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报告提问

2020-04-19 来源:财务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述职报告会议提问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员的义务是什么?

答: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3.党员的有哪些权利?

答:党员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的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4.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5.共产党员要遵守的党内纪律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主要有八个方面:党的政治纪律;党的组织纪律;党的宣传纪律;党的群众纪律;党的保密纪律;党的外事纪律;党的经济纪律;党的人事纪律。其中党的最重要的纪律是:政治纪律。

6.预备党员入党誓词的内容。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7.什么是“中国梦”?其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1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1.我国的立国之本什么?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12.十八大的主题是什么?

答: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3.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和行动指南分别是什么?

答: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党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

答:(1)警告;(2)严重警告;(3)撤销党内职务;(4)留党察看;(5)开出党籍。

17.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答: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8.共产党员必须为实现理想奋斗终身。你认为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19.你心目中的共产党员是什么形象?

20.谈谈你对共产党员模范作用的理解。

推荐第2篇:市场人员述职提问提纲m

市场人员述职提问提纲:

一、

二、

三、在市场服务的时间、参与活动的场数、销量、活动中的亮点和缺点。培训场数及人员培训的课题是什么?培训产生了什么效果?有无总结及销售数据情况: 交流(活动总结以书面形式体现)

1.你所在市场任务完成情况怎样?主推产品推广情况如何? 2.目前库存产品及本月库存消化情况如何? 3.目前你所在市场终端网点数量如何?

四、销售任务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1.产品方面分析。 2.营销措施方面分析 3.宣传方面分析 4.经销商方面分析 5.自身方面分析 6.其他方面分析

五、围绕销售目标制定的措施

1.市场进行了哪些促销活动,效果如何,有何经验及不足? 2.市场存在哪些遗留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3.你所在市场网络如何规划,采取了什么措施?

六、主要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

1.你所在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是谁?如何定位? 2.竞争对手都采取了什么举措?结果如何?

3.我们针对竞争对手,本月采取了什么举措?结果如何?

七、工作亮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1.你在上阶段的工作中有哪些亮点? 2.你在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

八、

九、

对公司营销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及安排?

推荐第3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信息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的设计能比较直观、综合地反映教师的学科素质和教育艺术水平,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①。”然而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行为却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念

(一)满堂发问、浅白直露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同学们思维能力。但是,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提问的有效方法,设计的问题没有一点科学性,往往进行一些浅白直露的发问。看似一个问题,实则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不假思索,随口回答。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记得一次公开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某位老师总共设计了几十个问题。如、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教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答:“有一条水沟。”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了?”学生答:“牺牲了。”还有同学随口说:“死了” ……这样按教材内容推磨式的发问,虽然问得很多,但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的思考,那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课堂提问并不能以问的次数的多少去评论,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教师课堂提问,但问题是否“问”的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针对性,关键是在情景中要有刺激思维

的问题。

(二)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只提问部分学生

闲谈之余,同事们经常说起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几乎都是异口同声。他们长叹自己班里只有少数学生还好,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其他的都不行。像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提问他们,还不是耽误时间,一节课也讲不了多少,根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这种说法却正好反映出教师认为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是教师无意地对学生学习好与学习差的划分,并且他们对学生的这些期望已经在学生身上变为现实。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学习潜能时,就给这些学生的回答以更多的支持和表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耐心。这种态度被学生感受到并做出相应的反映。这样给予高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相信自己在学习上真的能行,于是在课堂中也善于表达;而给予低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差学生则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确没有潜力,倾向于自我放弃,于是在课堂中就沉默不语。这样,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往往是那些好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其余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于是,在课堂中,学习好的学生便成了主要“演员”,大部分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在课堂中就失去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后果就是班里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

明显了。

(三)、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等于掌握了该内容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就能说明他已掌握该问题涉及的内容。这看似合理,其实不然。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就按照自己认为的答案获得过程进行见讲解。课后,当翻开学生的作业,会发现好多错误之处。究其原因是教师只在课堂中注重了结果,但忽略了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正确回答问题并不等于已经掌握了该问题,学生有时只靠猜测获得了答案,有时可能答案正确,但过程错误;而有时,尤其是集体回答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正确答案,但碍于班级环境的压力(如果不随声附和,老师和学生会小看他),对他人得出的答案加以附和,而其本身并

未理解该问题。

(四)、鼓励学生猜测

在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老师提出回答有关对于错、是与否之类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便让学生去猜测。特别是代数学的老师,总是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窍门,如猜测。他们认为猜测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做题技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这种想法是极度错误的。首先,“直觉思维是根据对事物现象及其变化的直接感触而做的判断。它往往是在逻辑推理思维的多次运用和熟练后压缩、略去许多中间环节转化而成的。其结果是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或实践活动来加以验证的,这与没有根据的盲目猜测截然不同。”②虽然有时庆幸猜对,只是偶然的结果,如果题型稍加改变,那就无法去猜了。其次,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计划性,组织性和逻辑性都较差,老师应该平时也要注重培养这些不足之处。然而,教师却鼓励学生做题猜测的方法,无疑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无计划性,无组

织性和无逻辑性的倾向,阻碍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五)、“我不知道”等于我不理解

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现象,而教师对此也往往很无奈。很多教师虽然清楚有些学生可能只是不想回答该问题而不是不会,可有担心继续追问下去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只好到此为止,或停止提问或转向其他学生。显然这样的提问无形中浪费了时间,却没有效果。这类现象其实是“从众效应③”(即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个人在认识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因此,当学生认为回答“我不知道”要比潜在的回答错误有更大的好处(比如避免了同伴的嘲笑和教师的讥讽)。并且该课堂已经形成说“我不知道”的氛围时,学生出于两全其美的心理,就会

更倾向于说“我不知道”。

(六)、学生不会回答时应给予过多的提示

具体教学时,当学生不会回答某问题时,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思路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答案。这一现象,教师普遍认为合理。因为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给予一定的提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回忆所学的相关内容,而且可以保护学生的面子,节省教学时间。这一观点似乎很正确,可是慢慢就会发现,当学生已经习惯教师提示时,就不再会自己主动进行思维去寻找答案,也就没有任何回答不出而造

二、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宽松的班级氛围

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在意外在标准对自己的评价。怕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丢面子。因此,只有在心理上感觉安全,宽松的环境氛围下,个体更倾向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相互信任,支持,他们之间不担心说出个人看法后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如丢面子,受到嘲笑与批评等)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应对学生少评价,多支持,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创造

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班级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提问要有广泛性,平等性

这里所说的广泛性是指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性是要对全体学生有同样的期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提问少数学生(如好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这样使除好学生以外的学生思想更加消极,有的教师虽然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但提问时却有意无意给“差生”提出较容易的问题。殊不知学生极可能从中获得这样一种“暗示”:“我不行,我只有回答这一类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师的眼里对差生降低提问的要求可能是因材施教,可有时却未能达到目的。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会因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提出了简单一些的问题而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学习的确很差,从而消极地对待自己和学习。同时,好一点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由己知道答案而不再思考。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坚持以同样的期待来面对全体学生。尽管有些

学生可能回答不出,但只有相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确认他们都能回答出问题,这样,才可以促使

每一个学生都用心思考,才能最好地引导学生最高的表现,使他们得到最优发展。

(三)提问后要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

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急于找学生回答,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性的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等待时间要稍长一点。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好学生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等④。”但在等待时需要注意,因为随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

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四)应对“我不知道”回答的策略

针对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原因,除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班级氛围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改变这种状态。

1、重复该问题

当教师感到学生其实可以回答该问题,可是却用“我不知道”来逃避回答时,一字不变地重复该问题比仅仅消极接受学生“我不知道”的反复更为有效。重复该问题时,教师注意不能带有消极情绪或明显的对抗

意味,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与焦虑情绪。从而造成逃学、厌学。

2、原意不变,改变问题的措辞

恰当的做法是适当改变原有问题的措辞,这样既没有降低问题的难度,保证了对全体学生高标准的

要求,而且也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促其认真思考该问题,做出尝试。

3、缩小提问的范围

当重复问题和改变问题的措辞都不能使学生有所回答时,那说明学生真的不理解该问题或只是部分

理解该问题。这时恰当的缩小提问范围是合适的。

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然后继续课堂教学活动,但需要在课下单独对不会的学生进行补习,坚持在学习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思想。如果其他同学也不能正确回答。这时教师对该问题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回顾,以

找出学生没有理解的环节,重新释疑,使学生完全理解。

即便上述几个相互关联的策略没有成功,教师也要按这一系列的程序来应对。因为坚持的结果是让学生意识到说出自己知道的部分要比仅仅说“我不知道”容易的多。即当学生说“我不知道”后他还要面对教师

的一系列询问。

总之,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

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提问始终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某些具有思考价值的东西,学生不容易发现,经过教师提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知识较难,学生不易懂,教师就把难点和关键之处用疑问句式提出,引起学生不定向思维,便可以化难为易,深刻理解。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乐于提问和善于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的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系统性、艺术性。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1.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例如学习完“有理数”后,呈现问题:“桌子上有3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呢?如果用„+1‟„-1‟分别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学生觉得有趣,积极动手、动脑,积极思考。2.所提数学问题要注重知识的难度水平所提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要根据学生对所提问题是否能够回答来确定,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提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3.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不同程度的......

