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

2020-03-01 23:53: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移动

从2008年开始,中国移动便开始关注第三方支付,并尝试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遂于去年6月份正式成立了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目前,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手机支付,可以实现手机上的远程支付;第二类是手机钱包。

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主要是通过由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推出的专业客户端软件来实现的。用户可通过该支付客户端在手机上使用中国移动提供的综合性移动支付服务,如缴话费、收付款、生活缴费、订单支付等,在带给用户随时随地随身的移动支付体验的同时,还可确保用户交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据相关人士透露,中国移动推出手机支付钱包以后,推出了很多应用。去年,该业务已经覆盖了40多个城市,上半年交易额接近了1亿元,月交易额达到了4000万元以上,用户规模也已达到了4000万。

中国电信

成立于去年3月的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中国电信投资组建的全资子公司,业务涵盖移动支付、固网支付及积分支付等领域。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产品主要依托于自有账户和第三方关联账户(包括银行账户及公交卡等准金融账户),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IVR自助语音、IPTV、公话信息亭、自助终端服务机等各类渠道的近程和远程方式的支付服务。

“翼支付”是目前中国电信主推的手机支付业务,它利用RFID近场射频通信技术,实现了手机刷卡、手机乘车等支付功能。从去年5月开始,京城百姓即可通过一张特殊的射频手机UIM卡,将中国电信的3G移动通信功能和市政交通一卡通刷卡功能有机融合在这张手机卡上,只需携带手机就可以轻松实现刷卡乘坐公交、地铁;商家刷卡消费、网点电子钱包充值、手机空中电子钱包充值等服务。

中国联通

早在2010年底,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业务便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城市正式商用,并逐步在全国其他省市推广。2011年4月,中国联通支付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获得营业执照,去年12月,该公司获得了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作为中国联通的全资子公司,联通沃易付公司注册资本2.5亿,业务涵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收单等支付业务。

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业务采用的是握奇公司提供的SIMpa移动支付技术。该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SIM+天线”的“辫子卡”,用户不需要更换手机,但需要在营业厅更换一张SIM卡;另一种是定制手机方案,即天线集成在手机中而不需要外置天线,用户需更换手机。据了解,手机支付账户与通信账户相互独立。也就是说,用户办理手机支付业务之后,将有两个账户,其中手机支付账户中的充值上限为1000元。

三大因素决定移动支付胜负

三大运营商手握庞大用户资源,此次加入移动支付战局,令整个行业发展升温,更让移动支付的两大标准问题凸显出来。

目前,国内移动支付行业标准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移动主推的2.45GHz方案,二是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受到电信、联通的拥护。据悉,中国移动手机支付平台接入了15000余家各类合作商户,覆盖国内所有主流电子商务网站,注册用户超过4540万,月活跃用户达500余万。然而,银联标准的技术成熟度更有优势,支持企业数量也不逊移动标准,业内人士预计还将拉开与移动标准的差距。

对此,王鹏辉认为,从标准的选择来看,电信和联通选择银联标准,未来的前景会比移动的标准要好。但是,移动并没有放弃银联标准,在标准上目前尚无法判断。不过,可以从三个方面考量:

第一,用户基数。移动占有比较绝对的优势,电信和联通的差距不是非常大。第二,签约商家。目前移动和电信的签约商家较多,联通在签约商家这一方面比较落后,这也与移动的用户基数不无关系。第三,支付渠道。目前主要发展线下支付,线上支付渠道并未拓展,三家的情况基本差不多。在线下支付环境中,更多的是小额支付,公共生活的支付渠道比较重要,移动比较典型的有地铁,联通有公共汽车,电信有校园市场,但都没有很明显的优劣之分。

电信联通移动支付前景看好

近年来,3G终端普及速度加快,消费者对移动购物需求日益迫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据研究机构MIC估计, 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有望增至 6.14亿部,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另据来自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将达到2.2亿户,市场收入规模达到52.4亿元。而2013年将则有望突破200亿元,达235.1亿元。

可观的市场前景立马吸引了各方的目光,银联、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均开始摩拳擦掌欲切入市场。但就三大运营商来说,由于背靠不同的标准,三者注定要面对不同的发展局面。

王鹏辉对此表示,对联通和电信的前景比较看好。在签约商家方面,电信与移动的差距越来越小,电信在传统的企业客户方面有较大优势。在支付环境方面,未来联通应该会成为最好的,并且随着联通网络优势的越来越明显,移动转向联通和电信的用户越来越多。手机支付并不能对用户形成黏性,是可以随着用户的转移而转移的。

另外,王鹏辉表示,手机支付毕竟属于金融范畴,银联本身属于金融系统,在很多方面占据了优势。电信和联通选择银联标准,其实是随大流。并且,这种大流会影响今后的发展,就像目前三大运营商的3G制式。所以,暂时还是更看好银联标准。

