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2020-03-02 17:40: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中小学必修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这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课程领域,我们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始终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本文从几个方面浅谈了一些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关键字: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 策略 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必修课程,它的有效开展能够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我们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始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下面浅谈一些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并深入的开展,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我们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写进课表,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是学校要有详细的综合实践课程衔接计划:即学校整体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年级组活动计划、班活动计划,同时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学校、各年级组、各班级之间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得课程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实施。例如,可以由学科教师或学生自主生成课题,报团队备案,由专职实践活动课教师组织团队成员及学生进行可行性辩论,生成可行性报告,给学校批示,然后由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制定初步活动计划并具体实施,按照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步骤,由团队以学生为主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二是逐步建立和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管理和相关制度,例如逐步建立档案管理的常规与制度、活动考核制度、社区联系制度等,可具体到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数量,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日常教学资料的积累等。

二、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学校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解除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一是要精心组织,合理规划,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例如,学校应对校外活动空间范围、活动情境等事先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设计安排实践行程。二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磨练受挫意志,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三是提高校外活动效率,坚持就近原则,一次实践活动能完成的任务决不用第二次,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综合实践课程,彰显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遇到课程资源缺乏的困难。重视对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的、充分的利用周边的课程资源,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贴近学生,这不仅便于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彰显特色。所以学校应该尽一切努力在学校与地方、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整合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

1.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建立活动基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平台。首先,学校要积极创设一种有利于感染学生的环境,如学校的各类植物上都有详细的植物介绍;校园宣传栏上,定时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展示学生一幅幅综合活动的照片、一个个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环境的布置,营造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氛围,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并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去。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研究农业科学,参与实践,学校可以采用租赁等方式,开辟校外农科技综合实践基地。若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实践大棚种植、鱼塘养殖、禽畜养殖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农作物及禽畜的了解,自觉养成自主探究,热爱劳动的习惯。

2.开发地方德育资源,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正符合德育的需要。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共同促发展。

3.开发地方人文资源,开展乡土特色风物调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①由于各地方的资源、经济、文化、历史的不同,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资源特性,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应该整合地方的资源,把地方有利资源融入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中,从而挖掘本校综合实践的特色。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乡土特色风物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发现解决问题,学会创新。

四、构建多元化的活动模式,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注重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生活学习等。如果我们在任何一种主题活动中,尽可能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在每一项活动主题实施中,尽可能多地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基础进行调查、考察、参观、宣传、实验、表演、展示、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这样不但大大的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更好的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的乐趣,积累更多丰富的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防止造成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努力探索课程指导的规律,步步抓落实,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多元整合指导队伍,注重实效,才能够保质保量的开展。

五、优化综合实践课程评价,调动学生的兴趣。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发挥着极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它不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结内容,而且要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及时公正的评价能指导活动的展开,活动的终结评价又能促进学生在成果分享及思考中,审视反思自己的行动,进而自我改进。它强调学生发展性评价,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现的形式的多样化,而且重视学生的过程。它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应该做到:

1、评价内容要丰富而灵活。

对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要体现差异,侧重于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否有变化和进展;从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入手,设计丰富的评价指标,教师有重点地做细致的观察和必要的记录;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把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为评价内容以及研究的生长点和精心设计的亮点。

2、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

根据活动内容,确定匹配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突破分数、评语、物质奖励之类的常规手段,探索富有创意、启迪智慧、激发情感的评价手段。我们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师评等从多维的角度去评价他们的表现,这样能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要做出全面评价就要多渠道、多角度、广泛获取信息,获得足够而可信的评价依据。

总之,开好作为国家必修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事关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事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从理论上认识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并从实践上积极加以探索。我们还需不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常态化、优质化,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doc》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