推荐第4篇: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课堂单向对话走向多向对话的必经之路

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 周兵

[内容摘要]“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更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善问、巧问,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本文从有效提问的功能出发,分析了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着重阐述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论。

[关键词] 有效提问 问题难度 发问次数 理答

课堂单向对话不是指教学对话中的独白,而是指对话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只是引发少数学生的简单回应,由于师生间的对话缺乏交互性,这种回应无法引发其他学生相应的心智活动。这是一种看似有效却只注重显性知识传授的对话,是一种看似能引起学生思考却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对话,是一种关注眼前忽视学生发展性的对话,所以这种单向对话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非常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着力去改变这种课堂单向对话状况,努力使之向师生间相互对话,开拓更多交流渠道的多向对话转变,那么在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和谐与健康的人际关系、教学生态的形成与发展。要实现从单向对话向多项对话的转变,有效提问至关重要。

一、有效提问的功能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课堂提问的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已有研究证实,由教师引导的问答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最高。这可能是由于问答包括听和说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提供联系和反馈机会。学生若要很好地完成老师的问答,势必就要关注教材中某些特定信息,竭力回忆所学相关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积极思考,这样便给了学生重复接触或思考学习任务提供了机会。

- 1断力。

(二)问题措辞要清晰。研究表明,教师表述问题的清晰度和明确性,将会影响学生答题的明晰性和一致性。问题的措辞要精炼、具体、明了。一次仅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来说,那些包含抽象、笼统、概括化语言的问题,学生通常认为是不清晰的问题,理解起来往往困难。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问题,学生从中找不出核心问题,也会使得问题变得模糊。

(三)发问次数要科学。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教师高频率发问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1。如在一项初中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中,50分钟的一节课,高效教师平均问24个问题,而低效教师平均问8.6个问题。而且高效教师会更多地问过程性问题,如“解释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高效教师平均会问6个过程性问题,而低效教师只有1个或2个。当然,发问的次数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向匹配,并且能保证每次发问都是有效的,也就是能提出是学生积极组织答案并因此参与学习的过程。

(四)提问对象要全面。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非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以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提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考都能够回答出问题。2

(五)提问时机要得当。“抓时机,提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掌握时间度的问题。有些时候,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这时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这时候,教师组织有效提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六)问题理答要区分。课堂问答行为的一般过程包含发问、候答、叫答、应答、理答等五个环节。课堂多向对话的实现当然离不开教师科学 12Rosenshine,Teaching function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1986,pp.376-391 鲁宏飞著:《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89页

- 34 -

推荐第5篇: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

问题是催化剂,能诱发学生积极探究,久而久之,能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的能力,开发学习的潜能。问题从哪来,一方面是学生提出,一方面是教师提出。教学中,能使学生提问,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是提出的问题不太有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问方法。下面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1.把握阅读的情绪体验。金圣叹在阅读时会在书上注上“妙”“奇”等表示直接体验的词句;著名学者钱钟书也有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字,或写一个问号、感叹号的习惯,然后他将这些眉批和零星随感汇聚再加工。这种边读边写的读书方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体会、心得与灵感,这些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要叫学生即时记下,特别是有疑问要随手记下。如读《故乡》时,就可以随手记下:草木灰中的碗到底是闰土藏的,还是杨二嫂的栽赃?

2.启示学生从“人、事、境、脉、理”这五个方面提问。围绕“人”字,可提:主人公是谁?他是怎样一个人?他前后的态度或感情有变化吗?与他关的事有哪些?采用什么描写手法?围绕“事”字,可提:写了几件事?是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各怎样?贯穿其中的线索是什么?蕴含着什么道理?“境”主要指环境描写。“脉”指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指文章的主旨,或是给人的启示。

3.使用问题训练单。问题单是一种训练元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科学习的实际出发编制一份问题训练单,发给学生。问题中规定自学与选学内容。开始时,问题单中的问题可以细一些,具体一些,必修内容多一些。逐渐地问题越来越概括,越来越纲要化,必学内容越来越少,选修内容越来越多,而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细化,补充自己的问题,选择选修内容,这中间实际上是一个由他主向自主转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时,按照问题训练单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以达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教师应从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问题训练单。如:学习课文的问题训练单 预习时完成:

①我弄清课题的意思了吗?

② 从课题中我能猜测课文要写的是什么吗?

③ 我的猜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吗?

④ 我读了两遍后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吗?

⑤我扫清字词的障碍了吗?

⑥理解这篇课文我需要查找背景知识吗?

理解课文时完成:

①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吗?

②我理清本文的思路了吗?

③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了吗?

④我喜欢这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⑤我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引发了什么联想?

总结时完成:

① 我能复述或创造性复述课文内容吗?

②我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还有疑问吗?

③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能悟出点什么吗?

延伸时完成:

①学习本文我需要记住点什么?

②我能模仿本文的写法学着写点什么?

③我能通过其他途径体现我对本文的理解程度吗?

④ 围绕本文的内容我还需要探究点什么?

推荐第6篇:第三节提问

第三节提问

“不管问什么,首先要保证它是个问题。”伏尔泰:“我们判断某人的为人,往往是通过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的答案。”

好奇心是问题背后的驱动力,刺激采访对象对提问做出回答对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背后对提问者的好奇心。

初学者提问时常遇到的问题是:

(1) 提问不知从哪里入手;

(2) 问题提得简单、机械,一问一答一记,气氛紧张,经常冷场;

(3) 当采访对象谈了一些情况之后,记者再也提不出新的问题;

(4) 不会引导谈话,任由对方漫无边际地谈下去;

(5) 提的问题太大,太空泛,采访对象难以回答;

(6) 随意打断采访对象大谈话,引起对方不满;

(7) 谈了若干问题之后,记者心里没底,不知材料是否够用。

例子:

问:警官,您的枪是不是只在射击练习的时候使用,我的意思是说,您在追捕逃犯,或者解救人质时,使用过它吗?我读过一些报道告诉我,很多警察在愤怒时是从来不用枪的,也就是说……

答:是的,我……

问:那么也许……

问:警官,你在执行任务时开过枪吗?

答:是的,但仅开过一次。

问:给我们讲讲好吗?

问:明天会下雨吗?

答:不会。

问:那么天气会不错吧?

答:这要看你所说的“不错”是什么意思。

问:是晴天吗?

答:不是。

问:那是什么?

答:下雪。

问: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下雪呢?

答:你根本就没问。

(比较:“你预测明天的天气会怎样?”“下雪”)

一、设计问题的依据:

(一)从既定目标出发设计问题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规律之一就是要根据采访的目的、任务和任务事物的规律性来决定问题的指向和程序。采访谈话和一般谈话的不同特点,就在于目的性与随

意性的不同。人际交往中,一般的谈话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论题随意性很打,可东扯西拉地互通些情况。而采访谈话的最大特点是有鲜明、特定的目的。在这场对话中,记者水平高低不是自己讲得生动与否,而是问题设计的水平,记者要根据自己的采访目的、任务,即“既定目标”,精心地措词用句,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个个问题来深入挖掘报道所需地材料。

例:假定采访对象是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如果准备撰写地是人物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杨利伟个人确立:性格特点、工作作风、成长经历、还要挖掘他的内心世界。问题可以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独资在飞船上时有什么感觉?”如果撰写的时关于中国人首次飞天的事件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该事件的来龙去脉确立:历程、曲折、起伏、高潮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事件信息。问题可以时“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挑选航天员的”“能说说参与这次发射的你的同事和战友的情况吗”“中国航天技术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事件内取得巨大的成就”“您能介绍一下中国航天员培养的历程吗?”

