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学读书笔记

2020-03-01 20:57: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西夏简史》读后感

《西夏简史》是一部少数民族专史。书中主要记述了古代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西夏国从建立到衰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西夏简史》结构明确,内容简介,文字通俗易懂,对初学西夏史的读者很有帮助,是研究西夏历史的一部必读作品。

自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沙俄柯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因在黑水城盗去大量文物,并公布于众时,西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中国学者也不例外,随之掀起了一股研究西夏史的热潮。《西夏简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纵观全书,作者主要提出了三个核心观点:第一,西夏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不可分割的,由此得出西夏与宋朝的战争就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第二,在党项族族源的问题上,即党项族属于羌族的一支还是鲜卑族的一支,作者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第三,在西夏国前期的社会性质问题上,作者又提出了西夏自李元昊称帝便进入封建社会的看法。但总的来说,本书以介绍西夏历史为主,评论相对较少。

全书结构清晰,逻辑紧密,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写党项族拓跋部的演变和发展,唐、五代时期党项拓跋部的状况,及西夏国建立的前期准备,从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记述了西夏国的建立、巩固、发展、衰亡,第六章和第七章又分别记述了西夏的经济、文化。这些便把西夏历史的大体面貌展现给了大家。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就提出党项是羌族的一支,而拓跋又是

党项八大部落中最强大的,这样便对党项族源问题做了论证。虽然党项源自羌族,但不可否认的是党项族受汉族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唐朝,党项曾多次请附于唐朝,接受唐朝皇帝的统治。安史之乱时,党项族首领拓跋守寂出兵助唐平叛。黄巢起义时,拓跋思恭再次出兵镇压。这些都证明了党项和汉族的关系在逐渐加强。唐朝政府对党项族也基本采取了保护政策,先后两次“赐李姓”。这自然也表明,在唐时,党项和中原王朝是藩属关系。

北宋时期,党项拓跋部在各方面进一步发展,李继迁、李德明为西夏建国做了充分的准备。公元1038年,李元昊终于建国,并颁布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多少年来,对李元昊及其政策的研究一直是西夏学研究的重点,本书也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书中记载,李元昊年轻时“气识英迈,诸蕃QI服”,随被李德明设为太子。待元昊登基后,从他颁布的一系列强国措施,也能看此人气度非凡。元昊颁布的措施主要有:

立文武班:仿照北宋的官制,建立了自己的官僚制度,重用汉人,促进了党项族汉化的过程,官职中分党项人可担任的官职,和汉人可担任的官职,与辽“蕃汉分治”有相似之处,这样不仅保存了已有的先进的生产模式,也体现了党项族想汉族学习的谦虚,进取的精神。

规定官民服饰:以法律形式限制官民的服装式样,确定了封建等级关系,对维护社会稳定有一定作用,用服装来划分文武官员,也体现了西夏稳定有序的官僚制度,但平民只能穿青绿色衣服,难免有些登基歧视的色彩。

用兵河西:当元昊占领甘州和凉州之后,为了进一步消除后顾之忧,向河西一带用兵,占领了瓜、沙、肃诸州,这样不仅扩大西夏王疆域,使西夏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广开土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还保证了后方的安定,使得西夏和宋、辽周旋之际不用顾忌西部的安危。

定兵制:定兵制是西夏仿宋的又一个典型的代表,定兵制扩大了兵源,增强了西夏的军事实力,“正军”和“抄”的分立,体现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特点,但一正军配两抄又显得有些浪费人力资源。

立军名:李元昊为了加强对境内广大党项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增强军事力量,分全国五十万兵马为左右厢,立十二监军司,强化了西夏军队对个地区的统治力。另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使禁等数十名,由党项和汉族人分别担任,在发挥游牧民族强大军事实力的同时,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军事文化,提高了军队的作战力。

造藩书:这是元昊学习中原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显示了他善于学习的精神,元昊不但令野利仁荣仿汉字形体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自己本人还“晓浮图学,通藩汉文字”,西夏文字的创制对保存西夏民族的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翻译了大量汉文书籍,加强了党项、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将西夏文字作为官方文字,也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更定礼乐,一改北宋繁琐的封建制度,简化礼仪,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适应了称帝的政治需要。另外,他还设藩、汉二字院,用法律形式确立西夏文字在夏国文化中的地位,使西夏文字得以传播的重要保证。

