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野外实习总结

2020-03-03 07:59: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实习二

一、实习概况

实习项目名称: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

24、L44E0100

24、L45E00900

1、L45E010001)等4幅区调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工作区包括克拉尕拉,克孜勒克亚,库鲁木苏,马拉苏这四幅图,本次生产实习是对这四幅图幅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参与时间为一个月,主要进行了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

24、L44E0100

24、L45E00900

1、L45E010001)等4幅图幅进行路线地质填图。 实习时间:2011年8月1日——2011年8月26日 实习地点:新疆省塔城地区额敏县前进牧场一带

实习单位: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

24、L44E0100

24、L45E00900

1、L45E010001)等4幅区调项目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2010年西北地区基础综合研究项目,经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基础调查部立项论证及小组会议研究,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负责实施,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地质大队和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承担。

工作项目名称: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

24、L44E0100

24、L45E00900

1、L45E010001)等4幅区调

归口管理部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 实施单位: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作性质:公益性基础调查

工作起止年限:2011年—2013年

实施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承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地质大队

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实习安排:按照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查明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等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完成地质调查总面积1400平方千米。

调查区大地构造处于准噶尔微板块赛米斯台-东泉晚古生代岛弧带,属准噶尔成矿区赛米斯台-东泉Au、Sn、Cu(Fe、Hg)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含矿地层、岩石、构造的调查,突出岩性、构造填图和特殊地质体及非正式填图单位的表达。

2.加强泥盆纪地层调查研究,厘定地层层序,探讨其形成环境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系统调查研究区内岩浆岩的活动时代,对花岗岩类侵入体进行充分解体,正确建立不同时代、同源岩的花岗岩类序列,深入研究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与金、铜等矿产的成矿关系,讨论其就位机制,确定其形成时代。

4.加强对巴尔雷克断裂带的调查研究;探讨地质构造演化史及其成矿作用。

5.在对矿(化)点、物化探异常进行全面踏勘的基础上,开展矿(化)点概略性检查和物化探异常查证。加强测区铜、钼、金等矿产找矿线索的发现,调查不同类型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控矿条件,特别是斑岩体的含矿性、构造蚀变岩带的调查研究,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具体实习工作分配:在8月初开始进行路线填图,这期间对工作区的岩性出露和分布有了更清楚了的认识,并进行了样品补采,重砂采集的工作。

1、路线填图(2人/组)

掌机:用掌机对所跑路线进行记录,掌机操作包括地质点、分段路线、点与点间的界线、产状、素描图、照片及描述。室内需要在数字填图软件下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光滑线、修正、静态标注、导入照片、生成信手剖面等。另外,需要在MAPGIS环境下对信手剖面进行绘制。

2、室内资料整理

在实际材料图上绘制各条路线,须将野外填图路线转移到实际材料图上,用到点圆规,绿色签字笔,将个点逐个逐个的转上去,若在图上能看到各条中已经明显与其他路线相关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可将它们连起来。 用MAPGIS绘制数字剖面,熟练运用点、线的操作。

二、实习区域概况

1.交通位置:调查区位于西准噶尔盆地西缘,行政区划隶属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管辖。调查区范围的拐点经纬度坐标为:A E83°45′;N46°40′;B E84°15′;N46°40′;C E84°15′;N46°20′;D E83°45′;N46°20′; 调查区交通较为方便,中心地区西距额敏县城约30千米,行政区划属于塔城地区额敏县管辖。调查区各处均有便道,且可通行汽车。调查区所需生产、生活物资可从额敏县、铁厂沟等地采购。区内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有便道可通行。区内通讯联络需无线电台或卫星电话,部分地段可实现手机通信。

2.自然地理:立项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塔额盆地东北部,额敏河上游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向西开口,北有塔尔巴哈台山,东南有齐吾尔喀叶尔山,中部有额敏河冲积平原。属额敏河水系。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冷暖波动大,夏季热而短促,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漫长,干燥,年均气温5.6℃,年均降水271毫米。立项区交通便利,多条省、县级公路穿越立项区,其生活物资可由额敏县或塔城市供应,通讯联络有手机或卫星电话。

三、区域地质概况:

