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

2020-03-02 20:02: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壮族

------------------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在秦统一前及其后的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称为\"西瓯\"、\"骆越\",是当时长江以南\"百越\"民族中重要的两支系。\"西瓯\"居住在柳江以东、郁江以北的广西东北部和东部地区。\"骆越\"居住在广西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西瓯\"和\"骆越\",有的史书合称为\"瓯骆\"。

东汉以后至唐、宋时期,壮族先民称为\"乌浒人\"、\"俚人\"、\"僚人\"。宋朝时期,广西南部出现\"土人\",也是壮族先民,是相对外来汉族人而言的。僮,出现在南宋,是壮族族称的开始。南宋时有称\"撞丁\",是应征打仗的\"撞人\",居住在广西北部,即今河池地区。元朝时称为\"撞人\"、\"撞民\"。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撞人\"、\"撞民\"称为\"獞人\",带有侮辱之意。当时的\"獞人\"已分布全广西。在这一时期还出现有\"侬人\"、\"俍人\"、\"沙人\"等称,都是\"僮人\"的别称。

至民国时代,有反对民族歧视、压迫的进步学者将\"獞\"改称为\"(彳旁加童)\"或\"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将\"僮族\"改称\"壮族\"。壮,即健壮、兴旺、健康、发达之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的壮族人口为150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2%。主要分布聚居在广西西部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少数分布在桂林市、钦州市、贵港市和贺州地区。

壮族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善于学习的民族,易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如能较快地学习汉语、汉文,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一些好的生活习俗,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壮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历史上,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quot;土俗字\"。解放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并逐步推行。

瑶族

------------------

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14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

瑶族的支系较多,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花篮瑶、白裤瑶、蓝靛瑶、红瑶、八排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文字。

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瑶族的宗教信仰因地而异,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也有图腾崇拜;还有些地区信仰巫术和道教。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瑶族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古有“瑶好五色衣裳”之称。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讲究,其中有“龙盘”形,是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有“A”字形,是用绣花巾缠绕而成,上窄下宽,再系上各色丝绒线和彩色珠子;还有称为“半月芽”形的,是将三块“半月牙”型的银牌置于头顶上……各种头饰不胜枚举。

瑶族男女的上衣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衣领有圆领、竖领两种,对襟、无扣、系腰带,下身穿长裤、短裤、布片裙、绣花裙等。绑腿是瑶族男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护腿又美观。

瑶族以大米、红薯、芋头为主食,喜喝甜酒。凡有宾客临门,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还有一种瑶族女人坐月子时喝的甜酒,它与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时需加姜片、红糖和鸡蛋,是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的功效。

瑶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密洛陀》是著名的创世史诗;《盘王歌》展现了民族历史和文化生活的广阔画面;汉文手抄本《评皇券牒》则记述了民族起源、迁徙、耕种等内容,具重要历史价值。

苗族

------------------

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广泛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海南、湖北等地。目前全国苗族人口738.4万人,广西苗族人口43万人左右。广西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四个自治县,其余则散居于资源、西林、融安、南、都安,环江、田林、来宾、那坡等县(自治县)境内。

苗族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各地区文化和生活习俗存在不少差异。因此,过去曾有很多自称和他称。在广西,苗族自称“木”、“蒙”、“达吉”,他称有偏苗、白苗、红苗、花苗、清水苗、栽羌苗、草苗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广西苗族的聚居地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盛产杉、松、杰、栎等优质木材和油茶、油桐、果树等经济林,还出产香菇、木耳、竹笋等土特产,以及灵芝、黄精、茶辣、女贞子、首乌和蜂蜜等药材。地下则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铁、锡、锑、磷、石棉、水晶等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黄帝时的“九黎”,尧、舜、禹时的“三苗”,中时的“荆蛮”(亦称“南蛮”)与苗族来源有着密切关系。公元前三世纪,苗族居于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其后溯沅江而上,进入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统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其中一部分不断向西南迁徒,唐宋时期进入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到明末清初,广西南丹、隆林等地都有苗族居住。

广西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有大有小,小者几户,大者几百户,房屋一般为“上人下畜”的“干栏”吊脚楼楼或三开、五开间的平房。这又以木件组装,顶上盖瓦的吊脚楼最富特色。