元昊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数被后世延续下来,成为西夏国后世各代国主统治的政策依据。政治方面,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官僚机构,对西夏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方面,农业文明史党项族渐渐改变了游牧民族那种逐水草而居的习惯,粮食供给有了更稳定的保障,生产方式上的改变是西夏政权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军事方面,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保全西夏免于遭受辽、宋的灭国之灾,保卫稳固边疆。总之,元昊的一系列措施为建立摆脱宋、辽羁縻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经过元昊的改革,西夏国的实力有了一定得增强,但随即元昊就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宋、辽的战争。尤其是对宋的战争,许多学者对战争的性质褒贬不一,有学者提出这场战争是由元昊主动发起的,由此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然而,在我看来西夏和宋的这场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虽然这场战争表明上是西夏挑起的,但是西夏国相比宋朝来说资源匮乏,有些物资西夏必须通过和宋朝边境贸易才能获取,而宋朝时不时的阻碍边境贸易,这无疑对西夏人们生产生活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元昊发动战争,军事力量正盛,占领了一些土地,给西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有利于西夏国农业的发展,掠夺的一系列财物,也给西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丰沛的资源,对宋朝政府加强西北边防也起到刺激的作用。况且,宋朝应付战争,也大举征兵,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不能将战争的过错全部归咎于元昊。不过,元昊发动的对宋的战争的确太过鲁莽,纵观中国历代王朝建国之初,都要为恢复社会生产力而采取一些修生养息

的政策,元昊在西夏国建立之初,不但没有修生养息,反而好大喜功,大动干戈,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军役、劳役负担,阻碍了社会生产的恢复进程,直接导致后来西夏社会的畸形发展。

到了元昊统治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加深,元昊本人就是死在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中。元昊死后,出现了两次母党专权的局面。元昊子惊祚即位时,就出现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没藏氏依靠兄没藏讹庞维护统治。毅宗谅祚死后,子秉常立,母恭肃宪皇太后梁氏摄政,梁氏又立其弟梁乙埋为国相,两次母党专权有许多相似之处,就相同点来说,第

一、没藏氏和梁氏专权,都是在皇帝年幼时期;第

二、没藏氏和梁氏都依靠外戚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没藏氏依附没藏讹庞,梁氏依附梁乙埋、梁乞甫;第

三、其在专权时的战争都起到转移内部矛盾的作用;第

四、没藏氏和梁氏专权造成了政权不稳,频发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第

一、梁氏统治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而且梁氏是汉族,和没藏氏相比,西夏贵族对其更加不满,梁氏也采取了一些列政策讨好西夏贵族,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党项族的措施,如恢复藩礼等。

二、就战争的发起方来说,没藏氏爆发和辽的战争,是被动防御的,而梁氏则是主动攻击,挑起对宋的战争;第

三、梁氏专权时两位太后,一位是惊诈之妻,秉常之母恭肃章宪皇太后,依靠梁乙埋,另一位是秉常之妻,乾顺之母,昭简文穆太后;第

四、两次后党专政的结束,没藏氏是西夏国内部矛盾恶化,由本族人推翻,梁氏受到辽的干涉,被迫结束专政。无论如何,两次母党专权都破坏了西夏王朝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造成

的恶劣影响应为后人深思。

党项族本是游牧民族,从元昊建国西夏后,就加快了封建化进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更为党项族的生产方式由畜牧业向农业的转变提供了依据。除农业之外,手工业和商业也有飞速的发展,和中原的联系日益紧密。

党项族也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他们在同汉族的交往中悉心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西夏文字的创制就是最突出的成果。除在元昊改革中所涉及的内容外,西夏还在科学教育、天文历法、医药、法律、地理、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接受汉族文化。在此不一一详述。

通过对《西夏简史》的学习,是我对党项族的发展和西夏的国历史有了更深的体会。西夏社会的繁荣对加深各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西夏的贡献将永远为历史铭记。

学写读书笔记

游憩学读书笔记

创业学读书笔记

《叙事学》读书笔记

金融市场学读书笔记

学写读书笔记

学会做读书笔记

《景观设计学》读书笔记

学记——读书笔记

物流学读书笔记

《西夏学读书笔记.doc》
西夏学读书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