(二)从目标受众以及采访对象出发设计问题

正视不同目标手重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在媒体受众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采访提问目标的确定还受到来自受众的反馈意见的影响。“理性、建设性”“娱乐性、大众化”。(《康熙来了》)

(三)记者新闻价值观影响问题设计

在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所确立的提问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中通常展现出不同的侧面,信息的披露、角度的选择呈现为异彩纷呈之态。

例:中国发生非典,国外媒体记者认为披露“非典”蔓延情况的报道才是好新闻,中国主流媒体的记者认为展现医护工作者风貌的报道才是好新闻。在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观的引导下,前者所提的问题可能是:“您是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发现非典病人群体在迅速扩张的”;后者可能是“您真正对休息时间有多少”“您的同事有多少倒在了第一线?”

二、问题类型:

(一)原初性问题&从属性问题

原初性问题,是指记者为已经交谈都话题寻求更多、更详细都信息的问题。术语了解新闻事实的基本问题。而从属性问题则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引发或改变了话题,讲访问引入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在预先周密准备的访问中,原初性的问题往往是计划好的,从属性问题则是沿着对方谈话线索进行追问。

例:2003年6月20日《东方之子》栏目采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当时北京大学准备实行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的改革,择优录用,打破教师终身制。

方静:您现在酝酿一份北大教师任用制度的一套改革方案,我听说您这个方案现在还没有出台,但是在各个高校一片哗然,什么原因非要施行力度这么大的改革呢?

许智宏:座位一个学校你要发展,但是我不可能依靠不断地扩张来发展学校,所以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队伍怎么来不断地更新。过去我们就是每一个人倒了北大,讲师升副教授,副教授升教授,每年像搞运动一样地来做职称的评定。不断的,今年申请不上,明年再申请,明年申请不上,再后年申请。作为一个一流大学,这些状况如果不改变,不从根本上改变就不行。

……

许智宏:北大的学生,可能比较活跃,思想上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许我们有一部分同学,他对实践注意不够。

方静:为什么北大学生这么热衷于说而不是做呢?

许智宏:我想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一个学校反应,恐怕目前对情况,我们对社会都使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比较浮躁的心态,比较急于求成,这是我们社会目前的一种风气。在高校中的反应,不同的人,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个性也是不一样的,北大的人一直是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个性,难免这里面有一部分人,也学他挺能讲的,不可否认。

(二)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开放式提问,指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就××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您对××问题有什么感想?”这类问题与回答的内容之间联系比较松散,回答问题的被采访者可以比较自如地去发挥,双方之间谈话地气氛也比较轻松。对记者来说,提开放式对问题,因为问题回答中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作过细的准备。但是开放式提问也有其明显等缺陷。因为问与答之间答联系松散,谈话难以深入具体,采访对象的谈话也容易跑题,因此,它比较适合在采访初期活是幕后采访中运用,不适宜用于观众看得见屏幕上的电视采访。提这类问题也会让观众感到记者缺乏准备、缺乏水准。一旦跑题,记者应及时地用闭合式地问题把谈话纳入倒既定轨道上来。

闭合式问题,指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单纯,给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范围也限制得比较严格。“您是否同意……”“导致受害者毙命的是什么武器”“它与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如何?”这类问题本身具体,口子开得很小,要求对方做直接的回答,表明态度、意见和观点,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也能帮助记者更好地驾驭谈话。水均益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一开始没有大而笼统地问它对中美关系对看法,而是设计了一个闭合式的问题:“你认为中国和美国现在是朋友还是敌人?”要明确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涉及倒对中美关系对看法,基辛格尽管没料到记者会问这么棘手的问题,但还是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对于记者来说,要非常熟悉被采访者地情况,问题才能提得准、提得深,否则很容易漏掉某些问题,影响对全面情况对了解。同时,闭合式提问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谈话对气氛。

(三)中性问题&诱导性问题

中性问题,是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任何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您对当前对国企改革有何看法?”“您喜欢上网吗?”等等。所谓诱导性问题,是指本身已经提供了某种供采访对象选择的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你喜欢看日落,是吧”“中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有害身体,也不利于学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目前我国国企改革遇到了一些瓶颈,您是这样认为的吗”中性问题一般得到的材料较为客观、公正,且显示了对采访对象对尊重、信任和希望,所以在需要全面了解对方的意见和情况,或记者本身指向不甚清楚时,应提中性问题。而在对采访对象对谈话和态度进行确认或概括时,提诱导性问题很有用。提诱导性问题时,特别要把握好“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的界限。国外学者提出“应该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地问题,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例:面对一位把一生都献给公园和操场建设的市政官员,你的提问是:“市长先生,如果把这些公园改建为商业场所,您认为我们的城市会从中受益吗?我的意思是,如果把税收收入和经济利益都考虑进去都话。”采访者采访时都口吻很和气他也没想到这种倡导性都问题会误导市长做出肯定都回答。在提诱导性问题时,有的采访对象会看记者的脸色说话,投其所好。

(四)过滤性问题&探究型问题

记者通常借一些过滤型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回答你提问的资格。例如,在事故现场,记者的提问是“这里发生了什么”,采访对象给你做了许多细节描述,但事后你发现,他当时根本就不在现场,而当时如果问了一个简单的过滤型问题――“大楼爆炸的时候,你在哪儿”――或许这些努力就不会付之一炬。向高素质对被访者提出过滤型问题能增强谈话的和谐度,但如果被访者的素质较低,谈话的和谐度将会被降低。如果你再提问时把采访对象当成了权威,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提高。

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是采访的中心环节。这类问题鼓励采访对象就已经说过的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例:

问:公主,能把您不结婚的理由讲给我们听听吗?难道您对男人不感兴趣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答:不感兴趣?你要知道,在过去的20年中,我的情人不会少于33个!

1、被动的挖掘。“这……我想……”与之相伴的可能是采访者的不动声色。这表明他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有时被访者却错误地把它理解成对方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

2、主动的回应:“真的吗!……这太有趣了!”与之相伴的是生动的面部表情。

3、反映。指恰当的重复被访者说过的话:“33个情人……”心理咨询专家再面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而且还很见效。

4、沉默。这种沉默时早有预料的,与之相伴的时一些得体的非语言符号,暗示对方可以继续其谈话。通常,你的沉默反倒帮助了对方收集想法。

5、拓展。“能不能谈谈出现在您生活中的这些男人……怎么这么多啊?……您不是在夸大吧,还是在抱怨?……他们中哪个最好,哪个最坏?……您的第34位情人已经有目标了吗?”

6、澄清。“平均下来,一年1.5个情人;是一个完了再谈一个,还是同时谈着?……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吗?”

7、离题。“您声称自己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您不觉得这个运动本身就是个矛盾吗?”

8、转移。“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现在来谈谈另外一个话题――您喜欢绘画吗?”(这表明你对前一个话题已经不感兴趣了)

9、下判断(通常尽量避免这样做)。“您是个什么样对女人,放荡?还是……”

最重要对莫过于拥有好奇心,因为它能指引着你触到问题对最核心部分。提问“为什么”是深度挖掘事实的最好方法,再你想不出其他问题的时候,它就是最好的问题。“您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设问的变通

(一)开门见山与迂回采访

开门见山是指采访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谈话直接进入正题,纳入记者地采访目标。这种直入式的采访方法,通常运用于那些经常接受记者采访、长于交际、善于言谈的采访对象,运用于采访领导和学者等。这些人时间宝贵,特别是当他还忙于工作时,没有空闲和记者闲谈,他们喜欢记者开门见山地采访,厌倦兜圈子和提问久久不入正题的采访。同时也适用于限定时间的访问,如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广播电视的演播室访问、记者招待会的访问等等。(《面对面》王志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我采访你的这一刻,全国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非典?”)

