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2020-07-20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劳动力转移

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要: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就称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离开农村,到县城或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现象,就是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鹿城镇通过积极实施“打工经济”战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向非农行业、城市、发达地区转移,打工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亮点。从小范围上看,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经济发展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它对整个楚雄州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楚雄州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鹿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随着鹿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务工意识有所转变,鹿城镇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就业方向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据调查,近年来鹿城镇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主要是: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这四个行业就占了鹿城镇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

2、受过初中教育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外出务工的主体

据调查,近年鹿城镇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且大部分都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2011年鹿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共75人,中其包括初中学历46人,大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3人。7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四十岁到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占37%,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占36%,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7%。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龄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沉重,既要赡养父辈,又要抚养孩子,面对家庭巨额消费开支,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找赚钱的路子。

第二,新时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初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般不愿意留在本地,都有到外面闯荡一番的念头。

第三,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寄较高期望,农村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基本上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

3、08年后劳务输出数量在逐年增长

据调查,2007年鹿城镇劳务输出总数为56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很多村民心有余虑,不愿外出务工,所以劳务输出人员仅有28人,与上年相比人数缩减了一倍。2009年劳务输出人数为58人,2010年为65人,2011年为75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鹿城镇劳务输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4、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比重止升反降

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男性农村劳动力新加入外出务工的潮流中,女性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重止升反降。2009年鹿城镇女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1,2010年的女性比重是60%,2010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11年比重是40%,比2009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

5、内陆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据今年

资料统计,鹿城镇劳务输出地主要是浙江、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扶贫整村推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从整个楚雄州劳务输出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看,全州2005年组织劳务输出33983人,仅占全州外出务工人数的17.82%,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还是属于非组织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息获取来源主要还是“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领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

2、外出务工环境趋紧

农村劳动力拥有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有限,加之综合素质不高,择业竞争压力大,从业状况不佳,获取收入少,外出务工环境趋紧。2005年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寄回或带回的现金26817万元,人均1407元,比2003年减少122元,比2004年增加14元。

3、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2005年楚雄州城镇化率26.0%,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了本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人数

比上年增加0.52个百分点外,还有向辖区外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占农业人口的8.62%。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二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目前我州城镇化水平仍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摆脱出来,

二、三产业和城镇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小,农村城镇化发展尤显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4、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反应的是整个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其也包含了鹿城镇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三、搞好扶贫劳务输出的对策

根据目前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制度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

2、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信息服务机制

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要注意发挥

镇政府及各种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为鹿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及时的信息支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

3、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协调联系,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对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应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做到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形成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灵敏高效的中介服务网络。以县、乡为单位,在劳务输入地建立岗位信息窗口,形成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二是要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联系面广、信息灵的作用,构筑起双方对接的平台。应把接纳转移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机制,作为评价定点扶贫单位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4、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农民收入。要依托培训机构,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要有系统性、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的内容要有实效性和特色性、培训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培训的费用要有合理性、培训服务要有延续性。通过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朝省内外条件较好的企业就业,同时可结合农民生产特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多管齐下,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四、小结

农村剩余劳动劳务输出收入是贫困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政府要积极关注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努力搞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针对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实现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第2篇: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又可以得到从分利用,增加家庭的收入。3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组织技能培训,重点进行技能点的培训,使农民获得多技能,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

4.鼓励农产品制造加工业在当地落地,农产品的升值使得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农村兴起和发展。更加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5.建议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的产业投入到农业当中,如房地产目前低迷,很难再发展起来,建议这一产业转向农业,一方面,往往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懂的管理等 劳动力不足:

1.鼓励农二代,农三代回家从新尽行农业的生产,但是存在问题,农二代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懂种地,不懂生产使得他们回到家乡很难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返乡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技术的共享,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节约人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上完善。

3.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有利于吸引农二代返乡。从而逐渐避免农村土地荒废,无人种地的状况。

推荐第3篇:劳动力转移

全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制约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缓慢,就业领域和空间狭窄。二是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环境欠宽松。三是农村劳务市场发育不快,社会化服务滞后。在我省市场配置劳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本上处于无序流动状态。四是农民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不少农民只能从事一些“出大力,挣小钱”的简单体力劳动。五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引导不力。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没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一些地方仍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我省是农业大省,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事关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事关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1、明确思路,实行“有效减少农民”战略。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有一个合乎

省情的总体思路。可采取“有效减少农民”战略。打破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搞好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大量吸收农民进城转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而有序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并制订下应的配套措施加以推进。

2、加快发展,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空间。一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

推荐第4篇:伊宁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伊宁县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伊宁县是全疆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又是维稳大县。县辖16个乡、2个镇、2个地方国营农场,耕地面积110万亩,总人口41.7万人,少数民族占85%,农村总户数7.1万户33.2万人,农村劳动力18.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8.5万人。由于地处偏远,人多地少,信息闭塞,大量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农牧民增收致富任务艰巨。

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把伊宁县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富民强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伊宁县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方法,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农牧民的劳务收入都有了大幅增长,劳务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以培训促转移输出初见成效,广大农牧民外出务工意识逐渐增强,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氛围也已初步形成,劳务收入在农牧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12月30日,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8.41万人,完成州下达任务的105%,其中:州下达稳定性转移任务2.88万人(6个月以上),完成3.07万人,完成州下达任务的106%;有组织转移任务2.5万人,完成3.54万人,完成任务的141%;转移城镇就业任务2.8万人,完成3.447万人,完成任务的123%;转移外省区和境外就业任务0.32万人,完成0.67万人,完成任务的209%;(向博乐市、精河县、农四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八师等地输送拾花工2.97万人),实现劳务

1 创收4.4亿元,完成州下达任务2.88亿元的152%,带动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创收1325.8元。人均增收356.8元。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伊宁县于2003年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人事劳动、农办、农业局、扶贫办、残联妇联、团委等20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建立健全县、乡、村队(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目标,先后投入600万元,建成了1个县级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以“五统一”、“六到位”为标准设立了20个乡镇(场)和5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2010年又在县域141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了村一级,研究制定《伊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五年规划》,每年与各乡镇场和成员单位签订劳动力转移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伊宁县《劳务经纪人管理制度》、《劳动力转移高峰期工作制度》等配套管理办法。

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伊宁县将紧紧抓住中央和各省市全面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机遇,切实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建设,加大人力、资金保障,用足、用活、用好促进城乡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真正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今后伊宁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标

2 志性产业来抓,为实现伊宁县与全国同步跨入小康社会增添强有力的后劲。

二、加强培训、促进就业

一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培训中心、各类职业中学、技校、远程培训等培训力量,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的强化劳动技能、汉语会话、法规法律等方面的职业培训,全面推进农民工由“体能型”转变为“技能型”。

二是大力推行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

1、3+2”学习培训模式,促使新增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的一技之长,积极拓展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与疆内12家技工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委托培训与转移就业相挂钩,每年至少为伊宁县培训并转移就业800名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三是坚持培训质量与就业效果挂钩,创新管理模式。劳动力培训过程采取开放式模式,一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都可在伊宁县开办培训班,极大地增强了伊宁县的培训力量,职业技能鉴定均由自治州安排外县考评员执行,避免了人情鉴定和暗箱操作。将培训合格率--即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比例与培训补贴相挂钩,按鉴定合格人数给予补贴,促使培训机构注重提高培训质量。持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工资待遇高于无证人员15-20%,有力促进了劳动者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争取持证上岗的意识,形成了培训过程、职业鉴定、实现就业相互挂钩的良性监督、管理机制,以培训促就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待遇的社会效应得到良好发挥,2010年—2011年全县已有22090人通过

3 技能培训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持证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5%以上。目前以上管理模式已在全州乃至疆内得到广泛推广。

四是建立冬季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培训的长效机制。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利用4个月的冬闲时节,投入1500万元对全县18-35岁的6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了一次大规模培训。给学员每人每天补贴交通、伙食费10元,考试合格后每人每天再奖励5元。此次培训分20天的军事训练、10天的公共课培训和70天的劳动技能培训三个阶段。“双语”培训贯穿始终。参加培训的6207名学员有5586人取得初级资格证书,合格率为90%;有4880人就业,就业率为81.3%。2011年11月份继续投入1500万元开展对6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培训活动,目前1500万元资金已全部到位。培训工作于11月28日全面展开,历时四个月。

三、加强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 ( 一)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始终把宣传引导作为劳务输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强化教育引导。一方面组织乡村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算经济帐、收入帐,让群众认识到外出打工是快速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以村为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播放宣传片、播出用工信息、以播放在外出务工场景专题片等形式,对村干部、农村党员、“三老”人员、宗教人士、农牧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引导群众克服畏难情绪,解决“不敢出去”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办公设备条件,同时2011年共拿出6万元在伊宁县委工作会议上对上年度劳动力转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优秀经纪人进行隆重表彰,有力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工作。

4 (二)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就地就近转移

一是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按照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的思路,把招商引资、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作为推动伊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如庆华集团、永煤集团、南岗化工等40多家大集团、大企业入驻我县,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同时,

二、三产也得到了稳步发展。现全县共有230家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和6230家个体工商户,目前伊宁县内生产型企业招录本地农民工1万多人、服务行业吸纳1.8万本地农民工转移就业。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近几年来,伊宁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粮食、畜牧、林果、蔬菜四大基地建设,形成了50万亩粮食、36万亩林果、6.7万亩蔬菜、牲畜年最高饲养量171万头(只)、家禽养殖最高饲养量1800万只的农业产业规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大力组织发动农牧民积极参与县内基础设施建设。伊宁县抗震安居、道路、水利、沼气池建设等工程都尽量招收伊宁县内农民工。2011年县政府又出台了新的扶持政策,批准经过培训拿到职业资格证的农牧民可以组成施工队、挂靠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创业,进一步提高了就业机率。这几项建设就吸纳了本县农牧民1万余人次务工,创收达6000多万元。

四是先后培育了胡地亚于孜乡的塔郡马铃薯合作社、愉群翁回族乡的忠祥摩托车坐垫和愉群翁花生、青年农场的富民蔬菜合作社、吉里于孜镇的弓月果蔬菜合作社、阿乌利亚刺绣合作社和

5 阿热吾斯坦乡的华康生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七个劳务品牌,带动当地农牧民780名就业,为全县加快打造多种劳务品牌树立了典范。

(三)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外地就业

县始终把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核心工作,加大投入、创新举措、拓宽渠道,全力以赴推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加大企业用工信息搜集发布、发挥乡镇劳保所劳动力信息宣传发布、劳务派遣公司、职业中介机构、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方式,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举办大型招聘会2次,专场招聘会20次,人力资源市场接待招聘用工企业71家(外地企业21家),提供空岗信息18000个,累计参加招聘会的人数达10673人,向本地和外地企业共输送5261名员工实现长期就业,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63人;男性3683人;民族4997人。可创收1052.2万元。

