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答案

2020-03-02 21:53: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议论文阅读训练一 心灵百叶窗

①你的心灵小木屋,有与外界沟通的窗口,那心灵之窗,你安装百叶帘了吗?

②常常地,你为那从窗口满泻而入的金光,满心欢喜,无比自豪。是的,人生怎能没有光明,心灵怎能任其幽暗?心灵小木屋,必得有大千世界的光和热涌入,才会有生机,有生趣,才能酿出灵感,产生出创造的冲动。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畅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

③但是,在生命历程的某些时段,外界所射入的光,未必都是纯净的阳光。你取得了某些成绩,获得了某些收益,于是,捧场的光、阿谀的光、嫉妒的光、怀疑的光,都可能灼热刺目地破窗涌入,或许令你兴奋莫名、忘记了自己的实际斤两;或许令你顿生烦恼、不能冷静自持。这时,□□你的心灵之窗安装了操纵自如的百叶帘,□□,你就可以灵活调整那叶片的开合程度,使那些光线恰到好处地透射进来——你需要适度的鼓励之光,以滋润你那在奋进中也许有些疲惫的心灵;你也应该适度地容纳批评挑剔之光,以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④不过,当下的中国人,因成功发财而受到强光照射的,毕竟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中间状态的所谓“芸芸众生”,多有“不如意事常八九”之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学业的压力、考取高一级学校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同学间公开竞争与隐性攀比的压力,都不小;从技校或大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求职的压力、求到职后工作任务的压力、特别是人际交往间怎么也磨合不好的压力,都会使心灵里蓄满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开大心灵的窗户,增加进光量,并扩展自己的视野,可作为第一步措施。但天有阴晴风雨,不能总是企盼外光来疗救自我心灵因焦虑而派生出的幽暗低沉;再说,瞭望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这山望去那山高,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固然有激励自己在这以竞争为发展机制的社会中,胸怀抱负艰苦奋斗,以期能跻身“成功人士”行列的好的一面,但过多地“外望”,欲望膨胀,把心旌弄得噼啪乱卷,也可能会生发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的浮躁乃至非分之心。这样,就必须采取第二步措施——安装窗帘,使自己和窗外的光线与风景,保持以能变化的互动关系。

⑤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卷起百叶帘,而且洞开窗扉,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入,当然是必要的,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最直接的快感。

⑥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以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对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如果外界泻入的光线太强,就把百叶合拢一些,保持一派安谧平静;如果外界一时阴雨绵绵,就点燃你的心灯,把你的心灵小木屋照得和平时一样明亮。

⑦你那心灵小木屋的窗户还没有安装百叶帘么?莫迟疑,快动手,赶紧把它装上!

1.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心灵百叶窗”的理解。(4分)

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因为但是 B.即使那么 C.虽然但是 D.如果那么

3.第⑥段中加点的“泻入的光线太强”“一时阴雨绵绵”分别指代什么内容?(4分)

泻入的光线太强:

一时阴雨绵绵:

4.根据本文表达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4分)

名言一:胜不骄、败不馁 名言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所谓幸福与欢乐,与心灵门窗的畅开程度,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的认识。(3分)

一点素心 黎武静

偶然地,被一张照片震撼。拍片现场,红墙青瓦,演员在拍片之余执一支毛笔,捧一瓶水,就这样,在墙上笔走龙蛇,行云流水。

是什么让人感动,在这短暂的瞬间?想起两个字:素心。“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15年前,年少的我读到这样的句子,只觉得漂亮,却未必懂得,但是现在突然觉得有一点懂了。

纪晓岚的老师曾撰一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想想,不过一念之间。当野心只为白云留,花开花落,山中红萼。世味有浓淡,素心无嗔喜。

济慈写诗时常写在纸片上,事后夹在书里做书签,或者随手扔在一边。1818年的春天,夜莺在他的屋外放歌。清早,他从餐桌边拖过一把椅子,坐在葡萄架下的草坪上,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在写着。写完却将纸片塞到书架里了事。查尔斯将纸片拣出来,细细誊出,这就是济慈的《夜莺颂》。济慈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卡夫卡的遗嘱: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是,我的遗物里,凡属日记本、手稿、来往信件、各种草稿等等,请勿阅读,并一点不剩地全部予以焚毁„„这是一个被米兰·昆德拉称为“被背叛的遗嘱”,他的朋友将这些整理出版,于是文学史上注定要留下卡夫卡的璀璨光芒。风行水上,原来只是路过。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节选自2013《读者》第8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1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答:

1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答:

议论文阅读训练二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5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让人,乃众妙之门

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13分)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议论文阅读答案

一、参考答案:

1.(4分)“百叶窗”可以自如地调整叶片开合程度。“心灵百叶窗”是说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状态,面对外界是非风雨。

2.(3分)D 3.(4分)“泻入的光线太强”指代成功发财(取得成绩、获得收益)的时候;“一时阴雨绵绵”指代人生因不如意而心灵蓄满焦虑时。

4.(4分)判断1分,理由1分。示例:

名言一可以作为论据。(1分)“胜不骄,败不馁”是说取得成绩的时候不骄傲自满,失败的时候不气馁,可以用来论述本文正确面对外物的得失这一观点。

名言二不可以作为论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思”和“内省”是促进自己提高的方式,与本文论述的观点不符。

5.(3分)应围绕“外界对人的积极影响”谈。认识2分,结合实例1分。

二、参考答案]

13.(3分)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14.(6分)首先通过作者的一段见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引名言,举实例进行论证。最后用哲理性语言收束全文。 15.(6分)第三自然段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1分),引用了纪晓岚的老师的对联,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做人要存一点素心(2分)。第

四、五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举了济慈写《夜莺颂》、卡夫卡遗嘱的例子,具体地证明了做人要有素心(2分)。

16.(5分)那些伟大人物留下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名利而刻意为之的。也正因为他们心存素心,才会有不朽的作品流传。(意思对即可,未联系文章内容酌情扣分)

三、参考答案:

1.(3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4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3.(5分)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2分)与第②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2分)

4.(3分)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作用:是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6.(3分)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四、答案:

1.C 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议论文阅读答案

议论文阅读答案

议论文阅读答案2

议论文阅读训练答案

议论文阅读带答案

议论文阅读训练答案

议论文阅读答案.9

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八年级议论文阅读二答案

《议论文阅读答案.doc》
议论文阅读答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