或女”。多胎者用数字排序区别,编码规则举例如下:“李思之长子或女”、“李思之次子或女”、“李思之三子或女”,以此类推。

4.4.3.4.2 :产科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建立,此与母亲相关联,产科以外的新生儿按普通住院患者管理。

4.4.3.5 外国人:其名字按照护照上的英文姓名作为患者姓名。 4.5 腕带管理:

4.5.1 腕带信息:普通住院患者的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日期、二维码等。产科新生儿腕带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急诊留观、急诊抢救、门诊手术患者的腕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等。 4.5.2 腕带佩戴对象及时机:

4.5.2.1 急诊抢救患者:由预检分诊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4.5.2.2 急诊留观患者:由留观室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4.5.2.3 门诊手术患者:由门诊手术室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委托人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4.5.2.4 住院患者:由责任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4.5.2.5 产科新生儿: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与新生儿母亲共同确认新生儿的性别后,打印新

生儿腕带,经双人核对后,立即为新生儿佩戴在右侧脚踝上。剖宫产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填写并打印腕带,经助产士和巡回护士双人共同核对无误后即刻为新生儿佩戴。

4.5.3 腕带管理要求:

4.5.3.1 打印:住院患者办理住院时由住院处工作人员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后打印腕带并交予患者,告知防止丢失。急救、急诊留观、门诊手术患者和网络瘫痪时:由护士用黑色记号笔(细端)填写患者腕带信息,如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住院号,字迹端正,严禁涂改。

4.5.3.2 佩戴:由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佩戴在手腕或脚踝上,松紧适宜(以容一指为宜),水肿患者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特殊情况患者(如严重烧伤、过敏患者):把腕带系在与患者体腔相连的管道上,无管道者固定于患

者上臂衣袖上。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执行单腕带,无陪护新生儿执行双腕带管理。

4.5.3.3 腕带遗失或污损时:由发现护士立即手工填写临时腕带与家属或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后佩戴,后凭入院押金单到住院处重新打印腕带。

4.5.3.4 腕带信息错误时:如果护理人员在佩戴之前发现腕带信息错误,需要联系住院处说明错误信息,同时让家属携带有效身份证件返回住院处修订信息,重新打印腕带。

4.5.3.5 出院、转院、死亡:由责任护士为患者摘去腕带并毁型处理,确保患者信息不泄露。 4.5.4 患者及家属教育:

4.5.4.1 告知患者及家属腕带佩戴的必要性,不得随意移除。

4.5.4.2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询问姓名时,务必清楚应答患者全名。 4.6 监管及改进:

4.6.1 科室监管:各科室负责人要把员工对患者进行有效身份识别作为长期监管的质量项目,使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每月进行常规检查和个别抽查,并纳入科室人员的绩效考核。

4.6.2 职能部门监管:医务部、护理部、质控部等相关部门对各科室有效身份识别制度的落实,使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进行常规监管,每季度对落实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做好数据统计分析,持续改进工作人员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效果,保障患者安全。 4.6.3 培训及改进:护理部根据监管结果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和案例教育,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必要时给予强化培训或处罚。

5 相关文件

5.1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第六版)》 5.2 《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6年版)》 6 表单及附件:

6.1 [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 6.2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6.3 [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

第12篇:病人身份识别正确

一、目标:病人身份识别正确,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无误

(一)一般病人

措施:

1、病人一览表床头卡填写要规范、准确。

2、特殊病人,如:婴幼儿、昏迷、全麻病人,要佩戴“腕带”。“腕带”信息要经第二人确认。

3、床边查对,清醒病人必须让病人自报姓名,应答无误后,方可操作;特殊病人应核对床头卡和腕带。

4、同名同姓病人,安排在不同房间,一览表、床头卡要有特殊识别标识,再增加一项“年龄”作为识别的方法。

(二)加床病人

措施:

