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松阳高腔

2020-03-02 06:10: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与松阳高腔

松阳县实验小学 五(2)班

叶亦琦

指导老师:纪兰青

我的家乡松阳,是一个古老而富饶的小县。我爱这个美丽的地方,爱它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我最爱松阳那独一无二的松阳高腔。

我记得那时在一个夏天的正午,我来到了玉岩。当时阳光正艳,十分刺眼。只听见前方有歌鼓声传来,我不免有些好奇,顺着歌声与鼓声走去。

我来到了一个堂院里。只见许多老奶奶、老大爷目不转睛地盯着同一个方向。顺眼望去,一个简易的舞台上,一些打扮光鲜靓丽的人身穿长袖裙,头戴光彩耀人的珠冠,迈着小碎步,绕着舞台一边唱着一边走着,眼里闪着金光,好似在与所有的观众说话,进行交流。演员们精神抖擞的演着,听着这么精神有劲,却不失文雅,不失剧情的歌声,我深深地陷在了整个戏剧中了,我所有的烦恼好似化作一股灰烟向远处飘去,拂去了我夏日的燥热。

正当我沉醉于戏剧之中时,无意听见一位大爷与大娘的对话:“嗯,这场戏,我听了都快上十遍了,但还是听不够呀!以前我也唱得了几句,现在啊——”说着爷爷叹了一口气,“唱不动喽!”两人开怀大笑。老大娘说:“我想啊,那些年轻人,现在哪还喜欢这种歌,他们呀,都改朝换代喽!”没错,现在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不少人,都带MP

4、MP5啊什么的,总爱听流行音乐,哪还知道世上还有这种戏剧?前人传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渐渐忘怀。

回到家中,我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了松阳高腔。原来它是我们浙江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专家称为“戏曲界的活化石”,这令我吃惊不已。后来,爸爸告诉我,高腔是玉岩镇的白沙岗传来的。高腔又称为“白沙岗土调”,它起始于明代,以松阳地方杂剧为主,吸收昆腔等外来声腔的艺术因素而最终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松阳高腔现在主要流行于以松阳为中心的浙西南农村地区,远及闽、赣、皖等地。

再上网一查,我又了解到松阳高腔的角色早期分生、旦、净、丑、小、贴、外、夫8个行当,清末以来又增加了二旦、作旦、老外、二花、四花等行当。自创建班社起,松阳高腔艺人代代相传,至今已传承23代,其表演带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的特色,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松阳高腔现存剧目四十多个,《夫人戏》、《三状元》、《八仙桥》、《买水记》、《鲤鱼记》、《火珠记》、《酒楼杀家》等是其代表作。

我再次打开视频,随着视频上的角色轻轻地哼着这古老的曲调,再一次去感受高腔的魅力,我又深深地陷了进去,看着舞台上,那一双双会说话的眼睛,那精神有劲,却不失文雅,不失剧情的歌声沉醉了……

我爱上了它,这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我知道,我们要尽自己所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宝贵遗产,让它们成为祖先的足迹源远流长,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

我爱你,松阳高腔……

高腔的造句

松阳茶文化

松阳安监

松阳中学英语教学整改措施

松阳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松阳茶业谋“转型”

松阳优质课听课体会

松阳电大文学社组建方案

松阳大东坝镇校

松阳中学英语教育实习调研报告

《我与松阳高腔.doc》
我与松阳高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