2011年9月,州劳动局组织全州八县一市劳动局负责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到博乐、奎屯、石河子、昌吉、乌市考察企业用工情况,回来后,一致认为奎屯锦阜纺织厂适合伊犁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11年11月22日,向奎屯锦阜纺织厂输送务工人员150名。全年向外地区企业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6批次,每次都举行欢送仪式,县领导亲自到位,打工人员的父母和亲朋好友都前来送行,县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在伊宁县现已形成外出打工的热潮。

(四)抓好季节性转移。

6 秋季拾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时机,为此,我县加大宣传和组织力度,不断扩大转移人数,有效地做好伊宁县秋季大规模劳务输出工作,伊宁县在农五师和博乐地方上分别设立劳务输出办事处,两名县级领导分别担任劳务输出办事处总指挥,就业办两名工作人员和各乡镇场分管劳务输出领导以及劳保所长作为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来协助总指挥的工作,办事处专门协调解决拾花工在务工期间的工作、生活、劳资纠纷等工作,务工结束后返回,为组织好秋季拾花工前期对接工作,从6月初开始,农四师67团、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各团,博乐市、精河县、沙湾县、乌苏县等县的领导带领各连连长及各乡镇主要领导来伊宁县与近百名劳务经纪人洽谈商议劳务用工事宜,双方留存有联系方式,8月底,我局组织全县各乡镇经纪人近48人前去农四师67团、博乐86团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主要了解今年的棉花长势情况、食宿条件、拾花指导价等事项,通过外出考察,农民工自觉有序地开始拾菊花、摘枸杞、摘番茄、玉米去雄、摘辣椒、拾棉花的连续劳务创收,把原来的1个多月务工时间延长到6个月以上的劳务创收时间,探索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金光大道,就农五师84团而言,2011年6月份通过4名劳务经纪人向4连、5连、6连、7连有组织转移菊花采摘工800余人,他们一直到11月份把棉花拾完才返回伊宁县。

(五)加大中介组织的培育。

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建设。鼓励农村能人、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从事劳务输出中介工作,大张旗鼓地对劳务经纪人进行表彰奖励,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全县劳务经纪人由

7 2004年的70人发展到目前的1323人,其中2010年新增46人,2011年新增64人。成立县级劳务经纪人协会1个,乡级分会20个,成为带动劳动力转移的一支重要力量;扶持组建10家劳务派遣公司,其中2010年2家劳务派遣公司,2011年3家劳务派遣公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化。通过经纪人带动和劳务派遣公司劳务输出量占到转移总量的60%以上,在岗位开发,劳务派遣、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就业。

鼓励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并制定完善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推动和引导一大批农村劳动力通过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现转移就业,带动一批闲散劳动力就业。2011年伊宁县被确定为州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伊州就培组办字[2011]8号)。建立县级创业园一个,从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各方面加强对劳动者创业的扶持,通过划拨土地、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简化申办手续、减免税费等方式,千方百计促进自主创业。近两年来,通过创业引导、培训,已有3200多名农村劳动力成功走向了自主创业道路,2011年为符合创业条件的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112笔,发放贷款金额11834.69万元,带动6168人就业。

(七)改善劳动力转移工作条件

2011年4月份投资80万元,在墩麻扎镇和曲鲁海乡新建了2个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服务中心,6月份又投资了83.4万元,购臵了187台计算机和98台打印机,为乡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配备了办公设备,同时建立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登记信息库。

四、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

1、劳动力转移总量逐年增大,劳务创收的意识已形成共识。

2、每年先对6000余名农村劳动力集中大培训,结束后,再举办招聘会,邀请本地和外地企业参加。实现长期稳定转移就业。

3、一产需要的劳动力在农闲时节转移创收已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劳务创收的意识大大提高。

4、2011年伊宁县被确定为“州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伊州就培组办字[2011]8号)。全县掀起了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潮,今年10月份又代表新疆向国家人力资源部汇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开展情况。

5、劳动力转移市场已形成,伊宁县作为秋季拾花的输出基地和各兵团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区,并签订了协议。

6、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能某职业”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对接,了解岗位需求,农村劳动力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报名参加订单式培训;

7、积极搜集企业及用工单位信息,及时在“三农”信息网发布用工信息,并在伊宁县各乡镇轮流召开企业用工及用工单位招聘活动,向本地、外地企业、用工单位长期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

8、每年组织伊宁县各乡镇场具有影响力的经纪人前去与伊宁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和用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主要了解务工情况、食宿条件、安全保障和企业用工等事项。

9、为解决伊宁县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就地转移“消化”,对于新引进的企业,除使用专业技术工外,要有一定比列本县农 9 村劳动力的使用人数,促使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将企业使用本县农村劳动力的人数做为伊宁县年终评选优秀企业的重要标准。

五、2012年工作目标

在完成2011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力争2012年完成以下工作目标: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5万人,其中:转移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3.3万人,短期转移5.2万人,实现劳务创收5.54亿元以上,人均增收350元以上。再培育成立2个劳务派遣公司,发展20个优秀经纪人,全力保持“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称号。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2015年,伊宁县要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目标,其中劳务收入要占到33.7%以上达到4000元,长期稳定转移人数达到4.5万人,劳务增收占到农牧民人均增收的40%。

伊宁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12月8日

推荐第5篇: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2010年度,在上级党政和扶贫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以创新培训模式为突破口,继续探索完善“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的全程培训管理机制;继续探索完善以实现区、乡、村、户“四个覆盖”为目标,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宣传机制;继续探索完善以坚持“三靠”(靠订单、靠中心、靠能人)、落实“三制”(回访制、招回制、提高制)为切入点的高质、稳定的就业保障机制。至2010年12月,共转移培训贫困农民工1500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1485人,自主择业15人,安置就业率达99%。就业学员96%免费安置到世界五百强企业,月工收入在1500元以上,为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领导意识,明确培训的“支撑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惠工程。为把此项工作做实做好,我们始终把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把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作为推动自身工作前进的内动力。学校培训中心领导对培训具体工作多次做出明确要求,要求必须用最好的人力,尽最大的努力,全力以赴搞好培训工作。学校设置的“一室三部”既要分工又要密切协作,在各自抓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交叉共同需要办理的工作,必须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解决。一年来,我们迎接国家、省、市、区领导对我校转移培训工作检查、指导达20多次。2010年9月2日上午,巴州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青宁、副主任吴群传、区扶贫办主任陈永明到学校就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专题调研。2010年11月7日,由区扶贫办组织召开的全区转移培训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负责人以中心发言人身份就培训工作作了专题发言,市扶贫办黄鹏主任作了总结讲话,对我校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10月30日,巴中市政协副主席何长洋等领导在巴州区副区长张洪祥等人陪同下,对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进行了视察验收,市区领导充分肯定了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业绩,高度赞扬了我校一流的教学实训设施,并勉励学校继续努力,当好巴中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带头人。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加规范有序,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一个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工作、学员踊跃参训的良好培训局面在我校全面形成。

二、细化订单培训,落实培训的“关键点” “订单培训”是我校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有较强的约定性,它既约定了人才的规格,又约定了培训学员输出的工种、地点和时间。此种培训能充分调动“教”、“学”、“用”三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培训、安置效率。一年来,我们先后多次派招生安置人员到广州、深圳、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深入厂矿、企业(公司)实地考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双方介绍、联系及深层次的会谈,不少企业与我校达成了长期培训安置意向性协议。在XX年年意向订单签约培训的基础上,2010年我校又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更深入的合作,又有10多个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培训、安置协议,为开辟培训安置门路找到了更好、更广的空间。

三、提升专业内涵,拓展培训的“增长点” “适销对路”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这要求所设培训专业以及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必须做到“三合”,即:合时、合地、合人。也就是说,我们开设的专业、设置的课程应该与现有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要求同步。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分离、调整、加载等手段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一是将原有机械专业分离为车钳工、焊工两个培训发展方向,将原有电工电子专业分离为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电力拖动三个培训发展方向。二是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力求规范、实用。计算机专业在原有汉字录入、word文字处理、excl电子表格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学简单的动画制作和一些网络常识;缝纫专业在原有服装识图、服装剪裁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设了现代服装设计等基础课程;家电专业侧重向学员传授常用家电维护、常见故障检修知识。三是整合教学内容,加载公共常识课程。各专业学员在学习本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学习一些公共常识课程。在过去已开就业常识、法律法规、普通话、礼仪常识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本学年又加开了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通过以上办法,我校专业设置更具个性,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合理,广大培训学员受益更大,得到的实惠更多。

四、搭建招生网络,把握培训的“切入点” 建立有效的招生网络,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万贫困户家庭的桥梁和纽带,是把转移培训的招生信息及时传达到千万贫困户家中的重要手段,是完成培训任务的基础性工作。为做好这一工作,一年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三到位”工作。一是领导到位。学校培训中心主任和分管副校长面对招生问题总是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召开专门会议,研讨解决办法。同时,成立招生小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工作责任心强且具有招生能力的教师经常深入乡镇、农村宣传招生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在市区扶贫办、劳务办的主导下,学校首先在市广播电视媒体开辟“培训之窗”栏目,定期及时宣传招生培训信息。其次,在区教育主管部门成教科的支持下,聘请各乡镇成教专干为地方招生宣传联络员,通过召开群众会、发放资料、办墙报等多种途径,使政策宣传覆盖千家万户。再则,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常带领招生组成员开上宣传车,深入农村乡镇流动宣传。一年来,招生组成员行程15000多里,奔赴200多个乡镇作政策宣传,发宣传资料56000多份。三是学员组织到位。按政策要求,采取农户自愿申请、村组推荐、乡村公示、乡(镇)审核、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生组织学员。学员入学培训严格按“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的管理机制运行。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招生网络已全面形成。本年度不仅迎来了一些偏远乡镇的许多农民工前来参训,还迎来了不少陕西、苍溪、仪陇等外县籍贫困农民来校学习。

五、加强培训管理,抓牢培训的“着力点” 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效益的关键在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训、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八个结合”。一是规范培训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对同工种坚持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课程、统一结业鉴定,以此规范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安置。二是规范培训管理。主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建立台帐。根据承担的培训任务,学校规范地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台帐和就业安置台帐;统一报告制度。学校每月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区扶贫办报告培训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编发在学校主办的《基地信息》上,随时接受监督管理;统一责任追究。学校实行法人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培训安置部门具体承办的管理体制,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任;统一检查验收。学员培训结束后,学校按培训计划认真组织人员检查验收,对培训内容不合要求、不落实的地方,要重新补课,对不合格学员,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以此确保培训质量。 在培训方式上,努力做好“八个结合”。一是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做到订单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二是中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三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四是培训与创建劳务品牌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五是自费培训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六是普通教育与转移培训相结合,在初

