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发展

2020-03-01 20:39: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个性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青少年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个性的萌芽---婴儿期

托马斯-切斯---气质类型

1.容易型 :40% 吃睡有规律,容易适应环境,情绪积极

2.困难型 :10% 时常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饮食睡眠缺乏规律,接受新事物慢,情绪差,难抚育

3.迟缓型 : 15%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弱,情绪总是消极,常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情境 35%的婴儿不能简单归入哪类中。

儿童出生后第 1年还没有自我意识。约1岁半到2岁,才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和掌握人称代词“我”,从而认识自己并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开始,也是人的个性特点开始产生的重要标志。

1岁以前的儿童还不可能有任何道德判断,也不能有意地作出某种道德行为。

1~2岁的儿童开始有了品德的萌芽,主要表现在对待同伴的关系上。

2~3岁的儿童,由于言语的发展,出现了通过言语进行的道德判断,并开始能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时的道德判断水平还很低,而且大多以成人的指示为转移。但它为个体一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个性初形成----幼儿期

幼儿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也出现了一定的能力上的差异,初步形成了对人、对事、对自己、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也出现了最初的比较明显的心理倾向,这表明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

在幼儿个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自我意识,特别是道德意识的发展。其表现是:幼儿开始能以已经掌握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成人评价幼儿行为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了幼儿的义务感;在这种评价的基础上,幼儿首先学会评价其他儿童的行为,然后逐渐发展了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关系系统的理解,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实际行动的可能性的评价和对自己的内部生活的注意。自我意识使儿童个体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具体为:

①从最初的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能独立作出评价,并开始有了对别人评价的批判态度。②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一般仅限于掌握一定的行为标准,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到晚期则开始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作简单的评价。③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还表现在从比较笼统---细致的评价,局部----全面 个性的发展---童年期

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原则性逐步形成、深刻性的增加

2.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3.儿童兴趣的发展

4.儿童能力的发展

个性的发展---青少年期

(一)少年期:

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从而能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少年对人的内部世界、内心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并评价自己;能够更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但在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质时,还具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也趋于自觉的、稳定的。

(二)青年初期

这一时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发展(全面地、辩证地进行自我分析。评价的深度,个性品质的高度,青年初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已接近成熟。 )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掌握的道德准则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道德观点的形成占有显著地位,道德理想也进一步发展。)

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1、遗传:先天的神经类型的差异,导致儿童在出生后,在个性方面就存在着个性差异。

2、环境:后天的生活和教育的差异,导致有些类型掩蔽,有些则更加发展。

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 “心理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

1、口唇期 (0~1 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5岁)

4、潜伏期(5--12岁)

5、生殖期(12--20岁)

人格在每个发展阶段会遇到两种危机,即:

1、固着:由于里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

2、倒退:由于里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

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1、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满足,更需父母的爱,以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要。

2、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尤其是与孩子同性别父母,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成长。

3、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

4、儿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把握好儿童在不同时期的训练和学习。

5、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心理冲突和挫折,要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的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相对应,但是他更强调的重点不是性欲,而是个体的社会经验。后三个阶段由埃里克森独自阐述。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的品质。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一时期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反之形成自我疑虑。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儿童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反之形成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这一阶段的危机的积极解决会使发展出勤奋感,进而形成能力品质,反之形成自卑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这一阶段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形成忠诚的品质,消极解决形成不确定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

这一阶段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反之形成两性关系混乱。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关系后代-自我关注

这一阶段危机得以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系的品质,反之形成自私自利。

8、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自我整合—失望

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反之形成失望与无意义感。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1、教学方式要和学生人格发展水平相适应。

2、要建立和谐的早期亲子关系。

3、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4、给儿童恰到好处的满足。

5、注重对儿童自我同一性的培养。

弗氏个性发展理论与埃氏个性发展理论的比较

相同点:

1、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都基于精神分析这个思想原则。

2、在影响人格发展的几个因素中,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重视成熟的作用,重视机体内部的影响。

3、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都提出各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观。

4、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很重视”自居作用”。

不同点:

1、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而埃里克森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这是他们关于人格发展理论的根本区别。

2.弗洛伊德强调“伊底”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而埃里克森则更重视“自我”的作用,把自我看作人格中更为独立的部分。

3、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而埃里克森则以乐观主义精神代替悲观主义论调。

4.埃里克森概述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序列,要比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的几个阶段更为详尽,包括了整个人生的周期。

5.埃里克森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人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二种可能性。他是以两极来划分人格阶段。这一点弗洛伊德没有认识到。

个性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1、教学要遵循儿童个性发展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2、教师的个别化关注。 “关注个别,体现自主”。了解性格表现 ,不同的幼儿个性迥异,这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教育需求。

3、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学生作品,活动展示,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之间的学习。

4、鼓励学生发展兴趣。个性的差异导致兴趣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

体验生活发展个性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学生个性发展研究方案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尊重学生 发展个性

《个性发展.doc》
个性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