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

2020-03-03 14:05: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指出,我们必须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认为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因此,在青年大学生中加强环境素养教育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年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研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环境素养现状分析

根据上述环境素养理论,我们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对大学生环境素养现状的调研和访谈,我们发现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进步较为明显,大学生环境意识也大为增强,但目前大学生环境素养的总体水平与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不少大学生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环境情感:对于“现代大学生是否应该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问题,98%的学生认为应该。大部分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具有朴素的情感,都向往优美的自然环境,担忧环境的恶化趋势。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男生和女生有所差异。其中来自城市的学生对环境恶化感受没有农村学生强烈。女生比男生对环境变化

更敏感,保护环境的愿望更强烈。

2、环境认知:关注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成为大学生的共识,但还有不少学生坚持传统的发展观,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客观的。相比东部学生而言,来自西部一些欠发达、环境破坏不明显的学生,更倾向于着重发展经济。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全球变暖,水环境污染、酸雨等。但基本上处于比较表层,不少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说清楚的,均低于60%。导致面对环境问题,和当前生活、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效理解。对“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概念有所接触,但理解不深。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认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实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变关注不够。

3、环境技能:非环境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但大多数不会应用于实际。如不少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环境科学术语,比如说“几级空气质量”、“几类水质”等,对室内空气净化、垃圾分类知识等等有一定了解。但对环保法律法规、个人如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以及企业如何履行环保义务等方面却知之甚少。

4、环境道德:大多数学生在道德认知上赞同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维护自然环境应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但部分大学生缺少社会公德意识,养成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诸如经常随地吐痰、乱扔废旧电池、浪费能源和水资源等影响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自身养成较好的环保习惯,但不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5、环境行为: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行为习惯,总体情况不是很好。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度消费,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过度消费已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种主导的生活方式,青年大学生甚至成为了过度消费的主力军。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因追求时尚而过早过快地废弃一些尚能使用的物品;因追求便利而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等。

(二)高校环境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环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环境科学知识与环境卫生知识、环境问题调查及公民行动培训知识等环境知识的学习是第一层次的目标,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教师传授中获得。当前我国环境素养教育逐步得到了加强,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教育,逐步尝试开展指向上述四个层次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环境素养教育。如开设环境类公共选修课,成立高校环保社团,参与环保活动等等。但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环境素养教育整体氛围不够

具备较高的环境素养应当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一个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浓郁的环保氛围,并没有把环保体现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每个环节中,这样就很难对大学生环境素养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没有形成环境素养教育体系

现行的高等教育教学安排中,第一课堂主要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组成,非环保专业学生很难全面系统地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目前的环境素养教育和其他专业的教育基本上是脱离的,并没有紧密的结合起来。

3、缺乏有效的载体。

这里的载体主要针对第二课堂,目前环境教育的载体比较单一,很多学校只是由环保社团组织一些活动。应当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有条件的可以依托环境类专业开展各种培训、实践活动、比赛等等。

4、缺乏持续开展的各种保障

要有效开展环境素养教育,需要各种保障,大致包括资金、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等,目前还是相对不足。

二、加强大学生环境素养培育的对策思考

(一)国家要重视加强大学生环境素养教育

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

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高等教育要适应这种历史性转变,与时俱进,要加强大学生环境素养的培育,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从重视经济建设能力轻环境保护能力的培养转变为二者并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加强环保教育、提升学生环境素养作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制定环境素养教育相关规划,出台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并给予必要的保障。环境保护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面向大学生的环保宣传教育,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

(二)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环境素养教育的体系

1、成立高校党政负责的领导小组

成立由高校分管副书记和副校长为组长,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人事处、教务处、计财处、团委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要求各院级单位也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全体动员起来,从组织上保障环境素养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财政要划出专门经费用于环境教育教学设施、科普书籍、音像资料购买、课程建设、校园绿化建设、师资培训和支持校园学生活动。

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把环境素养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高校教师自身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给教师、学生辅导员、专兼职团干部等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到上级部门参加培训或兄弟院校、地方开展讲座报告等。

3、面向和谐社会构建环境教育教学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要求高校构建新的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学体系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环境专业教育,第二是环境公共课教育,第三是环境与专业相结合的教育。第一层次是核心,第二层次是基础,第三层次是关键。第一,为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都应当成立环境类

专业,培养专门的环境保护人才,这也是面向全校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二,要面向所有非环保专业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根据校情开设诸如“环境学”、“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人与自然”等环境类课程。可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精心设计和安排环境教育类课程,有的是全体学生普遍都要学习的,有的是文科类学生需要学习的,有的是理工科类学生需要学习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第三,我们要认识到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从这一学科形成来看,是建立在所有学科的基础上,反过来,环境科学应当对所有学科有辐射和渗透作用。比如可以在经济系,通过加强环境经济学的教学,强化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使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能够多考虑环境生态因素。这方面可以类比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通过与专业的结合,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环境素养的途径。

4、把环境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的重要参数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时期,也是其环境思想的形成、环境行为的养成时期。培育好大学生的环境素养,高校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环境素养培育纳入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把环境素养培育写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纲要,把环境素养培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在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的时候,要突出环境素养教育的地位,强调其重要性,把环境素养的具备作为学生考核的必选项目之一,让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体教师和广大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重视。

5、营造舆论氛围,扩大宣传力度

加强环境教育在高校校园的舆论氛围,在宣传主渠道如校报、网站、电视广播、橱窗、板报等开展环境科普教育,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注重环境、处处爱护环境”的良好气氛。重视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作用,开展全方位、多视角、有深度的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使环境素养在大学生中扎根发芽。

6、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走阵地化、常规化、制度化道路

大力支持团委、学生会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成立和发展,有效引导大学生在环境教育活动方面主体性的发挥。与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走阵地化、常规化、制度化道路,开展创建绿色校园、绿色学院、绿色寝室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节水节电、种草植树等环保活动,如举办绿色论坛、环境警示展览、环保征文、环保flash设计、环保知识竞赛、收看环境教育片等活动。

(三)大学生要加强环境素养的自我教育

在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环境素养应当成为大学生成才目标的内在组成部分。每个大学生除了要学会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外,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1、加强学习环境科学知识

大学生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学习环境科学知识,除了一般的环境科学常识,第一个重点是尝试自身的专业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习,结合自身专业学习主动接受环境科学的渗透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从而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推动环境科学的发展。第二个重点是学习环保法律法规,这是明了公民、法人环境权利和义务的前提,是公民、法人环境行为的准绳。

1、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积极参与各类环保公益活动,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提升自身的环境素养,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和谐社会的意义。

2、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环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个大学生要持之以恒,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培养自己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观,并且主动地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总结报告

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文明状况调查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课外打工状况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doc》
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