这种提问方式因开诚布公、、不拐弯抹角而使访问显得干脆利落,进展得迅速而顺利。只要双方关系和具体情况允许,正问法可以说使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提问方式。

正问法虽然是指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但并不是指见了面就直通通的发问,同时太直太

白的提问,不仅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有时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所以运用正问法既要有情感的铺垫,还有要防止问得太直太白。

迂回法是指记者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先迂回一下,绕个弯子,先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一般适用于不善于交谈的人,见了记者感到紧张、约束的人,或是有思想顾虑、不愿意交谈的人。面对这些对象,记者应当尽可能熟悉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对于不善于言谈和不习惯接受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可以从他最熟悉、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问起。对于那些有思想顾虑的采访对象,记者一方面要摸清其心理症结所在,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地疙瘩;另一方面也可采取旁敲侧击地方法提问,在采访对象不知不觉中吧采访所需的材料搞到手。

(二)激将与反问

采访中,遇到采访对象不太合作时,记者可以根据其个性、特点,巧妙地运用激将法,激发他的情绪,促使他吐露真相,接受采访。比如在对方拒不作答时,可以晓之以理,让对方明白接受采访与不接受采访的利弊得失,以激发他回答问题。可用心理刺激的手段。提出一些不符合对方真实情况、真实的内容,迫使他不得不予以解释、反驳、答辩,从而了解真实情况。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说:“向对方佯作你已了解而实际并不摸门的情况,这仍然是从顽固的采访对象身上发掘材料的一个方法。”

这种设问法,一般都用于印证问题,印证看法。它要求记者是在了解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设问,目的是让新闻人物自己作确认。当然采用这种提问时,一是态度要诚恳,有礼貌,不要使次方对象产生故意嘲弄他的错觉;二是反话、错话的来源要避免引自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以免采访对象因生气而迁怒于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一般可以用这样的提问开头:“听说„„”或“根据外界传言„„”;此外,激将法一般只在迫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下与正常谈话交叉使用,而且要运用得恰当、灵活,否则便容易破坏交谈的气氛。

(三)追问与停顿

最理想的采访是双方互相探讨问题的讨论式、交谈式的采访。但讨论、交谈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出事实。在深揭问题的采访中,采访对象的心态不同就很难做到友好地交往、讨论,此时记者就要根据目标追问,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追问,在特殊场合中也是必要地,但又要注意追问但方式、方法,要启发引导和激发而不是强迫、逼迫。

推荐第7篇:第一次提问

我的第一次提问

三角塘小学三年级三班

罗马

今天《长沙晚报》又有活动了,我心里很是激动,你可要知道,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铜官镇的陶艺园,还要采访陶艺大师刘老师,这让我很期待。

怀着各种各样的猜测,我们一路前行来到了铜官镇。一走入刘老师的陶艺园,我就被各色各样的陶艺作品吸引了,看得出来都是精雕细琢而成,而且都是华美无比。进入陶艺制作室,坐在椅子上,每个人眼前都是一大块泥,仿佛我们也都是陶艺大师。老师先说了铜官陶艺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大家一点一点做起陶来。

终于到了采访陶艺大师刘老师的时间。问点什么呢?我冥思苦想,脑袋中仍然一片空白,突然一个好的想法象闪电一样略过我的脑海,对呀!这么多作品,我可以问刘老师认为自己最满意的陶艺作品是什么,可又转念一想,我以前对剪纸大师也是问的这个问题,于是我换成了最有意义的陶艺作品。过了一小会。我想作为读者肯定希望知道刘老师为什么会学习陶艺的呢?于是又写了一个问题“您是怎样走上陶艺之路的?”,这时老师走过来看了看问题,微笑着点点头,要我改成“你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开始采访,我们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我运气不错,是第二个。上台后,我突然感觉自己心跳突然加速,腿不停的颤抖,浑身出汗,身后仿佛有千万只眼在看着我,我忐忑不安地问了问题,声音一定是颤颤抖抖的,说完“谢谢”,我便飞速跑回位上,好一会儿心情才平复下来。

虽然现场表现得很不好,但老师还是说我的提问问得不错,更高兴的是,还得了一个最佳提问奖。

这次活动,既丰富了我的知识,知道了做陶,更重要的是提问让我过了一把小记者的瘾,得奖还增加了自信,真可谓是一个难忘的体验啊!

推荐第8篇:面试提问

面试提问模板

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2.你了解过我们公司(行业)吗?

3.你以前在原单位都干过什么工作?原单位薪金是多少?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公司?

4.你在原来的公司与同事之间是如何相处的?

5.你在我们公司的薪金要求是多少?你现在住哪里?

6.你觉得自己个性上最大的一个优点是什么?说说你认为自己需改进的缺点或是不足。

7.最能概括你自己的三个词是什么?

8.你通常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

9.谈谈你对加班的看法

10.你欣赏哪种性格的人?

11.你为什么愿意来我们公司工作?

12.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13.如果你被录用了,何时可以到职?

14.一个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事例。请对方谈谈处理或解决的办法。

推荐第9篇:面试提问

七、结合以上内容最终判定简历是否符合职位要求?

如根据以上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职位要求时,可选用电话进行筛选;如可判定简历合格的可直接向用人部门推荐。

电话筛选简历的方法与要点:

电话筛选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A.初次筛选时模棱两可的简历;B.招聘职位有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的简历; C.几种筛选方法相结合并用的情况。

1.与求职者确认并自我介绍,询问现在打电话是否合适或是否方便;

2.告知求职者简历来源与应聘职位;

3.简单介绍公司或求职者应聘职位;

4.了解求职者目前所在地及目前工作状况(在职或失业);

5.询问求职者应聘原因及离职原因;

6.了解求职者目前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技能(可以通过请求职者自我介绍的方式了解或其它方式);

7.了解求职者对应聘职位的认识(可选);

8.了解求职者对薪酬福利的期望值(可选);

9.请求职者提出其所关心的问题(可选);

10.了解求职者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如普通话是否标准等?(根据职位要求而定)

11.通过电话沟通情况,最终判定简历是否符合职位要求。

推荐第10篇:接亲提问

1、你来接谁?(对方如果说接我老婆,你就得问,你老婆叫什么)

2、接她干嘛?(或问为什么接她)

3、你爱她么?(如果说爱,你就要说:你爱谁。他说我爱XX,你就说,你是谁?直到折磨得他把xx爱XX说出来为止)

4、为了帮新娘把关,姐妹团需要考考新郎的脑瓜子咯(错就罚红包)

你的爸爸的妹妹的堂弟的表哥的爸爸与你叔叔的儿子的嫂子是什么关系? (答案:亲戚关系)

新娘的生日在三月三十日,请问是哪年的三月三十日?(这一题直接问新郎知道新娘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再进行脑筋急转弯) (答案:每年的三月三十日)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什么家? (答案:老人家)

一架空调器从楼掉下来会变成啥器? (答案:凶器)

在飞机上生孩子叫什么(答案:高中生)

5、新郎说出10种喊新娘的昵称,寓意十全十美,(时间40秒,超时罚红包)

6、唱歌:

1、月亮代表我的心或者神曲-忐忑(一分钟,如新郎唱得不动听,必须重新唱,这个是唱给伴娘们听的

2、新郎自选一首唱给新娘听(这个是专门唱给新娘子听的,考虑是否在进门口再实施的环节。

7、让新郎讲出10个爱上新娘的理由,说到伴娘们满意为止(伴娘们不满意罚红包)

8、考考新郎对新娘的了解——例如新娘最喜欢吃的2种水果、2种食物等等(事先问清楚新娘,说错了罚红包)

9、让新郎在门外大声宣读结婚保证书,当众签字画押,才放他进来(这个可以考虑要不要进房后再实施,这样可以拍摄到他面对新娘念保证书时的窘态)

10、在房间放9个心,让新郎官在规定时间找到,少一个罚红包。

进来之后:

1、新郎哥该让姐妹团看看你体能能不能胜任照顾好新娘, 9个仰卧起坐,9个俯卧撑。(寓意长长久久)

2、新郎摆出10个搞笑的表情,必须伴娘看满意为合格。

3、面对新娘认真唱一首歌。

4、让新郎找鞋子,找到了要单跪一脚,亲手给新娘穿上

,有必要的话并请他们准备好演讲稿。

3.

与伴娘伴郎沟通,让他们了解婚礼环节,并确定各自负责的部分。

提前

1.