三、高三农村学生中实行分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七是学校培训与务工地再培训相结合;八是校本培训与送培训下乡相结合,为推进劳务扶贫新村建设创造条件。多种培训方式的运用,大大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学技增能的要求。目前,结业学员紧俏,每天向学校咨询联系的单位络绎不绝。

六、抓好安置服务,站稳培训的“落脚点” 安置就业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依靠”:一是依靠订单促进就业。在农民工培训中,我们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转,按照企业要求办”,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今年以来,与深圳、广州、江苏、成都等地的1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就业安置合同,主渠道解决了培训学员安置就业,按市场需求,年内已向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操作型人才1500多人。二是依靠就业维权服务中心促进就业。学校以驻外机构为窗口,在深圳、江苏、宁波、广州等地建立了安置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学员安置作辐射宣传,这样,使安置有组织、成建制地进行,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今年我校的安置工作呈上升态势,进展十分顺利。三是依靠能人促进就业。充分利用外出时间长、务工技能强、联系渠道广的农民工能人,采取亲连亲、戚连戚,邻帮邻等方式,形成地域输出、家庭输出的良性模式,开辟了有效的、牢固的就业渠道。至今,已有40多位就业能人,协助学校安置培训结业学员300多人。 但在培训的工作中,我们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更有一些殷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校在招生、培训、就业安置各个环节上还需进一步周密安排,做到环环紧扣,步步落实;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以便更适合广大贫困农民工参训学习的需要;三是希望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增加培训任务,以满足贫困农民日益增长的参训需求;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将各乡镇农民参训情况纳入乡级目标考核;五是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解决行政管理、业务指导、招生组织、就业安置、维权服务等工作中必须的工作经费;六是由于农民工来校学习是陆陆续续的,因此结业安置时间不能整齐划一,希望主管部门在签发培训券时以实际培训为准,特事特办。七是出台对转移培训工作更优惠的系列政策,整合部门力量,降低结业农民工办证收费标准,形成共同关注农民工的合力。

推荐第6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2011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

二、主要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责任到人、层层负责。

为了认真做好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分布情况,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计划2011年转移1260人,实际转移1300人,并与各村签定了考核责任书,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

4、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氛围。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方式,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土地,同时对外出从业的工作性质、收入、环境都要求比较高,怕失体面,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外出就业。因此,乡政府充分利用党员培训、科技之冬、各类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关省、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并向农民宣传农民闯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农民坚持信念,转变观念,树立闯市场、闯大业的思想。

5、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在实施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应始终把这项工作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二是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种植有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的不同实现了季节性、临时性的劳动力就地转移。如:平度村截止目前已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0余人。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是依托我乡城郊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县内转移。截止目前,县城从事服务业及各种行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10人。二是加快发展各村二三产业,以市场开发引导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转移不离乡,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2011年全乡劳动力转移工作思路及任务

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中介机构操作、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西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是从2011年转移1400人左右,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全局,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城乡共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认真贯彻上级会议精神,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城乡结合之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好落实。

2、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优势互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利用,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县城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把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之一。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通过大力培养,树立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先进典型,在各村巡回宣讲现身说法,宣传他们的成功之道,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农民工增强信心。

4、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一是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对党员、村干部集中培训和组织专业人才向农民工讲述实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采取培训中心+用人单位+当地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我乡转移劳动力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乡劳转办的职能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5、组织协调互通信息及时统计。乡劳转办要积极主动的和各部门各村协调此工作关系,互通信息。要组织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总结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和

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时准确的统计我乡外出务工的情况,寻找可挖掘的潜力和途径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条件,按期准确的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报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抓住的机遇和西兴乡的城郊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通力合作,加快西兴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农民增收和西兴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工作。

推荐第7篇: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上半年

阿热吾斯塘乡2011年劳动力转移上半年工作总结

自2003年以来,阿热吾斯塘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统筹兼顾、加快发展”这一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始终把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抓调研,建台帐。全面掌握劳动力资源现状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一方面,我们狠抓劳动力资源现状的调查摸底,另一方面建立乡村两级劳动力资源台帐和技能培训登记台帐。通过调查,截止2011年5月,全乡尚有1247名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

(二)抓队伍,建网络。一是建立组织网络。乡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信息收集和组织人员培训、转移;各行政村也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班子,同时指定一名村委会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劳动力现状调查和组织服务;二是建立信息网络。每周发布一次用工信息,各村根据本村实际,将适用信息传递到农户,同时收集群众外出意向提供给乡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使用工信息更加符合本地实际;三是建立服务网络。建立了跟踪服务机制,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定期与用工单位联系,及时掌握外出人员的状况;不定期寻访外出务工人员,掌握思想动态;协助处理劳资纠纷,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抓落实,建机制。一是建立考核机制。每年年初将劳动力转移人数、技能、岗位提升和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目标下发分解到各村,纳入年度目标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每年召开若干次劳动力转移工作专题会议,每次会议对培训人数、转移人数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年终对转移工作突出的行政村进行表彰和奖励。二是建立培训机制。抓住培训这个关键环节,采取定向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并将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探索实施了“企业出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新措施。三是建立“两会”机制。201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7次春季劳动力交流大会,邀请了招工企业,现场设摊、发布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为我乡各类求职人员和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面对面双向交流选择的平台。

二、主要成效

(一)转变了思想观念。过去,阿热吾斯塘乡之所以发展滞后,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落后,通过三年多来的劳动力转移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从而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怕吃苦、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与此同时,发展效益农业的意识也与日俱增。

(二)增强了劳动技能。一年来,通过各种培训途径,不间断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培训,共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8期,其中农艺工3期,砌筑工班2期,电焊班1期,农机修理2期。就业培训班开展以来,我们基本上都做到培训一期,输出一期。

三、主要体会

(一)思想重视是前提。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以提高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将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摆上议事日程,在乡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专项资金,保证人力、物力、精力三到位,尽最大力量满足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确保劳动力转移取得实效。每次劳动力交流大会召开之际,乡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到场指导,确保了大会的成功举办。

(二)技能培训是关键。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的核心是转移就业,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劳动力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广泛的技能培训,只有通过不间断地培训,使每一个富余劳动力都掌握1-2门技能,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最终使农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三)各方配合是保证。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成效,除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外,离不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全力支持,离不开全体乡村干部的积极配合。每次召开劳动力交流大会之前,乡里召开专题会议,驻村干部、村干部都能亲自将信息传递到户,将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四、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坚持常年向每村每组每户提供劳务信息;定期编发用工信息资料,利用村务公开栏、宣传窗、黑板报等形式免费向农民提供用工信息。

(二)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在原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培训面,根据市场需求,尽量满足农民的需求,方便群众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

阿热吾斯塘乡2011年劳动力转移上半年

工 作 总 结

阿热吾斯塘乡劳动保障事务所

2011年5月10日

推荐第8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龙山中学2010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

移培训工作总结

2010年,龙山中学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培训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提高我县广大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水平开展培训。经全体人员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2010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现将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

1、“三进村”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具体要求,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切实把“三进村”工作扎实有效地抓紧、抓好,达到尽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

2、农民实用技术下乡集中活动。我校下村进行宣传,特作横幅15幅,参加活动的农业技术教师3人,接受咨询1.8万人次,发放法律、技术和农资产品等资料1万份,其中包括《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城务工指南》等。目前,在全镇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00人次。

3、进一步搞好农村“大喇叭进村”下乡进村试点工作

“大喇叭进村”工程是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进行传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和信息传送到农民家中,让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方便的形式,学到农业科技、法律和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掌握致富本

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广覆盖的优势,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校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把农业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信息及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利用广播迅速送进千家万户。现已配备各类科技图书200册,每个试点村赠送各类农业科技知识录音磁带,及时组织收听“大喇叭”广播,深受广大农民和乡镇党委、政府的欢迎。结合产业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本镇下坛村突出反季节蔬菜和特种养殖、区域特色产业,播放以温室特菜、瓜、果、食用菌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畜牧养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广播节目。主要组织播放实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及农事指导等内容,播报市场信息与行情,介绍致富经验及典型。运用科技录音带下乡播放等形式,使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进村入户,及时将新技术、市场信息传授给农民,并利用农村冬闲季节,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行政村为基本培训单位,采取进村入户的培训方式,根据行政村优势及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实施整村推进、打造一村一品”的原则,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与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民身份的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人,有效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培训内容:重点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

2、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三种形式。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通过采取进村

入户、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讲授、现场示范、播放VCD光盘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长期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目前,我校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00余人次。通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双带”本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方法;是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们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摆上首要位置重点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半年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08人,在过程中我校与贵州省六枝技术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在我校学习一年的理论课,由六技学佼派专业教师来我校上课。并开设了三个特色专业。现对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实施阳光操作,增加工作透明度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律实行“三免”,即免培训费、实习费、住宿费。还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还实行了“三个一工程”,即:学员人手一本务工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入学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上写上学员身份证号参训学员还要在通知书上按上手印)。

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整个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招生办法、培训券发放名单进行公示。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氛围,确保家喻户晓

为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劳动力转移”,给农民兄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校开展了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深入全镇33个村庄进行了集中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

份,张贴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简章100余份。

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发布招生简章,做到了统一招生简章;统一招生时间;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报名办法。

3、整合培训资源,实行多样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按照“政府推动、培训机构主办、培训管理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一是整合培训资源,营造培训环境。筛选确定了贵州省机械技工学校、马岭职业学校、县职业中学、承担我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任务。二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促进技能培训的开展。

4、加强项目管理,督促规范操作

相关培训机构首先进行项目申请,培训办在项目申请的基础上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培训办有关人员到培训机构给学员上第一节课,讲解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知识及意义、操作办法,同时还给学员提出了搞好培训、实现就业的有关要求,在培训结业后达到稳定转移就业。

5、精心组织 搞好转移

培训办通过精心组织,转移输出了二批外出务工人员,共组织输出人员208余人。并为学员举行了欢送仪式,,欢送会上学校校长就外出务工要掌握的基本常识等内容对学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讲解,培训办教师还为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了务工手册,最后祝愿大家好好工作,勿忘龙山,宣传龙山,为龙山的明天多做贡献。

四、存在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的培训还只是一种短期的培训,农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都是很肤浅的。

2、经费不足。配套投入一定的资金,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各乡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仍然纳入目标考核,与其他经济工作和主要工作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其自主择业的能力,确保年度目标圆满完成。

2、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快捷有效地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方针、政策和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经验和经过培训、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劳务典型,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

3、以返乡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者和农村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4、发挥学员作用,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

