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讲稿

2020-03-01 20:12: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在你听到这个书名或者在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心中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茶馆作为探讨成都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的样本呢?因为之前在四川生活了四年,我对成都这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的印象真的是用安逸来形容。人们常去的地方就是茶楼,尤其在夏天,那些坐落在竹林之中的茶楼,人们在里面享受着阴凉,喝喝茶,聊聊天,打打麻将,时间好像都会放慢脚步,怕会惊扰了这份安逸的生活。但是我心底里也有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不选择麻将作为研究成都生活的样本呢?麻将在成都,甚至整个四川都非常具有代表性。麻将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生活。然后我查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麻将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宫廷游戏——博戏。博戏发展演变至元末明初时,一个叫万秉迢的人,他因为非常喜欢《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为了把这些绿林好汉的业绩充分反映在人们平日的娱乐活动中,发明了“麻将”牌。一副麻将牌是以“万”、“饼”、“条”、108张为基数的,这108张牌分别喻指《水浒传》中的108将。

改革开放以后,麻将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已逐渐成为四川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麻将已成为少数四川人生活的一部分。当时打麻将的人 90%是老年人。从 80 年代末开始,除了老年人外,一部分中青年人也参与到打麻将的行列中来。从 90 年代末到现在,四川的麻将无所不在,简直到了全民普及的程度。

所以我在四川生活的时候,成都的茶馆已经变成了麻将馆(这其中不包括那些出名的茶馆,那些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馆),那么在作者笔下,1900--1950年,那个时候的茶馆是怎样的?今天呢,我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这本书到底讲了哪些内容呢?成都茶馆对于成都人日常生活的作用十分重要,成都的茶馆除了是市民消遣娱乐的去处,还作为全城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它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在20 世纪上半叶这样动荡的时期,成都的日常生活有多大程度的改变?

本书共有十一章的内容,除了第一章导言和第十一章结论,剩余九章作者从三个部分进行介绍,分别是茶馆与社会,与经济,与政治。

第一部分茶馆与社会,分为三章:闲茶、娱乐、群体。这部分主要讨论茶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所具有的魅力,描述了茶馆如何成了茶客社交的场所和公共娱乐的舞台。

第二章主要介绍茶馆吸引众多成都市民的魅力何在,茶馆如何吸引顾客,曾经进入茶馆的都是哪些人。

可以说茶馆就犹如报纸、收音机、电视一样,各种新闻总是在茶馆里传播。 又因为茶馆的消费很低,书中有介绍说,每人只出两角半钱,这比去看戏买票还少半角钱。不光是因为便宜人们才对茶馆有依靠,那时候下等人家没有会客与休息的地方,那么就需要茶铺,中等人家呢,有茶壶也有泡茶送茶的人,但是习惯了,所以客来了,假使认为你是朋友,就必要约你去吃茶,所以茶馆成为人们聚会地,在那里会客见友,关于日常的很多决定也是在茶馆里做出的。人们去茶馆不仅是喝茶,也是去交流最近的新闻,传播小道消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家总是力图对这个空间严加控制。

书中介绍的茶馆中的语言和习惯很有意思,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个很有特色的,一个是“喝加班茶”,什么意思呢?就是穷人或者小孩可以在茶馆去喝客人留下的剩茶,这里面也有讲究,尤其是成年人,只能喝那些没有加盖的茶,因为这表明客人已离开,还不能直接端茶碗喝,要用茶盖从碗里舀茶喝。

还有一个就是茶馆里最有地方特色、最经常的习惯便是“喊茶钱”,一个恩进了茶馆,已经在那的朋友和熟人会站起来向堂倌喊:“某先生的茶钱我付了”,这就是“喊茶钱”。

第三章探讨茶馆作为娱乐场所所提供的娱乐形式及观众群体。成都的民间艺术源于茶馆,这里租金便宜,同时这些民间艺术,如说书、扬琴、改编的历史小说在中下等茶馆中非常受欢迎。抗战爆发后,许多长江下游的难民(下江人)来到成都,其中也有很多民间表演者继续以说唱为生。晚清戏剧改革之前,地方戏剧的主题内容包括爱情故事、传说、历史人物等。改革者认为有些内容淫秽、迷信,因此他们提倡戏剧改革,其目标是修正现有的节目内容,创造新的内容。他们认为表演者的行为是影响顾客的。

