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2020-03-02 12:07: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秋收起义是我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江西萍乡市安源一中 文绍锋

邮箱:xiaoweishiayyz@163.com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潮时期组织领导的又一次重大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彭真同志指出的“秋收起义及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斗争历史,是创建工农红军的开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它之所以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点,是因为在秋收起义中,中国共产党打出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军旗;又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地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革命旗帜由“戴着国民党的帽子”向“独树旗帜”转变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为了拯救革命,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武装抵抗,在1927年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是以国民党左派的面貌出现的。8月1日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即起义的领导机构是以国民党左派的面貌出现的;起义部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然打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即“暴动时要戴着国民党的帽子”①,这主要是想借用国民党左派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良好影响,以便有利于起义胜利。但是,国民党右派在各地的屠杀等行为,使他们蜕变为群众眼中的旧军阀,由于群众是很难区分国民党左派和右派的,所以南昌起义打着国民党左派的旗号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 1927年8月中旬,毛泽东对正在剧烈变动中的湖南社会情况和群众心理状态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在杨开慧家里,毛泽东邀请五位农民、一位篾匠和一位小学教师开了两天调查会,回长沙城里,他又征询了由家乡湘潭韶山来省城的五位农民的意见,调查的结果是:了解到国民党军队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后,群众对他们国民党的看法已完全改变了。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后坚决主张:湖南秋收起义时“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不能再照南昌起义那样再打“左派国民党旗帜”。 一九二七年八月十八日召开的、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上就决定,“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②会议还明确指出:“国民党这块招牌已经无用”,因为“国民党这个工具完全为军阀夺去,变成军阀争权利抢地盘的工具”,“压迫民众、屠杀民众的工具”,“国民党变成军阀党了”,因而会议“主张用共产党的名义来号召”③工农群众暴动,8月20日,新的湖南省委在给中央的信中说:“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则应立刻坚决地树起红旗。”

秋收起义爆发前,前敌委员会即指派师参谋长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负责设计制作军旗。 修水县民政局副局长刘烈根,30年前曾采了访何长工。据他回忆,何长工根据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见过前苏联红军军旗的式样,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画出草图。经过三人反复推敲、修改,最后设计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图样: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是颗黄灿灿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镶着镰刀和斧头,代表农民和工人;旗左边白色涵管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整个旗帜的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军旗图样经营级组织通过

后,军旗式样最终确定,何长工立即组织缝制。当时,修水县城的数十名裁缝主动请缨,义务承担了军旗的缝制任务,布店老板无偿献出红布料。经过群众几天几夜的紧张赶制,100面崭新的军旗缝制完成,同时缝制了1000多块红领巾、红袖章,以备起义时用。1927年9月9日,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在特务连的护卫下,在修水县城升起。

这面军旗的打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开始,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从此有了自己的光辉旗帜,

革命道路由夺取中心城市向农村包围城市转变

我党成立以来,都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企图通过中心城市的总暴动,达到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一大”决定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就是领导工人阶级、组织工人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就是以进攻中心城市为目标。但是,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与俄国有区别:“二七”大罢工后,城市的革命形势已经进入低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因此,三大起义都受到挫折。

秋收起义军队在向中心城市长沙进攻途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当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被收编进入起义队伍的邱国轩部乘机叛变,致使该团腹背受敌,损失200多人,步枪200多支,团长钟文璋失踪,被迫向浏阳转移。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后,进攻萍乡未克,西进攻占了老关、醴陵,又北进占领浏阳。由于部队麻痹轻敌,9月16日陷入优势敌人的包围,部队被打散,部分突围脱险,不少人牺牲。第三团于9月11日在铜鼓起义,胜利占领了白沙镇,9月12日又占领东门市。9月14日敌人兵分两路包围第三团,该团被迫向上坪撤退。9月14日,毛泽东在上坪召开紧急会议,以前敌委书记的名义通知起义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当晚前敌委员会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9月20日上午,起义部队1500余人离开文家市向沿罗雪山脉南下。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知制定与实施的转兵决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秋收起义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道路,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正如罗荣桓生前所言:\"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它开辟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向农村进军,依靠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借此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渐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惟一正确的道路。\"④

