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述而教学设计

2020-03-02 10:07: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语 述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到我们教室的不仅有听课的教师,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二、整体感知——读课文

1、试读课文——自由朗读。

2、听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解决读音和节奏。

3、朗读课文——按要求读出文言文味道。

4、讲解论语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5、学生根据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6、小组合作,探讨有效的读书方法。

7、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小组合作中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8、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孔子的什么处事风格?具有什么含意?

9、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选朋友上的什么问题?

10、根据情景描述,用原文填空。

11、总结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1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论语 述而》说课稿

上犁川小学 高燕波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我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中《论语》第6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课文中所选的《论语》,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说教法 1.诵读法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四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只有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之”的用法时,教师的相机诱导,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

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三、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四、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前五则。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一课时而设计。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

化。

一、导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到我们教室的不仅有听课的教师,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二、整体感知——读课文

1、试读课文——自由朗读。

2、听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解决读音和节奏。

3、朗读课文——按要求读出文言文味道。

4、讲解论语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

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5、学生根据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6、小组合作,探讨有效的读书方法。

7、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小组合作中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8、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孔子的什么处事风格?具有什么含意?

9、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选朋友上的什么问题?

10、根据情景描述,用原文填空。

11、总结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1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论语学案

(五)教师强调重点词语,连词成句。

1、时,按时,时时;

习,温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知,了解;

愠,恼恨、怨恨;

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温习;

故,旧的(知识);

3、思,思考;

则,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敏,聪敏;

好(hào),喜爱;

耻,把„„当作耻辱;

5、默,默默地;

识(zhì),记住;

厌,满足;

诲,教导;

(六)背诵并默写

(七)学生整理知识,利用大屏幕检测。 1.读拼音、写汉字。

(1)人不知而不(yùn)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wǎng)_______ (3)思而不学则(dài)__________ (4)松柏之后(diāo) 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读音的括号内画“√”。

(1)《论语》十则

A.lún(

B.lùn(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lè(

B.yuè(

)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yuè(

B.shuō

3.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选择正确解释,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句后括号里。 (1)学而时习之

A.及时

B.时常

C.按一定的时间 (2)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3)学而不思则罔

A.蒙蔽

B.无,没有

C.迷惑而无所得 (4)思而不学则殆

A.呼,差不多

B.危险

C.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按要求默写课文中有关语句。

(1)作者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根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列句子,都有四种翻译,选出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1)学而时习之

A.学习了,但要按时复习。

B.学习了知识,却不按时温习它。

C.学习了知识,并且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D.学习并按时做好练习和预习。 (2)择其善者而从之

A.选择其中的好人,跟从他(学习)。 B.选择其中的善人并跟着他走。

C.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D.选择并学习

(八)归纳整理,复习巩固。

论语述而第七教学设计

《论语》述而读后感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

《论语》述而之五

《论语》述而之十四

论语述而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到述而第七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 述而教学设计.doc》
论语 述而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