苗族以传统的稻作农业为主,林、牧、副、渔及工业水平也较高。饮食方面,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喜欢饮酒,爱酸辣食物。服饰方面,服装面料、颜色、款式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可分为5大类型480余种。各种首饰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刺绣工艺应用广泛,技艺高超,针法多变。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侗族

------------------

侗族是我国南方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约有250万人。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毗连地区,基本连成一片;另有数万侗族分布在河北省西部地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分南北两大方言,广西的侗族属于南部方言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党和国家为侗族创制拉丁字母的侗文。

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分布特点是大聚居、小分散。目前,广西的侗族人口是31万多人。侗族人民勤劳淳朴,有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习俗。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圣母”。

1952年成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在其他地区的侗族人民,也同样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广西整个侗族地区、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普遍地得到了改善。

京族

------------------

现有人口1.8万。主要分布在美丽富饶的广西北部湾的“京族三岛”──巫头、澫尾、山心。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大约是在16世纪开始陆续从越南的图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的。最早迁来的一批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京族过去曾被称作“越族”,1958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

京族人住在海岛上。过去的房屋全是用竹木构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涂上泥巴,或用石头压着。屋内铺设竹条或木条,铺上草席,入屋脱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饭。现在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室内设施非常整齐、美观,房屋周围种植果树、剑麻、仙人掌等。

京族人的服装朴素美观,独具风格。男子喜欢穿长至膝盖,窄袖袒胸的上衣,下着长而宽的裤子。京族妇女喜欢戴耳环,头发从中间分开,两边留有“落水”,结辫于脑后,发辫一般都用黑布条缠着盘绕在头顶上。妇女上身内挂一块菱形遮胸布,外穿一件紧身短上衣,显得极其雅致优美。

京族人在饮食方面,以大米、玉米为主食,以番薯、芋头为杂粮。每逢节庆之日做糯米饭与糯米糖粥。肉食以鱼虾为多,并喜欢以鱼汁做调味品下饭。

在京族人的村子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哈亭\",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 崇拜的神祗,以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也在这里举行。过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

哈节期间最受人欢迎的活动是唱哈,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哈哥,专门抚琴 伴奏;两位女歌手哈妹,用竹板和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过节的人们一边开宴 饮酒,一边听歌伴奏,纵情欢娱,通宵达旦。每当哈节,皓月当空,海浪轻拍,青年男女们 在哈亭外踏月传情,趁花好月圆的良辰吉日,彼此敞开心扉。

能歌善舞的京族人民,唱歌时常用他们那独特的民族乐器--独弦琴伴奏。独弦琴也称“瓢琴”,多用一米左右剖成对半的大斑竹制作而成。独弦琴的音色清澈明亮,有吟唱韵味,演奏各种滑音、波音、倚音有独特效果,音质清雅,婉转悠扬,极富抒情意味。

京族一般在哈节期间要举行舞蹈活动。过去最常见的舞蹈有“跳天灯”和“花棍舞”。“跳天灯”由4-6个(或8个)女子表演:演员们上身穿白色长衣,下身穿黑色裤子,头上顶一个盘子,盘内点着三枝蜡烛,演员们手中还各拿一个杯子,杯子中也点一枝蜡烛。整个舞蹈动作不算复杂,但闪闪烛光与飘飘白衣,相映成趣,看去十分优美。“花棍舞”由一个或两个女演员表演:演员身穿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着一根木棍,棍上缠着彩色纸,一般是先唱后舞,唱词的内容很广泛,有叙述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男女深厚爱情的,不一而足。

仫佬族

------------------

是广西土著民族,目前全国仫佬族约有16.1万人,广西仫佬族有人口15.58万,主要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布在宜山、融水、柳城、忻城、都安、柳江、环江、河池等县(自治县)及柳州市郊。

仫佬族自称伶或谨,他称布谨、姆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仫佬族。仫佬族源于古代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秦汉时称为骆越、西瓯部族。宋以前被包括在僚族的泛称之中。地被称为木娄苗、木娄,明以后称为伶、姆佬。