1 地层:由晚古生代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夹正常碎屑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出露的地层有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D1t),其第一段为长石砂岩-粉砂岩-安山质凝灰岩建造,主要岩性为黄褐色、褐紫色长石砂岩、粉砂岩、火山灰凝灰岩、凝灰质砂岩、沉凝灰岩,第二段为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夹安山玢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灰紫色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夹杏仁状安山玢岩,第三段为安山玢岩-玄武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灰紫色安山玢岩、辉石安山玢岩、玄武玢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群(D3T),为一套霏细斑岩-英安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玄武岩建造,主要出露岩性为灰紫、灰褐色霏细斑岩、流纹斑岩、英安斑岩、石英钠长斑岩夹橄榄玄武玢岩、安山玢岩;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江孜尔库都克组(D3C1j),其下段为砂岩-岩屑凝灰岩-玄武岩建造,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砂砾岩、生物碎屑灰岩、岩屑凝灰岩、角砾熔岩、安山玢岩、橄榄安山玄武岩;上段为砂岩-凝灰质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黄色钙质砂岩、砂砾岩、凝灰质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生物碎灰岩、煤层;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为一套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沉凝灰岩建造,主要出露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条带状凝灰质硅质砂岩、粉砂岩、安山质沉凝灰岩;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根据出露自然岩石组合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其中下段为一套安山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霏细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绿色、暗灰色安山岩、安山玢岩、玄武玢岩、火山碎屑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互层夹霏细岩炭质泥质粉砂岩及煤线;上岩性段为一套英安岩-霏细岩-英安质凝灰岩>英安质角砾岩建造,主要出露岩性为褐、灰紫、灰绿色英安岩、霏细岩、流纹岩、英安质凝灰岩互层夹英安质角砾岩、熔接凝灰岩;晚更新统新疆群(Qp3X)为冲洪积未胶结-半固结冲-洪积砂砾层、碎石层。全新统冲洪积层、风积层、化学沉积层(Qhpal、Qheol、Qhch)分布于立项区西北部。立项区主要发育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尤以泥盆-石炭纪火山岩为多。

2 侵入岩:立项区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晚石炭世中酸性岩浆侵位,主要岩石构造组合有晚石炭世钾质花岗岩-花岗岩组合,与区域铜、金、钼等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属钙碱性侵入岩系列,总体表现为壳幔混源侵入岩组合。此外,浅成辉绿岩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钠长斑岩、霏细岩、闪长岩等岩脉较为发育,多数产于岩体中,基性脉岩则发育范围相对较大,长几十米-百余米,偶见有数百米以上者,宽几米-几十米不等,多数和地层走向一致或微斜交,垂直都极少见,总体表现为北东向构造体系的控制。

出露主要岩体为库鲁木苏岩体,侵入于泥盆系中,接触界线十分清楚,岩体产状陡直,边缘常发育有几米-几十米宽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边缘相带,外接触带围岩常有强烈的硅化、角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岩体主要岩相为单一的肉红色中、粗粒钾质花岗岩,岩石新鲜,结构均匀,节理稀少匀称,说明岩体具一定的剥蚀深度。岩石中钾长石经常交代斜长石从而形成蠕英石,并具明显的高岭土化。

3 火山岩:立项区火山岩主要为泥盆纪、石炭纪中酸性-酸性火山岩,以安山质、英安质为主,产于相应的岩石地层中。其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以安山玢岩、玄武岩及相应的凝灰熔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夹少量的英安斑岩、霏细岩、流纹斑岩、;上部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以英安斑岩、霏细岩、流纹斑岩、石英纳长斑岩及相应的角砾熔岩、凝灰岩,夹少量的安山玢岩、辉绿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 4 构造:

(1)构造单元划分 据最新的新疆区域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立项区Ⅲ级构造单元为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Ⅳ级构造单元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别为洪古勒楞-阿尔曼太早古生代沟弧带、塔城晚古生代弧间盆地、谢米斯台-库兰卡孜干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其中东南部基岩区位于谢米斯台-库兰卡孜干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内。

洪古勒楞-阿尔曼太早古生代沟弧带:该带北界为萨吾尔-二台成矿带的南界。南界西段为塔尔巴哈台山南缘断裂和洪古勒楞大断裂,东段为阿尔曼太南缘大断裂。该带东西向-北西西向展布,长达1200千米,宽5-40千米。该带西延与“哈”成吉斯-塔尔巴哈台成矿带相连;向东延与“蒙”戈壁天山构造-成矿带相连。该带在立项区内总体为第四系覆盖,但不排除局部有基岩出露。 (2)立项区主要构造特征

立项区内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呈北东-北东东、近东西向的以代表性结构面的主要褶皱和后经改造的与压性结构面锐角相交的规模巨大的压扭性断裂,特别是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的形成主要受由北而南的构造应力作用。

复杂的构造样式和构造组合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的发育为成矿提供了充分的物源、热动力条件和所需的容矿、导矿和赋存空间。

