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巧

2020-03-03 05:37: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消费者洞察:赢得顾客心智资源

作者:包.恩和巴…

更新时间:2006-5-20

就消费者洞察的方法而言,很多市场研究公司,以及个别广告公司和咨询公司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研究工具和模型了。其中常用的工具基本分为三大类:实验室法(仪器测试、规定游戏等)、准实验室法(小组座谈会、深度访问等)和非实验室法(投射研究、神秘顾客、无提示监测等)。

对企业营销人员来说,了解这些工具的应用流程并不重要,因为专业机构可以替你做。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些工具赢得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从中找到自我改进或发展的机会。

顺从人性,还是改变人性?

做消费者洞察时,可能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与人性的“较量\"。到底顺从人性?还是改变人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

有人认为,人性是一种非常自我而顽固的意识形态,它就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而有人却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柔软有弹性的,你至少可以去改变它的一部分。

从静态的角度看,顺从似乎是上策,因为这样消费者会更容易的认识你,接受你,甚至会爱护你。比如说,雀巢咖啡在中国打败麦氏咖啡时,其实就是顺从了“人性\"。他们把诉求点瞄准到人们消费饮料的最根本的动机上,也结合当时中国人炫耀自己身份的心理需求,以十分通俗的“味道好极了\"与麦斯威尔形成差异化,从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推崇。

然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其实适当的改变“人性\",也未必不可取。且适当的改变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比如,懒惰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所以人们总是喜欢简单的东西:傻瓜照相机、自动洗碗机等。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环境的变化,也发生很多与“懒惰\"背道而驰的现象。比如,刷牙的次数增加了,理发的频次变多了,换衣服也频繁了,业余时间学习或锻炼身体的人也变多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把“人性\"这个概念要分解一下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

我们以从两个纬度来分解: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一是,难以改变的还是容易改变的?(如图1所示):

这样,我们便得到这四个象限:先天的难以改变的、先天的容易改变的、后天的容易改变的和后天的难以改变的。然后把“人性\"的所有表现形式分解到这四个象限里去,我们会发现,其实“人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包罗万象。同时也发现,“人性\"中的不少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驾驭的。

所以,做消费者洞察时,我们一定要努力找到顺从和改变之间的平衡点:不要盲目去顺从,更不要盲目去改变。顺从中改变,改变中顺从,避免任何极端的行为。比如,虽然你能够改变人们的“懒惰\",但你必须顺从“人性\"中的另外一部分:追求健康、爱美等。

另外,与“人性\"打交道时,现行的法律和道德是底线,不管顺从,还是改变,不要去做违法、违规或丧失道德的事情。这也是消费者洞察的使命所在。

消费者洞察的基本原则

有句话说得好,“找到方向就不怕路远\"。同样如此,我们知道消费者洞察的方向和使命,就不怕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1、紧贴你的细分市场。

在这时间比金钱更宝贵的时代,我们不做徒劳无功的事情。所以,做消费者洞察,一定要紧贴

你的细分市场,洞察活动一定要围绕你的目标顾客来做。

目标顾客到底在哪里?到底如何进一步细分?可以用两种分析工具来解决:一是目标顾客群分类;一是目标顾客角色分类。

1)目标顾客群分类。

一般从一下两个纬度分类:品类消费程度和品牌消费程度。这样就可以把目标顾客分成四大类:核心顾客群、特殊顾客群、潜在顾客群和游离顾客群(如图2所示)。

这样分类的好处在于我们更加快捷而有效的找到我们所要洞察的消费者,也帮助我们确定需要洞察的具体内容。比如,数据显示,我们核心顾客群的比重日益减少,而潜在顾客群比重日益增加。遇到这种问题,你到底如何洞察呢?

首先,要锁定核心顾客群,洞察他们的消费动机和行为。他们为什么放弃我们的品牌?不满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由我们的营销活动所导致的?还是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所导致的?等等。

然后,要锁定潜在顾客群。他们对品类的消费并没有下降,却更多选择了竞争品牌,理由是什么?是竞争对手推出更好的产品?提供更优惠的价格?还是开展更具吸引力的促销活动?从“人性\"的角度我们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回心转意\"?等等。

2)目标顾客角色分类。

目标顾客的角色一般分为:“决策者\"、“购买者\"和“使用者\"。对有些产品的消费,这三个角色是高度统一的,比如吃口香糖,决策者、购买者和使用者可能都是一个人;而对一些产品,这个三个角色却是高度分离的,比如婴儿奶粉,决策者可能是妈妈,购买者可能是爸爸或奶奶,而使用者是婴儿。

我们研究这种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要精确找到对销售起到关键作用的那个角色,然后重点去洞察这个角色的消费动机和行为及其背后的东西。

