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2020-03-03 18:04: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和运用批注式阅读,在自主、合作中,品读文章的重点词句。揣摩文章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体会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阅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课中实践,读、思、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共2课时,本设计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学法:运用“批注式阅读”。

上节课我们使用批注符号运用“批注式阅读”学习了《军需处长》,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读书方法学习《军需处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出中心,浏览课文。

1、师生接读,引出中心。 师生接读课文1—2自然段。 将军的思索文中有答案吗?引导学生找出“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并板书这一句。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为什么说“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呢?”浏览课文,寻找答案。

三、直入重点,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字字入目,句句留心。要求运用批注符号或一两个词语作在文旁作批注。

2、汇报交流(学情预设):

(1)学生可能用重点符号标注“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也可能在此处画了问号提出疑问: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还那么镇定、安详呢?这两种批注都可以这样处理:先理解“镇定”“安详”,在文中找出哪里体现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来体会。(其中“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中的“夹”强调这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 从中你看出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学生可能体会到军需处长是个无所畏惧、不怕牺牲、毫不畏惧的人。依据学生的体会指导学生朗读。 (2)理解本段最后一句。“单薄”强调多音字“薄”读音。抓住“贴”字理解。学生可能提出问题:为什么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他的棉衣哪去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克己奉公……把你的理解融入句子读出你的感受。 (3)学生的批注还有可能是积累或背诵。背诵是课后题可以引导学生去掉部分内容,试背。

3、引读中心句。

四、理清线索,升华情境,学习将军情感变化部分。

1、继续用“批注式阅读”借助课后“思考与交流”学习将军情感变化部分。

2、小组交流完成“思考与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先谈一谈你对加点字的理解,再用一个词概括将军内心的情感,最后以朗读的形式表达感受。

(1)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这一句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的意外、惊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意外和惊讶。

(2)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找“严峻”的近义词。体会将军的“愤怒”,指导学生读出生气、发怒的情感。 引出将军的语言“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深入理解将军的情感。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地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通过比喻句体会将军的“激怒万分”“愤怒至极”,引出将军的语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通过“抽动”“抖动”的对比对将军此时的情感进行更深入地理解,感悟将军的情感变化。

(4)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 理解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愧疚、崇敬,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板书:情感线索 侧面描写

5、运用说话训练理解军礼的含义。通过说话训练体会将军的愧疚、崇敬、哀悼、无奈、自责以及要完成任务的决心等多种情感。

五、理解丰碑,体会中心。

联系第7自然段交流:你怎样理解丰碑?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永远闪耀光芒的丰碑。)

六、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引读文章的最后一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36页

6、7题。

2、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板书设计: 军需处长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平安镇中心校

刘志芳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体会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学习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歌曲《再唱为了谁》MTV短片,图片、幻灯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1、多媒体播放《再唱为了谁》视频短片。

2、谁能说一说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在这段MTV中“十年前那场大洪水”和“十年后这场大灾害”分别是指什么事件?

(这首歌创作于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之后,“十年前那场大洪水”是指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十年后这场大灾害”就是指2008年汶川大地震。)

3、导言:在这首歌的歌词里有“天崩地裂你没害怕”,在天塌地陷,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敢于从五千米的高空跳下,第一时间把受灾情况传递出来?是谁没有害怕,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挽救人民的生命?(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立以来就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人民的解放,为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感人的事迹层出不穷,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来自长征路上的军需处长。

二、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军需队长来自于哪一支军队?他的故事又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红军。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发生。

同学们,就是这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漫天的飞雪中艰难的前进着。云中山似乎要吞噬一切生命,战士们在无衣无粮,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步一步艰难的跋涉着。他们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

三、学习过程

1、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面临的险恶环境的?指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1、2自然段。

这句话说出了红军要面临的几种情况?

一种是恶劣的环境,

另一种是残酷的战斗。

这支队伍本身怎样?(装备很差)

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把三个方面串联起来?指生回答。

2、同学们的想象很合理,在这么多的苦难面前,将军是怎样做的呢?这说明了什么?

(早就把坐骑让给了重伤员,说明将军身先士卒,关爱战士。)

3、正当将军苦苦思索的时候却发生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继续读文。指生回答

4、(课件展示军需处长图)谁来结合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军需处长的呢?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看看通过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的、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只想依靠这光秃秃的树干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没有站起来。

5、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配乐读。

6、抓住关键词语,作者从哪些方面入手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从这些文字,你感受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大家注意这样几个关键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请你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样痛苦。军需处长时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丰碑。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中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在心里会说些什么呢?)

7、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圈画有关词语,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朗读课文,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

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将军一次次的情绪变化吧。

8、思考:当将军知道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热烈的变化?