多标准并存有益产业发展

从以上分析看,王鹏辉更加看好银联标准,但他也鼓励移动支付行业里多标准并存。他认为,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单一的标准无疑有好处,可以减少重复建设投入。但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又会扼制创新。因为单一的标准,往往会形成垄断,垄断的最终结果就是固步自封。因此,鼓励多标准并存对于产业未来有好处。具体到移动支付领域,企业可以采纳官方标准,也可以在标准范围内制定标准,对于移动自定的标准应当鼓励,只要不违背整体发展原则就该提倡。

事实上,多标准并存的现象很可能长期存在。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在2011年底表示,工信部已与央行共同启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工作,国际通行的13.56MHz方案和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方案各有优势,都将纳入行业标准。

最后,由于移动支付行业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银联与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怎样才能够理顺,需要业界不断摸索。当共赢机制真正树立起来的时候,移动支付市场活力才能真正迸发。

数据报告显示,移动广告和移动购物在2011第二季及第三季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移动购物在第3季度规模达到21.9亿元,增速达31.14%,变化较为明显。笔者观察,移动购物等的流行也滋生了移动支付的快速成长。再联系到之前我们看到的一些其他讯息,移动支付已经从原来的小打小闹逐渐开始步入正轨。尤其是移动运营商的推介变得强烈了许多。

从资本市场获悉,恒宝股份公告称,拿到了中国电信手机支付卡订单,公司与中国电信就手机支付业务签订了采购合同,后续将向电信供应13.56M翼机通卡、2.4G翼机通卡、13.56M公交卡、13.56M银行卡共4个品种的产品,合同总金额达到1.06亿元。在我国移动支付产业中,中国银联居于主导地位,三大电信运营商则在现阶段承担了实际推广的角色。今年2月,中国联通宣布对外成立单独的支付公司,联通的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电信的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移动的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相继出笼,三家都将原移动支付业务部门独立出来升级为子公司规格,此外还齐齐递交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虽然未能入围前两批获牌企业名单,也已全部进入公示阶段。

相较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电信在手机支付上的进度要快很多。除了集采业务开展所需硬件外,中国电信还率先与银行合作在国内城市进行试点,将手机支付应用的范围从校园卡、公交卡等小领域扩大到金融流通领域。据悉,中国电信与工商银行合作,在厦门启动手机支付业务试商用,推广在用手机在POS机上进行小额支付的消费模式。

此外,据悉中国银联打算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四个城市举办银联手机业务推介会,完善其手机支付服务商圈,推动在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电影票和彩票购买、小额刷卡等方面的应用。移动和银联的双向互动,推动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不过,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将给整个商业网络和结算系统带来新的机会,13.56MHz与2.4GHz两种标准目前仍将并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预测,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有望同比增长139%,用户总量突破8000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到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未来几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年均增速将超过40%。

目前,近场移动支付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包括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在内的各方都在积极部署。2010年银联“手付通”大规模试点,预计年底前改造POS终端的银联卡商户数量将达10万家。随着三大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申请即将获批,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必然会进入到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将是市场的培育。不过,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及网购培育好的市场参与度,人们对移动支付的认可将不是障碍,尤其对于80、90后一代,对这种应用将会日益普及,这也是智能手机的消费主体,他们的接纳程度决定了移动支付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可期的。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对商家支付网点的铺设,这是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对便利店、餐馆、影院等地的支付引导也会是率先尝试的地方,在这方面,就看银联和移动运营商谁的力度更大一些了。

一、从用户体验谈起

让我们回到最初,客户们(或者说用户们)为什么需要移动支付?传统支付究竟是如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呢?我的看法是,传统支付其实足够好,足够安全,如果它们能够更简易的完成交易过程,能够让用户操心更少,那么,移动支付出现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移动支付相比较传统支付的优势如下:

1、更简易,一种支付方式应对所有购物场景。

时至今日,你是否觉得你是一个分裂的卡族呢?充值卡,会员卡,银行卡,公交卡,现金(当做一种卡来使用),种种的卡占满了你钱包里的最后一块地方,而且根据墨菲定律,你将会发现,你会在最需要某一种卡的时候。。。找不到它,带着不能在这里用的另一种(或是很多种)卡。

2、无需关注,你的钱总在那里(或是不在)

你总是在担心换完衣服钱包忘带吗?你总是把所有的卡都打包带在身上哪怕只是应对一次15分钟的简单行程吗?你会为了忘记带某张卡而不能积分,或是不能享受优惠吗?你遇到过某种卡不能在这家商店支付,而你没带可以支付的卡,所以囧在当场的经历吗?你遇到过丢了钱包,专门请假一天跑遍各个银行办理挂失,然后等待新卡到你手中的情况吗?

可以看出,通用的移动支付会在很大程度上把你从这些问题中解脱出来,你所需要关心的,就是增加你账户里的余额数量。

所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技术的侧重点不在于安全程度,加密等级,加密方式的高低与否,核心需要关注的,是购物体验本身的流畅程度。

二、关心下服务提供商的想法

这个世界是属于用户的,也是属于服务提供商的,当然,归根到底是属于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商喜欢移动支付这个点子吗?

