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01 17:05: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眼中的中国地质大学

我眼中的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成立于1952年,今年刚刚迎来其60华诞。在我人生中的最美好年华,我非常幸运能与母校一起庆祝期六十华诞。六十一甲子,六十年来,母校栉风沐雨,在一代代地大人的努力下,开创了一段段辉煌的历史,谱写了一曲曲华丽的篇章。六十年一轮回,六十年来母校历经风雨,在曲折中摸索发展得以有今天的成就。

回想2010年我初次进入这个校园,第一感觉就是这不太像一个大学校园,无论是学校的面积还是学校的建筑风格都是异常的低调。 摒弃了华丽的现代建筑风格,也没有仿古风格的大楼,甚至是图书馆都是还在建造中。放眼望去整个校园充满沧桑,但是却不乏朝气与活力。当“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八个大字映入眼帘时,我仿佛知道了这所211国家重点大学其低调的缘由。大学者,成就大学问的地方,并不是仅仅依靠其校园的大和美来诠释大学的含义的,大学的底蕴和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中国地质大学正是一所以成就学问为目的的大学。现在我在中国地质大学度过了三个春秋,慢慢地发现了母校的吸引人的地方,慢慢知道了其历经沧桑的历史。

中国地质大学作为华中地区大学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地学领域的引领者,有着其显著的特点。随着对学校渐渐的了解,也发现了这个学校的不平衡发展,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还有各学科之间也不平衡,当然这都是学校的特色,地学类代表着国内的最高水平,这也是学校的长远目标。 虽然说校内建筑没有什么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但是校内风景还是相当的不错。有着国内唯一的高校隧道,还有东区校园内的化石林,以及相当高水平和国家4A风景区的地大逸夫博物馆,这些都是地大的值以为豪的东西。除此以外,支持一代又一代地大人创造辉煌的地大精神。“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地大校训的精神支持着从地大走出去的地大人始终坚持在地质工作第一线,为祖国默默做着贡献,几乎在任何一个祖国需要的时段,地大人都及时出现。地大人为祖国找了多少资源,打破了很多外国垄断的局面。校训精神并不是一朝半日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有一定的学校历史底蕴积累。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著名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一路风雨,筚路蓝缕,边选址边办学,边办学边重建,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中国地质大学在艰难中发展,在艰苦中昌盛。从学校走出的十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27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有欧阳自远等在不同的科技领域指点江山的“首席科学家”,有国际地科联前主席张宏仁等地学杰出人才,有王勇峰、李致新等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的世界级登山健将,有高崚等多次获得奥运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梁,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总工程师李久林等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甲子积淀,世纪腾飞”,在温总理回母校视察的时候就提出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办学目标是把中国地质大学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这是一个宏伟的蓝图,为中国地质大学在后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地质大学也有实力向这个目标迈进。

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77人,教授39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累计入选教授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5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成为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再次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9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学校收藏各类图书资料共计20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资料200余万册,中文电子图书80万册。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2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法律硕士(J.M)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7个专业工程领域。

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5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或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2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的国外专家、友人每年超过300人次。随着学校2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中匈首个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落户我校,由我校作为支撑大学的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正式挂牌,以及“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运转,我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更加广泛和深入。

通过开展建校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回顾、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弘扬学校在60年办学历程中积淀的大学文化和地大精神;向社会各界全面展示学校60年办学成就;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团结海内外广大校友,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地位和社会的影响力。

正如温总理回母校时的讲话所言,母校虽然无法给我们一个优越的校园环境,但是重要的是母校给了我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精神,给了我们克服苦难的知识,这些都是相当珍贵的。“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倡导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最宝贵的。”

在母校的学习,使我养成了从不迷信权威的习惯,遇事总是要问一个为什么,通过自己,探寻追求真理的脚步。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是母校教给我的。现在,许多老师、同学也是这样的。地球太大、宇宙更大,自然处在变化中,人类和社会存在发展,要不断地探索,这才是科学精神。吃苦可以锻炼人,不仅磨练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能造就一个人的精神。对于任何工作,能担起来就勇敢的担起来,不怕任何困难,甘受任何打击和委屈,把工作做好,不把困难丢给别人。这种精神也是母校给我的。

有幸在中国地质大学完成我的大学时光,借温总理一句话总结“树立远大理想,把今天学习与今后工作结合在一起,练就本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工作。母校培养了我,铭刻在心,牢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自己的工作成绩回报母校。努力做一个永远让母校记得的优秀学生!”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我眼中的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自荐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我眼中的大学演讲稿

我眼中的大学爱情

我眼中的大学日记

我眼中的大学演讲稿

《我眼中的中国地质大学.doc》
我眼中的中国地质大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