推荐第9篇: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为推动瑞金市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把“民工型农民”转变为“技术型农民”,我院以职业中专为依托,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培育新农民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今年我院共培训18600人,其中院内培训3100人,超额完成培训计划(原计划培训任务为2006人),七个乡镇分院及各培训点15500人。经培训后合格学员就业率达95.8%,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我校位于瑞金市城北绿草湖畔,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学校总占地面积45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是江西省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各类专业教师82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25人,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双向视频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教演播室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上阅览室、语音室、电工实验室等16个专业实验室及8个实训、实习基地,馆藏图书10余万册。被评为省级“优秀学校”及省级“文明学校”。学校开设专业主要有: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应用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计算机及其应用、电子技术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焊接、家电维修及学前教育等专业。我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质量过硬,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瑞金市委、市政府依托我校于2008年建立农民学院,实行两块

牌子一套人马,按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模式运行。我校是农民学院常务管理机构,我校校长朱振华负责农民学院的日常事务。

今年学院院内共开展培训共四十余期,其中电平车培训10期,计算机培训10期,电子技术培训10期,机电技能培训3期,汽修3期,驾驶员培训2期,酒店管理培训2期,学前教育人员培训4期。

二、管理有序,机构健全

我校是农民学院常务管理机构,我校校长朱振华负责农民学院的日常事务。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培训教学管理小组,成员有教务处主任、就业办主任、培训处主任及相关骨干教师组成,培训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计划,负责全面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师资力量的调配等工作。

三、教学质量优良,培训颇具特色

我校的培训工作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取得了良好成绩。一是资源有机整合效果好,把我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等一并整合到我校,有效的利用了我校的职教资源,相关分院在学院院务会和农工部的领导监管下也取得较好培训效果,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二是建立建全了“四大网络”系统及四库建设;通过大胆尝试和实践,建立了高效的招生网络,培训网络,定单就业网络和跟踪服务网络,以及规范的四库管理,这一系列的细致工

作确保了整个培训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培训转移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三是培训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是:“德育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会做事”,从做人和做事上入手,使得学员的品德、技能都得到发展。所有培训的学员无一人有违法行为,很多学员因有扎实的技术,又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深得企业的赏识,有一大批都提升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更有一大批学员通过培训真正掌握了相关种植技术,为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1、组织生源广。采用多方式、多渠道组织生源。利用电视广告、宣传动员等方式进行广告宣传,在各乡镇设立联络处,完善培训对象数据库建设,深入各乡镇进行宣传。我市武阳镇是脐橙种植大镇,我们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深入到黄柏培训点开展脐橙种植技术培训工作;我市泽覃乡是烟叶种植大镇,我们也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深入到泽覃培训点开展烟叶种植技术培训工作。通过送教下乡也扩大了宣传力度,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家喻户晓,保证了培训招生的数量。

2、培训方式活。我们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扶贫培训教学管理小组,成员有教务处主任、就业办主任、培训处主任及相关骨干教师组成。管理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计划,负责全面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师资力量的调配等工作。每个专业都有培训目标和计划,教师们努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使培训学员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我们主要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进行培训,根据专业和生源情况,培训方式

灵活多样。

3、培训效果佳

学校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涉及到上级培训补助资金的项目,每期学员开班仪式、结业仪式都会邀请扶贫办、财政局的领导参加,目的是让学员学会感恩,鼓舞学员勤奋努力,学成后为社会作贡献。例如 “雨露计划”中高级技工班,俗称“免费班”,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以“给我雨露,报以江河”为班训,努力学习,认真学技,多次参加市里的公益性活动,取得社会的好评。

4、就业门路广。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探索出许多有效的转移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今年我校培训的机电、计算机专业学员主要输送到横店集团得邦照明有限公司就业,该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效电子节能灯、电子镇流器、LED照明灯具等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的专业大公司。目前,该公司已与我市正式签约在我市工业园区购地200亩,一期投资8000万元,兴建分厂。学员被企业考核录用后月月工资都在1700元以上;另外还实行“就地转移”模式,对市区新办的企业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用工,实行就地培训贫困学员就地上岗,同时解决了企业用工的难题。第三实行“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学员在基地学习一段时间,再到企业去实习,有些课程直接在企业里完成学习,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解决费用不够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更是成效显著,通过培训,学员们在家创业,自种烟叶、自种

脐橙、自办幼儿园,收入明显提高。

四、培训转移工作效果明显

我校从招生、培训、就业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了完善的“四库”(即劳动力基本情况和培训意向调查摸底资料库;用工企业需求调查摸底资料库,学员培训情况和教学资料库;转移就业和回访资料库)。培训合格率在98.5%以上,就业率为95.8%,从回访结果来看,最低月纯工资收入都在1300元以上(扣除吃住费用)。

总之,我校校硬件设施较好,管理机构健全,专业设置合理,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水平较好。今年培训人员数量超过原定计划,培训学生合格率达到预期标准,培训学员的务农、务工能力都明显增强,并且畅通了就业渠道。我们将进一步向工作做得更好的县市看齐,进一步增强培训能力,力争使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院依托瑞金职业中专办学开展培训工作,尤其是相关制造、技术技能型培训都在院内举行。而目前职业中专的生活、教学设施的使用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只能依靠寒暑假进行培训,培训力度不大,培训数量不多。

2、相关部门的专业性培训方面,学院院内因师资短缺问题使一些专业培训工作出现了些纰漏。

六、要求和建议

1、加强我院基础设施建设。由市政府筹资800万元,2012年6月前,动工新建一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学员宿舍楼;2012年12月前动工新建一幢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培训综合大楼,添置好相关设施设备。

2、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本部教师以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为主,学院教授实用技术的教师可向农业局、果业局、农机局、乡(镇)所站和社会培训机构聘用为专(兼)职老师。随着学院发展需要,紧缺专业教师,采取定编不定人等方式向社会和大学毕业生招聘专职老师,招录指标纳入教育系统新增教师编制中。

以上是我院的一些情况介绍,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瑞金市农民学院

瑞金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1年12月

推荐第10篇: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一、强化领导意识,明确培训的“支撑点”

二、细化订单培训,落实培训的“关键点”

“订单培训”是我校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有较强的约定性,它既约定了人才的规格,又约定了培训学员输出的工种、地点和时间。此种培训能充分调动“教”、“学”、“用”三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培训、安置效率。一年来,我们先后多次派招生安置人员到广州、深圳、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深入厂矿、企业(公司)实地考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双方介绍、联系及深层次的会谈,不少企业与我校达成了长期培训安置意向性协议。在xx年年意向订单签约培训的基础上,2012年我校又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更深入的合作,又有10多个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培训、安置协议,为开辟培训安置门路找到了更好、更广的空间。

三、提升专业内涵,拓展培训的“增长点”

“适销对路”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这要求所设培训专业以及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必须做到“三合”,即:合时、合地、合人。也就是说,我们开设的专业、设置的课程应该与现有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要求同步。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分离、调整、加载等手段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一是将原有机械专业分离为车钳工、焊工两个培训发展方向,将原有电工电子专业分离为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电力拖动三个培训发展方向。二是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力求规范、实用。计算机专业在原有汉字录入、word文字处理、excl电子表格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学简单的动画制作和一些网络常识;缝纫专业在原有服装识图、服装剪裁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设了现代服装设计等基础课程;家电专业侧重向学员传授常用家电维护、常见故障检修知识。三是整合教学内容,加载公共常识课程。各专业学员在学习本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学习一些公共常识课程。在过去已开就业常识、法律法规、普通话、礼仪常识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本学年又加开了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通过以上办法,我校专业设置更具个性,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合理,广大培训学员受益更大,得到的实惠更多。

四、搭建招生网络,把握培训的“切入点”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五、加强培训管理,抓牢培训的“着力点”

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效益的关键在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训、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八个结合”。一是规范培训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对同工种坚持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课程、统一结业鉴定,以此规范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安置。二是规范培训管理。主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建立台帐。根据承担的培训任务,学校规范地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台帐和就业安置台帐;统一报告制度。学校每月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区扶贫办报告培训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编发在学校主办的《基地信息》上,随时接受监督管理;统一责任追究。学校实行法人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培训安置部门具体承办的管理体制,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任;统一检查验收。学员培训结束后,学校按培训计划认真组织人员检查验收,对培训内容不合要求、不落实的地方,要重新补课,对不合格学员,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以此确保培训质量。

在培训方式上,努力做好“八个结合”。一是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做到订单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二是中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三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四是培训与创建劳务品牌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五是自费培训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六是普通教育与转移培训相结合,在初

三、高三农村学生中实行分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七是学校培训与务工地再培训相结合;八是校本培训与送培训下乡相结合,为推进劳务扶贫新村建设创造条件。多种培训方式的运用,大大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学技增能的要求。目前,结业学员紧俏,每天向学校咨询联系的单位络绎不绝。

六、抓好安置服务,站稳培训的“落脚点”

安置就业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依靠”:一是依靠订单促进就业。在农民工培训中,我们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转,按照企业要求办”,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今年以来,与深圳、广州、江苏、成都等地的1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就业安置合同,主渠道解决了培训学员安置就业,按市场需求,年内已向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操作型人才1500多人。二是依靠就业维权服务中心促进就业。学校以驻外机构为窗口,在深圳、江苏、宁波、广州等地建立了安置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学员安置作辐射宣传,这样,使安置有组织、成建制地进行,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今年我校的安置工作呈上升态势,进展十分顺利。三是依靠能人促进就业。充分利用外出时间长、务工技能强、联系渠道广的农民工能人,采取亲连亲、戚连戚,邻帮邻等方式,形成地域输出、家庭输出的良性模式,开辟了有效的、牢固的就业渠道。至今,已有40多位就业能人,协助学校安置培训结业学员300多人。

但在培训的工作中,我们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更有一些殷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校在招生、培训、就业安置各个环节上还需进一步周密安排,做到环环紧扣,步步落实;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以便更适合广大贫困农民工参训学习的需要;三是希望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增加培训任务,以满足贫困农民日益增长的参训需求;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将各乡镇农民参训情况纳入乡级目标考核;五是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解决行政管理、业务指导、招生组织、就业安置、维权服务等工作中必须的工作经费;六是由于农民工来校学习是陆陆续续的,因此结业安置时间不能整齐划一,希望主管部门在签发培训券时以实际培训为准,特事特办。七是出台对转移培训工作更优惠的系列政策,整合部门力量,降低结业农民工办证收费标准,形成共同关注农民工的合力。

总之,今年我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第11篇: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1

二六宫2011年劳动力转移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以来,在市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耐心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步向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现将我乡2011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六宫是昌吉市唯一的哈萨克民族乡,距昌吉市35公里,离阿魏滩机场5公里。分中山繁殖带,定居区和北沙窝三个区域,辖区总面积3000余平方公里,可利用天然草场320万亩,可耕地面积3.5万亩。有5个行政村,总户数2293户,总人口9032人(纯牧业户1991户,8123人),哈萨克族占97%以上,已实现定居1250余户、6750人。全乡拥有劳动力5600人(男3100名,女2500名),其中富余劳动力2700名(男1240名,女1460名)哈萨克族占99%以上。大专中毕业生355名,其中男194名,女161名,哈萨克族占99%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劳动力转移情况