1、固定加床位置,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加床所在位置。

2、加床牌号规范标识醒目。

3、加床输液卡、床号均用醒目笔色进行标识。

4、加床病人治疗要反复核对信息。

(三)搬床病人

措施:

1、办公班负责床位的调配,如有空床通知床位护士搬床方案。

2、病人如由甲护士负责,将转到乙护士床上,甲护士负责安排病人搬床,放置好床头牌、饮食卡等,向乙护士交接治疗、护理、皮肤、及护理文件书写等情况。

3、乙护士负责自我介绍,并进一步评估。

4、搬床后,乙护士及时通知办公班,由办公班负责通知治疗班,更换病人输液、口服药等治疗信息,办公班负责电脑、各护理单、治疗单的更换。

5、搬床后信息必需经两人核对,确保无误。

第13篇: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丧失、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确认患者身份。

4.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6.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 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有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 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

后方可离开。

(3) 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 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废物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 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 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 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 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附:院内关键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附:院内关键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例;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ICU交接流程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

3.急诊与病房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任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班。

4.手术室/麻醉科与病房/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

术前交接:病房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收拾交接核查表;准备病例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病房护士与术前护士交接。

术后交接:麻醉医生开出转病房医嘱;术后恢复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病房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病房,评估病人后病房护士与术后护士进行交接。

5.病人在院内转运时需要填写交接转运单的环节

急诊、病房、手术、ICU病房

第14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血型.

3,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纸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示,手术室护士核对腕带内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4,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 作为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5,急诊抢救室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6,\"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

患者识别制度:

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片)等进行核查。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7、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第15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一、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二、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三、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

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四、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五、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务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卡。

二.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

附:

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三.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

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

一、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份识别及核对程序 四.对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

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按照《住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病人登记本”中。 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按照《住院信息的载体。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转科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交接登记本”上。 者姓名。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名于护理记录中。 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

4.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七、质控科和护理部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

5.病房与手术室间相互转接患者: 八.患者转床、转科时,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必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认真做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好识别和交接记录,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一致性;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重症监护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病房与其他科室、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交接病人或新生儿时还必须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及时制作并更换新的“腕带。”

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 附:

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

一、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份识别及核对程序

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病人登记本”中。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转科交接登记本”上。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4.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5.病房与手术室间相互转接患者: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严格按手术安全核查表的要求核对,并及时规范填写相关内容,入病案保存。

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与病区护士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在交接时,除使用“腕带”对患者进行识别交接外,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确认患者身份。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程序:

采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以及陪护人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输血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三、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程序:: 护士采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以及陪护人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根据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开始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标本采集、给药、发放特殊饮食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程序:

采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以及陪护人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为患者进行相关服务。

第16篇: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四、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门诊病历条形码核对患者身份。医技科室核对患者身份和检查或治疗项目,保证检查正确的患者和正确的部位。医务人员如发现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应及时主动的进行协调。

五、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 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六、对重点科室如急诊、病房、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和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

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当及时更换新腕带。诊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属口头核对身份信息, 而且要根据腕带 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核对。身份信息不符时,应当先明确原因, 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疗活动。

七、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 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八、患者转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登记制度。

九、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9.1患者转科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病房之间的转接,由医护人员护送,认真交接病历等资料,并填写交接记录。

9.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虎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9.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第17篇: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目的:建立和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诊疗操作错误。

一、来院就诊患者一律实行一人一卡一册就诊制度。患者在挂号、就诊、付费、各种辅助检查及报告领取、配药、注射、输液、打印病假单等均必须刷卡确认。

二、门诊医护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号码、诊断等,杜绝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三、门诊输液室采用条形码扫描核对系统,患者需刷卡确认,扫描后系统自动打印输液单,避免差错。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产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必须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急诊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

