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教法(完整版)

2020-03-03 18:25: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4年教法

一二三四五章考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第三章考设计题

填空:0.5*30=15;选择:1*10=10;判断:1*10=10;简答:25;设计题:40;

考点:分层教学、情境创设、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设计、学案、课程发展历史、信息素养、任务驱动、课标纲要、学习倾向理论(ppt)、过程与方法

第四章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2、教学评价本质:是价值判断

3、教学评价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把教学评价(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5、要将诊断性评价(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效地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将定期的正式评价如单元考试、表现性评价和即时评价如学生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6、注意评价的基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表达: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7、前置评价:如入学时的摸底测验、分班测验;前置评价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前置评价作用:根据诊断结果对学生进行安置并不能完全解决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问题,它只是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的一个基本前提,只能把学生安置在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群体中。

8、绝对评价根据的额是某种外部标准;相对评价根据某种内部标准。

9、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原则(6个):评价功能立体化、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结果的多维归因。

10、过程性评价的方法:表现性评价、学程记录袋。

11、评价的三种方式:自评、互评、师评

12、常用的评价技术:课堂观察、调查、测验(定量)、档案袋评价(过程性评价) 评价资料的收集:一是系统客观地记录学生在学习的自然情境中的真是表现;二是可以通过 设置一定的作品如设计作业和实践活动来引发学生特定行为;方法有:系统的观察和轶事记录、典型的作品设计、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2014年教法

13、过程性评价的特点: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

14、决定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新课程的选择性、信息技术教材(最基本资源)

15、总结性评价的方法:传统的纸笔考试的形式、上机测试

16、学生程度总体好|总体一致——总结性评价;学生程度差异大|起点低——过程性评价

17、反馈方式:期望式反馈、启发式反馈、个别反馈、档案袋反馈

18、命题——总结性评价;试题类型的划分:客观题、半客观题、主观题

19、命题的基本原则:过程性原则、人性化原则、面向三维目标 20、考试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2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0):教学评价必须与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22、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

七、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的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2014年教法

(二)总结性评价

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模块的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

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

在考试方法上,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针对知识技能面的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通常应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如采用虚拟组网系统可以回避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考核的诸多不便,又能较好考察学生的组网能力。

第五章

23、教师发展理论:是一种以探讨教师在职前、入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为主旨的理论;

24、站稳讲台阶段教师应该做到: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把握教学的一般规律、不断自我提高。

25、教学目标描述有两种类型: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法,即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运用“知识与技能”;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主要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6、目标陈述需要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27、过程和方法的三个层次:经历、体验、探索

28、过程与方法(二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03)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2014年教法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29、说课:指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所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通常以其作为教研交流或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组织形式。 30、说课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31、微格教学步骤:理论学习——示范观摩——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教案

32、第224页:课堂管理进行理解

课堂管理建议:一是任务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二是做好教学评价

33、分层教学含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理论。分层意味着:

一、学生层次的分层;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三、教学任务、方法的分层;

四、评价的分层。

34、信息技术片段教学的定义: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教师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35、片段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不同体现在:

片段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

片段教学与教学片段不同,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纪录罢了。

片段教学与“说课”不同,前者是模拟课堂教学,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

36、优秀的片段教学:

1、教学目标明确,能以局部目标体现整体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材分析透彻,能正确认识所选片段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挖掘教材资源,选好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3、教法科学实用,总体设计合理、有新意、有独立的见解,能实现教学目标。导入、转换、收束等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突破符合学科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板书设计精要、简洁、艺术。

2014年教法

4、教学对策恰当,对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分析准确,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5、能力训练到位,训练目的明确、具体,与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致。训练设计面向全体,体现层次性。训练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37、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228页)

38、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美国学者特拉费斯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寻找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要从模仿开始,通过认真钻研,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是自身所拥有的认识得到修正与发展,在实践中体会、反省已有的经验,借鉴别人的思想和经验,整合成自己的智慧,进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39、熟练教师应具备以下特点:能够自主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培养;能够主动设计实验,让“教学”和“学习”融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语言艺术创造最佳教学时机。

40、教室走向熟练的基本要素:全方位的备课、分层次的设计任务、学习教学的艺术。

41、反思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教案)

42、教学反思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记成功之举、二是记败笔之处、三是记教学机智、四是记学生见解、四是记再教设计

43、杰出教师的素质特点:第一具有创新性素质;第二能够进行探索性活动;第三在成果上,注重理论总结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44、情境设计(任务驱动法):“情境”是建构主义强调的四个要素之一,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要用各种情境,真实问题支撑起技术学习的生活意义和实用价值。

