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2020-03-03 20:28: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育不是为了摧残人

学号:2009127118

姓名:高娜

“教育不是为了摧残人,而是为了培养人!”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12日在“浙江省教育厅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情况通报会”上表示,将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试卷质量评估制度,控制难度从而实现“减负”举措。对命题中出现较大问题、造成不良反响的单位,将收回其命题权。

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顾玮表示,在实际教学中,中考内容成为不少教师开展教学的“风向标”。“一些地市的中考命题过难、过杂,直接导致初中教学任务加压。”有鉴于此,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将成为减负的一招“绝杀”。

记者从浙江省教育厅获悉,为推进减负,浙江省打出了“组合拳”,建立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义务阶段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家校联动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上切实保证了减负。

可见,政府为了给学生“减负”、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做了不小的努力,然而,现在一些家长却在给孩子“增负”。

12月14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报道了北京一群家长带着自己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奔波于十几所课外辅导班,只为考上一所好中学。

看到这些报道,我不禁想到:现在的小孩,或者说学生,还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吗?一到休息时间就去上各种课外辅导班,真的有必要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追求升学率固然是身为师长的美好愿望。可是,为了这样一个愿望,就该扼杀孩子的天性吗?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政府致力为孩子“减负”,家长为什么就不行呢?

追求升学率,是指人们主要是教育者希望把升学率提高到某一指标,并为实现这一指标采取行动,它是不可避免的,也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关键是看在什么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什么手段去追求。

家长及老师们将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注重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这是违背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的。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成为“孤独的学习者”、“被动的应试机”,同时也破坏了教育的协调发展,造成明显的危害:

首先是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使少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偏离正确的追求方向。第一,“高分低能”。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考试进行,学生学习的知识不系统,知识面窄,脱离实际,接受知识靠死记硬背,所

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不能灵活运用,这就造成了已引起人们重视的高分低能现象。值得指出的是,总起来看,考高分的学生并不多。第二,“低分低能”。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了升学,因此,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尖子生身上,大多数非尖子的学生知道自己升学无望后,便没有了学习积极性。尽管他们在校规、班规的约束下和尖子生们一道在听课,在完成作业,但往往心不在焉,成绩很差,能力也无从谈起。通过调查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些好教师(升学率高的教师)所教的班,也大量存在着“低分低能”的学生。总起来看,农村学校中“低分低能”的学生比“高分低能”的学生要多得多。第三,学生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很多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名存实亡。课外活动时间被用来强化智育,课外阅读被视为越轨,课外作业侵占了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因此,无论是“高分低能”的学生或“低分低能”的学生都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这就使得中国广大的青少年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审美能力乃至想象力、创造力等比外国青少年低。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成长起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人,但他们的素质并没有明显提高。第四,学生厌学,真正的人才不能脱颖而出。学习负担重,学校生活枯燥无味,使多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甚至厌学。这就造成了几种情况:一是导致一些学生躲学,到社会上去寻自由,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日子,染上抽烟、酗酒、争强斗狠、赌博、追求性刺激等恶习。二是许多家庭环境好,遗传基因和身体状况好,智商高的学生或吃不了苦,或知道自己的父母有能力,便在学校混日子,这些学生当然的被排排斥在高一级学校门外而没能“成才”。而那些家庭环境不够好、智商也不够高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允许他们混日子,便老老实实的接受老师的监督,刻苦的死记硬背,硬是以高分考入高一级学校,进入了大学。大学本应是青年们最理想的知识王国,真正的人才便是在大学里培养出来的。但是,许多青年考入大学后却没有了以前勤奋学习的精神,因为他们过去实在太累了,太辛苦了。他们觉得在大学里应该得到补偿,于是他们懈怠下来,没有学进多少知识。而有的学生的天赋实在不够好,对高深的知识只得望而却步,这样,他们怎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呢?第五,学生的思想品质、性格、习惯、气质等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这是形成不良社会风气的原因之一。中国目前的各类大学生不少,高中生很多,初中生更普遍,广大的农民也脱了盲。可是中国人的文化素质还是显得不高。以高中生为例,现在高中毕业生到处都是,可他们多数没有“苦读十年”的读书人的气质。许多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有的甚至显得粗野庸俗。他们出了校门,追求的是金钱虚荣,贪图的是安逸享乐,参加的活动主要是打麻将等活动,聚会也以吃喝为主。究其原因,是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所致。

其次是忽视了对基础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基础教育阶段是开发基础人力资源的最佳时期;

其三是妨碍了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社会方面讲,一是二元结构与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屡禁不止的社会根源,二是通过升学追求理想职业出路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的经济根源,三是学历、文凭与待遇、地位挂钩的政策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难以克服的政策根源,四是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科举制度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深入人心的文化根源,五是国民自我发展的意识普遍增强、受教育的期望水平普遍提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难以纠正的心理根源,六是不恰当的社会舆论与社会评价对学校形成的压力是加剧学校升学竞争的直接诱因。

从教育自身来讲,一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二是缺乏合理教育分流的结果,三是封闭课程体系的制约,四是片面教育评估的引诱,五是高考指挥棒的误导;六是过分重视重点学校的制度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摧残人的。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确实出现了像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样摧残人的事实。为了纠正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制约,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从教育制约上讲,首先是教育系统自身要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教育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其次是引导社会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其三是进一步深化教育内部的配套改革。从社会配套改革讲,一是改革不合理的人事制度,二是广开升学路和就业路,三是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以引导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局面有所改善,教育从此不再是一种摧残人的存在了。

社会学案例分析

社会学案例分析

社会学概论案例分析

法社会学典型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题1

社会学案例分析之青少年犯罪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doc》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