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材料分析题

2020-03-03 18:47: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

一读:要注意读全,解题的基础。

材料题分两部分,材料部分、设问部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 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问什么答什么。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和关键词,少说大白话。

1、① 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 ② 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③ 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

④ 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

2、看右图,请回答: (1)图中文物的名称是什么? 它制造于哪一朝代?

(2)它反映了当时什么手工业的繁荣?

(3)它在我国青铜器史上有什么地位?

1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 根据材料,请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他的变法从何时开始?主要内容是什么?

(2)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他变法的目的达到没有?请说明由。

(3)某班举行了儒家、道家、法家“谏秦王”的历史剧表演,你认为“商君”站在哪一边?试说明你的理由。

(4)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回答: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4、这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示意图 ①这个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③至今有什么价值?

2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 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

(2) 他创作的新体诗歌被后人称为什么?

(3) 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 他与什么节日有关?人们用什么样习俗纪念他?

(5)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答: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前途、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为理想、真理执着追求、探索奋斗。

6、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此人是谁?

⑵ 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什么学说?他在文化上有哪些成就?他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在哪部著作里?

⑶ 他还是大教育家,请你总结他在教育上的成就。

3

7、阅读下列材料: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看科幻小说吧!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科幻世界的时空隧道……我们来到了秦朝,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你就是秦始皇,你会怎样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呢?

记者问:“尊敬的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呢?” (1)“秦始皇”答:

记者问:“陛下,您在地方上会采取什么样的新措施来加强管理呢?” (2)“秦始皇”答:

记者问:“请问您为巩固统一,在其他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3)“秦始皇”答:

8、阅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回答:

(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4 •

9、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来到西汉王朝,下面请你以记者身份采访一下汉武帝,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请你设计三个问题。 • 问题一: • 问题二: • 问题三:

10、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1 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执政者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中,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2 工人日报(2004报道:在西安举行的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国际路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3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安),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西到印度、伊朗等国及地中海东岸,并可直达古代罗马总长达7000多公里。

(1)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在中国是什么朝代?欧洲人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 (2)请你介绍一位开辟、维护古代丝绸之路的功臣 (3)结合图文材料说明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 (4)简要说说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往中的作用

5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他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

①这是什么朝代谁说的话?

②作者写过什么书?大概内容是什么? ③这部著名史书在我国史学上地位如何?

13、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回答: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 做的目的是什么?

(2)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一简要评价。

6

14、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 材料一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政治主张?他得到谁的支持?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是孝文帝接受汉族文化过程中的哪一项措施?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3)、这两件历史事件各起了什么作用?

(4)改革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5、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

•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 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 ②江南社会比较安定; • ③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7 • ④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 影响: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 启示:保持安定的环境;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引进人才;引进技术;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等等

• (4)、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__________趋势,于是,__________(皇帝)顺应这种趋势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作用如何?

• 民族融合;孝文帝 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6、《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毛泽东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注意评价人物要全面!)

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 1.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

2.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 3.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 和国家统一。 4.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 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

1.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所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

8

17、阅读下列材料

《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请回答:

(1)引文出自《水经注》,其作者是谁? (2)这部著作有什么价值?

(3)我国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工程,具有哪些综合效益?

18、阅读下列材料:\"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著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回答:

(1)这位农学家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 (2)他著的农书叫什么?

(3)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4)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买卖。 ——《汉书》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回答这一措施的内容)?为什么

(3)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平民对变法分别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5)“读书使人明理,学史让人明智”,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增长了什么智慧?请写一条与大家分享。

(6)我们要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史记》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三:某某某说:“《春秋》推崇的天下一统,是天地之间的永久原则,是古往今来的一致道义。我认为,所有不属于儒家六艺范围,不符合孔子学说的学派,都禁绝其理论,不许他们与儒学并进,使邪恶不正的学说归于灭绝”。 请回答:

10 (1)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何时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陛下”和“上”是谁?材料三中的“某某某”和“我”又是谁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陛下”和“上”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4)“陛下”和“上”除采取了材料中2个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外,还采取了哪些?请另举1个。

21、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

(1)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他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孔子的教育思想。

(3)孔子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11

22、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请回答:

(1) 管仲是什么时期人?被哪一个国家任用为相?

(2)管仲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3)材料二中“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

(4)桓公最终确立霸主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是历史的停滞、倒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但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的统一仍然存在,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江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开发,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历史的停滞、倒退是不正确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

12

七上历史总结

七上历史问答题

七上历史复习材料

七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期中考试材料分析题复习

鲁教版政治七上材料分析题

中图版历史七上教案

七上历史第九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上历史

七上历史1720课知识点总结

《七上历史材料分析题.doc》
七上历史材料分析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