1、电信运营商

他们爱死移动支付了,这个世界上还会有比告诉他们,你所提供的手机可以做任何事,可以让用户24小时携带,24小时使用,并且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收益更美妙的事吗?电信运营商是一个激进的推动者,可惜,他们对金融和互联网行业不熟悉。

2、互联网企业

他们爱死移动支付了,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应用占用的都是人们的碎片时间,有什么能比碎片时间的收益除了广告收入,还有冲动消费更美妙的事情吗?互联网企业是一个激进的推动者,可惜,他们不熟悉金融行业,在传统行业的力量太弱,在通信渠道上受制于电信运营商。

3、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

这看起来是个好点子,但是我们更希望你用我所提供的银行卡。银行(和与它功能相似的金融机构)虽然希望用户可以有更多,更广泛的支付渠道来满足多样化的购买需求(特别是零散需求),但是他们更关注的是扎好自己的篱笆,免得高价值客户(信用卡用户、小额消费贷款用户)被其他企业分流,作为个人金融服务里最大的收入来源(不考虑理财产品),绝不容他人染指。还好,用户的力量在这件事上要明显大于银行的力量,所以,银行是一个稳健的跟随者,眼巴巴盯着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决定只有他们做出点儿模样之后再跟进。

4、传统商业企业

(大中型商业企业)我讨厌这个点子。移动支付会显著削弱用户的购物忠诚度,一方面、冲动型消费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流需求,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机会进行比价,无论是在线上(传统搜索,垂直网商,淘宝类B to C)还是线下(户外广告、分众广告、DM直邮、产品宣传册),精心打造的购物氛围的迷幻效果会被削弱,比起互联网企业,成本将会是个很大的劣势。所以,传统商业企业将会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只有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加入这场盛宴。

(小型商业企业)他们爱死这个主意了,没有POS机的高额初装费,没有1%的强制分成,所有需要的是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和一个支付配件(或者你可以想的更激进一些,一台集成了支付终端功能的手机),在现在,这还是个问题吗?更别提移动支付能够让他们远离假钞的困扰。但是他们太小,数量太多,力量太分散,所以,小型商业企业将会是一个积极的追随者,在投入成本不大的情况下愿意一试。

三、纵观技术的相似性

在我看来,NFC,RF-ID SIM卡,甚或是Bluetooth Low Energy(BLW)之争实在是一场无聊的闹剧,每一种技术都可以实现必要的安全性(当然,RF-ID技术所受到的诟病似乎更多些),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1秒钟之内)建立连接并传输足够多的数据(200kbit/s)以上,换句话说,所有的技术都能够满足需要。

四、移动支付之路如何打造?

笔者认为,新型移动支付需要满足下述条件:

1、一卡多用,允许在一张卡内储存多个机构的数据,用一张卡代替原来的公交、门禁、会员卡、银行卡

2、适宜的安全性需求

首先,介质本身难以复制(SD卡,专用SIM卡,NFC卡,甚至是集成的蓝牙模块显然比非接触IC卡或是银行卡难以复制),其次,应对不同的授权场景有不同等级的验证手段,如低安全性需求的门禁功能(无需身份验证),小额支付,如公交卡(简单身份验证),大额支付,如购买高价值商品(复杂身份验证,动态密码,甚至指纹上传)

3、多途径查询账户内余额,数据同时储存在本地及远端,随时可查对数据不符状况,避免盗用发生。

五、完美的移动支付展望

当然,做到以上要求,只不过是在竞争中取得了入门资格,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完美的移动支付呢?

其实,移动支付也不是一种支付手段,它是一种生活手段。

设想移动支付占据了每一笔交易,我们可以赋予它什么样的功能?

1、移动互联网出口

每一笔交易都产生于用户的手机,电信运营商将可以通过操纵手机操作系统,偏向性的给予某些软件以”软件内购买“的权力,并通过调整支付积分,抽奖,及其他手段,调整用户流量及碎片时间占用情况,最终实现控制整个移动互联网价值。

2、用户行为模式分析数据库

用户的活动半径、购物习惯、重复消费情况、冲动消费理由,一切的一切,重来没有这样完整的展现在服务提供商面前。这个数据库的建立,对于用户来说,可以提供给他们自己完整的消费路径,满足他们”理财“的需求;对于商家来说,从新店开张到新品促销,从广告投放到市场营销,所有关键商业流程,都可以实现量化比较,不再两眼一抹黑。

3、SNS

熟人营销,或者说基于真实用户反馈的体验式营销从来没有这么简单过,从购买到分享,无需经历设备转换,时空转换,平台转换,随时,随地,随心分享。Facebook诱导着用户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如果我们想象再加入分享购物体验呢?

4、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流量

提高MOU应该是电信运营商持之以恒的追求,移动支付所带来的网络比价,查询产品性能,查询评价,制作新评价并分享的过程将会催生一批基于AR和LBS的新型应用,且由于产品展示本身需要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用户将不再被局限在小流量的微博、qq类文字中心应用,将形成移动互联网新的流量高峰。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模式

移动支付总结

移动支付新方式

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电子支付调查报告

移动商务综述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问卷调查

《移动支付.doc》
移动支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