5 、遥感影像特征:基于多种数据图像开展遥感地质填图,主要目的在于初步确定工作区构造格架、主要岩性单元关系、侵入体分布等,对原1∶20万地质资料形成补充,为野外宏观规划、选定实测剖面位置、具体布置工作路线等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多种方法的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可为区内找矿提供重要线索,结合1∶20万化探异常及地质分析,选定找矿靶区,从而部署野外检查路线。调查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低山丘陵地貌,地势总体东南高,西北低,水系不发育,以南东向的树枝状水系为主,多为干沟。遥感影像分区可分为新生界覆盖区和新生界以前基岩裸露区两种类型的遥感地质解译影像分区。基岩裸露区可根据遥感地质解译影像解译程度可以分为遥感解译一般地区和中等地区,前者遥感影像清晰,植被不发育,地质体形状清晰、构造形迹明显,地质条件单一,地质解译标志明显,可解译程度较高;后者植被较发育,地层复杂,构造多变,侵入岩较发育,因此定为遥感解译一般区。

综上所述,调查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影像即:遥感地质解译一般地区、遥感地质解译中等地区和遥感地质解译复杂地区。调查区遥感地质解译一般地区100 km2,遥感地质解译中等地区280 km2,遥感地质解译复杂地区约700 km2。

地层的遥感解译标志:遥感地质解译标志与遥感图像合成方式不能分离,不同波段和相同波段不同顺序合成的遥感图像,其反映出的特征都不相同,比如颜色、条纹、相对清晰程度等,本调查书以卫星中巴卫星数据321全波段合成的RGB遥感图像作为底图分析遥感地质解译标志。

四、工作部署及实习内容和过程

1、工作部署原则

a、实施地、化、遥同步进行,综合研究贯穿始终的地质找矿方针,按面上工作先行、选区重点检查、纵深拓展成果的三个层次顺序开展工作。

b、突出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工作思想。不放弃任何有潜在价值的地质矿产信息,尽量划分出更多更细致的具体找矿工作区,投入更多的地质找矿工作量。 c、为了确保工作部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早期全面研究已收集的地物化遥资料基础上,划分出具有找矿潜力的重点找矿靶区,根据预测的矿种和成矿类型、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部署。由找矿工作所提出的基础地质研究也与之同行,该区块的物化探工作部署也与总体思路相匹配,以提高重点找矿靶区的地质找矿效果。

d、工作部署尽量详尽,做到要有具体的地点、具体的工作方法、具体的工作研究内容以及具体的实物工作量,避免原则性的泛泛而谈。

e、工作量的使用,以能解决问题为基本要求,原则上不平均使用。

f、强调基础地质研究为找矿服务的宗旨。由成矿带、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的研究和区内找矿需要而提出的基础地质遗留问题应为区调填图首要研究的问题。本着这个原则,区内的重点找矿靶区的任何调查和测量工作精度要高于其它地区。实测地质剖面尽量部署于或穿过重点找矿靶区域,以提供最适用的近源基础地质研究资料。

2、总体工作部署

(一)总体工作部署思路

在满足立项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基本技术要求基础上,针对立项区基本地质矿产情况,合理划分不同的工作区域,分类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开展工作,并且部署不同的工作量,重点工作部署在古生代地层及岩体分布区,特别是调查区1∶20万化探异常集中区和地质找矿前景良好的地区。

1、本次地质剖面测制采用传统地质剖面测制方法和掌上机数字剖面测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传统地质剖面测制采用罗盘、测绳、记录本和手工画地质剖面的方法,形成纸介质的资料。同时采用掌上机数字剖面测制方法,最终剖面成果形成数字化电子数据资料。

2、野外地质填图采用掌上机数字剖面系统进行,但野外素描图画在野外记录本上,然后进行扫描,形成矢量化的图件,进入数字化填图系统。

3、野外连图采用数字化填图系统连图和在纸介质实际材料图连图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连图以纸介质为主。

(三)工作区划分及相应调查方案

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野外踏勘,按照区内地质特征、构造复杂性及遥感解译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两类不同类型的工作区,并且实施不同的工作手段和工作量。

1、Ⅰ类工作区及相应调查方案

位于立项区东南部区域,为以晚古生代基岩出露区。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对该类地区以布置穿越地质路线与追索地质路线相结合的方法,平均路线间距350-500米。对重要地质界线须动用槽探工程揭露。该区是铜矿及化探异常主要发育地区,对于新圈定的异常区应将路线调整加密至250-300米,是本次调查矿产研究的重点区域,同时要对新发现的矿(化)点要进行矿点检查,填制大比例尺图件,实施一定量的槽探工程。

2、Ⅱ类工作区及相应调查方案:

位于立项区西北部地区,主要为第四系出露。对该类地区以布置穿越地质路线为主,针对性布置少量追索地质路线,路线间距800-1000米左右。

五、实习总结及体会

此次野外实实习不但是对前面学过的专业知识的检验,更是对体魄和精神的历练,使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的辛苦和自己所承担的重任。区域地质调查不仅是对我国国土的一次从外到内的调查,更是党和国家实施重大战略决策的根基,也是发现探明矿产的重要步骤。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分室内工作和野外作业。此次,我的主要任务是野外工作。

