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教案陈

2020-03-02 13:38:1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学知识。 2.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能力、发现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2.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3.拓展探究,在文本的比较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美学知识、文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知晓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由此而体现的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一、走进江南, 谛听天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 《菩萨蛮》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二、走近作者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确,充满诗情画意就是郁达夫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1930年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辗转香港、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年仅49岁。

代表作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短篇小说集《沉沦》。

三、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二)【读江南】

问题一:文中哪些段落描写江南的冬景? ------

2、

5、

7、

8、9 问题二:用文中一个词概括江南的冬景的特点。----- 明朗 阅读第二段: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冒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

思考:试用5个字概括一下这一画面。------曝背谈天图 思考:文中还写到了哪些地方?

北国之冬

江南晚秋

------作者采用了比较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的冬景晴暖、明朗、温润的特点。

闽粤之冬

思考:文中还展现了江南的冬景的哪几幅画面?有怎样的特点? 第5段:冬郊植被图----充满生气(板书) 第7段:寒村冬霖图----如诗如画 第8段:江南雪景图----如诗如画 第9段:寒冬闲步图----逍遥宜人 阅读第5段: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思考: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5、午后冬郊图——生气

补充: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补充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芦花、红叶、桕树和草的色彩对比,有红有绿,对比鲜明。郁达夫在这里写江南的冬天草色如何鲜艳,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字或词语让你感到内心的颤动?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不在于“赭色”和“绿意”,在于“顶多”和“总”,那是种多少永恒的乡土意味啊,那个年代的文人们总是这样,饱含着潮湿漫淡的五四风味。

三、【品江南】

思考:在这几幅图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江南灵秀特点的是哪里幅图?

寒村冬霖图

江南雪景图

朗读第7段,思考:身处寒村冬霖中会让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感觉?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悠闲

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的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上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描写意象:村庄——白雨——乌篷船——酒客 作者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朦胧淡雅

思考:“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文中的“境界”指什么?

-----江南的冬天美得诗情画意,人在这样的景致中往往能够与自然合二为一,抛弃尘世杂念,功名利禄,从而心境旷达,自然洒脱,不记荣辱得失。 补充: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李涉遇到的一桩奇事。某次,李涉坐船过九江,至皖口忽遇盗拦劫。盗首问:“是何人船?” 从者说是李博士船。盗首说:“若是李涉博士,吾辈不需剽他金帛,闻其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涉遂当场写绝句一首为赠,那就是后来题名为《井栏砂宿遇夜客》。

朗读第8段,思考:

1.作者整段写雪,有没有具体描绘雪的句子? ----- 没有 2.本段最突出的是用来什么手法?---引用

3.这种写法是虚写还是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避实就虚

作用:①运用引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诗句生动展现江南雪景的美丽 。②通过自己的品评,避实就虚,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将雪中情趣推到一个新的境界。③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及闲适的心境。

小结: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充满诗情画意。

4、问题:这些引用的诗句的排列有何顺序? 按时间先后为序(日暮—入夜—深夜---清晨) 运用想象将诗句连缀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自觉地溶入了自己的个性。

第8小节对景色不做细致的描写,而是抓住自然景色给他的最深切的印象,去写出景色的神韵来。品评诗歌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自己也知道这些诗歌不一定写的就是江南的雪景,写景人不一定就是江南人,但是他不管这些,他要的是诗句所体现出的正好和江南的雪景相合的那种意境。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郁达夫的文章不拘于形,而重写意,写性灵,写他对自然的主观感受。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茅盾在《风景谈》中所说:“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意思是说,加入了人的活动的风景是更美的。那么,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写了江南的人们在冬天怎样的活动呢? 曝背谈天---俗---常人生活

寒郊散步---雅---文人境界

四、课堂小结

(一)请讨论一下这篇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举例:寒郊散步能让人感觉到含蓄的生气,寒村微雨能让人到达死生不问的悠闲境界……这些画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挚爱。情和景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2、抓住特点,突出特征

写景抓住“细”“清”“真”的特点。“细”即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如用“芦花”“红叶”“赭草”来勾画江南冬季的气候温润。“清”即中心明显,情趣鲜明。文章真切地描写出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即真切、自然,没有虚饰。作者抓住典型景物:冬草、冬雨、冬雪,突出江南之冬和暖、恬静的特征。

3、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虚实结合、想像等。

(二)思考讨论:读完本文,你觉得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学生讨论)

要善于观察或体察大自然,要感悟自然的美。注意景物的细节(以第5段为例),细腻便生动。 写作时要有纲,还要有条理。

语言要形象生动一些,优美一些,能让人身临其境,能感染人,所以要学习锤炼语言。 可用一些写作手法,如对比着写,如引用来写,来加深文章的内涵。 还要注意情感的充沛,笔端带有情感,或间接抒情,或直接抒情。

郁达夫散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2.多引用诗句,多用色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3.融进自己的个性感受。

五、课堂寄语

“人在风景中,人也成了风景;心中有风景,世界就在心中。” 大自然总有那么一种感动,它振奋着你,这是一种美的力量。我们把自己放入风景之中,我们就与这个风景相融;我们把风景放到心中,我们就已拥有了这片风景。大自然再大,也不会大于我们的心胸,我们应该有力量去拥抱全世界,去呼吸,去感受,去创造,美无言而有力,我们的灵魂一定不会凝滞污垢。

阅读一篇文章的规律和方法

1、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2、精读——对精彩段落作仔细的探究,体味其中的含意,揣摩作者的观点、用意。

3、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怎样,运用怎样的艺术技巧,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时代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郁达夫一度地陷入苦闷。1933年4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以排解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诗 1.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音韵和律的诗作。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遂意和适意。

面对充满无数坎坷与磨难的现实人生,怎样立身处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白居易做为古代一个文人,他面对“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冲突。白居易的态度是: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零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这里,白居易表白了自己对穷达进退、立身处世的人生见解,现在看来,他把儒学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佛学看穿忧患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观念,并固守着自己营造的心灵家园,以此来遮蔽人世间的狂风暴雨。

(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题解: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注释】这首诗描写深山雪夜借宿时所遇的情景:日落黄昏,青山显得很遥远。天气寒冷,茅屋更显得贫寒冷寂。风雪交加的夜晚,从柴门口传来狗叫声,是主人冒着风雪归来了。) 4.齐己《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注释】严冬季节,当万木冻得快要折断的时候,唯独梅树的根得到了回春的温暖。在前面村边厚厚的积雪里,昨夜里已有一枝梅花悄悄地开放了。梅花的芳香随风飘出,只只小鸟飞来,悄悄地观赏着素洁鲜艳的花朵。如果明年梅花能按时开放,一定是在环境优美的游览场所。)

《江南的冬景》的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陈.doc》
江南的冬景教案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