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2020-04-06 来源:活动方案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南汶西联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2009-2010

一、指导思想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各年级、各班要按照综合实践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学校环境与资源分析

南汶西联小现有教师19人,学生334人,学校面积1240平方米,虽然活动面积很小,但学校各种设施齐全,电教室有45台微机;美术室、音乐室设备齐全,可供学生进行各种研究性学习。把天宝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非常丰富。

自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以来,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其中,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很感兴趣,热情较高,教师要作“有心人”,善于利用这些丰富

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且组织实施。

2、学会对自然、社会、生活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3、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

4、学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和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

5、在学习的群体间建立起相互真诚、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四、课时分配

全面开足综合实践课和地方、学校开的课,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3-6年级每周安排2-3节,内容包括:

1、信息技术教育;

2、研究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劳动与技术教育。

五、课程实施计划

(一)从三年级开始,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适当加入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全面启动综合实践活动。从中探索以下问题:(子课题)

1.如何充分开发本校课程资源?

2.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内的四块内容进行整合,体现综合化特点?

3.如何在学科教材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5.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6.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和评价。

7.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8.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课程内容及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上四块指定领域内容既可以相对独立地设计和实施,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或项目,以其中某一领域为切入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将四块内容融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学生的交往活动等;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可以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素材,使之延伸、提升、综合、重组为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参考《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指导用书。

(三)活动内容

根据课程原则,结合我校情况及学生实际,本学年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体内容框架如下:

推荐第2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方案

一、评价的目的

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能给课程的建设、执行者提供正确实施课程导向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热情和工作态度,决定着教师能否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中来。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可能性,而评价则是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把教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或仅对教师过去工作的成败简单进行考核、鉴定、认可等;而是要为教师提供关于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

要重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相对弱化对教育教学业绩的评价。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活动的理解,对活动本质的把握,对学生指导的技巧与水平。不把活动结果的好坏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内容。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参与、规划和指导;在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氛围

和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与理解;在于教师对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的开发。

2、多元化原则:

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时必须注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就评价主体而言,包括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教师。就评价标准而言,既有考核传统智力发展的尺度,又有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既强调知识取向,又考虑价值取向。就评价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用互助式的评价,评价方法有自评、他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对话协商的交互活动。

3、自我反思的原则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对课程实施中的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通过他们的自我反思,既可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为课程的进一步修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实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是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的,与以往的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实现教师评价对教师发展的效能,必须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在与被评教师充分协商交流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才能把握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三、评价的内容

1、对待综合实践课程要有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教师不仅要有实施课程的责任,还要有承担开发课程的使命,所以它需要教师

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一个消级守旧、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

2、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与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空间。

3、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4、活动主题的设计与规划的能力,包括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能力、制订教学目标的能力、制订活动方案的能力、预测活动情境变化的能力。

5、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能力。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为改进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化活动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开展,它包括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对学生设计方案的评价、对学生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设计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手段及有效运用评价结果的技能。

6、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须要明确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归纳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

7、指导学生的能力,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主题获取、材料收集、问题研究、成果形成,都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8、自我反思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在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在探索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否定自己的同时,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四、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学校评价

学校的评价应体现出对教师的促进,通过成立评价小组,对教师进行科学民主的评价。

1、评价学期初教学计划是否切合教学实际。评价小组对教师制定的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进行审定,看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在本学期顺利实施并取得相应的教学成绩。

2、教学常规评价。备课、上课、听课、特色作业等。

3、积累的资料评价。在教师评价的资料袋中应装有大量的教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留下的资料,如工作计划、主题活动的方案、主题活动过程的记录、主题活动的反思、论文、学生的作品及师生获奖的记录等,这些都是被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痕迹,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信息源。

4、评价学期末的工作总结,是否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评价小组与被评教师对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被评价教师汇报一学期的工作。

(二)、教师自我评价。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是实施教师评价的重要途径。教师经过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评价,最终得

到自我完善和提高,这一良性循环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自评可采取以下方法:

(1)采用学校设计的评价项目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对自己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自我评价并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促进反思。

(2)教师可以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对自己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作为指导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成功之处,可以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等等。

(三)、学生评价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人、实践者,他们的评价是最直接的体验、感受。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向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和工作成绩,从而对教师进行评价。

(四)、第三者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主题活动中涉及面广,可采取访谈及问卷等形式向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人群采集教师的评价信息。采集对象可以是学校的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但由于他们对教师评价体系和指标缺乏认识,他们的评价只能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推荐第3篇: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方案

《我与文明交朋友》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

一、活动背景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把“文明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入手,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质和行为规范,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活动实施方案。

二、活动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实施、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重在实效的原则;坚持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实践育人的原则;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守则》《规范》为活动指南,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提高礼仪修养,学会做人,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

三、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理解文明礼仪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

2、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走进图书室,走入互联网,走向社会,多途径获取有关文明礼仪的广博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爱好,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3、指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有序开展活动。

4、让学生通过讨论、观察、走访、调查、交流,初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5、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方案制定的基本方法。·情感目标

1、通过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使学生树立做“讲文明,懂礼仪”的新时期好少年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欣赏美、传扬美的情感。

3、通过亲身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争取做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多一些礼仪知识,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为构建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作出贡献。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能力和社交与应变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并善于总结的能力。

四、活动内容

(一)以校园礼仪为主要内容,结合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的学习与实践,以礼仪、礼貌、礼节“三礼”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为重点,树立学生“十个文明形象”,即:1.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行礼。2.与人相处,语言文明,友善宽容,明礼诚信。3.公共场合,轻声交谈,举止文雅,着装得体。4.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5.乘车购物,不拥不挤,座位让给有困难的人。6.行车走路,遵守交通规则。7.保护环境,垃圾废物不乱扔,绿地草坪不践踏。8.爱护公用设施,节约公用资源,遵守公共秩序。9.社会交往,热情、友好、大方。10.情趣健康,远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

(二)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贯穿于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学习礼仪。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实践礼仪。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展示礼仪。通过开展师生校园礼仪风采展示、征文和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争创文明礼仪先进学校和文明使者等活动。宣传礼仪。通过家长学校和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的良好氛围。

五、活动主题

“我与文明交朋友”