将军的军礼表达了什么?

你觉得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

9、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这样一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课文是怎样歌颂他的高贵品质的呢?

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样比喻合适吗?

读句子: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换个说法。

小结:《军需处长》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因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而被寒冷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设计:

军需处长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

无私

无畏

胜利的队伍

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平安镇中心校

高继红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一、播放视频 情感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军需处长》这篇课文,那巍巍的云中山、那呼啸的狂风、那感人的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冰坨似的云中山,走进这座晶莹似的丰碑,再看看这支冒雪前进无往不胜的队伍吧!

(播放视频:红军过雪山)

1.请同学们想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把感受说出来,让学生体验到红军爬雪山时的艰辛苦难,对红军产生的心灵共鸣,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自主读文 整体感知

正如我们所想,将军也在担心战士们能否接受得住如此严重的考验,就让我们也加入这支队伍和战士们一同去经受这严峻的考验吧!

1.请同学们打开书,边读边感受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可以用我们的笔画下来。

2.小组内谈感受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书和小组合作探究说出感受,初步体验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三、理解重点语句 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

(投影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学生读文,体会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的语句,你知道了什么内容。

3.再次有感情朗读描写老战士的神态的语句。

4.文中如何写出老战士镇定、安详这一神态的?

5.老战士太冷了,请学生读最后一句话,体会“贴”的意思。

6.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穿的如此单薄。

(投影第一自然段)

7.齐读第一自然段

8.同学们,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单薄、破旧的这些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投影军需处长的图片)

9.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军需处长,我们仿佛看见冰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那瘦弱的身形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的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太累了,太冷了,只想依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还没想到这一歇就再没有站起来过,看到这你的心情怎样?

10.同学们,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难过以及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这段话。

小结:好一位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老战士,他就是我们的军需处长呀!

【设计意图:以读带情,学生的朗读,读中品词、析句,体会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借助环境描写和图片感染学生。】

四、将军的情感变化 体会军需处长的精神

(投影第八自然段)

1.指名读。

2.将军为什么会如此愤怒呢?

(投影第十二自然段)

3.専军的感情勑生了哪些变?呢?

4.指名讻

5.通过这段讝传想说些什么?

小结?同学们,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就像巍峨的丑中山一样屹立在我们的心间。

【设计意图:将军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线索,学生抓住将军的神态语言边读边感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五、理解晶莙的丰碑

(投影第十三自然段)

同学们此时云中山的风更狂了,雊更大了。

1.指名读。

2.如何理解晶莹。

3.理解丰碑的含义。

4.齐读,表达对军需处长的敬意。

5.你由眼中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刘胡兰、董存瑞……)那么,处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还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

小结:是啊,他们和我们的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设计意图:通过读-想-说,理解内容感情,课文里有很明显的感情线索,书外的学生心中也同步洋溢着一条满腹呼之欲出的情感线索,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受到了熏陶。】

六、体会胜利

(投影第十四自然段)

1.军需处长成了丰碑,那么战士们有没有受到鼓舞呢?

2.齐读第十四自然段

3.同学们从这个自然段你又知道了哪些内容

4.引读(最后一句话)

同学们,正因为在这样的部队有着像军需处长那样一心为公为人所以( )。

正因为无数这样的队伍组成了我们革命的队伍,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征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 )。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次的朗读,一声传情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让红军的革命精神印在学生脑中,是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七、总结

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动了将军,感动了战士,还感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永远树立在我们的心中吧。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来体验,让学生入情入境,使情绪达到和谐相融,心灵再次受到强烈震撼,真正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感染。】

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平安镇中心校

石晓巍

《军需处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

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军需处长》(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 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四.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一心为公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军需处长教案设计

平安镇中心校

谭丽丽

《军需处长》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军需处长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二)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三)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二)为何称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丰碑”正是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他是因为没有棉衣而被冻死的。可军需处长自己就是负责发棉衣的工作的啊。大家又为何称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学习第一段。

现在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告诉我们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学生大致说出类似“冰天雪地”、“艰难”的词即可。

(板书:冰天雪地)

请同学们轻声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词句,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冰坨”的意思是成堆的冰块,云中山成了大冰坨,意思就是整个云中山被冰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句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呼啸”的意思是发出又高又长的声音,说明狂风不停地刮;还有“纷飞的大雪”,说明天气不仅非常寒冷,而且十分恶劣,使得队伍行军极端困难。)

分析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请大家朗读这一段,重点分析的词要大声读或重读。

学生自由练习读一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时的恶劣环境,理解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分发给战士,关心、爱护战士的心情。为下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打下基础。