第四章介绍各行各业人和各种社会团体是如何利用茶馆以及茶馆是如何与人们的公共生活相联系的。商人们利用茶馆来寻找客户或者谈生意,劳动者聚在茶馆等待工作,茶馆也是许多小商贩们的主要市场。

这一部分中作者描写了潜伏在茶馆这一公共消费空间中各种社会关系,并指出茶馆除了交易场所这一经济功能之外的社会功能,即作为各种社会组织及社会团体的总部或聚会地。茶馆作为一个为不同个人、群体和社会集团服务的公共空间,事实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尽管这种包容也可能埋藏着性别歧视、阶级畛域的区分等不那么包容的另一面。作者在这一部分的结论很明确,即,茶馆是成都市民们公共生活的集体选择,它代表了成都的地方文化,茶馆在为社会集团服务的同时,也为个人服务。因此,“在国家推行现代化,使地方文化日益趋向国家文化的同一性,削弱地方文化的差异性和个性的同时,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成为抵抗精英和国家推行的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桥头堡,茶客、茶馆和其他依靠茶馆为生的人们,面对政府的规章和禁令,结成了同盟以对抗国家的控制,以维持他们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力”。

第二部分茶馆与经济,分为经营、公会和堂倌三章,焦点从茶客转移到茶馆本身,着重在茶馆这个经济实体,研究茶馆的经济文化史,揭示了茶馆作为成都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

第五章作者通过市政档案、报纸、杂志等数据考察了茶馆作为成都小商业的代表,其开设资本、成都市茶馆的数量、规模、客流量以及茶馆业主在竞争中所采取的经营策略。

第六章介绍茶馆的职业工会,在20 世纪 30 ~40 年代,职业工会在茶馆行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会和政府的利益是相互的,他们会为会员的利益去和政府斗争,但是也会尽力与政府保持很好的关系以赢得政府支持,工会常常很难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第七章主要介绍茶馆中的男女雇员,探讨公共场所文化。在成都,大的茶馆雇用 30 ~ 40 人,中等的雇用 10 多人,小的雇用 3 ~5 人,还有一些是家庭经营。战争期间,大量人口迁入四川,女性开始进入茶馆工作,引起了男性工作者的不满,经常导致性别冲突。1945 年四川省政府颁布法律,正式禁止年轻女性在茶馆工作。三管会是茶馆工人的组织团体,1939 年改为成都市茶社业职业工会。那些依靠茶馆为生的职员也有自己的组织,几乎都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

该部分作者考察了茶馆的经营状况、在商业竞争中寻求行业自我保护的茶社业公会状况和茶业生存金字塔中最底层的堂倌们的生存境况。作者的微观考察非常详尽,史料也可谓充足。作者在该部分的微观研究分为经营、公会、堂倌三部分。从这个结构分布也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的侧重社会与文化层面。 第三部分探究茶馆与政治问题。讨论社会冲突、国家和地方政治是如何影响茶馆、茶馆文化和茶馆生活的,以及作为公共空间,茶馆是如何被地方政府和精英改革者们所控制。

第八章探讨茶馆在秘密社会组织中扮演的角色,许多社会组织把茶馆作为办公场所,茶馆成为一个解决纠纷的地方,称为“吃讲茶”。袍哥组织将茶馆作为他们的总部,茶馆成为他们的势力范围。

第九章介绍发生在茶馆或与茶馆有关的冲突。作为小公共空间的茶馆,充满各种类型的冲突,从简单的为了生存引发的口舌之争到暴力和谋杀。这些冲突包括市民谋生、茶馆间及茶馆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顾客之间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同时也反映了市民在战争的阴影下的生存状况,因为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威胁是战乱和兵害。

第十章介绍茶馆政治,茶馆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在茶馆里接收到时事信息并把茶馆作为政治活动的舞台。茶馆中常见的有三种类型的政治:普通人的大众政治、知识分子和改革者的精英政治、政府的国家政治。

第三部分茶馆与政治,分为讲茶、混乱和秩序三章,研究的是茶馆的政治文化史,即考察社会冲突,国家和地方政治怎样影响茶馆、茶馆生活和茶馆文化的,以及茶馆怎样被政府和精英改良者所控制的。