(1)、指标完成情况。完成技能培训850人次,引导性培训480人,外出转移劳动力1518人,其中长期劳动力468人,季节性劳动力1050人。新增劳动力转移收入72万元,人均增收85元。

(2)、工作开展情况

1、抓组织,建队伍。乡政府成立了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下设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办公室,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全乡富余劳动力档案和内转外输人员档案,配备了一台电脑。每村设立一名信息员,及时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通过鼓励、扶持措施,发展农村经纪人17人,拓宽了工作面,同时,通过在每月的工作例会上互相座谈、交流、学习,查找不足,使一些好的方法得以推广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形成了层层管理,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抓宣传、提参与。为加大培训宣传力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借助就业援助活动,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鼓励农牧民走出土地,外出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采取面对面

1说服教育方式,增加农牧民外出谋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广泛地宣传职业介绍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务工指南,加大用工信息的宣传力度,鼓励农牧民走出去,外出就业,增加收入。三是针对有外出求职念头的牧民进行鼓励宣传教育,就业引导、求职登记、岗位介绍,促使其早日外出实现就业转移,以州、市劳动局和市外用人单位为媒体及时获取岗位信息,及时发布,实现各村富余劳动力能尽快实现转移就业。通过组织招聘会应聘、积极向企业推荐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为农牧民合理转移提高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四是在培训工作方面采取了非专业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科技之冬和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组织1000多农牧民学习了《农民劳动力转移暨进城经商培训工作手册》,使农牧民对进城务工相关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还为1580名农牧民办理就业失业证,并参加阳光工程项目培训。五是将各企业的用工情况,劳动力需求情况一一张榜公布,让农牧民群众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此外,我们还开通了劳务输出热线,对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需求进行登记造册,帮助联系和查询

3、抓创新,建基地。基地建设主要是抓两条线,对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用工需求量较多的乌市、昌吉、呼图避、军户农场、八钢、华新公司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相关部门达成长期的劳务合作协议,以劳务对接的方式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内,鼓励乡域企业,制定用工计划,优先使用本乡富余劳动力,实现有目标地转移。为更好的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对各村进行了拉网式的入户调查,对1036名有外出求职意向的劳动力(其中有355名大中专毕业生参与登记)进行登记造册,详细登记其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层次、专业特长、求职意向等,为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抓产业,建平台。今年我们有重点地加大了畜牧业、小加工业、商务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扶持和发展力度,延展了用工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将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头戏来抓,依托农村人才服务站,形成了信息发布,工种选择,等招聘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平台,

对富余劳动力进行缝纫、刺绣、烹饪、民族传统食品加工、服务礼仪等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为农牧民合理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抓培训、强素质。为使富余劳动力“数得出、留得住、挣上钱”,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办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和技能培训,共培训农牧民9期820人,提高了富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工单位的信任,今年输送到各地的经培训的技术工牧民无一被退回。

(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

(1)、近两年应届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情况

近几年来,我乡党委、政府加大中小学“双语”教育力度,输送到州市高中学校的学生“双语”水平普遍提高。两年来,共有45名哈萨克学生考入疆内外高校,中专学校的哈族学生30 名,有9名哈萨克学生考入内高班。自2000年以来共有318名大专中毕业生返乡,2011年以来,毕业返乡的哈萨克大中专毕业生有52名,其中已就业的哈族学生有43名,未就业的9名。

(2)、哈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做法

我乡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市场导向,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一是政府扶持创业型。乡“双语”中心幼儿园,06年至今乡党委、政府投入20万元,新建教室204平方米,并配套了相关基础设施。为了提高该幼儿园的教育水平和硬件设施,去年我乡又协调新疆家具协会和金城维也纳房产公司为幼儿园捐赠了25万元,修建了200平方米的教室,硬化道路70余米,绿化场地1500余平方米,有效的改善了改园的办学条件。目前,通过政府扶持创业的大中专生有6名。今年我乡大力发展哈萨克民族刺绣业,从毕业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12名从事哈萨克刺绣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目前,我乡刺绣合作社已正常运转,我乡在积极的争取州、市项目资金,力争将刺绣合作社做大做强,以此来吸收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预计年底,该合作社可吸纳30名以上大专中毕业生就业。二是小额贷款扶持型。乡党委、政府对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

行登记备案,积极与上级社会保障部门对接,争取小额贷款,促进自主创业。目前,已争取到5万元左右小额贷款的大中专毕业生有4名,正在争取贷款的55名。三是政府培养谋业型。对全乡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筛选,由村党总支进行推荐,乡党委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村级后备干部“四培养”重点培养对象。在上一级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有5名大中专毕业生当选为村官,有效拓宽了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途径。四是招聘推介谋业型。乡党委、政府定期通过乡劳转办,向返乡大中专毕业提供各企业招聘信息,同时积极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州、市举办的各类人才交流会,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给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每年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我乡在第一时间给各位大中专毕业生通知,提供方便,参加公开招考。近两年来,通过此形式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有14名。五是技能培训创业型。自07年至今,通过“阳光培训”在烹饪、面点、电焊、电工、驾驶员等方面有2800名农牧民参加了培训。有270余名经过培训学员在三产运输业创业,通过旅游在餐饮服务业就业的人员105户,250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基数比较大(355名),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各类公开招考的形式,解决了少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哈萨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途径和渠道很窄,从某种程度上讲影响了就业。近来年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需加强和倾斜

2、我乡大部分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畜牧业养殖、旅游业、刺绣业等多种形式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发展资金有限,恳请能够在小额贷款扶持面和扶持范围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3、我乡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大部分是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问题,就业非常困难。建议上级部门能否加大此部分学生进行“回炉”再教育,提高提汉语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实现更多的人就业。

第12篇:农村劳动力转移

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2013学年第二学期

《农业政策学》课程论文

姓名:刘听强学号:12100527学院:工学院 专业: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手机:18205697689

农村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绪论

问题的提出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想城市流动,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劳动力由农业部门不断流向工业部门,为工业产出持续增长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同时减少了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地矛盾,推动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了由农业社会想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正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基本静止和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流动两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差别的社会福利制度,割断了城乡经济社会联系,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人民公社体制的简历进一步从农业内部限制了劳动力的外流,农民被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首先放松了对农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管制,这期间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劳动力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的就地转转移和消化。随后,城市改革和沿海对外开放加宽了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实现了空间上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异地转移”。据统计,1987~2002年异地转移的劳动力约占劳动力转移总量的59%(丁兆庆,2005)。虽然政策的松动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启了劳动力转移的大门,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城市和农村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公共上存在明显差别,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门槛”仍然很高。农村仍是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农民的最终归宿,土地依然是农民最重要的生存保障。既不能彻底脱离明春也不能在城镇定居,大对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实际上是往返于城镇和农村,农闲时期外出务工,农忙时期返乡务农,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转移的规模、速度方式以及内部机理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这些理论成果主要几种发表在《经济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经济问题》、《人口研究》等杂志上,并出版了一些相关的论著。从研究文献来看,对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答题课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迁移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研究,如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关系(王贵新,1996a)、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袁铖,2003)、人口迁移与就业及社会地位之关系的研究(黄建福,2003),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和非农化的研究(辜胜阻和刘传江,1996)等。第二类是专门对劳动力转移过程本身的研究,如对迁移者特性的分析(张为民等,2004),对转移模式的研究(宋金平和徐长信,2003),对转移原因的分析(刘国瑜和李昌新,2003)、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结构和地域特征研究等(王贵新,1996b)。第三类主要是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分析,如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作用(陈华林,2001),乡镇企业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许经勇,1995),城镇化路径的发展(路晓园,2003)。

孙峰华教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主要有一下九种。

1、就地转移轮;

2、亦工亦农论;

3、农田集中经营论;

4、城市化论;

5、分工论;

6、定向转移论;

7、复合转移论;

8、私营经济论;

9、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影响

规模空前的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农村和农民个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1)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减轻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缓解了农村的就业矛盾,为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2)劳动力流动大大增强了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在生产要素、资金、信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打破了农村的封闭状况,有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3)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特别是缓解了农村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给弄活动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非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业的现代化(朱农,2004)。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

(1)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得劳务大量输出地区的农业劳动力供应趋于紧张,如果没有足够的替代要素投入将会影响土地的生产能力,进而对农产品的攻击产生威胁。(2)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多大程度上会增加农业的投资业存在疑问。有关2008年的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与用于提高家庭生产能力的成产性投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劳动力转移不彻底会带来农户土地经营模式的兼业化。虽然兼业化5经营是我国农户在相信制度安排下的理性选择,但兼业化的确对家庭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率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据测算,1999年我国建业户的比例高达53%(梅建明,2005),目前已经超过70%(向国成,2005)。这种“半工半耕”、“男工女耕”的兼业化经营可能导致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趋于小和农业“副业化”,造成农业生产的粗耕粗种、弃耕抛荒、掠夺式经营等现象。而且兼业户吧土地作为非农就业的保障而非创造收入的生产要素,这不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4)在农业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往往依靠增加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和其他要素(机械、雇工、化肥、农药等)的投入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降低了土地的长期生产能力,危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劳动力非农化而导致的农村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效应就已有所表现。林毅夫在解释1982年后中火农业产出增长放慢的原因时就指出,农村劳动力的加速外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毋庸置疑,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节后变迁的过程,对已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促进社会融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地区差异显著,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户籍制度和城乡差异的社会保障体制增加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市的保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规

模庞大、流动性强和转移不彻底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深入剖析劳动力转移对农地经营方式和效率的影响,特别是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不彻底转移影响农地利用的表现和机制,探索我国均衡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消除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和农地利用不利影响的对策选择。目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的分析框架。已有研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影响因素以及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大都具有城市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倾向,从“农业和农村”的角度考察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较少,也有学者开始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和农村社区发展等问题。 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还是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主要都表现为农民自主择业,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化的就业方式,今后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才有利于嘴大吃暗度地开拓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渠道。

1、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

要大力发展直接连接人力资源供求双方的职业中介机构,加快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即时发布劳动就业信息;采取政府和民间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和职业教育,增强农民就恶业适应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劳动立法规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

2、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面对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给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等造成的压力,流入地区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严格限制外来劳动力的政策,但在健全劳动力市场规则和保障劳动者和合法权益方面却存在诸多的空白和不完善之处。完善和规范管理,就是要简历一整套促进你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市场注资体系以及调整和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3、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

