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

2020-03-02 18:53: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1年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金点子成功案例申报表 单位(全称)盖章:临朐县城关街道井田村小学 教法 类别 学法 题目 形的周长 姓名 正方形与长方作者 陈万永 问题的提出

1、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新 长方形的周长与两个正方形周长之和的比较。

3、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结论。

4、扩展到实际生活中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让学生在学习、讨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培养创新个性

(五)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六)养成爱数学、学数学、用的好习惯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效果 县市区意见 市评审意见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本课内容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真地讨论,积极地发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思考,得出了许多有益的想法,并积极的拓展学习。部分学生从此真正了解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课题: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一、教学过程

(一)第一天数学课

教师出示题目:有两个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 (1)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2)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我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深刻的认识,课前我特意用硬纸板剪了两个长方形,且用红笔勾出边线。当学生读完题后,我向学生分别演示拼的过程,并贴在黑板上。

师: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指哪里?谁来指给大家看看?(争先恐后) 生1指出了四周。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既指出了四周又指出了中间重合的两条边。 这时学生之间出现异意,发出了反对之声。 师:有什么想法,谁谈谈?

生1:老师让指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有4条边,怎么能是6条边。 生2:周长是指图形四周边线的总和,里面两条不算数。学生在争辨、解释后终于达成了共识。

接着第二小题拼成的长方形周长便迎刃而解,没有异意。

本以为到此揭示出“计算周长时不要考虑图形内部的线段”就算完成了本题的任务,于是问了一句:“同学们,这题这样行了吧?”

没成想,这时杨鑫杰同学举起了小手。 师:你想说什么?

杨:我想说,不论什么图形拼起来后的周长总比原来的厘米数少。 我一听这话,马上意识到此题还余味未尽,应该点出与原图周长的大小关系,但杨鑫杰的话中“原来的厘米数”说得让同学们似懂非懂。

于是问:原来的厘米数是什么意思,谁听懂了? 这时有

四、五个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他是说拼成的周长比原来的周长少?(师:原来的周长指什么?)

生2:拼成的周长比原来的总周长要少。(师:总周长什么意思?) 生3:总周长就是原来一共的周长。 生4:也就是原来图形周长的和。

生5:因为拼成的图形有两条边对在里面,不能算现在的周长,所以少了。(有点答非所问,但正是需要理解的)

师:噢,你真聪明,又找到了原因。师: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话,概括起来主要解决了2个问题:一是谁 比谁少,二是为什么少。

师:谁 再明确地说说?

杨鑫杰:不论什么图形拼起来后的周长总比原来周长的和要少。 这时学生说得既准确又易懂,既明确了关系,又明白了原因,我想到此已柳暗花明。于是自信地问:现在可以放过去了吧?没成想王默同学又冷不丁地举起了小手:“老师,不是什么图形拼起来都是这样的!” 这让我又吃了一惊!学生们也翘首以待!

师:那你说说为什么?王:比如说2个圆拼在一起就不是的! 师:那比原来周长的和大吗?王:不是,应该是相等的。于是我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拼在一起,学生一看就开始了争议。 “这里也重叠了一小段呀!还是应该少!” 哎,粗粗的粉笔画出的两个圆,反倒给学生的认识带来了错觉!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不想急于揭出谜底,于是说:“到底是少还是相等,请同学们课后再讨论、思考、请教,明天我们再研究!”

虽然没完成预订的任务,但这节课我很满足!很兴奋!

(二)第二天数学课

师:昨天杨鑫杰发现一个什么规律?怎样说的?(一生说) 师:王默又提出了一个怎样反对的看法?(一生说)

师:课后思考吗?(这时班级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

刘晓宇:我用2个圆环对拼试过,接触的地方不是一小段线,而是一点,所以拼成的图形周长与原来周长的和相等。(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2个不锈钢圆环)

吕国梁:我询问妈妈的,如果用很细的笔画一下,就能看出2个圆接触的地方是一个点,所以也是相等的。

陈晨:我也想,如果2个图形角对角对拼,那周长也与原来周长和相等(说着到黑板上画出图 )

冯月:不应说角对角,而是顶点对顶点。经过几个同学的演示、画图、解释,包括杨鑫杰在内都同意了王默的反对意见。

师:杨鑫杰,那你的说法该怎样说,就不被别人反对呢?

杨:应该说不论什么图形只要沿着边对拼,那新图形周长就比原来周长的和少。同学们满意地点点头,高兴地放了过去!

二、过程反思:

1、效果得益于“跳出” 原打算半节课就该完成的一道练习题,实际却用了一节课半,并且还让学生隔夜思考,第二天才彻底解决。虽然教学进度慢了,教学节奏缓了,但学生的学习效益却是提高了,他们通过一道题既丰富了有关的空间观念,实现了深层次的理解,也养成了深入探究的好品质,这些收益,并非固有的教案环节中所能预设的,得益于教学时跳出了教案的“框框”。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困囫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教师时时关注的应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非教学的编制,只有跳出教案,走进学生,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才能更艺术化地调节教学过程 的轻重缓急。进度慢了可以找时间弥补,而教学时机一但错过却很难再找回!

2、火花来自于“征求” 过去的练习课,常挂嘴边的口头禅是:“这道题就这样,请看下一题”。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赶快转移视线,本来还有话想说的题却被教师武断地pa,从而使学生密切地配合教师的进程。本节课只所以会一波三折,我想首先要得益于我的两次征求,一是“这道题这样行了吧?”二是“现在可以放过去了吧!”第一次征求 ,学生闪烁出一个总结性的结论,第二次征求学生又提出了一个反对的意见。2次征求,学生都碰发出了创新的火花,从而把这道题的学习推向了纵深。试想,如果武断地认为已完成了习题的题面任务,而牵引学生转向下一题,那还会出现这种争辨的氛围,迸出发思辨的效果吗?征求,是尊重,是关注,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人文关怀。教师理当“目中有人”,少点武断,多点征求!

3、引力发自于“空白” 教学的魅力是使学生处在忘我的探究状态,从而经历过程,体验成功。对于学生的反对意见,教学时并未越徂代苞,而是将解谜的过程推给学生,让其课后思考、请教。这其实也正是一个小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学习热情的不断延续。不是吗?有的带来了不锈钢的圆环,用实验来说明;有的请教妈妈,用很细的铅笔画图发现;还有的进一步扩展,提出了“顶点对顶点”情况……这种课后探究的效果,不正是教学的“空白”所散发出的强烈吸引力吗!

4、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经过他们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们所接受。而一切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必须要有好的内容,好的教材,好的老师等条件之外,还必须有重要的一条,即学生愿意学习。因此,教育者应注意到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不应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才会自觉的做到“我要做”、“我要体验”,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做”、“要我体验”。而现代教师的职责之一就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从事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他们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现代科技,接触大自然。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不怕挫折和困难,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真正感受到了孩子们在体验活动中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发挥了更多的才能,学会了细致,学会了创造,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耐性,学会了学习…… 体验是心灵的东西,是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通过制作数学小报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由此可见,只有体验,思维才能产生飞跃;只有体验,获得的思想和知识技能才能刻骨铭心。只有引导学生真正的体验,才能使他们早日丰满羽翼。

金点子

金点子

(金点子)

金点子

金点子

金点子

金点子

金点子

金点子

环保金点子

《金点子.doc》
金点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