试婚礼当天所要穿着的婚纱、礼服、内衣及鞋子,如果尺寸变化就可以及时修改。

2.

举行终结单身

Party 。

3.制定婚礼当天的席位表与桌牌。

4.提前两天将婚车路线图交给司机,记得多备几份。

提前

1.

美甲。

2.

熨烫衣服。

3.

准备好一只小手袋,将一些用品放入其中,在婚礼当天交于伴娘。

4.

为手机充电,最好能多准备一块电池。

5.

再检查一遍婚戒及互换的礼物。

6.

练习一下瑜珈冥想或者做个面膜,放松心情,睡个好觉。

5.

将婚礼在脑海中预演一遍。

4.

制定迎亲婚车的行程路线,并打印

5.

为有需要的来宾预定住宿。

6.

订制婚纱、礼服及新郎礼服、婚鞋(也有一些新人的作法是直奔香港来次大采购)

5.

初步构思婚礼,现在是要开始收集婚礼资料的时候了

第11篇:关于提问

关于“提问”

周一贯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没有‘问’的机会,‘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岂不怪乎?即便学生有‘问’,也多是受老师的‘诱惑’,存在粉饰和虚华之嫌。所以,学生所问的多是浅问题、假问题,甚至是为问题而问题。”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减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课堂上只教“答问”而不教“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好问的本能,就被教师扼杀了。要让学生敢问,必须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引发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1)细微处,问出以小见大。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细节是文章的血肉。课文的细枝末节不可忽视,问在细微处,问得深入,问出蕴含的思想、精华。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有这样一段话:“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教学时据此设问:耗费那么长的时间,付出那么大的艰辛,提炼出了0.1克镭,这样做值不值呢?她明明知道镭有辐射,她为什么还义无反顾、执著地投身于镭的实验中呢?这样叩问,一方面让学生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生的意义何在?另一方面让学生真切感受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美好心灵,收获情感,升华认识。

(2)矛盾处,问出池水波澜。有的课文有些内容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笔的着力之处。若能在矛盾处巧妙发问,往往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探究其中奥妙。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这样的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据此可以设问:小女孩被“冻死了”,为什么嘴上还带着“微笑”?这“微笑”与“冻死”是多么不协调,但在小女孩身上却统一起来了。她“微笑”,准以为自己“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作者不写小女孩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却写她的“微笑”。这样以乐衬哀的描写,实属点睛之笔,独具匠心,发人深思,是对黑暗社会无声的控诉,更能激发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与关切! (3)题目处,问出行文思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的题目则暗示了作者行文的思路。据此提出问题,或探寻前因后果,或由此及彼,可以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结构脉络。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可以这样提问:什么叫“和”?“将相和”是什么意思?“将”与“相”因为什么“不和”?又因为什么“和好”了?你对“和”有怎样的看法?紧扣“和”字穷追不舍,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既可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和”(将职位高)──“不和”(相职位高,将不服)──“和好”(将负荆请罪,将相一心卫国),又可引发学生进行有效思考,顺藤摸瓜地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的精神品质。这样设计让学生领悟到“和”不仅仅是人际和谐的圆融状态,更是处理一切事物的最佳法则。 (4)写法上,问出表达秘妙。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涵,更要指点学生破译表达秘妙,学习表达技巧。因此,问题要问在文章的表达上,直指表达方法和技巧。这样问,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如教学《刷子李》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时,可以这样设问:作者冯骥才被誉为“女娲之手”,他在刻画“刷子李”这个人物时难道仅仅采用了衣着、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正面描写吗?面对一面茫然的学生,继续追问:文中难道仅仅只有“刷子李”一个人物吗?文中多次写到曹小三难道他是文章真正的主人公吗?作者通过写曹小三的心理起伏变化有什么作用呢?透过曹小三“半信半疑──崇拜──失望──佩服”的心理变化,烘托出“刷子李”技艺高超,非常厉害。这种写人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手法是显性的,侧面描写手法是隐性的,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侧面描写了然于胸。

(5)过渡处,问出起承转合。文章离不开过渡句段。有了过渡句段的关联作用,文章才变得有条不紊,语意顺畅。针对过渡句段发问,有利于学生梳理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句话:“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聚焦这个过渡句提问: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具体指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哪些?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这个过渡句的前半句总结上段内容,后半句引出下段内容,使得段落联系紧密。

(6)反复处,问出一咏三叹。根据表达需要,作者有意使一个句子或段落重复出现,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聚焦反复句段提问,不但问出一咏三叹,更要问出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有这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教学时据此提问:课文中为什么三次出现类似的话?有何作用?纵观全文,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反复出现,多次呼应。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也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更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赖,更看出父亲对儿子崇高的父爱,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7)点睛处,问出构思之妙。一篇好文章往往在关键处有点睛之笔。聚焦点睛之处发问,不但可以把握重点、亮点,而且可以体悟出构思之妙、表达之巧。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结尾:“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就是点睛之笔,教学时问一问:“他为自己想得少”和“为别人想得多”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个结尾有怎样的作用?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了重点和亮点。这结尾不仅小结了第五段──伯父对自己的病毫不在乎,对女佣关心备至,而且回答了开篇的疑问──伯父受人爱戴与崇敬的根本原因,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中心思想。

(8)异常处,问出独具匠心。无论什么文章,大都依照常理遣词造句,运用标点。作者的遣词造句,或者标点符号的使用,一旦用法超常,就会有新意。聚焦异常处提问,就可问出作者的匠心何在?巧妙何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有这几句话:“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教学时聚焦“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三个时间词语提问:作者为什么连用三个句号,单独成句,它们之间不用顿号,也不用逗号呢?经过一番思索、比较,体会到句号蕴含着:巴迪等待父亲回来的时间过得很慢,等得久,用句号远比用顿号、逗号更能表现巴迪内心迫不及待的心情,足见巴迪望眼欲穿,度日如年啊!作者可谓匠心独运。

郭元祥教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指出:“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等待,是一种关爱;等待,是一种呵护;等待,是一份扶持;等待,是一种激励;等待,是一种守望;等待,是一次飞跃;等待,是一种成长。课堂教学不能大踏步地行进,需要放慢脚步,需要善用等待片刻的智慧和艺术──常怀“等待”之念,常有“等待”之举,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呈现出迷人的风景,定会花开灿烂。

但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敢举手提出问题。其一是怕说错了同学笑话他(她)(如上例)。其二是长期的被动式学习使他(她)已逐渐变得无问题意识;其三,惰性心理作祟,想坐享其成;其四,唯标准答案是从,不敢藐视权威。

第12篇:提问类型

㈠ 提问技能的类型 1.回忆性提问

回忆性提问是利用事实问题让学生追忆所学过的事实和概念。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又可分为两类:

⑴ 判断是非的提问或称为二择一提问。问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能迅速反应出正确答案。一般不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只需回答“对”与“不对”;“是”与“否”的提问。根据概率统计的理论,它允许学生有50%的猜测。假如学生善于发现老师非语言提示的话,猜对的机会更大。 【例如】 “生物的生长主要由于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和细胞的长大两个方面,对吗?”学生回答:“是”。而这一类问题,又多是集体应答,不容易发现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便于总结概括。 ⑵ 要求单词、词组或系列句子的回忆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的句子一般要求是和教材的表述一字不差的。

【例如】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主要方式有那几种?”学生回答:“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或“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细胞”;“什么是肾单位?”学生答:“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种由一个单词到包含系列句子的具有一定思想的回忆提问,是向较高级的理解提问的过渡。

可见,有些课堂看上去很活跃,师生间交流好像很多,但仔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其它较高级思维的活动,是不可取的。因为简单的回忆提问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的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提问不能使用,而是应有所节制。一般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使学生加快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 2.理解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是指教师为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程度而提出的问题。理解性提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洞察和掌握知识本质特征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⑴ 浅层理解或一般理解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实或解释现象等。 【例如】 “大家都见过蜘蛛,谁来说说蜘蛛的外部形态?”;“ 你能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吗?”;“你能说说根毛吸水的过程吗?”这种提问要求学生将书面的表述转换成自己的话来表述。 ⑵ 深层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必须对问题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以便了解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例如,蜘蛛有什么特点?蜘蛛怎样织网?有不织网的蜘蛛吗?蝎子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质、原理等。