比如说,在认识篇里所提到的意大利方便面的案例中,目标顾客不使用洋葱包的问题不在于使用者(如孩子),而在于购买者(如妈妈)。因为,使用者并没有对方便面的调料(包括洋葱包)产生任何不满,而购买者从关爱家庭成员的角度,从内疚的角度故意不用这个调料。

如果我们不把这个角色找到,可能很容易误入歧途,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很多没用的调查活动上。

2、研究工具要与问题匹配。

开篇时我们提到消费者洞察的很多工具。但这些工具的应用条件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地方适合用实验室法,而有些地方却适合用非实验室法。如果你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方法去洞察消费者,可能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背道而驰。

举个经典案例。一家食品企业委托广告公司设计了一套新品包装。由于企业内部意见不一,决定做测试。他们采用了小组座谈会的方法,在各地召开了若干场会议。结果大部分目标顾客认为这个包装的创意不如某竞争品牌的创意好。于是,企业要求广告公司重新设计包装。然而,广告公司创意人员对这个结论不服气,他们又做了一次测试。不过,他们采用的是无提示监测法。也就是在一间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子,上面并排摆放若干个竞争品牌产品包装,加上这家企业的新品包装,而且为了避免误导,他们把所有包装的材质和印刷的亮度保持一致。然后桌子对面安放一个秘密摄像头,专门观察他们的眼球活动。被观察者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站在桌子前面看这些包装即可,全程没有任何提示,时间长度为一分钟。这样做下来,却发生了恰恰相反的结果:绝大多数目标顾客的目

光更长时间停留在这个新设计的包装上,而不是某竞争品牌包装。

那么,在此案例中,到底谁的做法更准确呢?当然是广告公司的。因为,小组座谈会可能受到很多变量的干扰,比如品牌知名度的干扰、包装材质的干扰、印刷质量的干扰、意见领袖的干扰、等等。而无提示监测法却有效避免了很多干扰因素,准确反映了目标顾客对这个包装创意的关注程度。

在中国企业,这种“工具与问题不匹配\"的市场研究行为可谓数不胜数,也因此而不少企业坐失良机,与成功擦肩而过。那么,如何做到“匹配性\"呢?

1)辨别问题的性质。

每当我们做消费者洞察时,一定要明确我们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是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还是在购买行为中的种种担忧?或是使用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如果你这样一步一步的把问题的性质摸清楚,其实最合适的研究工具自然会有了。

比如,在上面的包装测试案例当中,企业采取小组座谈会的做法,显然没有把问题的性质搞清楚。因为就包装测试而言,如何深度挖掘消费者对包装的审美观或对包装的具体修改意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包装将和竞争品牌陈列在一起,会不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2)不断审视洞察过程。

有时候,一个看似千真万确的研究工具也会导致很多错误的结论。所以,不管你采用什么工具,一定要合理控制变量,从过程的角度不断审视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

还是用小组座谈会来举例。不少企业召开小组座谈会之前会设计很多问题,但有时候,所问的问题缺乏对消费者心理感受的顾及,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您为什么要用名贵化妆品\"、“您对性感内衣感兴趣吗\"、“您坐飞机最大的担心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都可以问,但你真正问的时候,消费者的答案肯定是和她(他)的真实想法是有差距的,甚至是恰恰相反的。

3、体验与反省。

消费者洞察是一种“不到山顶誓不罢休\"的研究方法,没有从根上去把握消费者最真实的东西前,是不会告终的。但是,就靠固定的研究工具和模型,有时候也难免出现到不了“山顶\"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采用亲自体验或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继续洞察。

1)体验消费。

顾名思义,就是你要成为消费者,去全程体验目标顾客的消费状况。感受他们是怎么了解这个产品的、怎么购买这个产品的、又是怎么使用的、使用过程中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等等。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挖掘一些其它研究工具难以发现的东西。

其实,今天的企业普遍采用这种做法。笔者在伊利做全国市场总监时也经常以这种方法来了解些东西。

对伊利奶粉而言,当时最令我们关注的对手是雀巢。于是,有一次笔者参与了一系列的对雀巢奶粉购买和使用环节的全程体验。

回顾这些体验,感受最深的恰恰不是雀巢的产品质量,也不是它的品牌价值,而是销售终端的导购员推介。当时,我买的是雀巢高钙高铁奶粉。其导购员这样给我介绍:“雀巢高钙高铁奶粉能带给您四大利益:一是钙含量高,三鹿高钙高铁奶粉钙含量是××mg,伊利是××mg,而雀巢是××mg,比它们都高出××mg,真正成为高钙奶粉;二是钙磷比例合理,高钙是好事,但钙和磷的比例一定要科学,雀巢的钙磷比例是国际标准;三是性价比好,雀巢500g一袋,卖××元,而伊利和三鹿都是400g的,却卖到××元,如果按每克的价格来计算,雀巢比它们性价比更好;四是品牌值得信赖,雀巢已经有130年的奶品经验,是名副其实的领导品牌,而且一直秉承品质领先,买雀巢就意味