仫佬族自己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仫佬族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词汇,大多数仫佬人会讲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

云贵高原九万大山南沿地带是仫佬族主要居住区,境内石山林立,山岭延绵起起伏,溪流交错穿行其间,夹杂着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平地。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村落。仫佬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特产丰富。不仅盛产稻谷、玉米、、花生、芝麻,油菜等农作物,而且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朝阳区、铁、锡、铜、铅、锌、锰等十多种,其中煤的藏量较多。此外,还盛产竹、木、茶叶、蓝靛、蒜芯、五倍子、金银花等土特产药材。

仫佬族经济文化比较发展,耕作技术,作物种类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生产有仫佬族特色的沙。农闲时,有部分仫佬族农民外出从事小商贩活动。仫佬族村落较早就有了义学和社学,从起不断出现仫佬族的举人和秀才。

据史籍记载,明王朝就在仫佬族地区建立了封建统治秩序,一方面,选派流官,建立里、保、冬行政基层机构;另一方面,设立巡检司、镇、寨堡等基层军事组织。从此,仫佬族既受到流官的统治,又受到土官、乡老和族长的压迫。

仫佬族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衣着简朴,服色尚青。男子着唐装衣裤,老年穿琵琶襟上衣,妇女穿大襟衣、长裤。在家跣足,外出穿草鞋。现在服饰已与附近、汉、壮族相近。他们崇信多种神灵,敬奉祖公,多迷信禁忌。一年之中,节日不少,大部分节日与当地汉、壮没有很大差异,但仍带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如春节做粽巴,吃汤园等,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做依饭。

稻米是仫佬族人民主粮,玉米、红薯、豆、肠是辅助粮食。常备的菜肴有腌制荞头,豆角、芋萌、蒜头等。节日兴做豆腐圆。豆腐圆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在仫佬族地区,以同姓共村者为多。群众住房,一般是泥墙瓦顶的平房,楼房和茅房甚少。正房门边挖砌地炉,燃煤烧水煮食、烘物、取暖。牲畜拦圈一般都与住房分开,因而室内比较整洁。一般盛行小家庭制,子女结婚后不久即与父母兄弟分居。男女分工不很严格,男子多作重体力劳动,妇女除操持家务劳动外,还可担负犁、耙田、打谷等重活。过去普遍流行父母包办婚,早婚,青年男女虽可“走坡”恋爱,但必须经过双方家长同意才能成音标,同姓不婚,寡妇再婚必得六房家庭同意。人死后家人要履行报丧(报外家)、“买水”沐尸、打斋、挂幡、戴孝(做道场)、择吉日、安葬的办丧事秩序。对于不正常死亡者,还要举行过“火炼”仪式。过“火炼”现已不行。

仫佬族是个喜爱唱歌的民族,男女老少普遍会对歌,凡过年和“走坡”时节,随处都可以听到对歌声。解放前,几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们用山歌来表达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山歌的种类“随口答”、“古条”和“口风”三种。在仫佬族群众中还流行着许多世间故事和谚语,如《罗大庙的传说》等。

仫佬族是一个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民族。明、清时代、仫佬族地区就爆发过大小数十次反抗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仫佬族人民组织秘密会党,积极支持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仫佬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1930年,红七军北上路过罗城、天河县时,仫佬族人积极帮助红军,为红军“战四把”的胜利作出贡献。抗日战争中,仫佬族儿女组织武装队伍,加入柳北抗日挺进队,打击日本侵略军,1946年以后,又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和抗租斗争,配合解放军解放罗城。

新中国成立,仫佬族从此当家做主人。从1957年开始有仫佬族当选为县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三、

四、

五、六届代表都有仫佬族。一些仫佬族干部、教师,分别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体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4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宣告正式成立,大批仫佬族干部走了各县各级领导岗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党委书记、县长都由仫佬族干部担任。

自治县的成立,使仫佬族山乡的各项事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农业获得连年丰收,初步解决了吃饭的的大问题。工业也踏上了新的征程,县铸造厂生产的排污水管远销港澳地区。火车开进了仫佬山乡,县境内有铁路、公路,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过去仫佬族几乎没有大学生,如今,不仅每年都有十来名中学毕业生和在职干部踏进高等学府的大门,而且还出了本民族的研究生、留学生、工程师、讲师和副教授,有全家十个兄弟姐妹全上大学的“状元之家”。全县拥有33个卫生医疗机构,过去流行的血吸虫病已经绝迹。