【例如】 当学生清楚了什么是光合作用后,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提问:“光合作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光合作用只有在叶绿体中才能进行呢?水和二氧化碳这些原料,又是怎样转变成葡萄糖和氧气的呢?”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正好是需要学生深入了解的内容。 ⑶ 对比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事实和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更深的理解。一般说来,理解提问多用于对新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常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的讲解之后,或课程的结束。学生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如“你能说出蝎子和蜘蛛的相同之处吗?”……

【例如】 有位教师在讲完异化作用中提问:“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有机质被分解,释放能量,制造ATP。”;“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需氧呼吸有氧气参加,有机物被彻底分解,最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ATP;而厌氧呼吸,有机物分解得不彻底,产生少量ATP,没有氧气参加。”

这样的提问,学生除了要对概念及其实质作深入的了解外,还要作横向的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比较结果,即除了思维的记忆外,还须有思维加工的过程,可以说它是深入理解提问的延续或者说是更高级的提问。 3.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常用于各种概念内涵的界定及规律、原理的应用。即,应用原理解释常见的现象;应用概念认识分辨一般的事物。这要求学生将已内化的信息再外化,对已知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整理,通过知识的反馈和应用,达到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这是一种高级认知提问。 【例如】 “用根毛吸水的原理来说明盐碱地为什么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施肥浓度为什么不宜过高?”……

又如,“家鸽是鸟,因为它具有鸟类的特征,那么鸡、鸭、猫头鹰是否也是鸟类?也具有鸟类的特征吗?”学生必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具体的鸟类特征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分析性提问

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的提问。由于所有的高级认知提问不具有现成答案,所以学生仅靠阅读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回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或鉴别,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如:

⑴ 要素分析:分析事物中、过程中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⑵ 关系分析:确定各要素之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主要关系;例:“家鸽的结构是如何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的?”要求学生能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两要素去展开分析。 ⑶ 认识方法分析:识别观点、态度或概念等。 5.综合提问

综合性提问是指教师为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所作的提问。学生要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以得出结论或看法。这类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想象力。如“ 蛔虫在结构和生理上有哪些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 这类问题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提问的回答,学生需要在脑海里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又从分析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借助这一类型的问题能够刺激缺乏独创精神的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维。但在开始时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能比较低,句子的组织结构,语言的表达等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经过逐渐的训练后,学生便能较好地完成。 6.评价提问

评价性提问是指教师为培养学生判断能力所作的提问。鼓励和要求学生通过对认知结构中各类模式的分析、对照和比较进行判断,解释判断的理由。

【例如】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与常规育种分别有哪些优点?为什么?”;“通过家鸽和蜥蜴血液循环系统的比较,鸟类有哪些比爬行类动物高等的特征?为什么?”…… 在进行这种提问前,应先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或给出判断评价的原则,以作为他们评价的依据。其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⑴ 评价他人观点

对观点、学说的价值加以评价。如,说说用进废退、条件反射等理论的意义等。在讨论时,要求学生对有争议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即,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原理对这观点、学说进行分析,做出评价,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⑵ 判断方法优劣

要求学生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长处。例如,“单倍体育种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有哪些好处,为什么?”…… 对评价提问,学生开始回答可能质量不会太高,必须通过问“为什么?”、“还有其他原因吗?”、“其他人有什么想法?”等进行探询。

在以上六类提问中,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和应用提问主要用于检查学生的知识,一般只有一项正确的答案。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回答即可,不需要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判断学生的回答也较容易,只简单地分正确或错误即可。而分析提问、综合提问与评价提问,则是在学生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通常不是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等组织加工,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判断时,主要根据提问的意图,判断答案是否有道理,有无独创,或者在几个答案中比较哪一个更好些。

第13篇:形象大使提问

“形象大使”评委提问参考

1.你觉得我们这个活动有哪些意义呢?你为什么要来参加这个活动?

2.你认为你有哪些优势能当选我们的“形象大使”?你觉得你还有哪些才艺没有展现出来?

3.你对文明知识礼仪方面了解吗?比如着装,接待宾客等方面,能简单说一些吗?

4.你觉得一个校园“形象大使”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品质?

5.你对我们这次活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如果让你参与这次活动的策划,你觉得怎样做才能充分的把选手的才艺展现出来?

6.这次活动你觉得你有没有收获?如果有,你觉得你收获了哪些东西呢?

7.你对我们电气和安工大了解多少?如果有来宾到我们学校参观,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学校?如何让他们了解我们学校的学风,办学理念等等。

8.你对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自信吗?临时应对一些突然的情况,你能不能随机应变?

9.你参加这个活动时可能就占用了你的私人时间,比如说你的作业现在可能还没有做,你会不会觉得我们的活动浪费了你的时间?如果你当选了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冲突的时候你将怎么处理?

10.你是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吗?很想当“形象大使”吗?你想通过这次活动锻炼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啊?

11.如果你当选了我院的“形象大使”,你到校里参加比赛时你会怎样把我们院的特色风采展现给别人,让别人对我们院有个好的印象。

12.如果你这次落选了,你会怎样?你觉得你可能在哪些方面做的不足?

13.青春是美丽的也是短暂的,现在的我们正是风华正茂,你觉得你应该怎样才不虚度青春?

14.你觉得在大学应该如何表现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大学有意义?

15.你对我们的学生会工作满意吗?你对学生会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各个方便都可以说的。

16.你觉得大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成绩和实践能力?

17.你觉得我们学院哪些地方做的特别好?

18.你对我们学院有什么建议?你觉得我们学院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包括我们的生活条件,饮食卫生,教师的上课风格等等,都可以说一下你的看法。

19.你对我们学校你了解吗?比如我们的校训,办学理念。你会以我们学校为骄傲吗?如果有人对我们学校不满,你将怎样辩解才能让别人改变对我们学校的看法。

20.如果你当选了我校的“形象大使”,你会怎样把我们校的特色风采展现给别人,让别人对我们校有个好的印象。

以上提问仅供参考,评委可根据选手的表现,临时提出问题。可以从他们的态度,着装,语言等各方面进行提问。

第14篇:认证提问

1.哪些处方药品必须凭处方才能销售,处方上要那些人签字才能销售。答:抗生素类,精神类药品,抗病毒类,注射剂等必须凭处方才能销售。处方单上必须经执业药师审方与复核后,方可调配销售,调配人也得签字。

2.经营过程中发现药品出现质量问题应该怎么办?答:发现质量问题首先将药品下柜,并马上告知质量管理员

3、谁是药店的质量负责人,谁是质量管理员,谁是养护员,谁是验收员等企业基本情况。答: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GSP检查员对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员现场有关提问:

1.您对GSP认证工作的理解、认识?

2、质量领导小组成立时间、成员、主要职责是什么?

3.本企业的质量方针是什么?

4.您对GSP内部评审的理解?

5.新《药品管理法》何时实施?

6.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何时执行?

7.有关假药、劣药的定义。

8.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有一免责条款,你知道吗?

9.质量否决权是针对谁说的?否决的形式有哪些?

10.质量事故三不放过原则是什么?

11.企业是否有造假或藏遗药品行为?

12.质量管理部的职能,下设部门有哪些?

13.企业制定了哪些管理制度?有哪些工作程序?

14.奖惩制度是否有? 向经理提问:

1.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范围?

经营方式为零售;经营范围为:抗生素、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中药饮片。 2.其他药店或诊所来购药能否销售? 不能。我们企业是零售企业,无权批发。 3.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负什么责任? 负领导责任。

4.我国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有那些?

《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SP) 5.什么是GSP: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

6.员工患有何病调离其工作岗位?

发现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和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疾病的人员,应及时调离其工作岗位。

向质量管理员提问:

1.质量管理员的职责有几条?有哪些?答:11条,(1)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2)负责起草企业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并指导、督促制度的执行。(3)负责首营企业的质量审核。(4)负责首营品种的质量审核。(5)负责建立企业所经营药品并包含质量标准等内容的质量档案。(6)负责药品质量的查询和药品质量事故或质量投诉的调查、处理及报告。(7)负责药品验收的管理。(8)负责指导和监督药品保管、养护和运输中的质量工作。(9)负责质量不合格药品的审核,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过程实施监督。(10)负责收集和分析药品质量信息。(11)负责协助开展对企业职工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2.什么是首营企业:是指购进药品时与本企业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药品生产或批发企业。

3.什么是首营品种:本企业向某一药品生产企业首次购进的药品,包括药品的新品种、新规格、新剂型、新包装。从药品经营企业购进的不是首营品种。

4.药品质量标准有哪些:《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

5.药品质量档案表后附哪些材料?(附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品使用说明书复印件) 6.你们企业制定的制度有多少个?