着买放心,买实在,不管自己饮用还是赠送他人,都是一种高品位的象征。\"

当时,我似乎惊呆了,也从此真正明白这些国际品牌为什么把同样的产品比我们卖得贵,且卖得好。他们的品牌也许并不难挑战,难的是他们的执行力。他们把同样的中国人(一个普通的导购员)都培训得如此专业,而我们呢?显然,这种收获,你不去亲自体验是难以获得的。

那么,体验消费如何分类?哪个环节体验的难度最大?我们用以下矩阵来说明(如图3所示)。

从这个矩阵我们可以看出,顾客的体验可以分四种:认知体验、购买体验、使用体验和价值体验。其中,最容易体验的是认知体验,而最难的则是价值体验。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营销人员一定要有耐心,不断体验,不断积累,才能感受到一个产品给消费者的真正价值。

2)反省思考。

实际上,反省思考就是一种换位思考、一种感悟,是对体验消费的有效补充。因为有些产品,我们难以体验,这个时候只能通过换位思考来捕捉消费者的真实情况。

对一个产品能否畅销,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简单的辨别原则:你把你所开发的产品是否愿意消费?或推荐给你最亲密的人?

这就是一种反省。如果你自己都不敢买,也不愿意推荐给你最亲密的人,你的产品怎么可能打动消费者呢,又怎么可能打败你的对手呢?

反省思考常用的方法有三:

一是,“拥护理论\"与“使用理论\"的分离性研究。

在很多时候,消费者的“拥护理论\"和“使用理论\"是大相径庭的,比如,我们看这样一组问卷以及顾客的回答:

•帕瓦罗蒂和刀郎,谁更伟大?“当然帕瓦罗蒂\";

•谁唱得更专业?“当然帕瓦罗蒂\";

•谁更具有影响力?“当然帕瓦罗蒂\";

•你更崇拜谁?“当然帕瓦罗蒂\";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有没有买过帕瓦罗蒂的CD?“没有\";刀郎的呢?“买了3张\"。

在此调查活动中,我们看到过程和结果相反的情形。怎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拥护的理论\"和“使用的理论\"相背离。对顾客来讲,我可以崇拜帕瓦罗蒂,但我没有听美声歌曲的习惯,所以买CD,当然买刀郎的,而不买帕瓦罗蒂的。

因此,我们洞察消费者,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规避“消费者谎言\",尽可能去挖掘他们的这两种理论的分离性,从而准确把握其可能产生的心里动机和消费行为。

二是,与常理和趋势的对比研究。

凡是不合常理和趋势的结论,一定要加以反省。因为,从一个人的心里动机到行为都不合常理,或与大势所趋相违背,肯定有问题。有可能调查方法出错,有可能顾客没说实话,也有可能存在其它原因。

举个经典案例。20世纪30年代,一位心里学家对美国的各家宾馆做了一次调查,内容是“你们愿意不愿意接待中国的留学生夫妇入住你们的宾馆?\"结果90%以上的宾馆表示“不愿意\"。时隔几天,这位心里学家对这些宾馆进行暗访。结果,这些宾馆不仅愿意接待,而且提供与其他国际友人同样的服务。

商人以赚钱为目的,中国的留学生夫妇又不是不给钱,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待呢?这种不合常理的结论,我们怎么可能轻易相信呢?所以,洞察人员一定要不断反省,不断跟进,直到你所洞察的问题“真相大白\"。

三是,对不同需要的驱动能力研究。

研究“人性\",难免研究人的各种需要,比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

广告界有个研究“诉求越低层次的需要,广告效果越好\"。比如你拍摄一支食品广告,诉求其迷人的口味,可能比它的保健功能更有效。所以,我们在电视上常见到那么多“俗气\"十足的食品广告。

然而,这个结论不一定在所有产品上都适合。因为,人的理性有时候能战胜其感性,于是结论可能发生相反的变化。比如,在经典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口味测试案例中,通过核磁共振造影仪来监测,消费者喝百事可乐时,其腹侧核的活跃程度相当于可口可乐的5倍,但让大家填写“你更喜欢哪个品牌\"时,却大部分人写可口可乐的名字。

所以,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产品上,找准消费者不同需要的驱动能力是关键,因为它直接导致你营销活动的有效与否。

4、慎重对待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性\"的一种后天形成的形意识形态。如果你不去触及它,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你一旦触及到的时候,会发生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所以,我们做消费者洞察,也不能忽略文化因素的研究。

1)区域文化研究。

就是一个区域的大部分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性格特征及生活习惯的综合。比如,法国信奉浪漫、随性,德国提倡精密、严谨,美国主张自由、独立,日本代表节俭、谨慎;上海人精打细算,北京人海纳百川,广东人吃苦耐劳,成都人喜欢热闹,等等。

看似这些特征没有必要研究,对我们的营销改进也没有太大帮助,但实际上深入研究区域文化特征,对区域市场的运作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假如,你是做羊绒衫的,品牌叫“山羊\",手感柔软,品质精良。但你这个品牌出口到英国,可能没人买。因为英国人用山羊比喻“不正经的男子\",你想想,哪位女士还愿意贴身穿你“不正经的男子\"呢?