六、留观联网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对于治疗、护理时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新生儿、无家属陪伴的婴儿、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儿等)和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必须使用手标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第18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护理核心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给药、输血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所有住院和急诊留观患者均佩戴腕带。“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信息。 (5)“腕带”原则上佩戴在患者左手,患者使用腕带应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6)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7)对手术、病危、昏迷、神志不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急诊抢救患者、输血患者、药物过敏患者、传染病患者、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8)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9)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第19篇: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挂号后安排优先就诊。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医疗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

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九、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情况的检查,门诊部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检查并记录。

输液巡视制度

一、护理人员应主动按时巡视,及时为患者更换液体。

二、根据病情、患者年龄及药物特性遵医嘱调节滴速,并提醒患者及家属切勿擅自调节滴速。

三、输液巡视中注意观察:液体滴人是否通畅,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针头有无移位、脱出,液体有无外渗或局部肿胀,药物对皮肤组织有无损伤等现象,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四、输液中护士要了解病情,密切观察输液后病情的变化。若发现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并有登记。

五、做好输液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六、根据病情需要急诊转送或入院时,输液患者需由护士护送,并做好登记工作。

第20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以上身份识别方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7.急诊护士或接诊医生与病房或手术室护士进行2人核对,交接病人病情、治疗、药物等,并双方在交接本上签名。

三、转科交接病人身份识别登记制度

1.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病人转科交接时,应加强病人身份识别,确保病人安全。

2.检查病人腕带、生命体征、药物治疗等,整理病历、准备物品,据实填写《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必要时准备抢救物品,确保病人转运过程的安全。

3.与接收科室进行详细交接,接收科室护士让病人或其家属陈述病人姓名,确认病人身份,并认真查看病情、皮肤、药物、检查等。无疑问方可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确认。

四、同名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所有住院病人均佩戴手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病人的标识。

2.如遇住院同名病人,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使用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核对病人身份。

3.门诊如遇同名病人,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用姓名、年龄、住址及就诊卡号核对病人身份。

五、身份不明病人的身份标识方法

1.医护人员接诊身份不明病人后由接诊医护人员为病人按“无名氏+数字序号”进行临时命名,如果有多名病人时按“无名氏

1、无名氏2”等顺延。

2.如病人住院,由住院收费处将病人的临时命名输入信息系统,获取住院号。3.如病人在住院期间身份已确认,将信息系统中病人身份信息更改。

4.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标本、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检查标本或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操作、处置时,都必须用执行单与病人腕带上的姓名及住院号/就诊卡号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六、新生儿/婴儿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1.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由助产士或护士给新生儿戴上双腕带,认真填写母亲姓名、新生儿出生时间、体重、性别、床号、住院号,作为新生儿身份识别标识(如系双胞胎分别用大小区分),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双足系上腕带(特殊情况双手),实行双腕带管理。留取母亲手拇指印和婴儿右脚印保存在病历中存档

2.护士在为新生儿进行沐浴、给药、接种、采集标本等各种治疗、护理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同产妇或家属核对新生儿腕带信息,至少同时使用2种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如:母亲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禁止仅用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双胞胎用出生时间区分大小)

3.做好手术室/产房/病房之间的新生儿转交接工作。助产士和病房护士认真同产妇或家属核对新生儿腕带信息;评估新生儿情况,包括面色、呼吸、皮肤等,若无疑问在 “产房与病房产妇及新生儿交接单”上签名。

4.母亲转床时,必须同时更新新生儿腕带信息,并做到双人核对,并落实相关记录和交接。5.新生儿需外出会诊或检查时,必须有工作人员及家属共同陪同并持会诊单到相关科室,确保新生儿安全。

6.一旦发现腕带等身份标识不清或遗失、脱落,应及时补齐,新补腕带须与原腕带信息和病历信息核对,经护理人员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系上。

7.出院时,与母亲/家属一起认真核对腕带上的信息,确认身份,无误后方可办理出院。8.护理质控小组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新生儿身份查对情况,有督导并有记录

《身份识别整改措施.doc》
身份识别整改措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