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20-03-02 14:44: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

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

目录

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3

2、信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4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4

(2)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

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5

(1)多媒体演播模式 ————————————————————5

(2)网络查询模式————————————————————5

4、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5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5

(2)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6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6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

【作者】 刘颖;

【导师】 李会章;

【作者基本信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102班

【摘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背景、整合原则、整合模式等方面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In an 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background,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ed model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is, expound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teaching.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科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

为迫切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

(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

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只是一种假设,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情境重新建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知识只有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经过自我创造建构,才能升华为一种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不再被认为是知识的代表,而被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性等特征获取信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软件建构虚拟教学平台,以探究学习、课题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情境的设计。这种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发挥其教学探究性,并且这种教学情境在技术的层面可操作性更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建构起一座知识传授者到情景设计者转变的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经验体验与外在信息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外在给予的信息越充实、丰富,越能唤起原有知识信息的共鸣点与生长点,知识的意义建构越能顺利地进行。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教师除言语呈现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视频、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更全面地呈现信息。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信息面窄、呈现方式单一的弊端,扩展了信息量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效度。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技术优势,可以建构虚拟的实验场景,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及原理形象化,将一些复杂或者耗时长而不宜课堂演示的实验通过信息技术的协助在课堂上完成演示,实现实验信息呈现方式多元化的转变,体现出生物实验用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的特征,进而达成教学目的。

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课的教学中,“减数分裂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挂图或剪贴图”的形式来讲解其过程,就会缺乏直观性,学生则很难想象这个连续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低下。但是,利用 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再辅之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去分析,疑难处教师只需略加引导启发。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还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而且可以通过多种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多媒体的交互性可以使练习形式多样化和提高时效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达到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促进学生认识策略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时,要注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自始自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演播模式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够处理多样化的信息(包括文 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这一切的。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演播模式还是一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大量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教学的延伸。简单的多媒体系统比较经济,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液晶投影就可以装备一间教室,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小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 运用这种多媒体系统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就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演播植物和动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此知识点,还可让同学自己操作,增加其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二)、网络查询模式

网络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网络具有时空不限性,Internet能够让学习者随时上网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如:在生物的进化一章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探究物种的起源、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例子等,这样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网络查询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增强了学生组织知识的能力,这样,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效率大大增加了。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

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使用投影、幻灯片、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手段的整合,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

(二)、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就要用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的特点,如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作业提交、批改,通过网上答题释疑形式的课后辅导等,让师生间的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可以加强学科间资源共享,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试题下载”等,实现学科间知识流畅交流,没有了办公室和学科的界限,提升了教师个人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将传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和处理生物信息,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剑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

2、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9

4、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5、张有录 《信息化教学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结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doc》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