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2020-03-03 22:18: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茶馆》教案

如皋中专 陈国东

一、教学目标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卷轴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点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茶馆》第一幕,时间是“1988年初秋,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了”,离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只有十几年了。

立提纲的过程,也是一个抓住本质,分析概括的过程。例如马五爷是“吃洋饭”的,透过他的威风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势力。又如宋恩子、吴祥子是两个爪牙,可以归入清朝封建势力。

提纲可以整理如下:(第一幕写了哪几类人?)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社会渣滓、民族资本主义、市民、农民

按照这个提纲,分析剧情,就可以认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认识那个时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封建主义

庞总管是封建主义势力的代表。他“侍候着太后,红得不得了”,透过庞总管,可以看到清朝封建主义顽固派头子慈禧太后的狰狞面目,她挥起屠刀,血腥镇压维新运动。谭嗣同问斩,还要搜查谭嗣同余党,搞得满城兵荒马乱,一片恐怖。宋恩子之流的特务,充当朝廷耳目,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仅仅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当作“谭嗣同一党”抓进监狱。 封建主义顽固派是极端落后、保守、反动的势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权辱国,积贫积弱。顽固派不思进取,死守“祖宗的章程”,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顾民族危亡,只顾自己作威作福。庞总管这个70多岁的老太监,居然买一个15岁的黄花闺女作老婆,还要操办喜事,荒唐之至。顽固派的得逞,其实是自掘坟墓。 封建顽固派镇压维新运动,倒行逆施,是有社会基础的。听茶客甲乙丙丁的议论,就可以看出腐朽的寄生阶级他们是仇视戊戌变法的。

帝国主义《茶馆》并无一个洋人出场,但是我们分明感觉幕后是列强的势力。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依仗洋人的势力,“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二德子对常四爷如狼似虎,一见马五爷就软了,奉承都来不及。

这幕戏更多地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大量倾销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崇洋媚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刘麻子一人身上,就是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农村经济,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社会渣滓:为数众多的城市居民没有正当职业,非不正当职业又不加取缔,不但有唐铁嘴这样的无赖,而且有刘麻子这样的地痞。刘麻子乘人之危,昧着良心拉纤,把人家15岁的大姑娘卖给70多岁的老太监,把价钱压到10两银子,从中捞取190两银子。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抽大烟,却又讨茶喝,死皮赖脸,落拓不堪。

更有一批地痞流氓与营中兵丁相勾结,动不动就打架斗殴,为了一只鸟,竟要大动干戈,社会秩序的混乱可想而知。

民族资本主义:秦仲义乡下有地产,城里有买卖,他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都卖了,开“顶大顶大的工厂”。以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是有爱国心的,他代表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梦想着用民族工业对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拯救国家命运。他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小市民:茶馆老板王利发正像他自己说的也是“苦命人”,为了维持经营,处处赔小心,“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连唐铁嘴那样讨人厌的下三烂,他也不愿得罪。房东来了,更是嘴甜如蜜。他的经营,非常艰难。 常四爷所遭遇的是政治压迫。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没有丝毫言论自由。 还有那个做小买卖的老人,82岁了,“没人管”,所谓“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荡然无存。

破产的农民:这一幕康六卖女是重头戏,无独有偶,又有乡妇要卖十来岁的小妞。康六把女儿卖给老太监,自己也明白这是丧失了人性,但是无可奈何:“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东家逼债,举家断炊,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命运悲惨到连亲情、人性也顾不上的地步。 总而言之,这幕戏反映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猖獗,预示着清王朝的崩溃。 第二课时:主要人物分析 王利发

这一幕,王利发还年轻,看他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话又怎么说,可以看出,他为生计,时时处处都很用心思,他八面玲珑,谨小慎微,他总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唯恐出什么岔子。

像唐铁嘴那样的角色,喝茶不给钱,衣着又脏,王利发打心眼里厌恶他,可是他很克制,说话很客气,称他“唐先生”,说是“你外边遛遛吧”,还不惜送他茶喝。秦仲义喝令唐铁嘴“躲开我去!”王利发的撵法还是挺客气,说是“先生,你喝够了茶,该外边活动活动去”!把唐铁嘴轻轻推开,他不愿得罪任何人。

就是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孩子喊,大人哭,秦仲义叫王利发“轰出去”,王利发不是“轰”,而是劝:“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王利发生怕茶客在茶馆里出岔子,他知道宋恩子、吴祥子是侦缉,当常四爷声称:“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王利发就示意“说话请留点神”。几个有“铁杆庄稼”的茶客议论谭嗣同问斩,王利发就去劝阻:“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王利发年纪轻轻,已经学会明哲保身,他唯恐引火烧身。宋恩子、吴祥子抓住“大清国要完”的话把要抓常四爷,松二爷从旁说情,说“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利发也不出头,缄默无言。 王利发是挺会耍嘴皮的。他跟房主秦仲义说话,或者是顺着说,讨好人家,或者是把求人家的话看成有家就有这份好心,真是巧于周旋。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怕它完了,他真是忧国忧民。由刘麻子身上的洋货,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由康六卖女儿,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由乡妇卖小妞,忧虑“大清国要完!”

