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2020-03-02 19:42: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黑龙江省这次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我在学习期间,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中,以奖惩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评价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如何对教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评价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在学习《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只要掌握了以下内容:

(一)评价目的:重学校行政管理,轻教师专业发展

(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教师处于被动地位

(三)评价内容:重教师教学效果,片面强调学生考试成绩

(四)评价方法:重量化评价方法,轻质性评价方法

二、新课程下教师评价新趋向——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评价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评价方式:重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师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融合

(三)评价主体:以教师自评为主,多元互动,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四)评价结果的公布:具有个人隐私性,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新趋势

(一)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新趋势

1.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2.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关系

3.将评价标准和个体化评价相结合

4.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四、基础教育教师评价的新策略

(一)评价目的:旨在激励而非奖惩

(二)评价标准:多元化与差异性的整合

(三)评价主体: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四)对评价者进行培训:提高评价者的评价技能

(五)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正确处理评价结果

通过学习对教育正确评价的重要性,国家只有对现行的教育做出正确的评价,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教师只有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国内外对教育的评价的先进经验,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不要以单一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要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发动学生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在学习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专题中,我主要掌握了一下内容:

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二)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四)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五)心理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六)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也不一样,特别是中学生,是青春期发育阶段,心理变化和个性差异都很大,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就必须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通过学习《专题三 关注教师文化——基础教育教师文化建设新导向》我主要掌握了以下内容:

基础教育教师文化的特征

教师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或重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主体作用,他们既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须对教师文化的现状和重塑进行思考。教师文化对教师个体具有内在的约束力,也对学校发展构成影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对学校文化的变革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能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学校要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并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才能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因此说,教师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基础教育教师文化主要指的是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层次的学校教师这一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具体包括学校理念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一整套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基础教育教师文化有它的具体特征,这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理解。

1.独特性。2.科际性。3.归属性。

基础教育教师文化建设新趋势

(一)形态和样式

1.合作型教师文化2.创生型教师文化3.学习型教师文化4.文化样式多元共生

(二)内容的基本要素

1.生成的课程意识2.互动的教学方式3.开放的文化心态

基础教育教师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师徒教师教育模式

(二)“流动的马赛克”模式

(三)教师发展学校

(四)寻求水平组织关系

(五)建立开放型教研组织制度

(六)完善持续的动力机制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面对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应该巨涌是创生型的文化,创生型文化就是教师共同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性参与和反思性实践,积累、创建的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意识、价值理念、知识结构、情绪反应、行为规范等的综

合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课程“理解范式”为生成背景,并具有如下特征:①开放性,创生型文化不拒斥权威,但更多地关注教师个体的体验与反应,因而每个教师都是文化创建主体;②建构性,教师不是通过“传递——接受”模式内化文化,而是在专业实践中建构并体认它;③创新性,该文化不拘泥于惯性势力和传统,主张大胆求新;④情境性,创生型文化寻求情境化的课程与教学意义,尊重教师实践的本土性、地方性。

还应具有学习型教师文化,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学习型教师文化强调教师的全员学习、全体学习,以及团体学习。进而,教师学习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主要形式,并将合作、研究及创新整合于学习过程,在合作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在合作、研究与创新中向自我学习,向同行、专家及书本学习。

这是一种动态、开放而富有建设性的研究型文化。教师文化建设在培养目标上顺应国际教师发展的趋向,倡导教师形象由“技术熟练者”走向“反思性专家”,这就要求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开展日常教学,不仅要研究课程和学生,也要研究自己,并将研究的认识向同行真诚地开放,彼此分享来自经验与观念世界的教育体验,通过教师合作持续性地生长出教育研究的课题,一方面相互学习如何研究,另一方面也在研究中学习,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它还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型文化。未来的教师培养是以实践为导向的,通过加强职前阶段的教育见习、实习,以及在职阶段的校本研修与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综合、灵活地应用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能力。教师的专业实践性知识将更加拓展、丰富,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等领域也将作为教师相互学习的重要内容。这种教育实践构成了教师不断创新的坚实平台,在实践中相互启发,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技能创新。

还要具有文化样式多元共生,文化多元有其存在的现实必然和逻辑合理性,在人与自然、与他人和自身不断调适的文化变革中,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成为一种必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物质文化的变异导致行为方式的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精神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变异,这种变异不是从一种思想价值观念转化为另一种观念,而是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中衍生出多元价值观念。在教师文化变革中,合作文化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合理性,必将成为主流教师文化,如此便形成以合作文化为“强文化”并伴以其他文化的多元共生结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各形式文化的合理性和优势,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要利用好教育网络这个平台,做好知识整合,特别是我所教的学科是初中物理,对在网络上了解科技发展前沿,军事动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很重要,利用网上交流,网上视频资源都是教师的很好的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学习专题五《关注教育公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新发展》我主要掌握了以下内容: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演进

(一)从社会问题上升为政策问题

(二)“两为主”政策提升为法律规范

(三)从法定权利向现实权利转变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生活的新情况与新对策

(一)学校内部显性排斥减弱

(二)家庭支持障碍突显

1.居住环境依旧恶劣2.情感体验倾向负面

(1)与父母缺乏沟通,轻视怨恨父母(2)爱慕虚荣,不能正视差距

(3)心理失衡,为赚钱抛弃尊严(4)学业前景迷惘

(三)增权:从家庭支持到支持家庭

1.薄弱学校关爱不薄弱2.家访重返学生生活3.杜绝“乱收费”,减轻家庭负担

(四)社区和媒体应成为学校的有力支撑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我国已在法律上农民工子女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如2008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这是继2007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后的重大举措,是国务院履行《义务教育法》第六十一条的授权,“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的具体反应,是我国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的重要措施。《通知》中重点强调“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这是首次把农民工子女称为“随迁子女”,要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通知》特别强调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现有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政府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校长和教师配备工作的支持力度,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中央财政将对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较好的省份给予适当奖励”。随迁儿童以受教育权为核心的发展权进一步由“法定权利”向“现实权利”迈进。

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城市孩子多半有参加了某方面的特长班,而随迁子女多半没有特长,在活动中只能是观众,随迁女童多半会以欣赏或沉默的方式配合,而调皮的男童有时会以暴力来显示自己另类的特长,而这些正是从在外弱势、在家强势的父亲身上学到的,这些行为当然不能被学校和班级接受,从而受到排斥。

农民工子女,常常埋怨自己为什么出生在农民家庭,埋怨父母没有文化,没有“本事”,甚至发问“为什么要生下我?”农民工因为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窘迫,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交流,特别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班级排名,对孩子的学业吃力,往往认为是孩子自身不努力的结果,态度粗暴简单。他们认为省吃俭用满足孩子的用钱的要求,给孩子带到城市里送进公办学校一切就会好起来,但是事与愿违,孩子对家长的努力体认的不够,父母的单方面给予,进一步助长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轻视怨恨父母。

我们作为教师,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中,老师却要做更多协助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常常是默默无闻的。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培养出一批好的学生;一个好的校长能够支撑一所好的学校。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条件和机遇,当前随迁子女主要集中在薄弱学校,而在薄弱学校工作者一批敬业的教师。没有帮手,教师就是学生学业的唯一渠道和希望。

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老师们要等家长们很晚回家后到学生家里去家访,还要特别注意谈话的方式和方法,在这里老师们都是心理专家了。在取得家长的信任后,渐渐的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成员会多起来,多和家长联系,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歧视、不苛刻,积极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培养学生要有一个自信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让孩子懂得即使物质上是贫乏的,精神上也依旧富足。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体会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体会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体会.doc》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