六、活动时间 2010—2011学年

七、活动对象

三年级综合实践老师与三年级全体学生

八、调查方法

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访问法、资料归总法

九、活动过程指导

活动一:围绕“我与文明交朋友”提出问题

1、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制作简单的资料卡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不讲文明行为的危害,提高思想认识,明白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2、播放一些校园不讲文明的事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交流想法。

3、针对校园文明行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选拔小组长,确立小组的研究主题,在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前提下,调整每组的人数为6-7人,强弱搭配,使每组、每人明确各自要研究的小主题。分工时建议学生考虑工作需要和个人特长,分工协作,设信息收集员、资料保管员、采访员、记录员、摄影员、小美工等角色。

活动二:指出我身边课堂学习中不文明的行为习惯,识别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对与错,以及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能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

1、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育学生要注意自身的不文明行为。

2、以小组为单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校师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鼓励学生大胆、主动、文明地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在调查中碰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

3指导学生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分析、归类、汇总,要求学生针对本组的调查问卷写出调查报告,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文明的重要性。

活动三:评选“班级文明之星”

1、班长组织全班学生参加文明之星评比。

2、宣读“文明之星”的评比要求,引导学生公平、公正地选出本班的文明 之星。

活动四:制定《小学生班级文明公约》,学习《小学生班级文明公约》

1、小组讨论,结合活动引导学生制定《小学生班级文明公约》。

2、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学习《小学生班级文明公约》,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活动五:开展“文明校园”绘画比赛及“文明校园”绘画展示

1、活动前告诉学生“文明校园”绘画比赛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学生自由绘画。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评选优秀作品。活动六:“我与文明交朋友”活动日记和心得体会

1、每次活动前都要求学生写活动日记和心得体会。

2、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活动日记和心得体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活动七:变废为宝制作

1、确定主题,成立活动小组,选拔小组长。

2、小组合作设计小制作的图样。

3、制定小组分工计划。

4、说说要做的小制作需要什么材料?小组安排小组成员收集废品。

5、用收集的废品完成小制作。

6、欣赏作品,评价作品。

7、把优秀作品拍摄下来。

活动八:写倡议书、决心书及决心书宣读大会

1、先让学生了解倡议书、决心书的格式,再指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写倡 议书、决心书。

2、指导宣传小组利用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发起我与文明交朋友的倡议,建议宣传小组多向低年级同学宣传校园文明礼仪知识。

3、召开决心书宣读大会,组织学生集体签名,为争当文明小学生而共同努力。

推荐第4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它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用考试和量化的手段把学生分等划类,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学生评价本身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与他人协商共建、互助关怀,充满民主和平等的发展过程。

(一)评价的主要原则

1、突出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只要学生经历了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就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2、注重过程。本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而不仅仅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3、体现多元。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要避免教师评价唯

一、结果唯一的现象。

4、关注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注意给信心不足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5、强调自评。重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自我改进,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行动。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1、活动过程中行为能力及其发展状况。主要包括: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的状况。要评价学生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意义、学生在主题或项目选择和确定中的作用。它包括:

(1)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质疑、探究的能力。

(2)活动方案的制定状况。要评价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 (3)活动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如行为的合理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操作方式。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评价学生是否不拘泥书本,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要评价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5)活动的总结情况。要评价学生在总结、汇报、交流阶段的综合表达能力。

2、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1)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

(2)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如是否认真参加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意见等。

(3)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等等。

(三)评价的主要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作品鉴赏与分析、学生自我反思、小组答辩、教师观察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评价表分析等。

1、成长记录评价

(1)学生在记录中记下自己的作品,学生放的作品大多是活动计划、调查问卷、收集的资料、日记等。

(2)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感受最深的一次采访,“我的新发现”等,引导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作品。

(4)教师设计一些小栏目。如收获园、新发现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在参与主题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成效做主观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为学生加强实践活动体验,记录活动原始感受。

3、问卷调查评价

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做好原始记录,待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再做一次问卷调查,将两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揭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变化。

4、成果展示评价

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设计方案等具体成果公布于众,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安排展出,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喜悦、协作共勉。

推荐第5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方案

夏邑县太平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规划整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成长背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作为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研究探索为主要学习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校环境和资源分析

我校地处乡镇社区,自然条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条件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广阔空间。

我校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的班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校园文化节活动等活动类课程一贯开展得有声在色,再加上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以及构建浓郁的校园特色文化等方面,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学校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各年级规划思路: 三年级

1、能力目标是:具有问题意识、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按计划完成一件事的好习惯,能够持之以恒。

3、三年级活动名称:《身边的零食》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调查研究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向小伙伴进行展示。

选题可以是:《学习用具的调查》、《校园垃圾的调查》、《课间游戏研究》、《身边的食品安全》等。 四年级

1、能力目标是:总结与交流的能力、调查与访问的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他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不足,设法改进。

3、四年级活动名称:走进县博物馆,感受历史

主要内容: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选出不同种类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研究,感知中国文化的精髓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五、六年级

1、能力目标是:总结与交流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从事小研究,能够独立完成一份研究报告。主要内容:走进社会,一方面由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研究,另一部分围绕《节约用水》研究。

五、课程实施

(一)活动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般采取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两种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每一小组4--6人,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并自拟组名。组长负责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制订活动方案,主持小组的讨论等。

(二)学习活动方式

1、研究性学习

活动方式:观察、调查、探究、实验。

活动基本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布置探究任务;

(2)指导选题,建立课题项目小组;

(3)制定研究或活动计划、人员分工;

(4)展开研究活动,收集、分析各种资料;

(5)针对性指导,组织中期交流研讨;

(6)调整改进探究活动,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7)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开展评价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劳动实践活动、技能练习活动、工艺制作活动、简易设计活动、技术试验活动、发明创造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

六、课程管理

1、课时安排

要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适于课内教学的内容,如制定计划、调查问卷的制作、图书检索、汇总材料、成果展示、活动评价等,就在课堂内进行;若要到校外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采访、自然探究、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课时。

2、教师的配备

(1)研究人员

如今,我校已经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包括

三、

四、

五、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及各班班主任和各学科任课老师。此外,我们还另聘校外专业人士作为活动辅导员,并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为课程实施提供后备力量。

(2)任课教师

采用以专职教师为主,学校领导、各班班主任与辅导员协管,学有专长的教师与校外专业人士参与指导的协同教学办法,确保课程实施的常态化进行。

3、过程管理

(1)教学常规管理

实施与学科课程一样的教学常规管理,包括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但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在常规操作上做以下基本规定:

备课:可以按主题来进行整体实施方案的设计,但要对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细致安排;也可以按活动实施过程分课时来撰写教学设计。

上课:严格按课时安排进行教学,不得随意挪作他用。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指导,体现以主题组织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实践,避免学科化倾向。

作业:主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记录、体会、反思、成果等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展示,做评语式批改和口头表扬鼓励。

评价:主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发展性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2)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管理,包括分组、制定计划、小组合作方法指导、拓宽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实行安全管理与指导等方面。

(3)对教师的管理

一是加强培训和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应积极主动加强学习,每月撰写一篇学习笔记,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学校采取走

出去、请进来、网络研修、现场观摩、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经常性对教师进行课程培训。

二是根据主题和学生需要选择课题指导教师。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是协助指导教师,由学生根据小课题的研究需要自行聘请,负责帮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

三是适当利用社会力量提供帮助和参与指导。积极与有关单位和社区建立友好联系和实践基地,聘请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学生家长做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

四是制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要求教师认真履行。具体是: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根据学校规划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小组,根据主题需要研制活动表格;全程指导活动,及时纠正偏差;做好学生实践成果的收集,提供展示舞台,开展积极评价;搞好活动总结;积极与其他教师合作;撰写活动案例和教学经验总结。

七、课程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变化和表现。力求全面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并尊重多元,引导反思。

2、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

3、评价的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

4、注重过程性材料的收集

(1)学生成长纪录袋:主要存放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材料,(如:搜集的资料、活动计划、采访记录、调查报告、创新设计、研究论文、劳技作品、照片奖状等)。

(2)每个学生交一份最满意作品,从中考察学生“心灵手巧”。

(3)在每个主题后,让学生将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

(4)建立评价表,分阶段由个人、小组、家长、教师共同填写。

推荐第6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GIHG0K58C5DJ400K>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x外语学校依据《x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制定《x外语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本文来自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注明)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1)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本文来自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注明)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

三、五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提倡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1][2]下一页

EAIFDCJEH23H5C33>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

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

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 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本文来自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注明)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努力且有了丰硕的收获,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凡在考评中等级认定为D等者,要求重修,由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教师监督执行。学生对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教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学校课程指导小组进行终审。军训的重修与下一届学生一起进行,其他活动的重修可自主掌握时间,也可另选活动项目。

上一页[1][2]

推荐第7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口 埠 初 中

2010.9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1) 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马应祥

成员:甄哲 徐建斌 王生龙

2.工作小组

组长:刘玉宁

成员:安志琴 李桂莲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的指导下实施。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初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初二第二学期末。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

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

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

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 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努力且有了丰硕的收获,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

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凡在考评中等级认定为D等者,要求重修,由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教师监督执行。学生对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教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学校课程指导小组进行终审。军训的重修与下一届学生一起进行,其他活动的重修可自主掌握时间,也可另选活动项目。

推荐第8篇: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2013-2014年下学期龙湾中学

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必修课程。开设这一课程,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养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关注社会与人生,努力创造和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

一、课程目标

(1)学校概况

①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有学生550人左右,学生主要来自本乡镇,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毕业后分别升人普通高中、职校技校学习,还有直接走向社会。学生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好差不等,但探究和实践能力普遍不强,日常生活习惯于依赖家长。学生家长虽然文化水平差距较大,但由于社会的发展,普遍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趋向于单一的升学目标,忽略对子女的劳动、参加社会活动、信息技术学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我校教师虽然大都是大学毕业,但专业性都比较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教学的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缺少基本的认识。

③我校是乡镇中学,由于经费的问题,我校微机房等基础设施并没有同步增长,劳技课教学器材尤为匮乏。

(2)根据以上所分析的情况,初步确定学校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目标为 :

1、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个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鉴赏和创造真善美的能力。

2、使学生乐于参加社区活动,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关心他人的疾苦,热心帮助他人;善于尊重他人,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科学,能够操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能够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搜索利用信息,能够设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程序。

4、使学生善于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对现存的东西思考质疑,提出改进改善的建议和设想。

5、使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的和健康的生活素质。

6、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思考自己成人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努力方向,初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纲要》强调学生应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纲要》认为应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纲要》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

根据《纲要》的这些阐述和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家务劳动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形成关注社会的意识,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对小制作小发明有浓厚的兴趣。

2、学时安排:每周5课时

3、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要领,有一定的搜索、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指导学生逐步学习和从事煮饭、烧菜、洗衣服等家务劳动;学习花卉的栽培;学习处理自行车的简单故障。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定点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设立和打扫社区包干区。

研究性学习:在各科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的同时,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丰富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①参观附近乡镇,了解近几年农村的发展变化。

②参观龙湾双丰村,了解农业生产的生产过程,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③指导学生观察校园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

2、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围绕下列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①交通安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②本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③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调查。④关于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⑤所居住的社区卫生现状及对策。

三、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决不能沿用通过量化手段来划等分类的评价方式,也不能沿用只有教师评价的单一途径。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应着重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因此,我校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进行以下评价和评价方式。

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①对每位学生发放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记载卡,由学生自己填写。

②组织学生对自己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着重分析自己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收获,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强化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③教师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作观察记录

2、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要求每位学生在下列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学习结果交老师评价或小组评议:

①对自己的课题总结或研究报告。

②主题演讲。

③自己设计的方案、模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提供的学习结果作出以肯定和建议为主的评语式评价。

四、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师在这门课程中,主要起组织、指导作用。因此,评价教师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情况,决不能沿用均分、优秀率等考核指标,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而应着重考查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观察记录等等,因此,我校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的情况进行以下评价;

1、评价的内容

教师所拟订的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情况。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记录观察。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语。

教师对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总结。

2、评价的重点

着重评价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着重评价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是否严密周到、科学合理,各项措施是否到位。 着重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是否贯彻”综合”的原则,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是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

3、评价的方式

教师自评:教师对自己一定阶段的指导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成绩,找出

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备课组互评:以备课组为主,以探讨改进综合实践课程为目的,相互评议。 学校评价:学校由职能部门依据备课组的评议情况作出评价。

五、对综合实践课的管理

1、学校成立综合实践课领导小组,该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该领导小组,并分工负责。

