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论坛论文

2020-03-02 17:41: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明明德 立“庸”人

周保伍 07级测绘一班

简介: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今天的大学生,我们面对很多困惑,我们的心似乎已经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在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好像是一只迷途的羔羊,属于我们的一切却都不受我们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我们开始在迷茫中挥霍自己的青春。许多大学生发出感慨:我们痛苦,但我们无奈!然而面对这一切我却想说:我们需要摆脱被迷茫束缚的状态,我们要用德的力量铸就自己的丰碑。

关键词:明德,精神,力量,立人

一、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被放到了首位。然而在今天,在今天的大学里“德”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明德”自然也就无法谈起,“明明德”更像是天方夜谭。社会节奏加快,人心变得浮躁。大学——曾经的一方净土,也没能抵挡住这喧嚣之风:当代的大学生开始变得盲目,开始选择在迷茫中肆意地挥霍自己的青春,我们以无奈为借口,我们在困惑面前选择逃避,我们开始变得懒惰,我们开始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就这样一批批承载着国家希望的大学生在麻木中度过了大学生活,走向了一个令我们更为迷茫的社会。想到此,不免觉得一阵脊背发凉,长此以往,社会的稳定发展何在?祖国的长盛不衰何来?这一切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深思。在我看来,大学生迷失自我、迷失价值的根本在于迷失了理念,迷失了“大学”的理念。张居正在解读《大学》时如是说:明德,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体。但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冲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此我认为,大学生想要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想要让自己这面镜子重新焕发光明,必然需要从理念寻起,因为理念主导行动,而理念的形成之根本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德”。(引出论点)

从根本谈起,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德”? “德”是汉语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集韵》:“德,行之得也” 就其释义而言,德即行为体“心行之所登达”。 “心行之所登达”与某一“参照物”相等,当就可以说具有某德。比如他的心行登达于暴虐则有“暴德”,登达于昏乱则有“昏德”,登达于凶残则有“凶德”,登达于明道境地则有“明德”,登达于良善则有“善德”、“嘉德”,所登达的程度非常有限则称“凉德”、“薄德”等(上述用语见于《左传》)。在此我们可以理解到什么是“德”,也可以感受到“德”之于“行”的指导意义:明什么样的德,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和对应的收获。(探究什么是德)

“德”作为一种理念和精神力量指引着我们行动的方向,明了“明德”,我们就拥有了正确理念,我们就不会感到迷茫,我们就会为了自己的理念而去奋斗,就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理念,就会坚定不移的奔向我们既定的终点。如果能做到这些,试问哪个大学生还会去逃避,还会去肆无忌惮的挥霍宝贵的青春?在和很多大学生交流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理念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上大学的意义,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大学里要学习什么,似乎我们毫无选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就是放纵,就是得快乐时且快乐。我们不去想未来会怎么样,未来该怎么办,我们信奉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但今天我想说:如果没有长久的规划,没有理念的指引,没有德作为自己行动的根基,那么车到山前也只有死路一条,船到桥头也不可能自然直。且看我们中华民族的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并以此来明确“德”之于我们人生意义的重要性。(小议德的意义)

谈到德,必言孔子,孔子的一生都在阐释“德”,在追求“德”,在宣扬“德”,他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理念,他在混乱的社会中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信念,他认为德治可以拯救人民,可以拯救国家。他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获得外界事物成功的始点,不能以德治国是一切*的根本。他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要统治者做出表率,自觉地遵守礼制,人民也就好治理了。一如明末思想家朱舜水言:“常怀一点爱民之心,时时刻刻皆此念充满于中,自然事事为百姓算计;有一民不被其泽,便如已溺已饥,安得无不忍人之政?”在孔子宣扬自己理念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打击,但他的“善德”,他的“政德”让他拥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从而铸就了他无坚不摧的勇气,正是这一切支撑着他勇敢的走了下去,直到面对死亡的那一瞬间他还在用自己的行动阐释自己的理念。孔子去了,但是他的德行流传了下来,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流传千古,并深深的植入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细胞。无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孔子作为“德”的标准激励着后人,正是他的“德”铸就了他流芳百世的盛名。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成大事,创大业,德行是最可靠的本钱。高人一筹的处世手腕,精明的办事方法,精湛的专业技能,固然可以使你出人头地;但是要想成大事,创大业,还要靠杰出的素质能力,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丰富的人格魅力。一个人的德,指引着他的行动,他的德行又关系到他的名声和信誉。这才是一个人成就一生的最可靠的本钱。一句话: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有其突出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他的个性,而他的个性又表现在他做人的方式,做事的风格上。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他的个人魅力,表现着他个人的风格,反映着他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德作为根基,就没有明确的理念,没有明确的理念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自然也就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动力。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而德就是这一切的根本起源。所以没德就成不了大事,创不了大业。(详细描述加例证德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里的德有三点——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担负起历史责任,有社会良心,能身体力行的去实践自己的价值并与社会同进步,共发展的人才。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构建出这样的德之构架,那么我相信每个大学生都会去实践自己的大学理念,人生理念,从而在未来担负起赋予大学生的神圣的责任。有了理念就有了目标,自然也就有事可做,从而那些所谓的空虚,孤单,寂寞等种种挂在大学生口中冠冕堂皇的堕落的借口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如此以来,大学生的生活中自然会充满着学习氛围,