仡佬族

------------------

自称“图里”、“牙克”,是广西1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北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长发、岩茶、常么、者浪等乡。广西德仡佬族是在明、清时代陆续从贵州迁徙来的。仡佬族特别喜欢吃辣椒,煮肉、煮青菜都要拌辣椒,或干脆煮锅辣椒汤佐食。此外,还有辣椒粥、辣椒豆等。

回族

------------------

是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民族。但是,在广西,回族是外地迁入的民族,他们在广西各民族人口中居第八位,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其中桂林市及所辖之临桂、阳朔县最多,柳州市和南宁市次之,这三市回族人口约占广西回族人口的70%。在回族人口较多的城市里,他们又相对聚居在某一个地段内。总之,广西回族多居于城镇中,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农村,回族也多自成村落。他们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关系友好、密切。

彝族

------------------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658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内。广西彝族人口共计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多个村和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县内。

广西彝族是在不同时期从滇黔等地迁来的,何时迁入,说法不一,但至迟在明代初年已陆续迁入隆林等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

广西的彝族,按当地习惯说法,可分为黑彝、白彝、红彝三种(这里主要是按衣饰分,而不是等级意义上的黑彝、白彝之分),居住在隆林、西林县(自治县)的彝族基本上是黑彝。他们一部分来自滇西,一部分来自云南的东川、会泽、曲靖一带,经黔西南迁入隆林、西林。其语言、衣饰、习俗与四川凉山、黔西北、云南楚雄、大理等地的彝族相近,如尚黑色,男子头扎”英雄结”,身披”擦瓦尔”,女子着右衽滚边上衣、长裙、过火把节等。但现在隆林这部份彝族,原来的服饰、节日习俗已变化,与当地壮、汉族相同,语言仍与川、滇、黔的彝族相同。

居住在那坡县的大部分彝族(如达腊、念华、者祥、坡报等村屯)是白彝,由滇南一带迁入。他们的语言、衣饰、习俗与滇南富宁一带彝族相同,尚白色,主要衣式为白衣(虽绣有各色丝线图案,但不掩白底色)、黑裤加黑头帕、花头格巾和绑腿,妇女腰佩大黑腰坏。最隆重的节日为跳公节,不过火把节。该地彝族与隆林彝族语言,衣饰,习俗都差别很大。

居住在那坡县的坡伍、坡康、达汪等村屯的人数不多的部分彝族是红彝(又叫花彝),之所以叫红彝,据说是因为衣着花红且喜欢”吃红”,如过年节用猪血、鸡血染红糯饭,喝生血等。这部分彝族操另一种口语方言,与黑彝、白彝言语不相通。

彝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广西彝族使用彝语,多数兼通汉语,也懂附近的民族语言,如苗语、壮语等。彝文只有个别摩公识得少许,基本不使用。

广西彝族多居山区从事农业,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稻谷、红稗、豆类等。经济林是油茶、油桐、八角、杉木以及养牛、马、猪等。人民生活简朴,住房为石砌房基泥墙屋或木板干栏房。原来交通极不方便,运输全靠肩背马驮。解放后修了公路和不少简易机耕路,情况已大有改善。如那坡县者样彝族与外面交通一直靠步行爬山,1989年元月正式修通公路,汽车通到彝寨山脚。

彝族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重舅权,重女方亲戚,习惯实行姑舅表婚,部分地区流行入赘婚。婚丧习俗颇有特点,如舅舅对外甥的婚约有较大支配权,死了人先要向舅家报丧。女婿在有红白事时和各种节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等。

彝族人珍管铜鼓,铜鼓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凡遇年节都在公坪中敲铜鼓,跳铜鼓舞,建新房和白事时也使用铜鼓。敲铜鼓跳新房,遇丧事则敲铜鼓送葬,结婚等喜事一般少用铜鼓,但若远来客人多,也可以使用。彝族人一听见铜鼓敲击声,就会情不自禁地起舞。

