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2020-03-01 21:18: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农村小学科普活动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我校2014年4月申报的《农村小学科普活动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课题两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课题组老师的团结协作下,经过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普具有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和科学等功能,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纵观人类历史,一些重大科学思想和技术成就的传播、普及,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经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激活全体劳动者的创新潜能,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得以广泛应用,使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对于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社会稳定,强国富民,增强综合国力,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少年智则中国智”。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儿童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成长时期,充满好奇,有较强求知欲。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适度有效的科普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展示小学生的创造才能,张扬个性,促进小学生科技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对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的方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人的智力结构是多维的和开放的,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来激活与培养;强调教师提供多种智能切入点,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强项智能。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三、概念界定

1.科普: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科普就是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通过多种方法,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传播目的看,科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质;从传播内容看,科普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周期的限制,可以随时把最新科学思想和最新科技成果向学生传播,以适应当代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需要;从传播的形式看,科普形式多样,途径灵活,因需施普,因材施教,有利于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由此,科普是群众性的。同时,通过实验、示范、培训、交流、服务,把科普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可直接为学生健康人生的发展服务。

2.科普教育:广义的科普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人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包括科技普及、科技传播、和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狭义的科普教育就是指学校的系统的科技教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就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科学技术普及的教育活动,它是提高整个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竞争的焦点集中表现在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和加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改进科学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启动国家级的科学教育推进计划。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日本小学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得以有效的衔接和延续,建议“发展教育体系,在提倡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过程中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促使有才能的年轻人从事工程技术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相对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科学教育,在农村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培养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普通劳动者。可以说我们农村小学的科普活动目前并不缺乏理论的支撑,而是缺少适宜农村小学生科普活动的研究。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学校科普活动模式现状而提出的,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五、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主要目标

结合班级自身特点举办学生科普系列活动,以此来促进了本班的科普教育工作,推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地全面开展,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注重与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了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不断推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具体目标

(1)让师生走进了科普事业,了解了中国科技发展。 (2)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3)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科技的各项活动,黑板报、科普园地的建设,亲手制作了小制作,撰写了小论文,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5)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初步形成了科技意识,初步养成了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

(6)崇尚科学,让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学会了科学生活。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现状及需求调查。设计出科普活动现状调查问卷,在全镇小学四到六年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调查和访谈,分析清楚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的措施,在学校试行,推动学校科普活动的蓬勃发展。

2.构建符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构建“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在科普活动中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形成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提高科普活动质量。积极开展小调查、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收集整理出学生作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探索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运行机制。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科普宣传工作力度;二是制定落实相关科普制度、增强农村小学科普工作的推动力;三是整合力量,壮大农村小学科普工作合力;四是积极举办各种科普竞赛活动;五是因地制宜,促进科普活动的经常化。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我校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共6个班级。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4.行动研究法:针对科普活动和科普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科普活动实际问题。

《农村小学科普活动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课题》具体分工: 课题负责人:姚忠勇

职 责:主持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人员:

姜小芹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

胡 洁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黄明强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负责摄像、摄影;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王 琳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谢春树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杨 飞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杨国芳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龚继容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夏 娟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冉小燕 职责: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课题顾问:杨永双 王成中

八、研究成果

1.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

2.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

3.建立班级开展科普活动模式。汇集科普活动案例、科普活动反思与评价、活动论文。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影像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

4.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5.通过研究,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6.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7.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

8.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9.初步构建符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10.初步探索出了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运行机制——“社会、学校、家庭”整合力量形成科普合力;“自主、探究、合作、创新” 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一)学生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1.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增浓

2009年通过多次问卷调查及座谈统计,98%以上学生喜欢科学学科,95%以上的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0%学生喜欢收看CCTV-10中央电视台等科教频道,80%以上学生订阅了《我们爱科学》等科普杂志达;在我校近三年组织的大量校内外的科技活动,学生参与面达到100%。 2.学生的科普知识日趋丰富

在2009年下期组织的学生科学素养测试统计显示:学生基本科学知识了解及掌握程度与2006年下期进行的前测相比,平均分提高约25.2%、“优秀”等级平均提高约50.2%。