常四爷敢憎敢爱,敢作敢当,他有一股硬气,也有一副侠肠。他敢于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他痛恨洋鬼子,痛恨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他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他对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妞是很同情的,叫李三要两个烂肉面,给她们吃。

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正表明政治的黑暗,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常四爷是有眼光的,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看透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结局。 结构分析

老舍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馆》一剧的创作是一个创新。人物多,头绪多,随着人物的进进出出,有如万花筒一般,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好戏,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全剧没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轮流突出,剧作家用这样的办法作社会生活面面观。

将众多人物比较一下,也有轻重之分,在舞台上的时间有长有短,人物身上的戏也有多有少。分分类,大致可以分几个类型。第一类,人物在舞台上时显时隐,例如王利发虽然一直在舞台上,需要他说话才说话。这样的人物不少,如唐铁嘴、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李

三、茶客甲乙丙丁,庞总管,有时有戏有时没戏。第二类,人物出场后,剧情以他为中心展开,例如秦仲义。第三类,人物上上下下,例如二德子、康

六、黄胖子、乡妇、小妞。第四类,人物出场时间很短,随之即去,例如马五爷,老人。

剧作家又设置了一个后院,让双方打手在这时会面,二德子,黄胖子则出出进进,增加了舞台层次感,增添了剧情的厚重感,增添了热闹气氛。

一个个场面的编排是颇具匠心的。虽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但是讲究剧情的波澜。剧作家把常四爷,松二爷出场安排在前面,秦仲义的出场安排在中间,庞总管的出场安排在后面,这样编排,体现了剧作家的匠心。

大体上说,秦仲义出场之前,剧情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用马五爷的威风,刘麻子的洋货,反映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二是用康六卖女反映农村经济的破产。 秦仲义出场后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开工厂,他的动机是救穷人,抵制外货,救国强国,可以看出是在前面剧情的铺垫上展开的。庞太监出场后,剧情的重点放在封建势力方面,封建顽固派得势,气焰嚣张。先是庞总管居高临下警告秦仲义,茶客们议论纷纷,借唐铁嘴之口,又传来街上兵荒马乱的消息,接着是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最后是表现封建社会的两极对立。这一幕剧情如同有中心事件一样,有波澜,有高潮。常四爷说大清国要完那句话是秦仲义在场时说的,宋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却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剧作家将他们的行动安排在庞太监出场之后,就是要在最后一部分集中表现顽固派张牙舞爪。 第三课时 语言欣赏

《茶馆》的人物语言充分显示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造诣。老舍说:“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

《茶馆》人物的台词高度个性化。第一幕写的时间是清代末年,人物语言有时代色彩。《茶馆》中人物是北京人,人物语言有北京话的特点。《茶馆》中人物众多,每个人台词不多而个性各异,人物语言有精练之至而异彩纷呈的特点。《茶馆》中人物有不少邪恶之徒,无耻之徒,人物台词常有讽刺意味。 比较是鉴赏的一种方法。如果比较同一场合两个人的台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可以鲜明地领略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常四爷与松二爷个性不同,面对二德子寻衅,他俩的台词是这样的: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一个硬,一个软,相比之下,个性鲜明。

又如,听过纤手刘麻子与康六对话,松二爷说的是“这号生意又不小吧?”常四爷说的是“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两个人的心思完全不同,常四爷忧国忧民之心又一次表现出来了。后来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常四爷嘴里说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完全符合常四爷的思想性格。 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

二德子动手揪打常四爷,一副凶狠嘴脸:“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一听马五爷声音,马上夹起尾巴:“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即使隐去人物,单看台词,我们也可以判断是谁的台词。例如 ① 轰出去!

② 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③ 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④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常四爷不会说“轰出去”,秦仲义不会说“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足见语言的个性化是多么鲜明。

精彩的语言很值得欣赏。秦仲义向王利发提出:“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王利发的答话不是恳求不要提价,也不问提多少,却说“二爷,您说的对,”还来个“太对了!”还竭力奉承,说“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在秦仲义面前非常顺从、谦恭、竭力奉承,讨人喜欢,可见他的玲珑乖巧,用秦仲义的话来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不滑!”剧作家用精彩的语言刻画了王利发的“滑”。

,常四爷的判断一点不错:“大清国要完!”这一幕末了,在“静场”中响起一个下棋的茶客的喊声:“将!你完啦!”真是一语双关。这一幕再现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面面观。可以在通读的基础上,先立一个提纲,然后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指导学生作些分析概括。

茶馆

茶馆

茶馆讲稿

《茶馆》读后感

茶馆作业

茶馆经典语录

茶馆计划书

茶馆广告语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doc》
茶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