该部分作者描写了国家权力控制地方文化系统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都茶馆各色人流涌动下潜藏的超过国家控制的政治力量与日常政治画面。较为出彩的是作者关于袍哥的讨论,这是国家力量之外的一种社会力量——但又不同于江南一带士绅的,带有秘密社会组织性质的下层社会力量。袍哥是哥老会在四川的称呼,并且深受成都茶馆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袍哥喜欢在茶馆进行活动,因而使得茶馆与这种秘密社会组织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国家对地方有强大的基础结构控制力,然而在近代中国,政治的不稳定导致对地方控制中 出现了一些缝隙,而这种缝隙为袍哥等下层社会力量提供了生存的契机。作者也指出这种力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足以形成像那种与国家权力抗衡的‘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从“吃讲茶”到“混乱”到“秩序”,作者实际上描写了茶馆中的三股政治力量——尽管这三种力量是严重不均等的,根本无法形成相互抗衡的局面——即,平民政治,精英政治以及国家政治。作者认为茶馆中呈现了多元多层次的复杂政治表现,接着又写道民众政治被“精英和国家的话语霸权和国家机器的暴力所压制”,国家“对民众政治总是打击和压制”,事实上作者仍然在为下层民众辩护,认为国家政治对民众话语的控制完全是残酷的、反文化的。这种单一的历史思辨色彩和同情下层民众的情感始终贯穿全书,在这一部分只是重点放在了对茶馆政治的描绘上。 结论—— 一种倾向

在作者笔下的茶馆世界里,人们在那里追求一种公共生活的权利。成都每条街或附近几条街都有一个茶馆作为社区中心,人们去茶馆聊天、听戏娱乐、或者打发时间,使自己身心放松,甚至解决纠纷也通过“吃讲茶”的方式在茶馆进行,人们的公私观念模糊,也没有所谓的隐私权。茶馆被描述成与现代化隔绝的人情世界,成都普通民众在这里寻求慰藉与理解,与人交流沟通以寻求“自我存在感”。茶馆成为一个日常性的情感交汇空间,它虽然未必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平等世界,但对大多数茶客来说,却肯定是一个优哉游哉的自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存在时间概念,宛若近代中国国家现代化浪潮下的世外桃源。

学术价值方面:

(1)档案和报刊。作者较多引用了成都市档案馆藏资料,如民国时期的《成都市各行各业同业公会档案》、《华西日报》、《华西晚报》等。这些资料中提供了大量关于茶馆的信息,包括经营、资金、利润、竞争、价格、征税等。地方报纸关于茶馆的报道,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档案资料的不足,两者互相补充。 (2)学者游记、私人记录。作者注意收集了一些旅行者和访问者对茶馆生活描述的资料,比如研究中国语言的马悦然1949 年到成都对四川方言进行研究时,用老式录音机录制茶馆中嘈杂的喧闹声,并同时进行解说。作者将半个多世纪前对成都茶馆的真实记录第一次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他将作家舒新成、巴波、闻一多到成都时对茶馆的记录放在其章节开篇处,引人入胜。

(3)文学作品和外文资料。作者较多运用了作家沙汀和李劼的作品。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李劼的《暴风雨前》、《大波》许多情节都发生在茶馆里,这些都成为对已经消失的成都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有用记录。此外,作者还引用了英日文资料约 100 种,弥补了中文资料的缺陷,使本书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

(4)本书附以丰富的图片,这些图片除了来自档案、画报之外,大多是真实的照片,有些是作者翻拍的,有些是作者引用别人拍的,使得本书图文并茂,更加生动。作者引用资料形式多样且具有说服力,为我们在写文章、做研究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并运用各种形式的资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王笛教授的《茶馆》,因其内容的吸引力和文法的通俗易懂,所描述的又是中国的城市,所以读来津津有味。在这本书中,作者想要为我们解答的是国家是怎样逐步深入和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可以说,国家政权深入社会底层的努力,是从晚清开始的,特别是抗战爆发后,大量外省人涌进成都,对成都茶馆的批评和干预进入一个新阶段。他们指出,国家现处于危机之中,人们应该把金钱和精力用在拯救民族上,而不应该浪费在茶馆里。

茶馆

茶馆

茶馆

《茶馆》读后感

茶馆作业

茶馆经典语录

茶馆计划书

茶馆广告语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讲稿.doc》
茶馆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