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康复

2020-03-04 09:19: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骨质疏松症的康复锻炼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BMD)降低、骨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并伴随骨折易感性增加为特征的骨组织疾病。

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腰椎骨、髋骨、股骨颈BMD测量T值≤-2.5即为骨质疏松。

体力活动可以增加生长发育期的峰值骨量,减缓由老龄化引起的骨量丢失。通过增加肌力训练和平衡减少跌倒危险等方面的作用,来减少疏松性骨折的危险。

一、运动测试注意:

1、严重椎骨骨质疏松走路即可引起疼痛的患者,最好选择功率自行车而不是运动平板。

2、椎骨压缩骨折导致重心前移,会影响在运动平板测试时的平衡。

3、对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不宜进行最大肌力测试。

二、运动处方:

1、有骨质疏松危险的个体:

频率:每周3~5天的承重有氧训练(网球、登楼梯、步行、间歇性慢跑)和每周2~3天的抗阻训练(举重)

强度:从中等(60~80%最大力量,8~12次重复的抗阻训练)增加到大强度(80~90%最大力量,5~6次重复的抗阻训练)

时间:每天30~60分钟结合承重有氧训练和抗阻活动。

2、有骨质疏松的个体:

频率:每周3~5天的承重有氧训练(网球、登楼梯、步行、间歇性慢跑)和每周2~3天的抗阻训练(举重)

强度:一般采用中等强度(40~60%VO2R)的承重有氧训练(登楼梯、步行、其他可耐受的方式)、中等强度(60~80%最大力量,8~12次的抗阻训练)的抗阻训练。

时间:每天30~60分钟结合承重有氧训练和抗阻活动。

三、训练方式:

1、承重的有氧训练:

踏步运动和步行(下肢)

研究证明,骨骼纵向的压力对于减少骨钙的丢失最为重要,因此运动疗法的设计首先要在纵向为骨骼加压力。也就是说,外界压力的传导方向与骨骼的轴线一致。例如,下肢的骨骼一般与地面垂直,因此运动产生的力量传导方向最好也与地面垂直,这样疗效最佳。根据此原理,原地作踏步运动和步行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因为无论是原地踏步还是步行前进,人身体的受力都与地面垂直并沿下肢骨骼传导。由于下肢骨骼受到来自垂直方向力量的刺激,可以缓解骨质疏松症的骨丢失。踏步和行走的时间,以及是否可在负重条件下运动应当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确定,不强求一致。

跳跃运动(扶物体,防摔倒,下肢)

跳跃时人的体重沿脊柱及双下肢向下传导,使骨骼上受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跳跃的时间及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强求一致。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患者,跳跃时可以扶墙,扶家具,扶树木等,防止摔倒。

踮脚运动(脊柱)

踮足运动有利于脊柱和下肢骨骼上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减少骨钙的丢失,尤其对骨质疏松症造成脊柱弯曲(俗称驼背畸形)的老年患者,通过踮足运动,增加了脊椎椎体上骨小梁的密度,加强了腰背部肌肉的力量,起到稳定脊柱,较少椎体变形的作用。 患者站立位(必要时可以扶墙,扶树等,以稳定身体),深吸气后,慢慢将足跟抬起,用足前掌支撑与地面,维持3-5秒钟后放下足跟并呼气,反复进行10-30次。经过上述练习可逐渐增加踮足的频率和维持时间。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双手提起数公斤的重物做踮足运动,每日做1-3次。

登高(上楼梯,脊柱,下肢)

在上述锻炼的基础上,如果患者身体允许,可以逐步过渡到作登高运动。登高运动的目的与上述其他运动的目的相同,都是增加脊柱和双下肢骨骼上的压力或负荷,减少骨钙的丢失。登高运动的方式有登楼梯、登山及利用人造阶梯器械进行运动等方式,患者可以灵活掌握。

上肢屈伸运动(手可握重物)

除了注意脊柱和下肢骨骼的受力外,上肢骨骼的受力状况也很重要。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活动上肢,例如作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也可以手握一些重物进行运动。

2、平衡训练

跨过障碍物

绕过障碍物

走一字形

边走边左右转头

边行走边抛接球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下列运动:1.冲击性强的运动,如跳跃、跑步。这类运动会增加脊柱和下肢末端的压力,使脆弱的骨骼发生骨折。2.需要前后弯腰的运动,如仰卧起坐、划船等。当然,为了消除骨质疏松的状况,要注意补钙。

所有运动避免腰部过度后伸引起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康复进展(讲稿)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运动康复WORD版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课

骨质疏松症演讲稿

骨质疏松症图例

感觉统合(运动与康复)

《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康复.doc》
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康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