45、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对学习主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背景,并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趣),同时。继续驱动主题自主学习,完成意义建构。情境创设意义:用各种情境,真是问题支撑起技术学习的生活意义和实用价值。

46、情景教学:是在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47、导课方式:开门见山、旧知导入、经验导入、范例导入

48、结课方式:概括总结、迁移应用、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2014年教法

第一章

49、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50、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

51、信息技术作用: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52、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53、信息素养的构成: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54、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55、信息能力的核心: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56、信息素养新界说:

一、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

二、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上;

三、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

二、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上;

57、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机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知识为其他五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为其他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

5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解:身心健康、信息意识、作品欣赏、行为规范、价值内化

59、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60、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61、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观念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文化论”——1981~1986;“计算机工具论”——1986~2000;“计算机文化论”的再次升温(“文化论”的再升温)——网络文化的影响;“信息素养”(“信息文化观”)等

给一段描述判断是哪个阶段:(1)、1982~1990 第一阶段,起步,全民学习basic语言;(2)、1981~1998 逐步发展;(3)、2000~今

全面发展

2014年教法

62、2000年被看做信息技术课程的“元年” 6

3、信息技术教育

美国

最早

64、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课时安排:

1、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2、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3、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65、各学段主要教学模块

比如小学阶段: 模块

一、信息技术初步;

模块

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模块

三、用计算机画画;

模块

四、用计算机作文;

模块

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模块

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66、小学、初中、高中课时(ppt第一单元讲义一)

67、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 。每个学分相当于18个学时。

第二章

68、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接近的若干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若干个必修与选修模块组成。

(1)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其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2014年教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2)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在课程结构上,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学时)。修满4学分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

69.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近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课程和教材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应该与人们认知结构中组织知识的方式相似。因此,他提出课程的组织应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这两条原则。 70.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1)、要强调适应性

(2)、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3)、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

(5)、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材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A、信息技术越向前发展,人类越需要信息技术的人道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

B、信息技术中主要通过自评、互评、欣赏和鉴别、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促进道德观、自我意识、社会关系等全面发展。

71.现行的很多教材改变了以往工具书的编写形式,呈现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2014年教法

72.信息技术教材主线

(1)、以知识点为主线;(2)、以工具为主线;(3)、以主题活动为主线;(4)、以“工作”为主线

73.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7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特点

(1)、基础性;(2)、实践性;——上机操作(3)、应用性;(4)、综合性;(5)、趣味性 75.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特点(1)、人文性;(2)、实践性;(3)、综合性;(4)、创造性 76.各个阶段内容三个原则:(1)、针对学生认知特征和发展需求实施教育;(2)、要有一定预期发展空间;(3)、注意个学段由体验到内化的循环提升。

第三章

77.讲授法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78.教练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教练法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操练中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帮助,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教练法的要点是以教促练,以练为主,发扬特色,形成风格。在群体学习倾向基本一致时可以采取群体教练法,由教师提出任务与注意事项后学生操练,教师根据倾向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然后归纳与交流。 与演练法相比,

教练法第一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和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被教师灌输。

第二强调通过实践与操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等全面培养,而不是只注意知识技能的培养。

第三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教练法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79.根据马梯尼兹的学习倾向理论:有四种个性差异的学生: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逆反型。

80.任务之间要有思维梯度和逻辑联系.81.支架的方式一般有:素材、范例、帮助文件、专题学习网站(引言、任务、教程、评价)、静态教程和动态教程

2014年教法

82.任务特点和设计要求:目标化、真实性、趣味性、完整性、连续性、整合性、开放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83.“问题”的基本特征: (1) 真实性。指设计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2) 弱构性。弱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两个特点:1.概念的复杂性2实例的不规则性 84.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含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

(2) 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 (3)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理论 (4)分层意味着:

一、学生层次的分层;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三、教学任务、方法的分层;

四、评价的分层。

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技能水平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实现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对五个操作任务区分了层次,其中四个为必做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为选做任务,面向能力较高的学生。

85.作品制作课

作品制作课是以作品制作作为授课的主要任务来完成的一种课型。 基本模式:学生从某一现实问题或主题出发,经历完整的作品规划设计、制作和评价的过程,最终呈现出一定容量的作品。和技能课相比,更侧重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的经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一类是局部和微观的(技能课);另一类是相对完整的,使用信息技术去完成规划、设计和制作等阶段(作品制作课)。 作品制作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分组合作。还需要注重作品的评价。相对理论课来说,对于作品制作课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最终实现的时候往往问题较多。 86.何谓“过程”?

分析需求—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选择信息呈现方式—制作作品—交流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重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教法(完整版).doc》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教法(完整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