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别样读法

2020-03-01 17:14: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鲁迅杂文的别样读法

于鹤

杂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古已有之的一种体裁。早在成书于公元

五、六世纪之交(南朝齐梁年间)的我国文艺理论古典名著《文心雕龙》中,就出现了专门论述杂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的篇章。但在近现代文学兴起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里,杂文一直是作为那些可以直接服务于封建政治的所谓正统文体的附庸而存在着的。一般的文人,也多把杂文仅仅当作自己闲暇时偶尔为之或失意时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笔墨游戏形式。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日益汹涌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革命潮流,像杂文这样原本长期处于文坛边缘的写作品种,才得以借着近现代报刊出版业所提供的便利,渐渐地丰富和发展起来,最终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

在这个过程中,不止一代人的杂文写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最早一代的报刊杂文写作者当中,有许多人实际上是致力于改造社会现实的革命者,并不是职业作家。写杂文对他们而言,主要是一种鼓吹革命主张的宣传手段。但从客观效果上讲,他们那些本意只在宣传革命的报刊杂文,却尽到了打破传统杂文题材领域局限的历史责任,使得一向仅以抒发作者个人一己之悲欢而见长的轻巧、纤秀的杂文,开始变得越来越善于承载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越来越容易和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发生密切的接触。然而内容上的渐趋粗犷奔放,同时也难以避免地使传统杂文素有的形式美受到了损害。克服这一点缺失,不能不仰仗真正倾心于文学创作的作家。

从1917年白话新文学奠基,到现代杂文蔚为大观的1930年代中期,经过一大批有才华的作家的努力,杂文终于在形式和内涵上,都达到了不仅全面超越传统杂文,而且在艺术风貌和社会效应上,也完全足以与白话抒情散文以及现代小说和新诗等新文学的其他体裁相匹敌的水准。 而在众多对于杂文的这一现代化进程作出努力的作家中,自1930年代起就被文坛内外的大多数人公认为贡献最突出、成就最显著、影响面最广泛的一位,则是鲁迅。也正因此,直至今天,无论是在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各种专业教材和学术著作中,还是在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心目中,杂文这个概念,总是顺理成章地与鲁迅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鲁迅的杂文,既是他个人特异的艺术创造才情和思想认识能力的生动表现,也是他辩证地批判和继承古代和近代杂文写作传统的具体结晶。上古《庄子》的奇幻想象,中古魏晋文章的清峻通脱,近代章炳麟《民报》体文言杂文的雄辩周严,都深得鲁迅重视。这一点,是不应该被鲁迅一部

分杂文中激烈抨击传统文化的观点所掩盖的。

只有首先清楚地意识到鲁迅杂文和传统杂文之间的历史联系,才能更清楚地体会和理解鲁迅杂文在哪些方面真正超越了传统。

在鲁迅一生创作的总共约700多篇的杂文中,形式和内容上最具有特色的是1920年代中期以后所写的600多篇。这600多篇杂文自然并不是篇篇都属精品,但从整体上,它们代表了鲁迅在自己的杂文写作中实现了思维方法和文学表现手段有机统一的一个阶段。所谓思维方法和文学表现手段的有机统一,就是不脱离开文学的形象去进行枯燥的抽象思辨,也不脱离开缜密深切的思辨逻辑,单纯为了有趣而去构想和表现某些文学形象。而鲁迅杂文中所运用的形象和思维方法,又各有其特点。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通常是一种比鲁迅小说中的白描的形象更简略的类型化和符号化的形象。这一点跟传统的杂文或记叙散文中那种拘泥于写清楚一碗一碟、一嘴一脸的做法,大不相同。就是在《记念刘和珍君》这样记叙性很强的杂文里,鲁迅给我们呈现的一个最能刺痛人心的形象,也仅仅是刘和珍的一个微笑。而在《白莽遗诗序》这种照寻常的写作惯例总免不了要说一番道理或叙一段旧事的序文里,鲁迅为我们展示的却是林中响箭、爱的大纛这样一些虚实迭现、非用诗的激情和诗的思维不能联系为一体的超逸于现实经验之外的形象组合。

与类型和符号式的形象相映衬,鲁迅杂文中的思维形态,总是在事物间尖锐的对立关系上铺展开来,有时候这种对立关系甚至还重叠成很多层,让人很难从中判辨出正反黑白的简单关系。而在这种对立关系中,鲁迅在杂文中借以展开思辨的立足点,却很少会落在对立关系的某一个端点上。即使是在《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类痛悼自己所赞赏的学生和青年朋友的文章里,鲁迅为自己找到的,也仍然是既与屠杀进步青年的反动当局针锋相对,但也与逝去的可敬青年们在思维和情感方式上明显保持有一定距离的文章情境之外的一个立足点。如果结合文章写作前后的背景材料来稍做一点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甚至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类直接介入舆论争议的杂文里,鲁迅所取的立足点,也是超越于文中所指的论争对手的。

鲁迅杂文的上述特点,是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的自然体现。鲁迅的许多杂文,字面上看只是针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中的许多具体的人、事和社会现象,但他据以观察、分析这些人、事、现象的知识和经验的参照系,却远远地向他眼前那个狭小的社会空间之外延伸着。

对此,一位和鲁迅同时代的作家曾有这样的感慨:“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郁达夫:《鲁迅的伟大》)

根据以上介绍,我们不难设想:当一个人读鲁迅杂文感到有障碍时,他遇到的真正困扰很可能并非来自鲁迅杂文本身,而是来自鲁迅杂文所透视和映现的那个显出复杂本质的中国社会现实。而一个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复杂性缺乏基本估计,甚至根本没有任何思想认识准备的人,显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进入鲁迅杂文的世界。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鲁迅本人和后起的很多长年研究鲁迅作品的专家学者,都说过人到中年以前大可以不必去读鲁迅杂文的话。

但是,如果还没有尝试,就断定自己读不懂或读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这终究未免有点过于自暴自弃。何况同样是鲁迅杂文,如果它真是被岁月考验过的经典作品,那么,除了从中可以读出社会的复杂、历史的幽暗、人心的叵测之外,一定还应该有别的读法和别的认识价值。这里最后要推荐的,就是两种别样的鲁迅杂文读法:

一、把鲁迅杂文仅仅当作一种文学体裁的形式经典来读。以这种读法,可以不必专门去了解太多、太细致的写作背景情况,主要注意力应放在欣赏和学习鲁迅杂文的写作技巧和记诵文中传为名言警句的段落上。这样读鲁迅杂文,虽然有点不求甚解,但可以在自己能够接受的限度内,从鲁迅杂文中汲取到写作学意义上的营养,同时,顺便也就为日后条件具备时深入解读鲁迅杂文,做了阅读记忆和阅读感受上的一个初步准备。

二、把鲁迅杂文当作鲁迅个人的传记素材来读。以这种读法,可以感性地了解鲁迅这位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的人生历程。一种做法是按鲁迅杂文内容的不同,做分类阅读;一种做法是按照鲁迅杂文写作发表的时间顺序,做历时性的阅读。这种读法的主要用意,在于透过杂文多侧面地认识鲁迅,领略他寓伟大于平凡的人格魅力。尽管仅通过杂文还远不能完全获知鲁迅的生平故事,但鲁迅备受争议的那段人生经历,基本上都为他的杂文写作史所覆盖了,因此从鲁迅杂文中得到的许多信息,已经足可以帮助我们明辨时下流行的不少有关鲁迅生平的似是而非的说法。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读后感

品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读后感

浅谈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 文档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的别样读法.doc》
鲁迅杂文的别样读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