2)民族文化研究。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特征。你要面对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可能必须对你的营销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更容易贴近这个民族,二来更有效的扩大市场份额。

娃哈哈的非常可乐初次打进内蒙古市场时,据我所知,是第一个在内蒙古蒙语频道做广告的中国品牌。这对广大的蒙古族同胞来讲,是一种更加便捷的信息沟通,更是一种对少数民族的莫大尊重。

其实,在内蒙古,大数蒙古族都听懂汉话,也认识汉字,从表面上看好像任何品牌都不必做蒙语版的广告。但对少数民族而言,你用他们的母语跟他们沟通和用他们的“外语\"跟他们沟通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尤其,对蒙古族而言,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豪情可能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超越。在这种情况下,你用他们的母语沟通,那是何等的亲切啊!我不知道娃哈哈当时出于何种目的,但事实证明,对广大的蒙古族消费者而言,他们的广告是十分有效的。

3)宗教信仰研究。

与区域和民族文化相比,宗教信仰是更加严谨的一种文化要素。在宗教信仰里,有些东西比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神圣不可侵犯。如果你违反他们的“天条\",可能引火烧身,会惹出难以想象的麻烦。在此可能更多的要顺从,不要试图改变。

消费者洞察莫入陷阱

和任何营销方法一样,消费者洞察也只是企业所有营销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很多好处,但它同样有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来解读其结论:既不“迷 信\",也不“不信\",以统计学原理,有选择地接受。

1、消费者要求≠消费者需求。

在消费者洞察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合理的消费者要求。也因此而很多营销者陷入误区。也就是误认为消费者要求就是消费者需求。

对消费者而言,最好的境界是你把产品白白送给我才是最好的。所以,他会提出成千上万的要求,其中有些要求很容易被企业看作是需求。比如,你是卖车的,你的汽车只能卖5万块钱。但消费者说了“你们应该多加些安全气囊,提高车的抗撞击能力,还可以完善发动机的性能,然后在车长和内饰上更加大气一些。\"怎么办?你采纳?还是拒绝?

如果你知道要求与需求的区别,那就简单了,你完全有理由拒绝,并很有礼貌地告诉他们“请您选择沃尔沃\"。

2、市场空白≠市场机会。

比消费者要求更让人痴迷的是市场空白。因为它不仅仅是个别消费者所提的合理化建议,而它确实是不少消费者的共同需求,是一块没人去碰过的“处女地\"。

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为了争夺“先机\",纷纷往这个“火坑\"里跳,结果跳一个死一个。中国乳业里曾经发生的海洋生物牛奶、美容保湿奶粉、清脂降压奶粉等产品都是这种诱惑的恶果。

那么,如何认清市场空白与市场机会的区别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回答清楚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这部分市场空白是否被其它现有品类变相的得到满足?二是,企业有没有能力满足这部分市场空白,能否通过此举动长期赚钱?三是,这部分市场空白我做了,有没有一定数量的竞争对手跟进?

3、市场机会≠市场行为。

假如你找到真正的市场机会,也高兴得不要太早。因为,不一定所有的市场机会都要马上去抓住。

“市场不等人\"是一句致命的神话。因为,市场机会不等于小孩子要抢的馒头,而是一种企业需要用一定的资源和时机去抓的东西。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宁可等待,绝不能轻易妄动。

在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他们进入中国也好,进入其它国家也罢,其实把未来几年的产品都研制好了,但就是无动于衷,等的就是最佳时机。

4、消费者满意≠消费者购买。

很多企业展开消费者洞察活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到消费者不满意的地方。然后费劲力气让他们满意。而且有些企业也以此为荣,大会小会都“吹\":我们的顾客对我们是多么满意的。

其实,消费者的满意不一定产生消费者购买,消费者购买也不一定产生重复购买。比如,我对海尔的产品很满意,但就是不买它的电脑,因为有联想、IBM和惠普;反过来,我对脑白金很不满意,但每次去医院探望病人的时候往往都会买脑白金,因为它的广告虽然让我恶心,但病人不见得恶心。

所以,消费者洞察的真谛在于,拨开一切表面现象,从人性的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从中找到驱动目标消费者尝试或重复购买的那条“金线\"。

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期中考试.

《沟通技巧》心得体会

医务人员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doc》
沟通技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