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案

2020-03-03 19:07: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3、学习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联系以前所学诗句中的意象,触类旁通,理解诗人的眼中景心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你们知道写的是谁吗? 二.知人论世

1.我所知道的辛弃疾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鲜为人知的青年时代

辛弃疾之祖父辛赞早年不得已在金国任官,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因此辛弃疾早年便立志抗金报国。 联系以前所学诗句中的意象,触类旁通,理解诗人的眼中景心中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领悟词的内涵。

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图南之际,辛弃疾聚众二千树起抗金义帜,是年他二十一岁。率军投耿京,谏义军归宋,屡建奇功,是年他二十二岁。

张安国杀耿京叛变,他率五十骑奇袭驻五万大军的金兵大营,生擒叛将。是年,他二十三岁。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但是回归南宋以后,却受到了种种的猜忌和排挤。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给皇帝上奏《美芹十论》、给宰相虞允文进呈《九议》,具体阐述复国中兴大计,均不被腐朽的南宋政府所采用。

这一年,他35岁了,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这天,他登上赏心亭,面对这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怎样读懂一首词?

一看、二想、三找、四明、五品

一:看题目 二:想作者三:找意象四:明手法五:品情感 四. 看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你能得出哪些有关词内容的信息? 水龙吟:词牌名。

建康: 六朝古都,南京。

赏心亭:(城西)下水门城 上,尽观赏之胜。

(古人登高必赋,由此可知此词的内容为所见所想。) 五.读一读 猜一猜

(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景物?

(2).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朗读?

六.学习上片

1.找出熟悉的意象,你联想到哪些学过的诗句,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归纳:秋( 惆怅、游子思归、衰败、落寞)

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归纳: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第二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山: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1)为何诗人说远山在“献愁供恨”?

移情及物

(2)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 第三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

归纳:落日(或感伤岁月蹉跎,或感伤国事衰微,或感伤个人途穷,倍增郁愤。)

此处比喻国势衰微的南宋王朝。

断鸿: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

失群的孤雁,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江南游子:指代作者自己。辛弃疾归南,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2.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通过“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气象宏大,笔力迥劲。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表达了作者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第四层: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李贺《南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归纳:吴钩:锋利、尚武、自豪。“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收复之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拍栏干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岳飞《满江红》

拍栏杆: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1)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

看 拍 会 登 (2) 梁衡先生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那么此句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人会,登临意.(无奈) 3明 手 法 上片小结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苍凉空寂愁苦) 动作:看、拍、会、登 (抑郁苦闷)

手法:寓情于景

感情:沉郁悲壮 六.学习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分组归纳。 “张翰思归 ”用典,不愿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

“求田问舍”用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弃官回乡作富家翁,同时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

“树犹如此”用典,表达了作者对因北伐无望而虚度光阴的愤慨。 2.用典的作用?

(1.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内蕴更加丰厚。

(2.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3.以历史典故写抱负,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委婉跌宕,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哪句相呼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叹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写出了英雄失路的孤独与痛苦。 七.读一读,找一找。

1.辛弃疾自叹“无人会,登临意”,诵读全词,你领会到诗人哪些情感?找出对应句。同桌之间一问一答。

江山沦陷愁恨(1,2) 故乡的思念 (3) 壮志难酬悲愤 (4) 缺少知音感慨(4) 归隐的不屑(5) 谋取私利的羞耻 (6) 时光流逝的可惜(7)

国家前途的忧愁(8) 2.英雄,从不孤独!

倾情朗读,与英雄共鸣!

3小结:.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 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八.总结: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九.作业

思考:如何在作文中运用辛弃疾这一素材? 讨论:下列语段适用于什么话题

(1)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位卑未敢忘忧国) (2)

南渡的宋代诗人群体,他们扼腕凭栏,把剑抚槛,留下了多少大丈夫“壮怀激烈”的诗章呵!这里有陆放翁雄浑的晚唱:“山河兴废供搔首”,“梦魂犹绕古梁州”(《秋晚登城北门》),这里有辛弃疾峻拔的吟啸:“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里还有陈亮、张孝祥、张元干、岳飞„„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的诗人,像南宋诗人这样热衷登临,而且每登临必北顾,每北顾便目眦尽裂,血脉贲张。

我常常想,如此众多的忠肝义胆,慷慨豪士,为什么最终也未能挽狂澜于其时?黄龙未捣,靖康耻在,北顾一百六十年,终竟连支倚江南半壁犹不保,这到底为什么?悠悠青史有案有据,登临的诗人也把他们的思索写进了历史的答卷。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3)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史家不幸诗家幸)

(4有人说,辛弃疾不够洒脱,他在出世与入世的关口也曾踌躇。苏轼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潇洒!陶潜种豆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何等决绝!他何必,为一个不争气的南宋朝廷,奋斗终生呢?

但,这正是我所欣赏的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就是他的人生信仰!不论官场险恶,国势衰微,他始终挺直了腰身,为宋朝、为百姓、为天下而战! ( 坚守人生信仰)

板书 上片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苍凉空寂愁苦)寓情于景 动作:看、拍、会、登 (抑郁苦闷)

沉郁悲壮 下片: 张翰

不愿归隐

许汜

不屑营私

用典抒情 扩大容量风格典雅 借古写怀委婉跌宕 桓温

不甘蹉跎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教案.doc》
水龙吟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