2、成立综合实践课对外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学生外出调研、考察等工作。

3、落实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考察调研的定点单位。

4、制定学生外出调研、考察审批制度,学生外出活动应精心组织,落实好措施,各年级、各班级组织学生外出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得到批准后,方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

5、把承担综合实践课统一纳入教师工作考核,承担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教师和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师由学校按照其所组织指导的实际情况确定。

推荐第9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述评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是课程价值达成的重要保证,相关研究分析了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因应的对策、探讨了管理的策略与模式等,但研究还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实施至今,已取得积极进展,其重要性及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达成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分析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笔者以“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系统收集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是保证其实施过程正常运行的基础;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与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体和集体的能量。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研究者有的从宏观、有的分不同层面、有的结合具体学校等不同角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有研究者通过对当地一所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严重弊因,如农村地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匮乏、课程资源开发不足,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安全问题的过分当心和忧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育效果有限;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农村中学普遍教育经费及师资不足,缺少专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学校、家长与社会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

有研究者从学校层面上分析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队伍不理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课程管理不到位,阻碍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评价指标不明确,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

有研究者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的生硬;管理评价的迷茫;师资培训的乏力;学校实施管理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安排的刚性;教师管理的涣散;管理机制的不足;评价取向的偏差;安全管理的隐忧。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的角度各有相同,有的从宏观层面,有的区分不同层次,所提的问题也比较零散,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有些甚至不属于管理的范畴,如家长和社会的观念等。笔者认为,相较而言,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合理。可以将其梳理为:在教育行政管理层面上,存在着课时管理、学校评价以及师资方面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存在着内容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安全教育等问题。

3.因应的对策。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因应对策。

从宏观层面,有研究者提出:建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建设丰富的课程案例资源库;实施灵活的课程管理常规。

有研究者认为:转变教育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课程管理,按新课程要求落实学校课程计划;以校为本开发课程内容,以融合的方式处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优化师资配置,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组建教师指导小组;重视评价功能,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角度完善评价制度。

有研究者主张:建立学校管理组织与制度;加强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科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

有研究者从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措施,认为:加强统筹协调,层级管理有序;注重自主探究,开展课题研究;关注目标生成,丰富课题内容;组织交流展示,进行多元评价;重视教师参与,注重过程管理;重视教师参与,注重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注重成果转化。

有研究者提出,应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管理。学校要率先完成课程计划和方案的设计;设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或保障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管理。

明确对指导老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指导老师的来源与构成;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管理。

有研究者结合农村中学实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建议,建议回归生活,整合社会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议制定相应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建议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建议建章立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在因应的对策方面,虽然研究者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提到了要加强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相较而言,“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的观点更为全面。

4.管理策略与模式的构建。除了因应的对策外,一些研究者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从构建科学的管理策略和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有研究者提出,应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可以建立“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包括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和课程研究小组;“逐年推进”的教学目标定位;“课内外结合”的课时管理;“人人参与”的教师网络;“全面配套”的资源保障,包括后勤保障、社会支

持、学生资料存档等;“周到有效”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包括奖励制度、教研制度、工作量计算等。

有研究者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征出发,提出了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即以校为本,建立基地,制订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管理组织网络,全员参与;以评促管,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有研究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认为可以进行“分层管理”,即“一个中心、五个层级”,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为中心,以及校长室、教导处、指导老师、学生活动小组五个层级;多元管理策略,包括管理主体的多元、管理内容的多元、管理方式的多元;激励管理策略,重视需要激励、强化目标激励、树立榜样激励;自主管理策略。

有研究者提出应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管理,即多元开发,变课程资源有限为无限。包括主题轮换、角度多元、资源共享;合理规划,化课程管理无序为有序。包括规范管理,实现课程的计划性;自主创新,凸现课程的特色;立足本土,注重课程的校本性;依托学科,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

课程管理模式与策略的探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从“问题——对策”的单一角度引向了更深层面的机制研究,研究中所提出

的“实现分层管理”、“构建管理的网络”等的观点,对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推荐第10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心得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远程培训学习,我体会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以活动为主题,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让学生对其产生极大地兴趣,从而对各个课程提高积极性。

其次,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线路,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最后,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教育。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要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11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及犁倭镇中心校的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

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学习与实践活动”不是 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老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

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常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常识自己、常识别人、常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常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尝试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

开来的以尊老爱幼、继承遗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方式: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

(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五、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6年级每周1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 培训要求:

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 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

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

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四)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

六、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奖励措施:

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

组 长:李平(学校校长) 副组长:夏群梅(教务主任)

成 员:罗昌福、曹树、李震、黄书琴、杨国龙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小屯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2017.9.19

第12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1、每学期开学所有指导老师要撰写好本学期的活动预案,每个年级组制订出本学期的活动计划,

2、分管领导加强指导检查,关注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

3、指导教师应主动积累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或素材,归入学生成长档案,学期结束每位指导老师整理一份经典案例,两份有特色的资料包,一篇相关论文(教育故事、反思或活动心得)。

4、学期结束由学校组织全体指导老师评选出优秀资料包和优秀指导老师。

第13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总结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采取“点上深化、面上拓展、纵深推进”的措施,深化课程研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和有效化实施,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从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下面对我校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

对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好不用“上课”或“教”这样的字眼,而是用“做”“实施”或“开展”更合适。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活动期间,我们让学生尽情地观赏一切,分析一切,这一切原本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正因为陌生,恰恰给了他们以新奇的感觉,学生透过疑云看本质,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并对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现象进行充分的,毫无拘束的争辩,在争论中认识,在争辩中深化。这对于我们也提出了一个严厉的挑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带着准备来探索,一切也都是新的,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结构和自身素质。在五年级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一些学习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却对染纸的研究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激情和能力,让人欣喜而欣慰。他们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那种高超的探究能力,那种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充分展示出了,活动给了他们欣然求知的乐趣,活动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

二、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舞台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对于所设计的这些活动内容,一节课完成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围绕一个内容展开,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室里讨论,由教师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并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在实施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还有安全问题,活动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一些指导,对一些必要的专题讲解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组织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确定研究的目标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精心设计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调控。在综合实践中,研究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活动成果的构想,都完全在学生自己手上。

三、让学生加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享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课程以“实践”为主,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活动资料,如照片、录像、日记、采访和调查记录、小报等,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撰写活动日记和心得体会,将活动的一刻永远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家长老师分享活动的成果。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不重结果,而重过程,只要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起来了,这就是我们的成功。