节日活动较多,除与汉、壮族相同的外,还有三月三护林节,六月六爱鸟节,八月二十三日修路节,十月的丰收节等,以及”抹黑脸”、”打磨秋”、”跳房”等活动。流行的舞蹈有铜鼓舞、芦笙舞、二胡舞,民歌有酒歌、情歌、起源歌、送葬歌等。重祭祀,诸事多请摩公喃吆占卜。

毛南族

------------------

是广西土著民族之一。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据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远古时候,圪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判别。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曾把“毛南”写“茆滩”、“茅难”、““冒南”、“毛难”等,既是族名,又是地区名称。毛南族从古“百越”中的“僚”支分化、发展而来的。史籍载,汉末至隋唐,毛南族同水族、侗族和仫佬族都分布在僚人居住的黔桂边境。在经济生活、文化习俗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语言,毛南语同水语最接近,同侗语、仫佬语四分之一左右词汇相同,这反映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都是从“百越”中的“僚”支发展而来。

毛南族人口较少。解放前长期在1.5万人上下,1953年为18,149人,目前为7.24万人。其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有5万余人,其余分散在附近各县、市。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仍继续影响毛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组织“隆款”和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把毛南族人民推进贫困和灾难的深渊,因此毛南族人民不断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宋庆历四年(1044年),区希范本县壮族、毛南族群众,联合贵州省荔波蒙赶带领的农民队伍举行起义,攻破环州(今环江县城),给宋王朝在本地区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明洪武28年(1395年),毛南族人民响应南丹州土官莫金起义的号召,于镇宁州燃起斗争烽火。次年,起义军虽惨遭官军杀害三千多人,仍坚持斗争。清咸丰末年,石达开回师广西,又有不少毛南族农民投奔太平军。中法战争后,广西反清“会党”势力扩展及毛南族地区,大批毛南人加入“三点会”,同地主豪绅的“团练”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毛南族组成两支抗日队伍,多次与占领思恩县城和邻近乡村的日寇交火、周旋,阻止他们闯入本地区烧杀掳掠。1949年11月,蒋家王朝崩溃时,伪广西保安十团残部逃窜“三南”地区,负隅顽抗,被毛南族革命武装力量一举歼灭,迎来解放。

“三南”地处桂北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地势比较复杂。平均气温在摄氏20o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但只有小溪没有河流,山塘水库也很少,因此排水蓄水都很困难,易旱易涝,加之石山连绵,耕地少,土层薄而地瘠,日照时间不足,一万多亩水田旱涝不能保收,产量低。约两万亩畲地分散在上千个山场石窝窝里,九分石头一分土,因此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粮食不足,人畜饮水困难,人民生活困苦,正如《广西通志·诸蛮》中所称:时时苦饥,每采药负薪,易粟而食。

大约在清初以后,毛南族人民因地制宜,致力发展菜牛和生猪饲养业等多种经营,开办铁、木、银其他加工坊,出现了行商、坐商,和以下南六圩为中心的十来个圩场网,扩大了产品流通渠道及同附近县、乡的贸易往来,民族经济有所发展。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毛南族群众自力更生,兴建了一批山塘水库、水渠、水柜,解决了“三南”地区大部分村峒人畜饮水问题,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如人口较多的下南乡,在边疆三年遭受旱、涝、风、病、虫灾的情况下,1987年粮食产量和生猪出栏数,仍比前一年分别增长17.98%及37.1%。现在,公路和机耕路贯通各乡村,交通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部分乡村可用电照明或加工农副业产品,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但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除小孩及部分妇女外,人们既说毛南话,又通汉语和壮语。在历史上,毛南族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学风良好。一般有条件的人家,都争送小孩上学读书。形成奋发好学的风气。有到岩洞办学馆、苦读的,有靠卖柴供儿女学费的。有带红薯上学充饥的。据史载,清初便有谭德成等一批文武秀才。解放前,仅1万多人口人毛南族,就有5名大专毕业,约50名中专及中学生。解放后,大学生有百余人,中专生约200人,中学生逾2000名。有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讲师、医师及其他专家,共计40余人,按人口平均数计,毛南族文化程度较周围其他民族稍高。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其中有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民间文学,也有作家文学。前者有大量的散文、韵文和戏剧之类作品,后者以诗、词等韵文作品为主。与民歌相应的音乐有“欢草”、“欢单”、“欢耍”、“童谣耍、“五字比”、“草比”、“排见”等十三种曲调,悠扬动人,热情奔放。此外,还有古朴的舞蹈、精美的石雕、刺绣和织锦艺术。