大学也自然在此环境中回归到一方净土的神圣领域。在此不难看出德之于大学生与大学的实际意义之所在。(回归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德)

谈到此,我想自然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能够“明明德”。《大学》中谈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之在格物。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条目。孔子说:身不易修,而身乃心之主宰,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里端正,无一些偏邪,然后身之所行,能当于理。所以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不易正,而意乃心之发动,若要心正,又必先实其意念之所发不少涉于欺妄,然后心之本体能得其正。所以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之于心之明觉谓之和,若要诚实其意,又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见得道理无不明白,然后意之所发或真或妄,不致错杂,所以说,欲诚其意者,先知其知。理之散见寓于物,若要推及其知,在于穷究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极的去处,然后所知无有不尽,所以说致知在格物。综观孔子的明明德之道,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想要成就大的事业,我们必须先明明德。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些明明德的过程对于处于大学时代的人来说,自然需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我们需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探究事物的根本,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学会自学,自己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手段来为自己答疑解惑,在我看来自学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有懂得了自学,我们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我想这点也许是大学应该培养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答疑解惑之后我们自然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力从而获得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判断能力,对于此我们的大学自然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把每个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提升,从本质上意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当我们懂得明辨是非,自然就会趋善避恶,达到内心正大光明,发展到此,我们的身心自然就是修养完善。整个过程下来,我们的能力自然达到一定的高度,然后依靠内心的完善,治国平天下又怎在话下?所以只要我们树立自己的正确理念,然后坚定不移的去身体力行,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活自然会过得很充实,到最后我们也一定会所向披靡,事有所成。如此以来,大学生又必将在未来真正担负起国家的希望,成为社会发展的真正的脊梁。(呼应起始总结明德)

二、立“庸”人

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一辈子都在学做人,似乎做人是一本难以参透的佛学。常常听到有人感叹:做人真难!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都在想:也许做人并不难,难就难在做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去做到这样的人,在此且谈谈“立庸人”。(引出论点)

谈到立庸人,在此做个解释,何为庸人?“庸”取“中庸”之意,何为中庸的人?做人做事不过不及,中正执着,不骄不妥的成熟的个体就是“中庸”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多了才能创建出真正的和谐社会。对于中庸之道,很多人存有错误的理解,很多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随大流,是折中,是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然而这些都不是中庸的真正含义,恰恰相反,中庸之道最强调一个度,《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次对话被认为是对中庸最经典的阐释。孔子又解释说:不取其前,不取其尾,取其中,不过急,也不过慢,不

偏不倚,就是中庸。又如《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的东家之子一样: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难看出所谓中庸之道最情调的就是一个度,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做到最出色的地步。倘若能将中庸之道灵活运用于生活做事之中,那么我们自然就能够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准确分寸,也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做人做事有分寸的中庸之人。基辛格在大学里做报告说: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做事有度。此外《孙子兵法》有云: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许这句话直接道出了作为中庸之人的内在潜质。(对“庸”人做出解释)

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如何能培养出自己内在的中庸之道。在《礼记-中庸》中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在今天如果让我们做到孔子所描述的那种融于自然,顺乎宇宙万物的中庸之道许是不可能的了,但对我们来说我们应该尽量的做到大致的中庸。那么什么什么算是大致的中庸的呢?在此引用亚里士多德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说:“德性作为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中庸”分为七类:怯弱和鲁莽之间是勇敢;吝啬与奢侈之间是大方;淡薄和贪婪之间是志向;自卑与骄傲之间是谦虚;沉默与吹嘘之间是诚实;暴戾与滑稽之间是幽默;斗争与阿谀之间是友谊。此外对于当代来说中庸的解释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总结,然后去判断,大致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度。就像一杆秤一样只有不断的移动秤砣才能找到最终的大致平衡点,只有懂得去总结,懂得去判断的人才能更快的找到那一杆秤上的大致平衡点。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对生活中的事情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判断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运用中庸之道指导我们去做人做事,最美丽的和谐在于对中庸的把握,如果我们能摒弃事物的两个极端,尽可能的向中间靠拢,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握到自然大道的脉搏并在最终取得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就。(如何做)

三、创辉煌

明“明德”,立“庸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明德”,坚定不移的去实践我们的理念,充分利用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活力,格物致知,掌握属于自己的技能,然后把握中庸之道,立中庸之人,尽情的翱翔于属于我们大学生的广阔天空,让祖国的的希望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彩!(总结通篇照应题目)

参考文献:

(1)张居正:《张居正讲解 大学-中庸》,中国华侨出版社 (2)王贵国、柴少青:《境界》,东方出版社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

明德小学论文

法治论坛论文

班主任论坛论文

班主任论坛 论文

师德论坛论文

班长论坛论文

农行青年论坛论文

中学政治前沿论坛论文

《数字图书馆论坛》论文授权书

青年与十二五论坛—论文

《明德论坛论文.doc》
明德论坛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