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爱》教学设计

2020-03-02 10:35: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家人的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

能力:关心体谅父母,尽量少让他们操心,少给他们添麻烦,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知识:知道父母长辈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了解他们对自己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爱的方式,他们还不懂得少让父母操心、少给他们添麻烦也是对父母一种爱的回报方式。少数在家中从小受尽宠爱的孩子,还没有形成主动爱他人的意识,他们从小习惯接受来自长辈的爱,在外不知爱他人,在家不知道爱父母。他们往往认为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一些留守家庭中的农村孩子,他们或是被爷爷奶奶溺爱,或是很早就开始照顾家庭缺少父爱母爱,他们对家人关爱的理解容易片面。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地区民风质朴,受传统影响较深,传统中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得较为含蓄内敛,一些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容易简单粗暴。在这样一个氛围中,三年级的农村学生难以充分感受来自家人的爱。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生活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质朴简单,导致学生对家人爱的体验、感受力不够敏锐,同时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不够强,对家人爱的理解比较片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尽量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家人的爱。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严格也是爱。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感受、理解家人的爱,激发对家人的感激之情。通过观看“名字背后的故事”的动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名字的意义,了解自己的名字凝聚着家人的爱与期盼。用动画“家人哺育我长大”以及护蛋活动让学生知道家人养育自己不易。用“两份清单”引发学生讨论如何回报父母,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家人不同方式的爱。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严格也是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心形卡片及“两份清单”的表格。

学生准备: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收集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完成话题“家人养育我长大” “故事与思考”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家人养育我长大 1.[播放动画:名字背后的故事]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我们的名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你们知道自己名字的意义吗?能跟我们说说名字背后的故事吗?

小结:名字后面都寄托着家人殷切的希望,真诚的祝福,凝聚着家人对我们的爱。

2.[播放动画:家人哺育我成长]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看到这儿,你想说什么?你能说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心、爱护你的事情吗?再说说家人看到你进步成长后的感受。

小结:无论是严格还是慈祥都凝聚着家人对我们的爱。这些爱的片段让我们感动、沉醉,我们就是在家人这无尽的爱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板书:家人的爱 家人养育我长大)

3.教师调查学生保护鸡蛋的结果并引导学生交流课前保护鸡蛋的感受。 小结:保护一个鸡蛋尚且如此不容易,更何况家人照顾保护的是我们这一个个小生命。该是多么的不容易!

【设计意图:体验到家人对自己的爱和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激发学生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活动二 两张清单

1.[播放动画:彼尔的账单]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让学生在比较和自我反省中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不要任何回报的。(板书:无私的爱)

2.[播放课件:两份清单]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家人为我们做了哪些事?我们为家人又做了哪些事?使学生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付出,并在行动上从坚持为家人做一件事开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家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的爱。】

活动三 赞美家人的爱 [播放动画:家人的爱]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让我们用心感受家人的爱,将你最想对家人说的话和最想为家人做的事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回报家人。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板书设计 家人的爱 家人养育我长大 无私的爱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

家人的爱 教学设计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材料)

《家人的爱》教学反思

家人的爱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家人的爱 》

一年级下册第二课2《家人的爱》教学设计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doc》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