毛南族的风俗习惯别一番情趣,是其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聚族姓而居,保留了公社的习尚;古朴的婚俗、形式多样的自然崇拜,都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水族

------------------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目前,全国共有水族34.7万人,其中,大多数分布的贵州省境内。在广西境内的水族约有1.28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

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之为”水”,是民族自称的音译。在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明清两代,才有” ”、”水家苗”、”水家”的汉称。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国务院于1956年确定其族称为”水族”。水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很早时候,水族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或”水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水族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历法---水历。这种历法以阴历九月为新年的正月,以阴历八月为年终。水族人民还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人类起源》、《人龙雷虎争天下》等神话,反映了水族先民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揭示了人类早期群居穴处,以及血缘家庭的一些生活画面。《石马宝》、《简大王的故事》等民间故事,反映了水族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水族的民间乐器,有铜鼓、在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人民用铜鼓和大皮鼓,能演奏出典雅、抒情、奔放、热烈、哀怨、悲伤等情调。水族的斗角舞、铜鼓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水族工艺美术有刺绣、剪纸、印染和银器加工等。这些工艺精巧别致,久负盛名。

水族的风俗习惯颇具民族特色。端节、卯节等,是按水历来推算的。节日祭祖和丧葬祭供时,除鱼肉以外均忌荤,鱼肉是祭祀的唯一佳肴。水族以大米为主粮,以玉米、小麦、芥麦、芋头、红薯等为杂粮。他们喜吃酸辣食品,喜欢糯食,特别喜爱鱼类食品。

水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兄弟长大娶妻后另立门户,并奉行”同宗不娶”的婚姻习俗,同一姓氏中的大姓、小姓可以通婚,但”同宗不娶”必须恪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习惯法的严厉惩治。

据考,水族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水族民间歌谣中,保留着许多山川地名,也与今天广西境内的一些山川地名各相一致。根据水族古歌的叙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迁徙到今天的水族地区。水语保留了”百越”语言的大量入声字音和短促调;古代越人习惯居住”干栏”建筑,至今水族的住房,仍多这种”干栏”式建筑;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而现代水族民间还残存”鸡卜”和”鸡蛋卜”;古代越人喜爱铜鼓,现在水族人民也十分崇尚铜鼓,等等。由此可见,水族来源于骆越的说法是可信的。

水族先民从”骆越”母体中分离出来后,就一直生活在今天贵州省的三都、荔波、独山、都匀一带。自晋至隋,这一地区一直在谢氏地方政权的统治之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水族先民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县”进行统治,元明时期,又设置了土司制度,以后改土归流,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水族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末民初,水族地区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受尽滇黔军阀和土匪的蹂躏。在此期间,部分水族人民不堪忍受军阀和土匪的烧杀抢掠,陆续从贵州的三合、荔波、独山等县迁入广西的西北部。

水族进入广西后,多为当地汉、壮地主的佃户,他们除了遭受沉重的地租剥削之外,还受到其他许多超经济的剥削。国民党统治时期连年征兵,反动的伪乡长、村长乘机勒索水族人民的财物,或以庇护为名,诱骗水族青年为他们做几年长工。另外还有种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在官僚、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之下,水族人民过着极端悲惨的生活。

解放后,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现在,在各级人民代表中,均有水族的代表;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成了国家干部。

建国以来,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广西水族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广西水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南丹县六寨镇、南丹县巴定乡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水族的文教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过去文盲充斥的水族,如今已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有了自己的中学生、中专生和大学生。现在,水族地区改变了过去缺医少药、疾病流行的落后状况,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广西少数民族介绍

广西世居少数民族

试析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视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

广西民族大学招收应届少数民族定向(委培)协议书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谚语

《广西少数民族.doc》
广西少数民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