因为时间安排原因,自2011年8月1日才正式走进这个团队,在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的项目里,我向向师兄学会了路线地质调查的方法,以及简单野外岩石的辨认,如粉砂岩,泥岩,长石石英砂岩,正长花岗岩,闪长岩,安山岩的辨认。数字地质调查需要用到掌上机,期间也学会了熟练地进行操作。白碱滩环境的恶劣,增加了自己的野外生存本领。

8月10日,正式进行西准项目上的路线地质调查,与白碱滩相比,这里的岩性更复杂了,路线更长了,山更陡峭了,这一切,增加了野外工作的难度。最终还是每天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图幅任务。每天回到杰勒阿尕什乡的驻地,都会在电脑上用MAPGIS处理当天的路线,步骤包括:数据的转入,地质点的矫正,岩性描述的细化等。因为没有大三的课程基础,MAPGIS这个陌生的东西开始对自己还真是个挑战,在向师兄,徐师兄的帮助下,一个星期内顺利掌握用MAPGIS处理路线。这也为大三学习用MAPGIS解译遥感图像和MAPGIS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岩性的复杂,让自己见识到了更多的教科书般的标本。构造现象的出现,也使自己与学过的《构造地质学》课程有了实际联系,加深了印象。8月15日,在和向师兄进行野外工作时,发现了化石保存良好的地层,其中包括大量的腕足,少量珊瑚等,很兴奋,真真切切的在野外采到了化石,真真切切的又给自己补了一个古生物的课程。打够项目所需的化验的化石,又给自己打了很多,成了此次实习最珍贵的实物纪念物。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小搬家”时,做完上午的工作已经下午三点,向师兄看到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想到明天的采孢粉样工作,可能会因为下雨而耽搁。于是,我们随便吃了点饭便背着包出发了,好久才找到采样地点,是一个很深很深的沟底,在上面GPS显示2107m,克服种种困难下去以后,GPS上显示1200m。在沟里,每人打了30公斤的猜测含孢粉的黑色粉砂岩马上往上爬,山很陡,甚至有时候会没有路,更想不到的是走到一半竟然下起了冰雹,当时心里很绝望,但是想到自己的职责,一咬牙,还是顺利爬到了沟的上边,整个人瘫在了草地上··同样是在“小搬家”,密切接触了善良淳朴的哈萨克族的牧民,吃到了世界上最干净的羊肉,听到了他们心底最纯真的歌声,就像从前从电影看到的一样:夜很黑,毡房里亮着昏暗的灯光,皮肤黝黑的哈萨汉子们,端着酒,和着一把破吉他,唱着我们不能听懂的歌,歌声传的很远很远,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

野外工作不容易,苦中作乐,让我成长,不经过风雨的彩虹不会多彩。野外活生生的地质现象,与书本上学的理论知识深深的结合在了一起。使接下来的巢湖实习轻车熟路,无论剖面测制,剖面图绘制,还是“跑路线”,操作掌机,使用地质三大件,都可以熟练完成。最重要的是具备了丰富的野外常识,免受了很多伤害。

很快大三野外生产实习了,大家都在忙着找老师,而我心里却很踏实,因为李老师仍然答应带着我出去实习,跟着李老师,跟着李老师的弟子我的师兄,更踏实。记得在驻地房子的走廊里,放着一块枕状玄武岩侵入体标本,真的像课本上说的,在其内部因为结晶程度不同分了很多层,这是很罕见的标本,甚至有些老师都没有见过,这个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也没有辜负李老师从很远的山里把它辛苦带回来。

8月24日,来到了著名的新疆天山天池,天蓝蓝,水清清,仿佛世外桃园,当福寿观厚重的钟声,反射到天池水面,进入我们的耳际,彻底涤荡了我们的心灵。听大师的讲经,让我们浅浅的顿悟了这个世间。站在游船上,听着哒哒的马达声,吹着来自远方博格达峰的混着千年寒冰气息的山风,看着身边的清澈却不见底的湖水,其中的美好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形容。 在过去的2011年暑假生产实习中,真的让我学到了太多太多。从做人,到做事,也让我一下子成了男子汉,希望在2012年的生产实习中,我会表现更加精彩,学到更多东西,以此报答李老师的教诲和信任。

最后,真心感谢李老师,众位师兄,祝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

范显刚 2012年3月7日

地质野外实习总结

野外地质实习()

野外地质实习()

野外地质实习感受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实习教案

嵩山地质野外实习

《地质专业野外实习总结.doc》
地质专业野外实习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