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2020-03-02 13:10: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4*《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条流淌的河,清晰简约,主流突出;流畅自然,思绪奔涌;情感细腻,浸润无痕;清爽甘甜,回味悠长。《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在与一位穷苦小男孩的短暂交往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篇简短朴素又情味浓厚的课文,只有真正在如水的课堂中去和她对话,才能体悟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从“快乐”说起) 师:(板书“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师:是的,当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的时候是快乐的,受到表扬的时候是快乐的。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也特别快乐,因为他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汽车,(出示汽车的图片)看,这是一辆怎样的汽车呀? 学生看图说(漂亮、高级、时尚„„)

师:是呀,得到这样的一辆车当然快乐,可是,就在这一天,他明白了,快乐有很多种,给予才是最快乐的。(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并重点指出“给”的读音jí)

指名几位学生说“给予”之意,师总结出“给予”是奉献、帮助、关怀、关爱……。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说“快乐”、谈汽车把学生带入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课题。环节简洁自然,又为深入学习课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师:让我们抛除一切杂念,用心去细细品味,轻声读课文,哪里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思绪万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满心间?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点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情感的提升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了解的就是学生的“第一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体会会更丰富和深入。]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师:同学们都为小男孩感动了,当保罗第一眼见到他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学习

1、

2、3小节,讨论。

从衣着看:家境不富裕。

从动作看:非常喜欢保罗的汽车。 从表情、语言看:可爱、直率。

师: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学习课文4——11小节,找到男孩两次让保罗意外的句子,反复读,想一想,他们两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从保罗观察的角度,了解到男孩的普通,和后面的他带给保罗的意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彰显其人格的高大。]

品读第一次“意外”

出示句子:

“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当看到小男孩惊叹的表情,听到他说的话时,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又究竟希望什么呢?

(1)保罗: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2)小男孩:“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师: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学生朗读练习。

品读第二次“意外”

师: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

请他乘车兜一圈。这时,男孩提出(出示句子)

“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1)保罗: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2)小男孩:让残疾的弟弟坐在车里,亲眼看看好看的圣诞礼物。 师: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标点、体悟语言、合理想象、情感朗读等各种手段,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以对比的形式,感受男孩带给保罗的“意外”,体会“给予”的真谛。]

师: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于下了承诺„„ 出示句子:

“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送你一辆这样的行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师:反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读、悟、交流,再感情朗读。 师: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为了别人的梦想而努力。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可以是弟弟得到礼物的快乐,更应是男孩能为弟弟付出而感到快乐,给予所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由衷的羡慕、难以抑制的兴奋、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都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流露出来。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推敲。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琢磨,再整体通过朗读表现其中的种种含义]

四、感悟升华(以“练笔”表达)

师: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圣诞夜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的男孩、弟弟、保罗会想些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交流)

(反馈)

师: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在这个故事里,谁给予谁什么?

师: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在这个故事里,谁给予谁什么?

男孩给予弟弟 男孩给予保罗 保罗给予男孩 保罗给予弟弟 弟弟给予男孩 学生讨论。

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侯,我真的很感动,她让我想到一句谚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给予”的含义和小男孩的高尚情操有了一定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补写三人夜游的情景,相信“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一定会出现在学生的笔端,这一环节,是情感的升华。讨论不同人之间的给予,是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给予的能力,也要善于感受到别人的给予。“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轻声读读《给,永远比拿快乐》,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给,永远比拿快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10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岛上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就和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第二年春天,儿子栽下的花开了。高尔基看着窗外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高尔基在信中说,儿子,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

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美好回忆啦,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那时侯,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快乐。

2、“给,永远比拿快乐”,读了短文后你对高尔基的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是啊,给,永远比拿快乐,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学生交流)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交流)

4、看图片感悟生活中的关爱。

5、小结: 有位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他把自己的感受凝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给予 一束花 一句话

送去的是温暖 表达的是关爱 伸出你的手

别人握住的就是力量 露出你的笑

别人感受到的就是阳光

4、给予是快乐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相信你的体会会更深。(看课件)

(生齐声诵读《给予》这首诗。)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凸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

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一辆新车

保罗

男孩

吃惊

不是获取而是给予

又错了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给予是快乐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 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 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doc》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