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

2020-03-03 04:51: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

□ 定襄县人民政府县长 贾玉文

编者按山西省定襄县素有“中国锻造之乡”的美誉,其制造的在管道工程中运用的许多锻件产品深受用户好评,近年来远销欧洲、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贾玉文由一个村支部书记通过自己艰苦的奋斗逐步成长为一县之长的传奇经历更是让人敬佩。

本版第一篇文章是定襄县人民政府县长贾玉文以定襄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为例,从加强县、乡、村三级领导,精心组织推进;实施“产业强村、企业富村、科技兴村、组织带村”四大战略,抢抓经济发展;综合协调,形成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3个方面,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进行了深入阐述。第二篇文章是贾玉文的一篇研讨文章,对“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如家酒店和春秋航空为例,分析了其特色服务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了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预测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山西省定襄县作为传统农业县,始终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化农业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抢抓各种政策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力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迈出坚实步伐”的新目标,经过近两年多的实践,全县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定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各乡镇、各试点村、推进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形成系统的领导、有步骤地展开。县委书记邱维邦、县长贾玉文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深入到试点村、推进村进行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积极开展内外交流,先后4次组织了乡村干部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在2007年组织各乡镇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副书记以及15个新农村试点主任对皇城村、东四义和刘庄3个全国知名的小康村进行学习考察的基础上,2008年又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赵志伟亲自带队组织参观了繁峙县5个试点村,晋昌镇、神山乡、崔家庄、城内村等10多个乡村也分别组织本乡镇和村干部到全国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进行考察学习。同时,也组织各个试点村、推进村的干部参观本县的先进村庄。通过组织培训参观学习,开阔了乡村干部的视野,借鉴了经验,形成了共识,明晰了思路,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作用,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还创办了《新农村建设动态》,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县电视台开设了“一周一村”专题节目,报道试点村建设情况;各乡镇分别召开形式多样的动员会,并在主要路段书写标语400余条,悬挂横幅标语99条,编印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5万余份,开展了“百村千人问卷调查”,使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定襄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确立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兴办公益事业、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突出“产业强村、企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组织带村”,坚持以城镇化改造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一手抓示范,一手抓整治,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建设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这一思路,他们确定的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

二、突出重点,发展经济

一是抓产业强村,农村产业突出发展“一村一品”保证每村有一个叫的响的产业,形成

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全县已有42个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15个,如北林木的长山药,马城的香瓜,南庄的核桃、花椒、柿子,北社西的水果,横山的西瓜,邱村的辣椒,东霍的莲藕,崔家庄的锻造等。季庄乡邱村全村400户,1230人,有耕地3600亩,村集体在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引导农民大搞经济作物种植和特色种植,2007年全村种植辣椒2000亩,玉米套种制种南瓜600亩,玉米套种西瓜400亩,玉米套种商品瓜300亩,农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成为全县纯农业村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村。

二是抓企业富村。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2007年全县民营企业总数近2400余户,年产值80亿元,有5个乡镇营业收入超3亿元,8个村营业收入超亿元,4户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民营经济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2680元,占到53%。神山乡崔家庄村650户,1970人,耕地3200亩,他们实施民营经济领航,

一、二产业换位的发展战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村现有企业89家,2007年全村工业总产值实现4亿元,上缴财政税收1200万元,人均贡献税收6000元。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村级经济壮大,人民富裕。他们先后投资198万元,硬化村中路8.5公里,建成村委办公楼、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投资22万元对全村进行了绿化,栽植各种树木224740株。全村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建起了村级卫生服务所,购买了小铲车、三轮车等设备,进行了环境卫生的清运。投资20万元建起了健身器材厂和村幼儿园。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2007年崔家庄引进了千亩枣园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三是抓科技兴村。立足自然优势,依托原有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支撑、中介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措施推动,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施科技兴村,加快了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的形成。

为准确定位定襄“一村一品”优势品种,把握发展对策,加快发展进程,县委、县政府还组织聘请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召开了“定襄县农村经济专家研讨会”,重点就全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资源优势、区域布局、产品前景、市场销路、加工目标进行了研讨,为全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县政府还同山西农大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为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提供了科技保障。各乡镇、各涉农单位也召开以“促进农村发展”、“振兴一村一品基地”为主题的专业会、研讨会64场次,参会人数达1200人次。

四是抓组织带村。为使试点村真正起到典型示范典型引路作用,县委、县政府加大对试点村的支持力度。从资金上、项目上予以支持。涉农口各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的使用,采取集中捆绑、专款专用的办法,重点向试点村倾斜。县林业局两年来为全县24个试点村、推进村争取绿化费72万元,县交通局集中使用村镇道路建设资金为15个试点村解决村中路硬化经费150万元,新农办还给每个试点村筹集规划费3万元,建设费10万元,县水利局争取了135万元资金,解决了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从人才上予以支持,两年来全县选拔的大学生村官,全部派往试点村和推进村任职,即加强了这些村级组织的力量,又能把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传播到最基层,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从组织上予以支持。按县委四套班子领导包村、县级机关定点扶持、规模企业挂钩帮扶的办法进行。从企业上予以支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村企联动、合作双赢”的原则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规模企业与村联姻挂钩。全县有25个企业自愿参与帮扶25个村,启动各类项目40个。

三、齐抓共管,综合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村镇建设、民主改革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方面都有具体标准和硬指标。定襄县委、县政府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涵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

定襄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注意调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部门的积极性。通过部门协作、机关帮扶、村企挂钩、专人蹲点等多种形式,形成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还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细化分解到城建、交通、电力、卫生、教育、文化等31个部门和单位,由各部门根据自身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采取措施,加以推进。

在具体工作中,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农村社会发展;既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又改善生产条件;既抓组织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县已有108个村实现了油路村村通,占全县总数的70%;有68个村4.95万人吃上了安全水,有124个村通了公交车,占全县总数的80%,有30个村新建了教学大楼,136个村建起了农村卫生保健站。全县开通了程控电话用户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3500户,光缆电视用户1万多户。

更新日期:2011年02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富民强县

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山区经济强县

发展农业科技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经济强县旅游名县调研(推荐)

立足资源大县建设经济强县

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县域经济

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实施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doc》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