第14篇: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现行部颁教材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

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依托地方资源和学校特色,同时兼顾学校管理、班级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板块:

1、我们的家乡:包括地方特产、名胜、交通、环境、经济、名人、历史等。

2、我们的社区:

3、我们的学校:如我们的校园、基地、班级、学习、活动等。

4、我们的文化:传统节日与纪念日,饮食文化等。

5、我们的学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结合,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专题教育结合。

6、我们的热点:包括学习、生活、科技、社会等热点问题和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活实践

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经验,自主获得知识,带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3、自主性

近3年来,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1年4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32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此次大赛中,有学生科技作品,活动调查报告,科幻画3件获省一等奖。2011年8月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2件获国家二等奖。除此之外,还有10余人次获常德市、省级

一、

二、三等奖,学校被 授予“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实验学校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综观全局,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的现象还较严重。

要打造德雅品牌,必须有学科课程的质量,还要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只有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才算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不可分割。

为此,全校教师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它是落实《基础教育发展纲要》的需要,也是落实规范办校的需要。

目前,学校、年级组、班级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活动平台,成立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如文学类、文艺类、体育类等,人人参与,每天

第八节课的时间,都动起来,近半年来,060班周屹老师第八节课安排得较好,大部分学生都在室外室内活动。刘洋老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日记、习作、图片、游记编写成册。编写成册这一过程涉及信息技术,编辑、美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很大的锻炼。学校教育处团委组织学生到社区活动,交通安全活动,文明礼仪活动等都开展得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层面的活动,面比较广,但涉及的学生数较少,所以活动的重点还在班级,在于各位班主任的组织和落实,年级组和学校适时举办各类竞赛活动,通过各班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来增添校园的生气和活力。

同时要认真上好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等综合课程,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第三,要加强校本教材的立项、编写工作。各教研组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校实际,编写出校本教材。如语文组编写经典诵读的教材,组织开展诵读活动。

德雅中学人才济济,只要我们把学生放在心上,就能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德雅中学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办学特色。

一、重视培训工作,初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我区小学注重干部教师队伍的培养,2005年以来区教委先后4次针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集中培训,张立新、任萍、陶礼光、万福等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途径及管理等方面做了专题辅导,培训干部教师1100多人次。

丰台分院除了组织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修之外,还采用行动研究及交流研讨的方式组织教师培训,先后在丰台五小、东高地四小开展了全区规模的教学研究活动,展示综合实践课程的优秀教学案例、传播典型经验,500多人次的教师参与活动。

这些措施有力地培养和锻炼了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确保了我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二、加强研究,探索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干部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确定专题进行教育科研,不断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探索和掌握此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今天会上展示的东高地四小“装饰艺术长廊”一课,采用的“项目设计”的方法,丰台一小的“校园植物研究”一课,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教师们在实践探索出许多切有实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正是由于干部教师这种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认真求索的态度,使得我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日渐丰富,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三、整合教育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区小学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4年我们命名了30家“丰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基地”。随着这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优质资源不断扩大,2008年我区有23家资源单位成为首批“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有34家资源单位成为区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单位。有了这些优质资源作保证,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区劳技中心成为全区小学生劳动实践、创新的场所。在东高地科技馆内同学们当上了火箭发射手、观测人员,模拟神州五号发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许多航天知识,还亲身体验了作为科技人员工作的艰辛,感受到他们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社会课开进博物馆”,学生们把大堡台汉墓博物馆当成大课堂,在参观学习的同时,演出历史剧和进行模拟考古活动,师生兴趣盎然、收获颇丰。以卢沟桥为中心的宛平城、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园已成为全区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

虽然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只是初步的,距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看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教学实践及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课程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对课程教学的规划与研究还不够,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资源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比较单薄等。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实课程目标任务,在此我就这项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干部教师要认真学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点》以及我们今天下发的《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试行)》,把握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全面贯彻落实文件要求。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管理,有序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通过“学校年度课程实施计划”审查,专项视导、综合督导等形式,及时掌握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指导学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督促学校按课程计划的要求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研部门配合,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及研讨活动,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此项工作。

学校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在师资配备、资源统筹、课程实施、目标落实等方面严格管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实施。

(三)建好队伍,搞好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及周边社区教育资源,聘请学校教师、劳动模范、行业专家、社区干部,大专院校讲师教授等,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

区教研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指导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原则,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掌握课程实施中的各种方法,按照课程要求规范、有效地开展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

(四)深入研究,提高质量

干部教师要深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规律,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教育科研专题开展研究,学校干部要带头参与。鉴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而我区一般学校只有一名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我们提倡联片教研,利用学校及教师发展共同体,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研究,教研员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五)统筹资源,增强实效

各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比较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及学校教育基地的作用,满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六)严密组织,注意安全

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周密安排、严密组织,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护自救方法,学校要做好安全预案,做好对各种应急事件的预防与补救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健康、愉悦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同志们,在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这类课程的实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既要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还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我相信,有市、区教委的正确领导,有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等部门专家们的鼎力支持,有全体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项目标,拓宽素质教育之路

第15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杜家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1——2012学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它取走了罩在学生身上的“玻璃罩”,使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跳得更高,走得也更远。

一、课程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新型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课程的深化、发展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也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我校从2003年秋季开始试行这一课程,四年多的实践,建立了四个稳固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基地,前后进行了三轮相关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学校以树立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为理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教师的引领策略,充分发挥海盐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示范作用,以探究“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以塑造“睿智·求索”的学校文化为主线,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我们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运行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次:教导处 教科室 德育处

教导处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检查实施的进展情况,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和教师管理评价方案,并开展实施考核评价。

教科室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科研方面的支持。选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资料,负责学生、教师课题的申报、评奖工作。

德育处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指导。规划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具体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观摩、展示、交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设计等。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信息技术组 科学组 学校图书室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研组活动计划,组织本教研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我校网站上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网页这一平台,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生体验上传,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信息技术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的建设和推广工作,促进互动与交流,为共享课程资源搭建平台。科学组、学校图书室等部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上的支持。

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 班主任 各学科教师 基地校外辅导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包括选题分组、协助聘请指导老师、成果的展示等。班主任、各科教师针对所任班级指导一个活动小组,对学生研究的每一环节――选题可行性、资料收集、调查研究、课题报告撰写、结题展示、总结答辩等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做好团队协作、安全防范和有关部门联系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设