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是吃的那个是就业制度改革和福利体制改革。在就业制度上,应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就业制度。在福利制度上,要逐步将国家财政给予城市居民的暗部改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建 立起新型的开放式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但户籍制度改革应采取渐进的方式,先在小城镇进行,去的成功并积累了经验后,再循序展开。因为目前我国小城镇的非农业户口已经没有多少特权,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

参考文献: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次序秦兴芳、田珍等/著2005社会科学出版社;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李明艳/著 200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李友根/著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

(4)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殷红梅等/著2010 科学出版社;

(5)农业政策学钟普宁/主编2010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13篇:劳动力转移1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又可以得到从分利用,增加家庭的收入。

3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组织技能培训,重点进行技能点的培训,使农民获得多技能,以便于在激烈的

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

4.鼓励农产品制造加工业在当地落地,农产品的升值使得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农村兴起

和发展。更加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5.建议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的产业投入到农业当中,如房地产目前低迷,很难再发展起来,建议这一产业转

向农业,一方面,往往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懂的管理等

劳动力不足:

1.鼓励农二代,农三代回家从新尽行农业的生产,但是存在问题,农二代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懂种

地,不懂生产使得他们回到家乡很难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返乡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技术的共享,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节约人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

上完善。

3.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有利于吸引农二代返乡。从而逐渐避免农村土地荒废,无人种

地的状况。

资本的利用

农业的生产中离不开资本的投入,资本的有效和合理的配置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的必要条件,农业生产

的过程中将资金和农业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技术有应该效地结合在一起。农业生产的特点生产周期长,资金

回收周期时间长,导致了农村的金融体系不发达,一方面农村要投资,没有办法带到款项,另一方面,农

业生产的风险性比较高,使得信誉和风险和并存更加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1积极鼓励农村的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放宽和优惠农民的小额贷款, 鼓励其他的私人金融企业的进入,使得农民有资金的投入,这样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2加大产权的保护,尤其是对于农村的注册商标的保护,这有这样农村的特色产品才能够用大胆的走进市

场,才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

3,对于农村的基本的机械设备,可以鼓励商家进行按揭贷款制,这样有利于农业的快速投入和生产,有利

于节约生长时间,提高生产率。

技术的应用

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的必要因素之一,现代科技生物化,化学化大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是也存在

很多问题,一些滥用化学元素,使得农产品的安全存在隐患。

1.合理的使用化学和生物药剂,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安全措施培训和监督农民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时

发现,及时纠正和解决 。减少危害人们健康的食品出现在市场。

2技术的合理使用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一步无感环境,和不危害人们健康为基本,避免使用

土地无法降解或者难以降解的药物。

机械化

机器设备的使用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的提高。1机械化大规模的作业有利于标准化生产2有利于节约

农时3同时机械化的使用大大的节约了劳动力。

1农村在购买和使用机器的同时应该合理的选择机械避免大材小用,这样只能增加负担和压力

2农业的机械应该是精密和对口的,适合多种多样的作业环境。

3机械的价格通常较高,可以按揭购买,合适几家合买,这样有利于提高机械的使用率,避免闲置浪费。

第14篇:劳动力转移对策

落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突出“三农”工作重点,用50%的时间,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抓好“三农”工作,确保年内打牢“三农”工作基础,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户户加入“公司+农户”的种养经营,每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进厂工作的目标;要大力推行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此,组织力量对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4年底,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57302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数10050人,男性有5703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6%,女性有4347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44%,在本区范围内务工的1540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5%,在市内其它县区务工的2922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9%,在市外出务工人数的5588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5%;另外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共有10478人,这些人中,初高中学历的共有8703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83%;其它学历的有1775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17%;在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外出工作意向的有8585人,占81%。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来看,城区的xxx办事处农民工在本地从事经商、建筑装修、餐饮服务和入厂务工的人数较多,而xxxx农民工除少部分在本地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外,大部分以外出打工为主,主要区域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发达地区。

二、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重点做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城镇居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加快城乡就业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但在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过程中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在落实工作责任制方面。虽然各级政府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并健全了就业目标考核制度,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但由于部分镇(街道)主管领导工作分工多,事务重,难以兼顾,缺少对劳动保障所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其次是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是双重机构管理,行政上属镇(街道)管理,业务属劳动保障局指导;所长、工作人员的身份也具有双重性,工作两边走,难以专心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有关工作。

(二)区财政就业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民工就业转移速度。一是由于缺乏资金,没有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使农民工转移就业前的技能培训受到影响,导致农民工就业能力低;二是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由于缺乏经费,不能实现和省市区的劳动力市场系统联网,实现劳动信息资源共享,不能对我区农民工外出转移就业提供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三是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由财政发基本工资,其它补贴工资靠收取企业调配费解决,难以兑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政策未够完善。如农民工转移就业未能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待遇,其子女入学困难及收费高。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形势不相适应。一是就业观念不适应,认为到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工作不光彩,不稳定,工作辛苦,收入低,因而不愿找工作;二是文化偏低,年纪偏大,没有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

(五)企业招工要求高,工资水平低,制约了就业工作。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追求高利润,招工门槛较高,大多数企业都要求招用文化高、年纪轻、有技术专长或熟练工等高素质人才,从而使许多求职者不能就业;另一方面企业的工资水平较低,除个别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外,大多数企业工人的工资都在500-600元左右,致使有的人不愿意做,有的人即使入了厂,干的时间也不长。

(六)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人少,工作量大,对少部分企业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并查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提供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

2、加快发展,创造条件。要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区位、资源、市场优势和第

二、三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家政服务业、旅游业等

二、三产业。同时,要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本着与城市工业结构互补的原则,重点在小城镇因地制宜的发展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

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乡镇企业安排农民就业的能力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工商、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及农民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放活土地使用权。并严格执行国家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规范农村合理分配,不得向外出务工的农民加收其他任何费用,从源头上堵塞各种乱收费渠道,从根本上减轻外出务工农民的负担。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应针对当前我区在乡镇务工的农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育体制,制定农民工在城镇工作一年以上的,应允许其子女在住所辖区内的中小学就地就近入学,所需费用与本镇居民学生同等对待,并按当地中小学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以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工向城镇居民的转化

4、强化管理,营造环境

。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完善的求职登记、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有关部门在为外出务工农民办理相关手续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各行业向社会招收所需的各类人员时,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应一视同仁。逐步取消城镇居民和农民工的户籍限制。使长年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取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快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依法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要依法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对提供虚假信息、克扣工资、收取抵押金、扣押身份证等违反规定的行为按规定予以处罚。对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和威胁等手段签订合同,以及不履行合同的用人单位,要责令其纠正;对农民工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把就业服务机构向乡镇延伸,努力形成盛市、县、乡、村各级就业服务网络。同时,要开展好县际、市际、省际间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地区间劳务协作服务横向网络,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工就业的机会。尽快建立我区的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努力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帮助我区有进城务工意向的农民,都能掌握一两门企业用工所需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高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帮助他们提高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6、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根据我区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通过举办劳动力招聘会的形式,帮助本区企业招工,帮助本区劳动力区内就业;三是发挥村级劳动助理员作用,把全区招工信息资料印发给他们,通过助理员来动员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求职登记,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区内就业;四是加强与广西、贵州、江西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联系,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组织本区企业外出招工或委托招工,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

第15篇:劳动力转移第六章

第一课 农民工返乡原因

农民工提前返乡主要是由近期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及对外贸易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企业违法用工成本提高等原因造成的。农民工提前返乡会影响社会稳定、延缓城市化进程、降低农民收入和拉大城乡差距。是哪些因素引起了农民工返乡的现象呢?

一、外部因素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众多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而被迫停产、限产,甚至破产倒闭,在河南、安徽、四川、江西、贵州和湖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已有大规模农民工提前返乡,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到2008年年底,在我国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大约有两千万农民工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而大规模返乡。

截至2009 年1 月,广东东莞、深圳、广州3地的4.5万家工厂中,有9000 家面临倒闭,270万名工人面临失业。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外向型经济规模较大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深受影响。

1、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所引起的世界性经济萧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欧盟、美国和日本受这场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其市场仍在进一步收缩,而这三个地区截止2008年7月在我国前十位出口市场中分别排名第

一、第二和第五位。外部市场的萎缩和需求的下降,导致我国出口困难。2009年2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49亿美元, 下降25.7%,进口600亿美元,下降24.3%。至此,我国出口创下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

外需市场大幅度萎缩,出口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出现歇业或倒闭现象。而这些企业正是农民工最集中的地方,因而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谋求出路。

2、人民币升值及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影响

2007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对外相对价格升高,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下降,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外向型企业出口锐减,利润降低。在人民币迅速升值的压力下,一些企业纷纷采取裁员的方式来降低劳动力雇佣成本,缓解生存压力。加之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如出口退税减少、信贷紧缩等,一些中小型出口企业融资困难,扩大再生产受到了严重制约。这些都大大加剧了农民工的失业矛盾。

3、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一些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向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一些生产效率低、缺乏生产技术和新型人才的企业将因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步被市场淘汰, 就业岗位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将发生改变,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越来越多地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越来越重视劳动力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

4、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造成企业违法用工成本提高的影响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该法律将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外的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依照本法执行。” 这样的规定,不仅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纳入了这部法律的调整范围,而且将法律扩大到所有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外的劳动者,使各种类型的单位在用工问题上更加规范和完善,但在客观上也增加了一些原本违法用工企业的成本,对在这些企业就业的农民工造成消极影响。

二、生存因素影响

1、物价上涨开销增大

虽然泥瓦匠、瓦工等工种的待遇有所提高,但部分农民工面对物价飞速上涨、开销增大等原因还是出现了返乡潮。究其原因,农民工认为主要是工资待遇不够高,但物价、房租涨得快,如果不精打细算,一个月挣的钱还不够花,存不下钱,还不如早点回家。这些返乡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是没有固定单位的,有活就干,没活只能等着,享受不到包吃包住的待遇,因此受物价上涨的冲击最大。

21岁小伙子骆期鑫显得忧心重重,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工作的他,由于公司订单减少,他的加班费也大幅度缩水。原本每个月能拿到1900元工资,在金融风暴影响下,他连续几个月只能拿到基本底薪。他说:“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在900元左右,除去伙食费、电话费,再和朋友到外面耍一下,根本就没有钱了。”这样的状况显然和他最初南下的期望相左。经过再三考虑,他辞职并离开珠三角这个最初让他存有梦想的地方。

(开销、离家更近)

农名工回乡后做什么

1、外部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多了很多工作机会

2、一些农民在城市打工后积攒经验后,回乡创业。开乡镇企业,办特色养殖场之类 农名工返乡比之本地农民优势

1、经历

2、经济

3、外部人脉

第16篇:农村劳动力转移

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

西安财经大学/倪俊梅

摘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取缔的作用,一方劳动力的迁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调查我国劳动力转移情况,间接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文化在新时期下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

正文:

