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宴》谈中西文化差异

2020-03-01 23:00: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从《喜宴》谈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保守,西方文化则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喜宴》中高家父母所希望看到的中国传统婚姻体现出了中国文化,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儿子长大后就应该成家立业、娶亲生子,父母也好早日抱上孙子。然而《喜宴》中李安并没有让二老如愿。片中主角高伟同33岁,多次相亲失败,不是因为自己性格或事业上的不成功而是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同性恋者,他在美国有自己的同性恋恋人塞门,却一直苦于担心父母不能接受一直未告诉父母。这种状况和中国传统文化绝对是水火不能相容的,所以伟同暂时选择了隐瞒。

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再加上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过保护同性恋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一直得不到有力保障。片中人物高伟同生活在美国纽约,他凭着自身努力在美国做起房地产生意,而且拥有自己的私人房产,可以说他在事业上还是很成功的。其中美国这个开放的大环境对于他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试想,如果他在国内从事自己的事业,因为他是个同性恋者,在生活中他可能会受到各种歧视和非礼遇,在合法权益收到侵犯时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显然身为一个同性恋者,即使很有能力,但在一个保守的环境中是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就是个不同民族和种族构成的大熔炉。美利坚民族是各种不同的民族构成的混合民族。各个民族最初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从到达北美大陆始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各种民族间的交流使得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尽管他们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者,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这些同性恋者的选择,他们推崇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且同性恋者在美国的合法权益某种程度上还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这种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中国人推崇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观,西方人推崇尊重个人选择的家庭伦理观。”

注重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亲始终盼望着高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在医院养伤却仍念叨着要高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高伟同听取了同性恋伴侣塞门的建议,决定和租住自己房子的上海女孩郭威威结婚。虽然这是个不太好的方法,但为了取悦父母,高伟同还是选择了这样做。虽然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中但伟同仍保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努力尽孝。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辈分等级制度森严,长辈在家庭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家人的一切行为都要求尊重长辈的意见。随意最后伟同选择了尊重父母的意愿。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选择。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他们在个人选择方面选择了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正因为如此,片中的塞门才能够毫无顾虑和伟同呆在一起。他不用担心父母对家族传宗接代的要求,不用担心其他人对自己同性生活的歧视与非礼,不用担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收到侵犯时得不到法律保护。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塞门不用和伟同一样担心受到各种关于同性恋生活的阻挠。

中庸之道是处理文化冲突的最好工具。

传统的中国的文化是不能接受同性恋的,在这里,传统的中国文化就和西方较为开放的能接受同性恋的文化产生了正面冲突。其实这种矛盾并不是完全不能调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国的“中庸之道”。影片末尾,送别父母时,伟同、塞门、郭威威三人百感交集地拥抱在一起,这是个特殊的镜头。三人的和谐以及父母最后的满意表态无疑给整个片子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得出——中庸之道是解决不同文化冲突的最好工具。中庸思想,即折中、调和不同的思想与意识,使人们的行为、做事不走极端,寻求和谐宽容。对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可能就是“和而不同”,只有接纳了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才能和谐共处。这五人相互包容、相互思考,最终达到了和谐,也为本片拉下完美的帷幕。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也在本片中显示的很明显。

在个人导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一切都已个人为中心,主张个人行动自由,人与人相互依赖程度低,个人对集体有较少的感情依附,相信自己而不相信集体。集体主义导向则强调群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高,个人往往从道德思想角度处理其与集体的关系。人们相信集体,愿为集体的成长发展出力。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片中伟同匆匆忙忙赶路时碰到了自己一个中国熟人,伟同虽然急于赶路却仍耐着性子听那人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最后那个人还拉着伟同让他以后给他打电话接着聊。如此长的寒暄如此好的耐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个人导向国家。人与人之间近乎冷淡,在大街上碰面也仅仅是寒暄一两句吧,中国人这样长的寒暄,恐怕他们是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在这部影片中也表露地很明显。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留恋传统文化。美国文化则侧重短期导向,为了眼前利益可以抛弃传统文化。影片中,当伟同知道父母要来纽约时立马把父母邮寄来的中国山水画以及父亲的字画挂起来,显示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当他们五人在一家中餐厅用餐时,意外发现这家餐厅的老板曾今是自己家的司机。老板认出自己的老上司时没有顾及自己现在的大老板身份,仍一口一个“师长”一口一个“少爷”的叫个不停,这显示出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长期导向的坚持。然而影片中塞门却几乎没有和亲人联系过,这和伟同、威威与其父母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权力距离也在本片中体现的很明显。中国文化的权力距离比较大,一般认为社会等级是自然存在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客观实在。所以中国的孩子对父亲就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母亲面前可以说可以做的事,在父亲面前就做不出来了。然而美国文化的权力距离小,其文化中的组织结构就相对扁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这就与中国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在中国,人们一般加入少数几个团体,并且一般对这些团队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承诺,同时中国人往往与群体内部成员有深入的交往。西方人则可能同时加入很多团体,但与团队内部成员却保持着松散的联系。同时中国人有严格的内外区分,对内对外态度大相径庭。只有很亲近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群体内部的人才能被当作“自己人”。中餐厅老板碰到自己的老上司时热情招待了他们,并主动提出为伟同重办酒宴,他之所以如此热情,是因为他已经把师长一家看成“自己人”。高家父母虽然对塞门很尊敬,但说话时还是对他“遮遮掩掩”,这是把它当作外人的突出表现。

中国人一向不苟言笑,喜欢将心底的真实想法藏起来,不会喜形于色,更不会怒形于色。而西方人则喜欢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片中赛门总是把喜怒写在脸上。当伟同父母来纽约时,他表现得异常热情,而当他得知威威怀孕的消息时,立刻在饭桌上暴跳如雷,当着伟同父母的面与伟同争吵。相反伟同的父亲总是不动声色,即使得知伟同是同性恋、威威有了伟同的孩子也不形于色。表现出中国人情绪中的极致。

《喜宴》是一部讲述中西文化差异以及相互包容的片子,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中出现很多喜剧元素,时常令人忍俊不禁,但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看作一步喜剧片,我们应透过更深层次去挖掘中西文化差异层面的东西。

参考文献:《跨文化管理》、《中西文化比较》、《李安的世界》

从故事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婚礼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9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探讨总结

《从《喜宴》谈中西文化差异.doc》
从《喜宴》谈中西文化差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