1、课程总目标

结合我校“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四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

3、课时安排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2课时,学校将在这两课时集中安排在每个年级每周星期五的下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4、课程资源的挖掘

(1)立足校园生活,挖掘实践资源

多年来,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春(秋)运动会、科技节活动、读书周活动、艺术节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队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根植于学校,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内容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颢。

也可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如春(秋)季运动会,3月的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等。 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办“环保知识小报”, “数学知识报”, “语文学习报”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如开展《亲近校园植物》、《文化上墙我出力》、《我为环保校园献一计》等。

(2)立足学生生活,丰富实践资源

学生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们中有许多资源待我们去开发。如从儿童生活中的游玩活动,可以产生“对儿童游戏的调查”“儿童动画片知多少”“小学生喜欢什么漫画?”“你玩滑板车吗?”之类的主题。从班级出现的某些现象中,可以“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

在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的发现主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英语中有些单词是缩写,衣服标牌上的S、M、L、XL是不是英语的缩写呢?是哪些单词的缩写?”等,这些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点。

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活动中,高年级视力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什么是假性近视等。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什么样的节目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

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可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语文课中的《蝙蝠与雷达》一文,让学生对动物的特功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语文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它是不可能给大部分时间你去进一步研究的,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时空,让他们研究一下“动物的特异功能”呢?

(3)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发达,镇内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含量高,因此,要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立足地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并非生活的真空之中,社会上的赌博、迷信时时可见。而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蚕怎么会中毒?水葫芦怎么越来越多了?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泄到河道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认为活动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去发现问题

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种水稻和种葡萄哪项获利高?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等等。

◆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角度去发现

让学生联系自家种养业,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如:“为什么我家桃树只开花不结果?”“我家庭院里栽种的葡萄怎么不甜?”“养好沼虾要注意什么?”“温室养鳖是怎么一回事?”等。这都可以成为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从农具改革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业生产工具已沿习了几千年的历史,只要在这方面多观察,多动脑,也不难能发现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提高挖沟效率?(对铁锹的改进)怎样使除草剂喷洒不损害植物?(对喷雾药机喷头的改进)怎样提高采叶的效率?(设计方便采叶器)怎样改进兔子饮水器?(设计兔禽自动饮水器)。

结合学生家庭特点,在自家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

5、资源板块的设置

以农科技为重点的资源板块,以学生的自主兴趣为前提,选择研究的小课题,通过指导教师的引领开展不同形式的综合性研究,形成生成性的子课题。

第16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2014—2015)

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是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显得极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工作思路:

本年度学校计划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分层、细化各年级段的能力目标,系统、完善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总目标下的每一个阶段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学思路

1、明确一个目标。即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力目标的完成情况。能力目标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具有问题意识、规划与设计的能力、总结与交流的能力、调查与访问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2、改变以往整个学期以“主题、以活动”为主线的研究,变为以“培养研究能力、研究素质”为主线的模式上来。修改、完善去年的常态化教学思路,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以教授为主”为“以培养学生具有研究能力为主,以指导为主”,将课堂的重心从强调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转向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研究。

3、按照年级的不同细化能力目标,针对各年级特点提出深浅不一的完成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实际操作。

4、转变以往研究活动只能是小组共同完成的思路。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两三个人、或是小组共同完成。人数不限。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鼓励独立完成,或两三个人完成较大的调查研究。

5、改变以往将研究应具备的能力按年级段划分开的思路。保持研究过程的完整性、系统性,使学生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改变教学内容

1、结合以往的经验将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具备的能力目标分成几个单元,分步骤、分层次指导。

2、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小主题在每个单元的能力目标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研究。

(三)、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

1、逐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年级能力目标教材、教案、活动设计资料包等任课教师参考读物。本学年结束后力争出一些参考性较强的资源包。

2、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改进、总结,学期结束后整理出自己的教学资源包。

3、督促学生对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自己的研究档案。

三、规划思路:

1、能力目标是:具有问题意识、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按计划完成一件事的好习惯,能够持之以恒

3、能力目标是:总结与交流的能力、调查与访问的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他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不足,设法改进。

5、喜欢从事小研究,能够独立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6、活动名称:社会调查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调查研究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向小伙伴进行展示。

选题是:《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第17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城北办邵火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实践内容:(略)

五、活动方式: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兔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六、工作措施:

(一) 课程落实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4年级每周2课时,5-6年级每周3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

(二) 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 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 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 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 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

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四) 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英语学科基地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

七、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奖励措施:

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

八、操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第18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20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主题名称:我与蔬菜交朋友

二、主要线索和涉及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性教育四大领域。其中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三条线索。我校本学期四年级的研究性主题为\"我与蔬菜交朋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走进社区调查采访,通过各种形式了解让学生学会制订小组活动方案,设计开题报告。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查资料。学会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锻炼自己的活动能力。通过活动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在活动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能力习惯。学会在活动中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在整个活动中,集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融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真正达到各个领域的统一。

三、主题设定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要依据现有资源,而且要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我校的现有资源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发了\"我与蔬菜交朋友\"活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蔬菜、认识蔬菜在日常饮食中的重要作用,纠正学生厌食、偏食的不良习惯,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使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知识,掌握能力,使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学生情况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越来越丰富,满街的烧烤小吃,肯德基、麦当劳芳香四溢,吸引了许多的小学生。餐桌上的蔬菜与之相比,不及其香、不及其脆。因此许多小朋友都有不爱吃蔬菜、偏食的习惯。通过\"我和蔬菜交朋友\"这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了解蔬菜的种类;通过咨询查阅、收集资料,了解蔬菜的营养,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爱吃蔬菜、用蔬菜创造生活的好习惯。

五、主要能力培养目标设定:

1.知识与能力:认识市场上的各种蔬菜,蔬菜有哪些营养。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主题班会,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的活动设计方式,并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初步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蔬菜的认识与探究,使学生了解蔬菜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初步树立科学食用蔬菜的意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六、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

采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实践形式:

收集资料和信息。研究、设计。小组合作和交流,规划表达和反思。

七、活动时间安排:

1、活动准备阶段:第八周。

2、活动方案实施阶段:第九周、第十周。

3、活动评价、总结阶段:第十一周。

八、活动过程:

(一)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共分为四个阶段进行:1.活动准备阶段;2.自主探究、分组合作阶段;

3、资料汇总、整理阶段;

4、汇报、倡议、评价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紧承上一个阶段的实践成果,为了使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作了一些跟踪指导。

第一阶段

1、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2、确定研究专题,自主选择伙伴

3、制订活动方案,明确研究方法

具体做法是:

全班48个同学就自觉地分成4大组,并推选出组长。20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我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特点,于是,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合并并归类,提炼出调查研究课题

(活动准备是开展活动成功的前提,它包括筹划、分组、制定方案等,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分组,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热情。)

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评出说最具合作精神。

第二阶段:活动方案实施阶段

1、深入社会生活,搜集相关信息

2、交流调查情况,整理资料

3、确定汇报形式,创作展示作品

学生通过此阶段活动学会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可利用资源收集查阅资料。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评选谁最能利用有效资源查阅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资料汇总、整理

\"我和蔬菜交朋友\"成果汇报展示会

1、分享成果、互动评价

各小组通过各自不同的形式,交流活动体验,互为评价

第1小组:蔬菜的种类、习性探秘汇报

第2小组:蔬菜营养价值汇报

第3小组:蔬菜的烹饪搭配方法汇报

第4小组:蔬菜的烹饪技巧汇报

各个小组的调查研究结束后,孩子们精心准备的资料纷纷上报。有打印的文字资料,有手笔和复印的图画资料,有工整誊抄的数据资料等等。然而,许多文字资料涉猎过广,大都没有经过分类整理,面对一大堆的第一手资料同学们可能会茫然所措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们将照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按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评选优胜小组。

第四阶段:倡议、体验、评价

1、整合展示材料,举办成果展览

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成果进行整理,举办一个成果展览,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愉悦。

2、总结

各小组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各自完成汇报作品。为了分享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利用活动课,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 在各小组利用课余紧张准备汇报的同时,老师给他们出主意、提意见。我想,集体汇报是一个信息交融的良好环境。汇报的同学从精心准备到展示,大大得到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心理满足感

(二)成果预设:

这一节实践课和以往的主题活动一样,要经历前期准备、过程指导、汇报评价三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有了一定的收获。

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

为了获取与蔬菜有关的材料,同学们往返与图书室,到网上搜寻,到市场搜集。活动给了孩子们自由吸收养分的广阔空间,把学生从校内引向了校外,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增强

生活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学生在市场观察、做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有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网络搜索小队,系列活动的资料如:蔬菜、水果如何合理搭配才最有营养;时入秋季提供有利身体健康的水果、蔬菜;在研究结束之后,大家会感到以后一定要多吃蔬菜、吃多种蔬菜。同时为了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呼吁全校的小学生都来吃蔬菜。

终极评价:

评价内容差异评价(a、b、c)

自评小组评家长评师评(综评)

参与情况活动过程活动效果参与热情

交流合作收集整理资料

研究汇报形式

观察视点

探究能力

20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0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四年级)

1、关于思乡的诗歌朗诵会。

2、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故事会。

3、诗歌赏析《但愿人长久》、《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年级)

1、带领学生到电脑室上网收集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歌、文章等。

2、指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的资料汇编成册。

4、举行资料展览会。

(六年级)

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收集有关\"思念\"的诗句,开展赛诗会。

3、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

十月份:谁不说咱家乡好

(三年级)

1、阅读有关家乡的文章。

2、收集关于思乡的古诗。]

3、唱一唱自己的家乡。

4、写一写你心目中家乡的样子。

(四年级)

1、收集常州名胜古迹资料。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介绍常州名人。

4、制作小报。

(五年级)

1、介绍家乡著名景点。

2、说说家乡的历史名人。

3、夸夸家乡的土特产。

4、展望家乡的未来。

(六年级)

1、了解常州的历史和风土民情。

2、开展实践活动,游览常州名胜古迹。

3、小练笔或当小记者介绍家乡著名的景点。

十一月份:感恩

(三年级)

1、收集关于感恩节的知(2016年助残日活动方案)识,包括来源、风俗等。

2、制作感恩节贺卡,说说最想感激谁,为什么?

3、课后收集感恩节的诗歌,开展诗歌交流会。

4、根据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个场景,排演小品。

(四年级)

1、名文诵读。

2、收集父母对你爱的点滴进行交流。

3、照片里的故事。

4、制作感恩卡。

(五年级)

1、(照片展)回忆长大的点滴,感恩父母。

2、(出示奖状或作业本)回想成长的足迹,感恩老师。20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活动方案。

3、感恩生活中给过你帮助的陌生人。

4、欣赏绚丽的大自然,感恩自然。

(六年级)

1、为父母做一件事。

2、唱一首歌献给父母。

3、给父母写一封信。

4、开展一次与父母同乐的活动。

十二月份:北小骄傲

(三年级)

1、说北小——说一说我们的学校。

2、写北小——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北小。

3、画北小——挑一处最美的地方画下来。

4、为北小设计一张名片。

(四年级)

1、收集班级中为北小添彩的人事,作采访。

2、班级中评选\"北小骄傲\"候选人。

3、演讲:我是光荣的北小人。

(五年级)

1、网上浏览中央电视台的相关\"骄傲\"评选,确立评选方向。

2、交流自己心目中的骄傲人物,并准备采访他。

3、为\"骄傲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

4、评选出班级里的十大骄傲人物。

(六年级)收集身边\"感动\"的故事。

20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蔬菜,并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以及栽培方法等.

2.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并动手实践,亲身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培养动手实践能(2016关于两学一做实施方案2016字3篇)力,以及运用统计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法:观察法,询问法,上健康查询,实验法等.

活动对象:二年级2班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

一大自然的馈赠_____认识各种蔬菜(分组进行)

1.让学生走近大自然,搜寻身边有哪些蔬菜?(包括名称及基本形状)

2.收集各种蔬菜的图片(也可以画下来),并向有经验的老农询问其生长过程(最好是自己能从始至终观察一种蔬菜的生长),写下观察日记或了解到的内容.

二我和蔬菜交朋友____了解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统计大家最喜欢的蔬菜.

1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蔬菜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让同学们能认识更多的蔬菜,了解关于蔬菜更多的知识.

2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些蔬菜的健康或特征,让同学认一认,猜一猜.

