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2020-03-03 07:22: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知识总结】

1、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判断生物在环境中的某种现象,要抓住本质,不能只从现象简单推测。例如:鸟类的换羽与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换毛,表面上看与气候冷热有关,这种现象似乎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是受日照长短影响的,并非是温度影响的。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区别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标准,主要根据被判断的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这不能从表面俗名上区分,要根据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来判断。在种间关系所列举的捕食实例中,均是动物捕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植)动物;而植物捕食动物的例子也是有的,如猪笼草食昆虫便是其中一例,学习时应引起注意。

3、种群

4、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

【例题精解】

1、如图100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形应是(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的是该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体数量的塔形。与课本上的“能量金字塔”不同,能量金字塔是指生态系统中(或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组生物所占流经该系统中总能量的百分数而言的。数量金字塔是表示一条食物链中(或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体的个体数量关系。所以上述食物链中数量金字塔形应是C。

答案:C。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

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个年轻个体占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将有很大发展,因为这样的种群,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如果各年龄组成比例大体相等,老年组个体略小,则属稳定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属缓慢增长型;德国属衰退型。因此本题涉及的人口增长动态是由年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B。

3、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E、土壤的理化特性

[解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区别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2)小题都讲垂直分布,似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的高低,影响其光合作用。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强弱,影响其光合作用。(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减少水分的过多蒸腾,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系。

错选的主要在(1)、(2)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陆上、水中植物垂直分布起主导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搞不清楚。温度与陆上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在水平方向上,如梨北桔南,是由于受高、低温的限制,而且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也是如此,温度的差异就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中绿色植物的分布,自然要受到阳光的限制。光照影响海洋植物的分布十分明显。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米,绿色植物就难以生存了。

答案:(1)B (2)A (3)B (4)C

4、(1)下列哪项属于保护色(

A、西藏野牛的外表形状与岩石非常相似

B、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色彩而改变

C、无毒蛇具毒蛇的鲜艳体色

D、毒蛾幼虫具鲜艳色彩,身上长着毒毛

(2)下列动物中的体色属于警戒色的是(

A、金钱豹 B、梅花鹿 C、银环蛇 D、斑马

(3)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A、昆虫体色似枯叶

B、南美棕王蝶幼虫有毒

C、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D、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解析]考查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以及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理解、区分和应用的能力。

保护色是指动物应用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不难看出,爬行类的避役(俗称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属典型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猎捕食物。警戒色除了动物身上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外,还须有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银环蛇(毒蛇)体背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和白色环带,非常鲜艳,且它是有毒蛇,故为警戒色,而无毒蛇具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就不是警戒色,是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即为拟态。

(1)、(2)、(3)小题的错选,主要是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理解不清,结合具体实例自然就区分不开。保护色是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拟态不但体色花斑与环境相似,而且在形态上也与环境相似,从而起到保护自身、躲避敌害的作用;警戒色与保护色截然不同,警戒色与环境色彩极不相似,警戒色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很容易识别,再加上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此也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简单说,所谓拟态,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色彩;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形状。

答案:(1)B (2)C (3)B

5、图101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A、1 2 3

B、5 3 4

C、3 4 2

D、2 1 5

[解析]第1种鱼对水温要求较高,不可能在北极海域生存故排除A;第2种鱼和第4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范围较小,不可能分布在全球,又排除B、C。

答案:D。

6、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答案的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属于(

(2)羊与兔子之间的关系属于(

(3)瓢虫与蚜虫的关系属于(

(4)大豆根与根瘤菌的关系属于(

(5)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属于(

(6)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此现象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解析]考查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命现象的能力。 只要学生对供选答案中各个概念认识清楚,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不会有什么困难。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从中吸取营养并繁殖后代,两者属寄生关系。羊与兔子都为草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竞争。瓢虫以蚜虫为食,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当属捕食关系。大豆的根上长有许多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根瘤菌从空气中固氮,并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又为细菌提供有机物、无机盐和水分等养分,这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共生关系。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种种内的残食现象属种内斗争。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聚集成群有利于同种生物的取食、御敌、属种内互助。

错选的主要在(1)、(3)、(4)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各个生物因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所致,也有个别的缺乏生物学基础知识,胡乱猜测。在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应注意种内、种间关系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生存发展的作用。种内关系不是互助就是斗争还好理解。种间关系应善于根据其营养特点来加以区分。(1)、(4)小题错答,主要是对寄生、共生区分不清。寄生的营养特点,一般是寄生物离开寄主很难生活,甚至死亡。寄生物吸取寄生的养分,对寄主也必然造成危害,甚至使之死亡。而理解\"共生\"的概念应主要抓住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的这一营养特点。

答案:(1)D (2)E (3)F (4)C (5)B (6)A

7、图102都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请问图(a)、(b)、(c)(d)依次表示(

A、捕食、共生、竞争、寄生

B、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C、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D、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即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应从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入手。图(a)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减而增减,但A的增加导致B的减少,说明A、B两种生物之间,A以B为食物,所以图(a)属于捕食。图(b)中A、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不可分开,所以属于共生。图(c)中A、B两种生物争夺食物、空间,结果B种生物数目大大减少,以致死亡,只有A种生物数目增多,得以繁殖,所以属于竞争。图(d)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着B的减少而减少;相反,B减少,A仍增加,所以属于寄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选A。

答案:A。

8、图114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

-6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

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

有__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意指_________和CO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和

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___越

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解析]首先要分析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箭头所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图中A显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开始,所以它一定是生产者,D是后将物质分解又返回大自然中,它应该是分解者,而B、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我们知道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方向,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大部分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遗体和排泄物等流入分解者中去;只有一步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的能量的三个去路之和=97+306+63。由A到B的传递效率=传递到B的总能量(63)÷A中的总能量(466)×%,以此类推。

该题能全面答对者很少,原因一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对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时的三个去向不清楚;二是识图、分析图的能力较差,没有看到图中已经标出△表示的是有毒物的含量,常把图框中的数值也当能量计算,所以造成(2)小题和(3)小题的错误。D是分解者一般都能答对,但两种分解方式,有的只答对有氧呼吸,没考虑到分解者的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在分解有机物时,有有氧呼吸,还有无氧呼吸。(6)小题的第二个空有的答成\"高度\"浓缩,是缺乏识图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有毒物质在各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是在浓缩,但经过的渠道应该是食物链。

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递减单向不循环

(4)H2O(或水、无机盐)分解者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 保证物质的再利用

(5)能量流动

(6)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 食物链 营养级

9、图115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____关系。

(2)A、B两种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正确理解曲线。①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

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②依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多),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大草履虫;③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划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逐渐被淘

汰。

生物复习教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高二生物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生物复习

生物复习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doc》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