答:16个(无中药饮片、无仓库);17个(无中药饮片、有仓库);17个(有中药饮片、无仓库);18个(有中药饮片、有仓库)。

7.企业对各项管理制度检查和考核多长时间进行一次?

答:企业对各项管理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填写《质量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考核记录》。 8.质量管理员可不可以在其他单位兼职? 答:不可以。

9.什么是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

10.OTC:是指非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药品的专有标识为(红)色,乙类非处方药药品的专有标识为(绿)色。

1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生物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12.我国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有那些?

《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SP) 13.药品首次购进时应向供货单位索要何证件?

答:药品经营(或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法人委托书、销售人员身份证、通过GSP认证的批准证书。以上证件打印头加盖供货单位原印章的复印件。 14.企业购进首营品种应索取哪些材料?

答:药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批准文号的批准文件、质量标准、出厂检验报告书(首次购进的药品相同批号)、样品、价格批文、GMP证书及临床总结报告等资料。

15.不良反应: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的反应。不良反应的英文缩写是ADR。 16.发现不良反应时如何处理?

答:应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州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汇报)

17.什么样的药品的不良反应向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良瓜报告范围)

答:1。新药及上市五年内的药品应执行所发生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2。上市五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

答:危险品不应陈列。如因需要必须陈列时,只能陈列代用品或空包装。

18.不合格药品的处理程序是怎样的?发现不合格药品,放入待验区,填写不合格药品报告表,并向专职质量管理员汇报,经专职质量管理员确认,填写不合格药品确认表,确认为不合格的药品,放入不合格药品区,填写不合格药品台帐,报损填写报损审批表,填写报损药品销毁记录,由药监局集中统一销毁。不合格药品处理记录保存5年。

向验收员提问:

1.药品质量验收的内容有哪些?

答:答:(1)每件包装中应有产品合格证(2)药品包装的标签和所附说明书上,有无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有无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标签或说明书上还应有药品的成份、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贮藏条件等。 2.药品验收时应按规定如何进行?药品应在什么时间内验收?

答:验收员在待验药品区内,对购进的药品应根据原始凭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逐批验收,并做好记录;药品质量验收应按规定检查药品内外包装普通药品验收应在6小时内完成,有特殊储藏要求(如生物制品)的药品应在30分钟内完成。 3.进口药品其包装的标签有何规定?

答:应以中文注明药品的名称、主要成分以及注册证号,并有中文说明书。 4.验收进口药品必须检查什么内容?

答:有无加盖供货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原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港奥台是:《医药产品注册证》)和口岸药检所的《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 5.中药饮片包装上必须注明什么?

答:品名、生产企业、生产日期等,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实施文号管理的应标明批准文号。 7.验收记录与购进记录有何不同?

答:购进记录所记载的是药品购进的情况,验收记录是对药品的质量的检查。 8.药品购进记录和票据应保存多长时间?药品验收记录应保存几年? 药品购进记录和票据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两年。 药品验收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9.特殊管理药品包括哪些: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

10.药品包装上必须印有规定的标志的药品有哪些?各自的形状? 答:特殊管理药品及外用药品和非处方药。 (外用药:正方形,红底白色的“外”字; 甲类非处方药:椭圆形,红底白色“OTC”;

乙类非处方药:椭圆形,绿底白色“OTC”)

11.药品的批准文号中“H”“S”“Z”及头两位数代表什么?(如国药准字H22035687)

答:“H”代表化学药品;“S”代表生物制品;“Z”代表中成药;头两位22代表地区号、03代表年号、后四位为流水号。

12.什么是“三无药品”?

答:无“注册商标”;无“批准文号”;无“生产企业”。 13.对什么样的处方应拒绝调配?

答:对有配伍禁忌或超剂量的处方就拒绝调配。必要时,需经原处方医生更正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和销售。 14.处方应保存几年备查? 答:应保存两年备查。

15.批准文号和批号有什么区别?

答:批准文号系指国家批准的该药品的生产文号。批号是药厂在生产时代表批的一组数字。

16.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生物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向养护员提问:

1.常温库、阴凉库、冷库的温湿度要求各为多少?

答:常温库温度为(0—30)℃阴凉库温度不高于(20)℃;;冷库温度为(2—10)℃;各库房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 2.相对湿度大时如何处理?(通风,用生石灰吸湿) 相对湿度小时如何处理?(喷水或拖地)

3.药品储存应实行(色标)管理。其统一标准是什么?

答:待验药品区、退货药品区为(黄)色;合格药品区为(绿)色、不合格药品区为(红)色。 4.企业对陈列的药品怎样养护?

答:对陈列的药品按月进行养护并填写陈列药品月检查记录。 5.什么样的药品应填写效期药品催销表?

答:有效期在3个月以内的药品应填写效期药品催销表。 6.什么样的药品列为重点养护品种并建立药品养护档案?

答:效期短的、质量不稳定的、主营品种、储存时间长的、需要特殊保管的药品。 7.危险品(酒精、高锰酸甲)在陈列上有什么要求:

答:危险品不应陈列。如因需要必须陈列时,只能陈列代用品或空包装。

8、不合格药品的处理程序是怎样的?发现不合格药品,放入待验区,填写不合格药品报告表,并向专职质量管理员汇报,经专职质量管理员确认,填写不合格药品确认表,确认为不合格的药品,放入不合格药品区,填写不合格药品台帐,报损填写报损审批表,填写报损药品销毁记录,由药监局集中统一销毁。不合格药品处理记录保存5年。 9.过期失效的属于什么药品? 答:劣药 向采购员提问:

1.药品经营企业购销药品的购销记录应载明哪些内容?

答:购销记录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购(销)货单位、购(销)货数量、购销价格、购(销)货日期及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2.购进药品应有哪些凭证?

答:应有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 3.药品购进记录和票据应保存多长时间?

药品购进记录和票据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两年。

看你是什么岗位了,如果你是营业员的话,一般会问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药品不良反映?答:不良反映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其它反映。

2、哪些处方药品必须凭处方才能销售,处方上要那些人签字才能销售。答:抗生素类,精神类药品,抗病毒类,注射剂等必须凭处方才能销售。处方单上必须经执业药师审方与复核后,方可调配销售,调配人也得签字。

3、什么是折零销售,如何折零销售药品,现在演示操作。折零定义:销售药品的最小包装上没有药品名称、规格、生产企业、用法用量、批号、有效期等内容时称为折零药品,如折一片感康。

4、经营过程中发现药品出现质量问题应该怎么办?答:发现质量问题首先将药品下柜,并马上告知质量管理员。你们公司制度里有这方面说明的。

5、谁是药店的质量负责人,谁是质量管理员,谁是养护员,谁是验收员等企业基本情况。答: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给分吧!

第15篇: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

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妈恩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结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里,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考试问启发式问题。

提问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启发式提问的指导原则:

1、不要预设答案

要真正的好奇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平静下来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用智慧指导孩子,表达同情和理解

命令型家长:

去刷你的牙

不要忘了带你的外套

去上床睡觉

做你的作业去

把你的玩具捡起来

赶紧起床并穿上衣服,否则你就迟到了

提问型家长:

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你的牙齿保持清洁

外面风大,想想穿什么衣服才能出门保暖

看看你的作息时间表,想想现在该做什么呢?

你对完成家庭作业有什么计划?

玩完了玩具,怎么样收拾才好呢?

看看你能有什么办法保证不迟到?

第16篇:反方提问

反方提问

1、你们今晚到这里也不就是为了跟我方竞争吗?如果按照你方的逻辑,我们今晚在这里辩论不就失去意义了吗?今晚的辩论就是一场竞争,竞出胜负,促使进步。

2、竞争是否有利于社会造就、发现、择优使用人才?

3、竞争是否会使一个国家充满生机与活力?

4、你们怎么解释国家为什么要把提高竞争力作为重点,而不是合作能力?