3统计\"最喜欢吃的蔬菜\"

第19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主题名称:家务劳动我能行

二、活动背景:本主题活动的选择,是我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兼顾原有的劳动教育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实际现状等多方面的考虑而综合设计的,具体说明如下:

(1)从学生课题选择的内容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内容与研究性学习有关,其次也有部分内容涉及到社会实践,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块却还是一片空白。

(2)纵观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我发现学生的家务劳动观念簿弱,很多自己的事都不能自己做,而且常常把成人的帮忙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对家庭缺乏一种责任感意识。

(3)让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了解家庭生活的技能和技巧,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习惯。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感受亲情的温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长辈、自立自强的品质。

为此,我特地设计了本次以家务劳动为切入口的综合实践活动。我期望: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家务劳动能力、自我服务意识、家庭责任感、小组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运用导师资源等方面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家务劳动的调查活动,了解在日常劳动中,哪些劳动是属于家务劳动?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2、能力目标:通过“练一练”、“露一手”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请教、合作交往、收集处理信息、语言表达、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调查,体会大人劳动的辛苦,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情景的导入

本课程的导入,是以学生的讨论为切入口,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家务劳动的了解程度;对家长在家务劳动方面花费时间的了解程度等,从而激发学生对走近家长、走进家务劳动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家长一日家务劳动的调查”及“学生一周家务劳动调查”的兴趣。

(二)哪些劳动属于家务劳动?

学生讨论: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你认为哪些劳动属于家务劳动? 你会做哪些家务劳动?

你计算过妈妈(或他人)一天中花在做家务劳动上的时间有多少?

假如你们家没有人做家务,请你想一想,一段时间下来,你们家会是什么样子?(请把你的想象画下来)

你准备怎样来做“走进家务劳动”这个课题?

制定计划:

小组讨论。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个人计划。

(三)“调查活动”的引导

本次活动我设计让学生亲历两次调查活动:(1)跟踪调查:妈妈(或家人)的一日家务劳动;(2)校园调查:一周中你做哪些家务劳动?本活动是利用星期天及课间时间进行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调查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另一方面想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长的辛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从观察中学会反思,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四)“学做家务劳动”的实施与指导

本活动是以个体独立学习与集体交流、展示等交互进行的,主要实施地点选择学生家庭,并聘请家长为主要实践活动导师,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通过目标指导——学生实践——信息反馈——学生再实践的途径进行的。

调查学生做家务劳动的情况,了解学生喜欢做的家务劳动种类,并与家长商量定家庭劳动角色,定好家务劳动计划。

“家务劳动小能手,我能行!”家务劳动实践活动。(为时三个月)

让学生根据自己订制的家务劳动计划,每天在家做一些家务劳动,并把当天所做的家务记录下来,每一到两个星期让家长对在家的劳动进行评价。每个月结束时学生要进行小结,写出自己的收获。

开展“家务劳动汇报展示”的活动,邀请家长参与,通过各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家务劳动技能,并结合平时在家的家务劳动表现评出“家务劳动小能手”。

五、活动成果: 为了让学生通过活动增强家务劳动及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学做家务劳动”中,我们通过“用洗衣机洗衣物”、“学会拣菜、洗菜”、“学会做饭、做菜”、“学会整理房间”等活动,让学生在主动请教的基础上,学会做几种简单的家务劳动,如用洗衣机洗衣、洗自己的鞋子、洗书包、拣几种简单的蔬菜、制作一些简单的饭菜、凉晒衣服、叠衣服、整理床铺、整理房间等。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导师资源,通过亲身体验,学会做每一件事,力求在成人不在家的时候能够做到自己照顾自己。

附:活动的照片

1、张艺硕正在洗碗、切菜。

2、李思雨帮家人洗脚。

3、王雨露在铺床。

4、马国瑜在洗衣服。

5、程奕龙在浇花。

六、活动评价: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家务劳动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体验成就感。在活动的后期,我特地举行了班级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我允许学生“八仙过海,各献神通”,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例如文字交流;照片、录象交流;家长的评价交流;学生的现身说法;同伴的相互评价等,鼓励大家敞开心怀畅谈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收获和感受。采取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具体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

七、活动反思:

历经三个月的主题活动——“走进家务劳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圆满结束。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的意识及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往、收集处理信息、语言表达、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通过调查与观察,不但体会了大人劳动的辛苦,同时也唤醒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使所有的学生都品尝到了劳动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导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使学生学会了反思,从而促进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获得发展。

从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而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才是真正的“主角”,才是让活动变得精彩的“导演”。

第20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

1.通过活动 , 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蔬菜 , 并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 营养价值 , 食用方法 , 以及栽培方法等 .

2.让学生亲近自然 , 热爱大自然 , 并动手实践 , 亲身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 以及运用统计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活动方法 : 观察法 , 询问法 , 上健康查询 , 实验法等 .

活动对象 : 二年级 2 班全体学生 ,

活动过程 :

一大自然的馈赠_____ 认识各种蔬菜 ( 分组进行 )

1.让学生走近大自然 , 搜寻身边有哪些蔬菜 ?( 包括名称及基本形状 )

2.收集各种蔬菜的图片 ( 也可以画下来 ), 并向有经验的老农询问其生长过程 ( 最好是自己能从始至终观察一种蔬菜的生长 ), 写下观察日记或了解到的内容 .

二我和蔬菜交朋友 ____ 了解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 , 统计大家最喜欢的蔬菜 .

1 各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蔬菜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让同学们能认识更多的蔬菜,了解关于蔬菜更多的知识 .

2 游戏 : 猜一猜

出示一些蔬菜的健康或特征 , 让同学认一认 , 猜一猜 .

3 统计”最喜欢吃的蔬菜”

男生

女生

4、上健康查询:它们的营养价值(分组查询→汇报,交流)

提示:要多吃蔬菜,促进健康!

三、实践活动:今日我当家

1、根据蔬菜的食用方法,选择一样或几样蔬菜来烹饪一种健康(主要是拼盘等简单的菜,要在父母帮助下进行)

2、品尝并请父母指导评分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烹饪经过和自己做菜的感受。

四、活动总结反思

五、师生评价:

1、是否积极去参与实践(观察,询问,查询)

2、是否能积极与人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doc》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祝福语实习报告辞职报告策划书口号检讨书介绍信导游词社会实践报告求职信协议书委托书证明承诺书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鉴定广告词申请书活动方案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