(三)学习第二段。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这句话,说明将军关心爱护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可以讨论。

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将军把马让给重伤员是说明将军关心爱护士兵,这种讲解可以渗透军需处长也是关心爱护士兵,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士兵自己才被冻死,这一点对分析为何称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有帮助。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接着连用四个“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种“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出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儿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种“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每天走10小时,每天走100里,每分钟得走80多米的风雪山路,实际上,不止一百里,还要加几十里,我们可以体会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之难。

第四种“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飞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到来。

还可能有的战士不小心滑倒摔伤,还可能有的战士不小心滑倒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是的。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正在将军凝神思索时,发生了一件事。

(四)学习第三段。

前面队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一名同学读3~6自然段后回答。

(有人冻死了,队伍放慢了前进的速度。)

将军看到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马上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因为在冰天雪地里,战士们又累又饿,如果忽然停下来,很容易被冻死。

此处要给学生介绍清楚,否则,学生不明白军长为什么要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可以小组讨论。

(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这“倚靠”、“坐”说明老战士实在没有一点力气再往前走了;坐着的样子是“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说明已经冻僵不短的时间了;但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还拿着旱烟,说明老战士对死亡是早已预料到的。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死亡,他身上“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将军看到这里立刻明白了这名老战士冻死的原因,他的衣服穿得又少又破,并且“紧紧地”“贴”在身上,一定是感到非常寒冷,很显然是被冻死的。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兵穿,这充分体现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学生在分析时,只要抓住几个重点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就行了,不够周到和不够深刻的地方,老师可以及时提醒或指导。

这段中有3层意思:动作、神态、穿着,可让学生看图练习,朗读背诵。

将军看到这里,“脸色”“严峻”,嘴角的肌肉“抽动”,此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同时也是气愤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第8~11自然段,体会军长的感情。

(板书:军需处长)

军长的话声音要大,他的话要重读,体现他发怒的样子和急切的心情;小声说话的人的语句声音要轻、速度稍慢。

当军长知道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时,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通过重读句、重点词体会。

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请同学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当将军知道了这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这句话描写的是将军的神态。说明将军一下子感到很意外,原来这位没有穿上棉衣而被冰雪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原来这位军需处长将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只穿着一身破旧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行军。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说明将军面对这样一位克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冻僵的军需处长,心情很不平静,不愿意离开。

“眼睛湿润了”,说明将军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同时,也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十分伤心。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表明他尽力地压制住内心的悲伤和激动。

“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是对将军动作的描写。“缓缓地”,表明将军内心很沉痛,动作很庄重。“敬了一个军礼”,表明将军对这位军需处长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而“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句话,既写出将军对军需处长那如山般伟岸的精神。)

学生能够理解“愣住了”和“敬军礼”更好,如不能理解,老师应适当地点拨,能让学生体会到将军的感情,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感情代表了活着的广大战士对军需处长的感情,也正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应有的感情。这句话应让学生多读,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先体会军长对军需处长的感情,再读出自己的感情。只有学生自己动了情,这篇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文章的作用才会发挥得好,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边分析一边朗读,在读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背诵。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从样子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光亮透明,坐着的样子的确像一座晶莹的碑。深一层意思是,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板书:晶莹的丰碑)

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同时练习背诵。

(五)练习造句。

湿润的意思是潮湿润泽,课文中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意思是光亮透明,课文中形容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谁来用“湿润”、“晶莹”造句?

(湿润——看到乔安山受了委屈之后,到雷锋墓前默默地坐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晶莹——清晨的野外空气清新,太阳一出来就看到草上的露珠晶莹发亮。)

(六)学习第四段。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和笔墨,重点写了军需处长被风雪冻死在雪地里的情形,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座晶莹的丰碑,永远竖立在战士们的心里,它对这支队伍起到什么作用呢?(出示投影片)

(“那声音”指的是上一句所说的“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这样的脚步声说明战士们既为军需处长的死感到悲痛,又为他的精神所鼓舞。他的精神就是一心为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文章用了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地说明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

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并指导学生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七)分析中心,弄清详略。

长征途中,红军某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同学们都很清楚了,围绕着描写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课文有些地方写得详,有些地方写得略,用以突出这个中心。你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吗?

(第

一、

二、四段是略写,第三段是详写,它既感动人心,又让人体味到故事的内涵。

(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该背诵的地方背诵。

(九)作业。

1.造句。

2.背诵第

7、

12、

13、14自然段。

【板书设计】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军需处长教案

军需处长教案

军需处长说课

六年级下册《军需处长》读后感

长春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新建军需处长教案说课

军需物资采购员工作总结

军需四项基础建设稿件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doc》
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