5、现在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个人之间有很多所谓合作,但是从欧盟的诞生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从WTO的多边协商到东盟首脑会晤,每次合作是不是源于各国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呢?是或不是?

6、每次的国际合作是不是促进和适应区域间日趋激烈的竞争?

7、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考试的时候是合作还是竞争,如果是合作,那可是作弊哦!

8、竞争是绝对的,合作是相对的对吗?

9、合作以竞争为前提对吗?

10、竞争的压力会不会促使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寻求合作伙伴?

11、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应不应该有选择?

12、最终决策选择的伙伴应不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

13、如果可口可乐公司与百事可乐公司合作,你认为还可以很便宜的买到一瓶可乐吗?

14、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合作起来攻打伊拉克,也能促进社会发展吗?

15、假如一个封闭的小山村人人都互相合作安于现状社会还会进步吗?

16、企业之间是有竞争,也有合作,你不觉得这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吗?

17、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追求效率与公平吗?请问对方辩友竞争比合作哪一个更有利于效率与公平的实现呢?

18、我们今天的合作学习,不正是为了将来走上社会,更好的参与竞争吗?

19、当今社会存在失业吗?

20、现代社会要求量才使用,竞争上岗,请问对方辩友,竞争是否比合作更重要呢?总不能合作上岗吧?

21、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合则两利,败则两伤。说这样的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不知道对方辩友是怎么建立起这个逻辑联系的,显然他是把和平已经偷换成了合作。

22、全球一体化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大的竞争平台,让我们的竞争更为有序和更为规范。

23、当我们开一辆车的时候,我们目的是达到一个目的地。那我们的动力是来自于我们的发动机。对方辩友是不是告诉我们,我们达到目的地的那个目标就是我们本身的动力?环节三短兵相接

24、奖学金制度是不是通过竞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25、竞争确实不是一个奖学金的目的。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您如何去得到鼓励呢?

26、我们大家必须要知道,我们到底能不能加入WTO决定于什么。决定于我们能不能在谈判桌上战胜我们的对手。

27、请问社会上的恶势力团伙合作起来,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也能使文明进步吗?伊拉克人民饱受美国带给他们的战争灾难,难道要伊拉克人民跟美国合作吗?

28、还有各国参加奥运会比赛不也是一种竞争吗?难道各国选手也搞合作,把金牌也合作平分吗?

29、市场是什么?市场需要的是什么?市场提倡的是竞争。

第17篇:党章提问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

自己的行动指南。

4、“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

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7、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

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8、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9、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10、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11、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12、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3、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4、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15、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16、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7、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

18、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19、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20、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2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22、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23、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

24、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25、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26、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两年。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7、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28、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29、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30、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

第18篇:怎样提问

怎样提问——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

安仁小学

周喜

去年12月11日开教研课—上的是自学课文《学会看病》。由于对课型的把握不够到位,也由于对文本的解读有所偏差,因此在选择课文切入点时发生了整体性的偏离,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在经历了这一挫折后,我做了一番细细地课后反思:之所以这课会上成这样,跟自己在解读文本时不够深入有很大关系。吃一堑,长一智因而在备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做了比较深入而细致的解读。课文通读了几遍,将一些有意味的字眼也进行了挖掘。可一直找不到进入课文的切入点。正在发愁时,突然想起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一个人最痛苦的事不是遭受了种种难以忍受的悲剧而是有了最高兴的事却没人分享。课文中的“我”写了第一首诗便急于想得到爸爸和妈妈的评价。当这两点奇妙地撞击在一起时,我灵光突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吗?而且围绕这点可以创设一个很好的情境。

想到这里我兴奋得直哆嗦,赶紧沿着这条思路将这篇课文的教案编写完。在课文导入上,我创设了三个问题:1 你们觉得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2 有人说人最痛苦的事是有了快乐的事情却不能与别人分享。大家想想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3 当你们做成了一件想做的事或者你们取得了成功时,比如取得了好成绩、比赛获奖了等是否会和你们的父母分享?他们的反应会是什么?

我本以为这三个问题可以构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情境。同学们在自由发言和讨论后可以理解“我”为什么那么渴望得到爸爸和妈妈的评价,由此激起同学们言说与探究的热情。当然这一切都还只是我的设想。第二天我带着几分把握走进教室,上课学生坐定后我按计划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无人举手,也无人反应,学生的神情有点木然。我既有点疑惑又有点慌乱,随便点了一名同学发言。学生的发言没什么内容,我管不了那么多了,稍作点评后又问了第二个问题。还是一片死寂,偶尔有几个同学对问题的观点做简单的引申。确实,这时我有点乱了方寸,于是很快地将第三个问题抛出。直到这时同学们才稍微有点言说的欲望,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谈了各自的故事和感受。我的内心才有点安定。带着不安,继续把课文上下去„„

当时我在课后反思中写道“把握课堂的能力还不够,精心设置的情境学生毫无反应。而自己却不能根据情况加以调整„„”后来重新再去想为什么在课文导入时自己会觉得那么别扭。难倒仅仅是因为经验不够?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我看了一篇文章后豁然开朗。这篇文章是讲作文的。它说很多命题作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导致学生无话可说而去生编硬造,比如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偏偏叫他写伤心难过的事„„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呀,仅仅是十一二岁的欢乐孩童,哪会有什么痛苦的经历,又怎么理解的了什么是痛苦。阅历和知识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孩子肯定是理解不了“人生最痛苦的时是有快乐的事情不能与人分享”这中略带玄言的道理。是我将自己的理解代替孩子自己的想法。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就是“教师的引到需要精心选择切入口,否则引到很可能成为一种对学生思维的粗暴践踏”。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什么是学习的主体?那就是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现有的水平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使学生的智能朝他的“最近发展区”延伸。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问题的编制、情境的创设上。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深刻地指出:“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在发展思维以前发展语言甚至是有害的。”从这点出发无论是问题的编制,还是情境的创设,都要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从学生的已知出发。以这些为基础,才有可能形成那些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维,从已知走向未知的问题。行文至此,我在导入时所提的前两个问题明显偏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他们的认知与感受也有很大的距离。正是这种差距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断了学生走进课文的道路。

可见提问在语文课中的重要性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郅庭谨先生的一段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他在《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指出:“真实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争议的问题。凡不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即为假问题。真实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应该少提封闭性问题,即那种仅仅回答是或者否的问题。而应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在课文的看似无关紧要处,在语言的细微处寻出有悖学生理解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和探讨是学生走进课文,悟得语言形式的不二法门。

曾有一个语文大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就是若干个精彩的问题串联起来的。仔细想想,真是深刻。但这类问题的创设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的是敏锐的语感和深厚的解读功底。

第19篇:《提问》读后感

《提问2010》读后感

(2010-8-5)

《提问2010:百姓最关心的十大经济问题》是央视财经频道开播以来的第一个大型电视互动活动,也是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题背景下的一次对民生民意的媒体盘点、互动与分享。这次活动中所归集出的“十大经济问题”,都是通过网络、媒体、问卷等形式,真正原汁原味地从百姓关心的问题中筛选出的,真实、具体,代表性强,反映出社会不同群体对2010年预期的民情和民意;而对这“十大经济问题”,进一步梳理形成的《提问2010——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一书,用建设性的态度及时跟进民生热点,加大引导民生热点的力度,促进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围绕百姓民生诉求,从百姓感兴趣、便于感知的角度切入报道,把财经题材民生化,让读者能够真实触摸到“信心的温度”,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暖暖的问候,浓浓的信心。

民生问题,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 1

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只要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就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

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

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20篇:开业庆典提问

重庆人和保时捷中心开业访谈

1、今年来保时捷在重庆地区的销量迅速,你能告诉我们新的保时捷中心开业对于重庆以及西南地区的战略意义

2、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人和保时捷中心的情况吗?

3、新保时捷中心开业给广大保时捷车主提供更优越的维修硬件设施,为了给广大车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具体有些什么举措?

4、Mr.Broeker您是怎样看待重庆这个市场的呢?保时捷新店开业对重庆高端汽车市场会有怎样的影响?

5、保时捷目前在重庆的市场表现如何,在重庆市场最畅销的车型是哪款?

6、保时捷在重庆或者西部市场有什么计划,对销售数据有怎样的期待?

《述职报告提问.doc》
述职报告提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