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20-03-03 03:45: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6年优势病种头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一、概念

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

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

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 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

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

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 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

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 (2)流泪; (3)鼻塞; (4)流涕; (5)前额和面部出汗; (6)瞳孔缩小; (7)上睑下垂; (8)眼睑水肿。 3)紧张型头痛 A.至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这种头痛发作的数目:<180日/年 (

C.至少具备下列疼痛特征中的2项:(1)压迫或紧束感(非搏动性)性质;(2)严重性为轻度或中度(干扰但不妨碍日常活动);(3)两侧性;(4)行走、上下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时头痛不加重;

D.需具备下列2项:(1)无恶心或呕吐(厌食可出现);(2)畏光和畏声缺如,或是只有1项。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头痛证:头痛较急,连及项背,或有紧束感,恶风畏寒,遇风加剧,骨节酸痛,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热头痛证:头部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加重,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头痛如裹,昏沉不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阴雨加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4、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巓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5、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眩晕时作,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痰多黏白,头裹肢重,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6、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7、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痛势绵绵,少气懒言,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皓白,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儿弱。

8、肝肾阴虚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痿无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弦数。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临床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癫癎发作或运动感觉障碍为主。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头痛,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常可通过影象学检查获得确诊。

(2)低颅压性头痛:头痛以枕部或额部多见,呈轻-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缓慢加重,常伴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等。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分钟内出现。根据体位性头痛的典型临床特点应疑诊低颅压性头痛,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发作期、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头痛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通经络。 推荐方药: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证

治法:祛风清热,清利头目。 推荐方药: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证

治法:祛风胜湿,通络利窍。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 (4)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院协定方:平肝脉通片。 (5)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 (6)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痰浊与瘀血相兼为患(痰瘀阻络),考虑可使用上述两方合并使用。 (7)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补气脉通片。 (8)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 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

2.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可在使用中药汤剂的同时配合辨证使用中成药,如乙酰天麻素片、川芎茶调散(散剂、颗粒、片剂)、头痛宁胶囊、丹灯通脑胶囊、三七通舒胶囊等;对于病程长、证侯要素较多同时具有风、痰、瘀等症的头痛患者可选用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等治疗。

3.以上证型辨证如属于本虚标实证,则可在治标后继续使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调理。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在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三)其他治法 (1)针灸治疗: ①一般头痛,点按合谷穴。

②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③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2)推拿治疗:依据辨证选穴原则进行推拿治疗。如外感头痛拿取风池、风府,揉按两侧太阳穴;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

(3)中药外治和其他治疗:可采用相关中医特色诊疗如中药熏洗治疗、超声透入治疗、经络通治疗、穴位贴敷、中药药枕、中药热封包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单纯超声治疗、电脑中频电治疗进行辅助治疗。

(四)内科基础治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积极去除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

(五)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要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四、疗效评价

(一) 头痛的评价标准

头痛的评价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 (NRS),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 (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对各种类型的头痛可进行尼莫地平减分法评价疗效。 (二) 偏头痛的评价方法

选用症状记分法+疼痛量表测定法来评价偏头痛治疗效果。 1.症状记分法 (1)主症

头痛发作次数: 0分:无发作; 3分:每月发作2次以下(≤2次); 6分:每月发作3-4次; 9分:每月发作5次以上(>/5次)。

注:如果头痛在上次缓解后48小时内重新出现,应视为一次发作。 头痛持续时间: 0分:无发作; 3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12小时; 6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12小时≤2天; 9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2天。 头痛程度分级: 0分:不痛; 3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1—3.5; 6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3.5且≤6.5; 9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6.5—10。 伴随症状: 0分:无; 1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l项; 2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2项; 3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3项。

(2) 次症:其余症状按项计算,无症状为0分,有症状为1分。计算积分之和。 2.偏头痛发作期的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 (2)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 (3)无效: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 3.偏头痛预防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治疗前后头痛每4周平均发作次数、每4周平均头痛天数以及头痛程度的分级,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

疗前积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

总结及评价:头痛频繁发作将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睡眠,因为睡眠不足,白天就没精神,工作也大受影响。而且有部分患者常常是一工作就发作,十分耽误事。同时,人久患头痛疾病,性格发生变化,往往性情变得暴躁。又因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心理脆弱,丧失信心,时间长了对人的心脑血管将产生不利影响, 临床上头痛发作后脑血栓,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也较常见。

难点分析: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由于中医起效慢,口感差,煎煮不方便,携带不便,病人为快速缓解头痛,往往选择口服西药止痛药,常引起胃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消化道出血,长期服药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且容易复返发作。

优化:头痛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中医辨病,分为“外伤”、“内伤”,不同证型应选用不同,不可一证走天下。中医有“久痛入络”的理论,凡头痛日久者,无论有否其他瘀血征,均宜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获较好疗效,如川穹、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再者,应重视虫类药的使用,部分慢性头痛,反复发作,经年难愈,治疗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虫类药以提高疗效。僵蚕、地龙多入煎剂。全蝎、蜈蚣可入汤剂煎服,亦可研细末冲服,因其有毒,故应合理掌握用量,不可过用。发病期可加用低频脉冲、外红线、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巩固疗效。

优势病种分析、评估、总结

外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分析

肺癌优势病种优化总结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

心病科优势病种

推拿科优势病种总结与特色分析

项痹优势病种总结分析及优化

单病种总结

医院重点病种分析

康复科病种分析(定稿)

《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doc》
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