3.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通过课题在我校扎实推进,近两年来,以来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87人次。其中,田小钰同学的小制作“竹篮”荣获县级三等奖、肖烈强同学的“ 竹编床” 荣获县级二等奖、王一苹同学的“吸尘器” 荣获县级三等奖、豆类粘贴画李新同学的《猫》荣获县级三等奖、豆类粘贴画田小钰同学的《苹果树》荣获县级三等奖、李新同学的《宇宙空间站》荣获县级二等奖、杨兴旺同学的科幻画《中途休息站》获县级一等奖;刘彦杉同学的《可乐瓶与蜡烛的秘密》荣获县级一等奖,李晨曦的科幻画《金龟子金子提取机》荣获县级一等奖、幸媛媛同学的《未来森林家园》荣获县级二等奖、黄辉书、王君霞同学的《废气转换机》荣获县级二等奖、刘彦杉同学的《太空资源转换站》、荣获县级二等奖,幸媛媛同学的《多功能桌子》荣获县级三等奖、曹芸欣同学的《飞翔的书包》获县级三等奖,

(二)教师科研水平及科学普及能力逐步提高

通过课题在我校扎实推进以来,课题组主研人员在校内开展了2项课题研究,其中1人还是科研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组的成员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题组的教师和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校2014和2015连续两年荣获科技创新教育优秀学校的称号。

李小兰教师撰写的论文《变废为宝》、《本地的土壤》获国家级二等奖,撰写的教学设计《身边的植物》获国家级二等奖,指导的学生田小钰的小制作“竹篮”、肖烈强的“ 竹编床”、王一苹的“吸尘器”、豆类粘贴画李新的《猫》、豆类粘贴画田小钰的《苹果树》荣获县级二三等奖、指导的学生科幻画李新的《宇宙空间站》、杨兴旺的《中途休息站》获县级二等奖;

黄明强教师在全县组织的卓越课堂赛课中小学科学组二等奖,荣获2014年“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撰写的论文《培养科学素养,搞好科学教育》、《如何搞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荣获县级二三等奖、科技小制作“无影灯”荣获县级一等奖。

姚忠勇教师撰写的科教方案《家乡的特产美名扬》获县级二等奖。 王琳教师撰写的论文《借助科学课堂提高综合素质》获县级二等奖,指导学生曹芸欣的科幻画《植物精油提取机》获县级二等奖。 胡洁教师荣获2015年“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撰写的论文《如何在课堂上渗入科谱教育》荣获县级二三等奖,《数学中的科谱知识》发表于《读与算》杂志,教学设计《不翼而飞的水》获国家级三等奖,辅导的学生论文刘彦杉的《可乐瓶与蜡烛的秘密》荣获县级一等奖,指导的学生李晨曦的科幻画《金龟子金子提取机》、幸媛媛的《未来森林家园》、黄辉书、王君霞的《废气转换机》、刘彦杉的《太空资源转换站》、幸媛媛的《多功能桌子》、曹芸欣的《飞翔的书包》获县级一二三等奖,

十、问题与讨论

在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促进小学生科技教育的发展,加强对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的方式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原因在于:

1.时间问题。学生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模式需要漫长的时间,跟语文数学课不一样,短短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科学研究。

2.教师问题。在农村小学开展科普活动模式需要教师注重生成性的问题,这一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又缺乏这方面的方法与策略。

十一、结论与建议

通过我校农村小学科普活动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课题组克服了多种不利条件,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积极加强科普教育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普工作者,开展了一批深受学生居民好评的科普活动,2014年、2015年被武隆县教委评为科技创新教育优秀学校,取得了不俗成绩。

(一)初步构建了符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科普活动模式。

科普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针对小学生主要是引导其参与,让他们从小接触一些科普知识,对科学产生兴趣,对科学感性认识。在科普活动中,重点在“参与”、“普及”,同时注重其广泛性和真实性。所以,农村小学科普工作要整合有效资源,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创造兴趣,陶冶小学生爱科学的情操。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科普工作的实施水平。