革命武装向新型的人民军队转变

文家市决策虽然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但革命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起义部队到达三湾的时候,减员较大,人员不足1000人;部队中组织很不健全,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思想相当混乱;雇佣军队的影响还严重存在,起义部队中的军官大多都是从旧军队过来的,残存的旧军阀主义习气较为严重,随意打骂士兵的现象经常发生,官兵待遇极不平等;加之作战失利,连续行军,斗争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赖毅在回忆到当时的情况时说:“芦溪受挫后,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许多知识分子和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一营一连的一个排就在排长的唆使下,利用放哨的机会全部逃跑了,并且带走了所有的武器。那时,逃亡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上哪儿去?”⑤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军队必须及时整改,如果不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不能彻底改变旧军阀主义习气、官兵不平等的现象,不仅难以适应艰苦的环境,而且

无法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

为了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军队,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就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在整顿和改编的措施中,有两项是具有首创性的,即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和民主主义。

1. 支部建立在连队——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时,部队中党的组织是支部建在团上。起义军英勇作战,艰苦卓绝。但党的组织系统没有扎根基层,难以切实掌握士兵、掌握部队。为改变这种状况,在三湾改编中,在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支部建在连上提高了官兵的政治觉悟基础,增加了部队的凝聚力,使每一个官兵明白了为谁而作战、为什么而作战。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领导融入部队管理;在组织上把党的机构与军队机构同步设置,使党的工作有了坚实的堡垒。“支部建在连上”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

2.实行民主主义——确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

三湾改编的另一内容是规定实行民主主义:建立士兵委员会,官兵待遇平等。

三湾改编后,红军连以上都设立了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有五项: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经济;四是做群众运动;五是做士兵政治教育工作。据曾经担任过士兵委员会主任的宋任穷说:“士兵委员会是党代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士兵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放在连里面,一个是政治民主,一个是经济民主,分伙食尾子,管理伙食,管理经济。那时来自旧军队的军官很多,打人骂人的军阀习气严重,士兵委员会就同他们那种旧习气作斗争。” ⑥王紫峰回忆说:“士兵委员会开士兵会时,每个士兵都有发言权。例如:班长派班公平不公平,哪位军官说话态度不好,士兵都可以在大会上进行指名批评。对经济上的意见,士兵同样可以在大会上讲。对排长、连长、党代表的缺点都有批评的权力。 士兵委员会设有经济委员会或小组,管理连队的伙食,每个礼拜或每半个月,经济委员会要清算和理员的账目,做到经济公开。” ⑦

由于士兵委员会的建立,使得“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的措施落到了实处。如 三湾改编以前,秋收起义的军官每顿饭都是四菜一汤,和士兵的待遇悬殊很大。三湾改编以后,因为斗争很艰苦,那时最需要的是官兵艰苦与共,因而待遇改成完全一致,干部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当时连的主要干部都有马,但谁都不骑,打仗时用来驮伤兵,平时用来驮病号。官兵真正做到同甘共苦。

民主主义制度的实行,更加密切了官兵关系,彻底有效地肃清了部队残余的军阀思想和作风,对干部的考验和改造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极大的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我们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的优良作风就是由此开始传袭至今。

秋收起义如果中不打自己的旗帜,沿用国民党的旗号,我们的革命可能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如果不开拓新的革命道路,我们的革命力量还将减弱;如果没有及时改编,那队伍可能溃散。总之,如果没有秋收起义,民主革命的胜利可能要在更长时间的黑暗中摸索;通过秋收起义,升起了自己的革命旗帜,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革命队伍也得到了及时的改编,使中国民主革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秋收起义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曾昭库(萍乡市教研室)文绍锋(安源一中)

]

注释:

①中央档案馆编:《南昌起义》(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04页。 ②肖克、何长工:《秋收起义》,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南昌起义》(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14~115页。 ④http://news.QQ.com2007年06月01日16:10新华网

⑤ 赖毅:《毛泽东同志在连队发展党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第176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⑥宋任穷:《王佐部队及其士兵委员会》,《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江西人民出版社83年版。

⑦王紫峰:《难忘的岁月》

19, 《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秋收起义

秋高三历史第6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学案华东师大版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始末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读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推荐)

《秋收起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doc》
秋收起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