也许我们都会有意无意了解到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事,亲眼所见,或看新闻,或亲身经历过。春节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新闻天天报道农民工返乡浪潮,那就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大壮举,南来北往大幅度流动。

就我们县而言,每年有很多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远出东南,沿海省份,北方大城市等找工作。贵州地处西南省份,劳动力丰富,我们县又是贵州的劳动力输出县,在各个乡镇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情况。这些劳动力迁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化建设,以及GDP的增长,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劳动力结构。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更合理地了解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管理机制等等问题。

一、我县劳动力迁移的特点

目前我们县的劳动力较为丰富,是基于现在的教育水平停留在某一阶段,农村户口的居民文化水平较低,最简单的谋生方式就是卖出自己的劳力,很多不是靠大脑生活,就是能吃苦耐劳,靠自己一身力量谋生。另外,三线城市发展缓慢,只能靠出外才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能有一份客观的收入,足以养家糊口。最后,现有的劳动力迁移浪潮,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大城市建设较快,各种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必须依靠像贵州、河南、四川等这些劳动力大省输出大量的劳动力,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每年春节对于各种客运交通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因为在东南有很多返乡回北方或者西南的农民工,也有很多在北方在沿海地区返回南方或者大西南的农民工,这其中就少不了回贵州老家的大批农民工,他们常年在外务工,也许很多年都没有回国一次家了,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也是一种奢侈,火车票不好买,车费贵,辗转麻烦。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也是一种希冀,因为家里有儿女,有父母,总得回家吃个团圆饭,总得回家让家里人感觉到亲情还在。现在的劳动力大批在外,留着家乡的老人,和还未成年的妻儿,这就出现了前些年热起得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引起了社会一度强烈的反响。

当前中国的劳动力迁移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劳动力迁移是在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并且在劳动力迁移的同时,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二是劳动力转移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去向。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模式,表现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迁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而农村迁出人口占全国迁移人口的六成以上,其中几乎有七成以上迁入城市。因此,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转移可以简单概括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农村地区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城市地区;三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例越大,但由于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农村迁移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随着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的帮助,进行“三农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农村自身发展,在某些地方也出现相应的农村劳动力出外务工减少的情况。只要大家在家里能吃饱饭,穿好衣,再赚点钱,也许很多人也不愿意出外务工,毕竟背井离乡的滋味很好受。

总得来说,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点就是迁移幅度大,分布地区较广,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为了谋生,他们常年在外,私下奔波。大西南的劳动力大省,年年都会向许多大城市输出大量劳动力,促进我国企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奉献不少。

二、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在农村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也就是说即使只能获得很低的工资收入,他们也有向城市转移的倾向。而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迅速崛起,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使得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东部城市转移。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随着劳动力的持续转移,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迁移劳动力工资增长非常缓慢,最终造成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缓慢。

由于我国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多年来没有显著提高,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而人均收入收入未能因农村人口的转移而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收入较低,纯收入更低,使得其在城市就业的机会成本很低。因此,多年来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的迁移,虽然迁移的速度在放缓。正如托达罗模型所告诉我们的,迁移速度的放缓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和在城市收入差距减小造成的。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少,并非归因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迁移人口在迁入地收入水平的缓慢增长、无增长,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而言,甚至是负增长。因此,过去二十多年的劳动力迁移虽然曾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并不足以使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二者收入的差距,造成相对贫困的增加。另外,农村人口的迁移使农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率越高,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人才大量流失,使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农村的相对贫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模式下的人口迁移,短期内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而言,并不能消除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迁移,是基于现在的农村农业发展,乡镇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居民现有的生活状况,促使我们地区广大人民选择外出务工。换言之,劳动力的迁移,也改善了我们地区现有的生活条件,基本上过上了富裕生活,再劳累之后能安居,能乐业就已经很好了。总之,这一举动,一世为了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善,另外则促进我国企业发展,经济的大踏步前进,也可以说是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

三、我们县的劳动力现状和应对对策

对外,大多数城市的劳动力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就我们县的劳动力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劳动力迁移所引起的现状,譬如农业荒芜、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等问题,有必要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权衡利弊,让其机制上更加完善。

1、我们农村劳动力迁移所带来的现状

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家乡仅留着大批年迈的老人,他们生活虽然基本能自理,但

对于所拥有的庄稼却无能为力,这使得我们地区大量的农田变得荒芜,农业置废。同时,引起人们关注的“空巢老人”也值得留心,年轻劳动力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由于上了年龄,这些老人在无依无靠,生病了都没有人照顾,还有平时没有人陪着说话,会让他们倍感孤独,这使得农村老人在很多方面上出现思想上的问题;

由于年轻夫妻大多数都是成伴出去工作,家里不仅留着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的年轻家长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了家里,把子女留给了父母照顾。这个在很多方面带来了不便,“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家庭教育和成长方面带来诸多弊端,这也是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教育是出娃娃抓起,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势必应该引起农村家庭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由于年轻劳动力都在外面,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着的返回,还有家乡建设也严重缺乏劳动力,这势必在促进外面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自己乡镇的发展变得缓慢,在这一因素上应该引起政府的关注,需要提出可行的政策,召回一部分劳动力,一遍我们自身的发展;

于此同时,劳动力大量移动,给各地和当地政府在户籍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不便,大批外来务工者涌入一个城市,区域文化因素也会带来一定的冲突;带着子女在外工作的家长,在外面就学也是一大问题,毕竟现在很多省份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还有一定限制。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看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就不一一列举了。

2、对于劳动力迁移带来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于保证新的五年规划顺利实施,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①继续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②善待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农民中的精华,在

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已占相当比重,应明确农民工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取消“农民工”的称谓,代之以从事职业的称谓,与城市职工同等身份,同等待遇,同等地位。参与城市所在地的政治社会生活,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农民工应公平地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严禁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和随意无度加班。加强监察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应严加惩处。从长远看,农民工工资待遇不能只是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应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并不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

③实行制度创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首先是户籍制度创新。从长远讲,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近期,要降低城市户籍门槛,分层次放宽入户条件。在大中城市,对拥有合法住所(包括有租借房屋)、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进城定居,登记户口,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可先对受过高中、中专教育,参加一种社会保险三年以上的,或企业要求留下并为之承担责任的,或自办企业雇请员工纳税五年以上的,准予户口迁入。小城市、小城镇,户口全部放开。特大城市,可施行居住证制度。

其次是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从长远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适当放宽土地的宏观控制,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域区经济的发展。可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创新土地制度。最近,广东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实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进入市场。江苏等省实行“股田制”或建立“土地银行”变地权为股权等,都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为农民的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城乡劳动者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近期,应根据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流动人口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一部分长期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并定居的人员,可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对于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针对他们的迫切需要,先搞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降低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门槛。交费基数、交费年限要与他们实际工资相适应,并与所在企业按比例分摊,让更多的农民工年老时能领养老金。允许企业为农民工在农村交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到当地社保部门参保和退保。建立方便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不论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凭卡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④建立和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首要的是抓好基础教育,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更多关怀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和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要充分利用和增添城市教育资源,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不得强制收取借读费、择校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调动输出地、输入地、用工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的积极性。整合培训资源,每个市、县、区都应确定或建立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青年都能掌握

一、二项专业技能。有些地方对初、高中毕业生再增加一至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实施3+1或3+2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要改善培训管理,走市场化培训之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大力推广“定单式”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⑤加强领导,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

第一,要把农民工的问题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广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十多年来,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但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往往认识不足。建议从中央到省、市、县都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或“城乡统筹就业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吸收发改委、财政、劳动和社保、民政、公安、农业、教育、卫生、计生等职能部门参加,全面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包括规划、安置、培训、户籍、维权和劳动保护工作。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得来,留得住,有保障。输入地要实行属地管理,避免管理和服务的缺失。

第二,建立健全法制。鉴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全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以及各省、市、区人大、政府,及早制定涵盖农民工的有关政策、法规,例如:“就业法”、“劳动力市场管理法”、“培训法”、“劳动保护法”、“最低工资法”、“安全法”、“社会保障法”、“新户籍法”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推动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第三,增加公共财政支持。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在预算安排执行中,将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支出。在建立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的安全及使用的效益和效率。

第四,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工作,应以输入地的属地管理为主、输出地为辅,并建立规范的协调工作机制以节约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建立农民工组织。有些地方已纳入工会组织。根据目前农民工流动性大,职业不稳定的特点,各地也可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和企业成立农民工协会或建立农民工工会,代表广大农民工参与有关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有关就业、工资和土地、财产的管理、流转、分配的谈判、签证工作,以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在条件成熟时并入城乡统一的工会组织。

附:“2”中对策部分内容引自张持平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其对策》

第17篇: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xxx2013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若干意见》(新党发[2012]1号)和xxx、xxx《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意见》精神,促进我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xx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的原则,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切实强化服务,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机制,加快我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3 年计划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xxx万人次,劳务创收预计达到xxx亿元,劳务人均收入较去年增长xx%。

三、具体措施

(一)、摸清底数,准确进行劳动力转移年度目标责任分解。充分发挥乡场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深入村队农户,扎实做好辖区内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的摸底调查工作,掌握农村劳动力情况、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现状,对2013年劳动力转移人次和劳务创收进行科学的计划分解,为做好今后农转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落实时间:1-2月)

(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由县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各项工作,制定统一标准,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同时签订2013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责任书,明确年度各相关单位职能职责,保证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有序开展;各乡镇场、各有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与各相关单位、村、社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阶段工作目标,把各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在全县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落实时间:1-3月)

(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落实时间:全年)

(四)、完善组织建设,健全劳务经济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三位一体联动服务体,形成辐射全县各乡(镇)及村委会的转移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为广大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咨询,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者多渠道转移就业。各乡镇场要及时调整分工,确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主要负责(工作站)为分支的工作网络,各村(队)、社区根据人员分布情况配备至少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加强管理、强化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创业就业情报员的作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变动,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落实时间:全年)

(五)、完善制度,保障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制定统一的月报、季报、年报表格,各乡镇于每月、每季17号之前须将

统计完毕的月报、季报相关表格,盖章签字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就业办公室;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富余劳动力县、乡、村三级档案制度,制定统一台帐标准,做到村村有台帐、乡镇有建档,确保劳动力转移基础数据真实、准确;三是建立季考评制度。每个季度对乡镇落实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对落实较差的乡镇进行通报。(落实时间:全年)

(六)、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大力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同时突出培训、输出一体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利用我县我县富民安居工程,帮助掌握技能的农村劳动者实现就近就地转移,把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型转变为技能型人才。(落实时间:农闲时间、1月-3月)

(七)、结合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创业实现转移就业。利用妇女小额贷款、创业孵化等扶持政策,将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列为创业扶持重点,积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从政策咨询、项目评审等方面对农村创业者进行创业指导,鼓励农村劳动者积极创业,通过创业实现转移就业。 (落实时间:全年)