农村小学的科普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切实加强科学课程的知识传授和实验教学,要按照新课程要求开齐上好所有科学实验课并分组安排实验。同时注重在语文、数学等相关学科中强化和渗透科普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小学生科技教育水平的提高。 2.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农村小学科普活动要按照“重在普及、遵循规律”的要求,坚持因校制宜,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教育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年科普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普活动。一是利用班级、队会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卫生健康、防震救灾、自然现象等科普活动。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普志愿者社区行动等普及性科技活动;二是每年要围绕市县重大科普活动主题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科技节、科普周或科普日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科学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和一次科普教育讲座;三是在学校建立“手拉手”课外科普兴趣小组,扎实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将所学科普知识渗透于社区、家庭的各方面,吸引和鼓励社员们投入到科普活动中来,营造人人学科普知识、人人懂科普知识、人人用科普技术的浓厚氛围。四是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学校要根据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活动,撰写科技小论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五是组织师生参观“科技展览馆”“科技园”、“科普园”活动,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文明素养。

3.以学校环境为载体,推动科普教育活动

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农村小学现有的场地和物质条件, 选择其成本低,耗费资源少且实效性强的一条普及型的科普教育路径。

(1)让墙壁成为科普宣传员。学校充分利用宣传窗、班级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手抄报以及学校网站等文化阵地,向师生宣传科普知识;学校利用已有的场地和条件,在墙壁上张贴科学家名人画像,学生科普教育作品,建立科普知识长廊等等,这样,为学生创设科普教育的良好文化环境,开辟有利于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教育阵地;学校可以多开展学生创造科普宣传资料的活动,比如围绕“植树节”、“防震减灾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科技手抄报活动开展各类科普宣传画,以此来装扮学校环境,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2)让网络平台成为科普宣传员。

在科普工作中,农村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QQ)实现科普宣传活动。学校要用好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科普方面的知识,及时通过电子显示屏、公示栏等向学生传授科普知识;同时,各班可以建立学生家长QQ群为家长提供一个学习科学平台,也为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孩子学习科学情况的平台,为科学老师与家长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这种科普形式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教育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

(二)初步探索出了农村小学科普活动的运行机制。

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科普宣传工作力度;二是制定落实相关科普制度、增强农村小学科普工作的推动力;三是整合力量,壮大农村小学科普工作合力;四是因地制宜,促进科普活动的经常化。

1.队伍建设

建立领导小组,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课题组负责人、各科技辅导员为组员的科普领导小组;建立学校科普志愿者队伍(包括专家顾问、教师、家长等),全校每年有所递增。组织科普志愿者深入学校、班级、社区开展活动。

2.制度建设

实施科普工作和科普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统一规范、完善科技辅导员科普活动台帐、科普工作管理制度或办法,并完善各类科普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科技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及每年初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和有关规划、方案,年底有总结,科普小组在科普活动中形成的材料应及时整理归档。

3.完善科普设施

实施科普资源共享,制作科普宣传长廊,逐年建立的规模、质量好,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科普宣传长廊,定期更换科普宣传内容,制定科普宣传管理考核办法。

4.科普活动内容

每年全校有一次以上较大规模的集中性科普(艺术节)活动;将科普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放在学校,并将学校科普作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政府领导、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在学校内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教育活动。

5.科普机制

以课题研究为目的,推动学校科普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在科普队伍建设、科普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求实,对科普教育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管理办法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开拓学校科普工作新局面。

(1)科普工作纳入学校《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科普工作做到记录齐全。 (2)建有一支科普宣传队伍,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专项宣传教育和服务活动。

(3)每年开展以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为对象的科普活动开课每年2次以上,

(4)科普宣传窗做到内容经常更新,图书活动室订有科普刊物,有科普资料。 (5)科普活动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每年开展以学生为对象的科普活动10次以上。

(6)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安全。社区内无邪教影响,无封建迷信、无赌博活动,无社会丑恶现象和其他愚昧落后的习俗活动。

如何有效地在农村小学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课题研究虽有了一些粗浅的成果,但希望课题组的研究不要停步,要一如继往地把这些动活动继续深入研究开展下去。相信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有效的教学成果还将被发现和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本课题全方位锻炼了本课题组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的业务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命题没有解决的终点,今后在教学活动中要继续坚持教研结合、以研促教的方针,在小学生科学素养有效提升的问题研究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

[2] 由中国科协牵头、纲要办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出版项目

[3]王丽琴《小学开展探究性科学专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4]樊琪、赵骏《小学生科学素养透视》 《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6期

[5]《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版,张红霞著 [6]《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主编:傅圣瑾

[7]《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01年4月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doc》
研究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