(八)、发展中介组织,优化农业富余劳动力输出模式。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多渠道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发展有经济实力的大户或集体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自主经营,规范管理,形成劳务输出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鼓励中介机构合法开展跨省的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开拓县外劳务市场。对统一组织输出的劳务人员,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回访等形式,尽可能地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帮助,做好跟踪服务,切实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

(九)、积极改善就业环境,扎实开展各项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开展“春风行动”、“情暖农民工”等专项活动,将因失去工作而返乡或流动的农民工,纳入重点服务对象范围,做好农民工的职业介绍服务工作;各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为进城求职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落实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落实时间:全年)

(十)、积极落实以奖代补资金奖励制度。积极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奖代补资金管

理暂行办法》,对成功实现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的各级劳务派遣机构和劳务输出经纪人等机构或个人落实以奖代补资金奖励。

(十一)、强化考核。健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实行季度考核制度。重点对组织领导、转移创收任务完成情况、报核相符率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估、考核、验收。 年底对照季度、年度考核情况综合评分,并召开专题总结表彰会,对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创业就业、转移就业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情况较差的乡镇报县委、政府予以通报。(落实时间:11月)

第18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郧阳科技学校

2005年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工 作 总 结

郧阳科技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85年的郧县职业高中,1989年郧县职业高中与郧县成年人中专学校两校合并,学校更名为“郧县职教中心”,2003年7月郧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整体合并郧县职教中心和十堰师范学校,成立新的郧阳科技学校,撤销郧县农村学校和技工学校,两校整体并入郧阳科技学校。现在的郧阳科技学校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类短期培训于一体。她不仅涵盖了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而且还是十堰电大郧县分校、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学校﹑郧县中小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郧县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郧县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和郧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08亩,校舍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现有教职业276人,在校的职业学生4886人,在校成人学历学员2000余人,年培训中小学教师4000余人次、小学校长近百人、机动车驾驶员千余人、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下岗职工1500余人。

学校专业门类齐全。中等职业教育开设有机电技校应用、机械制造与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电子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音乐幼师、综合高中等专业。其中

“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制造与控制”两个专业为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学校建有数量充足、功能齐全的实验室、技能操作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十堰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教科研20强学校”、“文明单位”、“文明驾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11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国家发改委、社会劳动保障部、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5年,我校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上级市县扶贫办的指导下,通过我校各培训部门的认真努力,基本完成了05年我校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2005年,我校开展四个专业共培训学员250人(其中电子技术29人,数控112人,计算机45人,机电64人),经考核250人全部合格,安置率达到100%。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

为了使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适销对路,我们安排了专人广泛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用工量,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目前我校开设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车工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二、严格教学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为了使广大培训学员确实掌握一技之长,学校加大了教学设备,新增教练车5台,数控车5台,完美了车工、钳工、电焊车间的配备,增加计算机60台。在教学设备充足的条件下,我们加强了教学管理。学校开设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我们依靠该专业过硬的师资,先进的设备,长年不断地开展培训服务,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着重于汽车驾驶与汽车维修,使他们通过培训后获得机动车驾驶证和机动车维修等级证书,该专业学员培训结业后,通过学校联系,他们中一部分到沿海地区就业,一部分活跃在十堰市及周边县市从交通运输业。我校的电子技术、机械加工、车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定课题、定课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强化技能教学,使学员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农民工培训结束后,通过学校推荐,直接输送到沿海地区一些大型企业就业,目前,他们中大多数每月都可挣到千元以上。目前在深圳比亚迪工作的南化农民工陈慧每天工作八小时,月工工资达1200元。正是农民工转移培训这项工程使他们从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三、广辟转移渠道,创就业优势

为确保每期培训学员有序转移,我们广泛联系用人单位,采用“订单式”培训。目前,我们已和深圳比亚迪集团、苏州华硕电脑﹑广东TCL集团海尔集团等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确保培训学员能得妥善安置。

四、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完善转移培训

在每学期培训结束后,我们组织专人护送学员到用人单位,同时加强对转移出去的学员跟踪服务和管理,定期对转移出去的人员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保证转移出去的人员工作满意,收入可观。由于学校不断地提高培训质量和对劳动力转移的不懈努力,近五年,经过我校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5000余人,转移出去的农民,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1万元,发展了“打工经经济”,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正是学校近几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开拓,努力地改革和创新,使学校在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取得了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内涵,在不断地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使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6年,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岗位,尽可能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参加技能培训,实惠转移就业。同时,加大工作力度,搞好就业跟踪服务,确保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我们计划培训人数为900人,培训专业主要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运用、计算机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等。

展望未来,郧阳科技学校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依托“培训基地”这个平台,发挥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辐射功能,创新工作思路,个人成分优化培训模式,勤奋工作,开拓进取,把这项惠及郧县53万多农民的富发工程做得更更好,为加快郧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做出我们更大贡献。

二O O六年一月十二日

第19篇: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XXX镇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

工 作 总 结

2011年,我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统筹兼顾、加快发展”总体工作目标,按照“输出有组织,求职有服务,就业有能力,权益有保障”的思路,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狠抓劳务输出平台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经过一年来努力、扎实地开展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现将全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我镇共管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有26154人,农村人口21213人,农村劳动力总量有11103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585人。根据县级的工作安排,我镇对各村劳动力资源进行普查,建立了各类档案资料,设臵台帐,并建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了信息网络,对劳动力档案资料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大力地宣传和发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采取举办与企业对接转移招聘会和定向转移等途径进行转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通过宣传和引导,积极开展与用工企业对接转移工作,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我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462人,占劳动力总资源49%;其中,今年通过组织本镇企业举办农村劳动力与企业对接转移专场招聘会4场、参加县级举办的招聘会2场和定向转移等途径共转移了349人,还有向本镇农业企业季节性转移劳动力96人,较好地完成了目标任务。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扩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加快了小城镇建设,为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责任落实。

我镇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根据我镇工作实际和企业用工需求,专门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并成立了XXX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对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XXX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劳动力转移的副镇长XXX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企业办,具体负责劳动力转移对接的日常工作。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明确目标,规范规章,落实责任,加强人员管理,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监督监管机制,确保了全年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

- 1

3、农村务工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对培训后无单位接受或待遇不高仍心存顾虑。

四、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思路

2012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积极与各用工单位接洽,搜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精心组织各用人企业在我镇召开现场会。

2、加大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力度,鼓励富余劳动力通过本地企业实行就地就近转移。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大力培养、树立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成功之道,让农民从看得见的效益及身边的人和事得到启示,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农民工转变观念、增强信心。

4、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要充分发挥镇转移办的职能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5、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加大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切实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在今后工作中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把握我镇的优势和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通力合作,加快麻陂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不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我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做好、做扎实,努力开创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局面。

XXX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20篇: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文章标题: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我乡是一个牧业乡,根据耕地的比例,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我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乡根

据《##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的安排部署,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的渠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搞好服务”的方针,通过政府引导促进,中介机构操作,农牧民自主择业,社会提供服务措施,通过抓农牧民思想转变和素质、技能的提高,积极拓宽转移渠道。严格按照“先培训再转移,先培训再就业,以培训促输出”的原则,将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富余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转移,使我乡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乡占地1338平方公里,总人口4056人,劳动力1279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38人。2006年转移富余劳动力605人,共发布用工信息6期30条,新闻4条,为农牧民创收241万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我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对劳动力转移工作高度重视,确定为我乡经济发展136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2006年对进一步提高认识,为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目标和创收任务完成,制定了《2006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运行计划及培训计划》,并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了计划得以保障落实。

(二)夯实基层性工作为及时掌握各村富余劳动力的具体情况,我乡根据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统一安排,对我乡2006年富余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完备了村级档案管理,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表、外出人员统计表、用工信息推荐表。

(三)积极引导,加强宣传,重抓培训,提高素质,广开门路,搞好服务,狠抓落实加快转移,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离开土地,走出羊群,走出田地创大业,跳出农村谋发展。

1、积极引导、加强宣传。乡党委、政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乡农牧业增效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我乡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天然草场载畜容量有限,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激烈,农畜产品价格下滑,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我乡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很慢,因此,加快我乡农牧业增加人均收入,是当前解决我乡“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我们加大对全乡农牧民的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离土离乡,去城市务工经商,创市场的自觉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

2、重抓培训,提高素质。为确保这项工作取得成效,我乡利用冬闲季节,组织3次农牧民外出打工前的集中培训,举办了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常识,以及旅游业知识的培训班,参加引导性培训人数500人(次)左右,上岗培训142人,通过职业培训学校、劳动就业局、农机部门为我乡技能培训83人。通过培训,整体提高了外出农牧民的素质,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广开门路,搞好服务。乡转移领导小组要多方外出联系,积极与乌市、昌吉、乡镇企业及用工单位接洽,有计划地安排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圆满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力争我乡外出务工人数每年有明显的增长,我乡在招商引资时,都要把“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我乡农牧民”作为一条重要的合同内容。要积极联系用工单位,为全乡农牧民提供用工信息;联系安排给农牧民提供就业前培训;解答群众对党和国家在农牧民进城就业经商的有关政策和办法咨询,为外出的农牧民提供较好的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农牧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农牧民外出务工意识淡薄,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收效甚微,需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协作。

2、有些村干部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可转移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

3、农牧民参训积极性不高,一方面,较贵的培训费农牧民一时无法接受,另一方面,农牧民对培训后有无单位接受心存顾虑。

四、2006年转移工作所采取的措施

1、积极与各用工单位接洽,搜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精心组织各用人企业在我乡召开现场会。

2、加大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力度,鼓励富余劳动力通过天池旅游资源实行就地就近转移。

3、寻找农牧

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典型,利用集中培训、广泛宣传,让农牧民从看得见的效益及身边的人和事得到启示,转变观念,在外出打工的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向养殖业、林果业和二三产业转移。

4、利用农闲季节,做好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按照培训的性质,对培训的对象进行梳理、归类,满足市场需求。

5、立足新天国际、众和、大茂公司、天

池能源、恒泰等大型企业入驻我乡,加速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业务水平、专业技术的劳动力,将这些劳动力转移到我乡周边大企业中去,使他们进入高收入务工阶层,并实现“定单”劳务。

6、抓好回访登记制度的落实。我们将不定期地深入到用工单位,了解我乡农牧民的工作情况,协调好农牧民与企业主的关系,依法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教育我乡的农牧民要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完成生产任务,保护企业的利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新开展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有关部门和乡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紧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调动全乡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力量,集思广益,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力度,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把我乡的劳动力转移工作做好、做扎实,取得更好的成绩。

《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doc》
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银行工作总结医院工作总结安全生产总结财务工作总结酒店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工作总结工会工作总结社区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建工作总结其他工作总结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