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思路

2020-03-02 20:55: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

作思路(党委约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了贯彻落实习党中央的工作部署,顺应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建设美丽南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一)农村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

南宁市以开展“饮水净化”专项活动为契机,大力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升级工程、建设沟渠清淤联通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水质保障水平。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完成了483个1000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使得全市农村小型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下一步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清理与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

一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规模效应已初步显现。据统计,2010-2016年,南宁市共投资4.61亿元,在585个自然村建成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585套(其中,中央及自治区安排的项目

1 为279个,市级安排的项目为228个,县(区)安排的项目为78个),涉及89(101)个乡镇(街道办),406个行政村,585个自然村,受益人口达33万余人。全市已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乡镇覆盖率达72%,行政村覆盖率达29.4%,高于桂林市的28.4%,位列全区第一,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全区行政村覆盖率为10.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总规模达到3.7万吨/日,每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量分别达到约160吨和20吨。治理后的村屯彻底杜绝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现象,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逐步建立。在离市区30公里或县城20公里以上的乡镇和村屯,采取“村收—镇运—片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模式,我市不断加大农村垃圾处理处置的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乡镇垃圾中转站的建设,目前已建成一批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逐步完善乡村环卫设施,“垃圾围村、下田、下河”的现象已得到根本性好转。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

一是发布《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的通告》并同步启动了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及相关清理整治工作,规模以下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二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各有关部门制订和出台了多份有关的文件,同时还建立了巡查工作机制开展日常巡查和核查,有效减少秸秆违法违规露天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三是开展试点废弃农资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工作,出台《南宁市废弃农资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点工作方案》,并在横县和

2 青秀区开展试点工作,为我市解决废弃农资包装物污染环境问题提供了示范样板和经验借鉴。

(四)农村各项环保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南宁市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市、县、乡镇三级均设立有乡村建设工作机构,加强协调,周密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完善了农村环保管理体系,切实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等运行维护资金,做到设施有人管,经费有保障。目前,5个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和4个城区(青秀区、兴宁区、良庆区、武鸣区)均已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维护,其他城区也在积极筹备委托第三方运维。

(五)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让农民群众“吸上清新气、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住上特色房”,南宁市在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村庄规划、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等方面下大力气投资建设,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大部分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经农村环境试点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农村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整体环境质量优良。

(六)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在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中,始终坚持宣教先行,动员先行,借助“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的宣传,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使农村环保工作深入人心,营造

3 出全民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重道远

南宁市尽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全区第一,但仍有70.6%的行政村尚未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覆盖率仅为4.7%,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尚未能满足农村环保工作的需求,在持续推进治理工作时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治理难度持续增大。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同时又要确保项目示范效果,目前项目主要选择人口在200~600人并具备良好实施条件的中小型村庄作为治理重点,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筛选,剩下的村屯或为存在地形复杂、居民分散、村屯散养数量大、位置偏远等问题的“困难村屯”,或为人口多、投资需求的千人以上大型村庄,实施难度较之前的大大增加,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才能做好,任务非常艰巨。

二是建设经费缺口较大。根据《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央给南宁市下达了5年建成34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任务指标,位列全区前3,而我市2016-1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使用资金均为中央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市专项资金,2017年示范期结束后,后续建设经费在暂无中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将对地方财政带来一定压力。

三是统一规划任务艰巨。由于当前我市村屯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村庄污水处理存在设施及管网布局难、设施建设用地难以落

4 实等问题。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要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十三五”时期也是南宁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各项工作非常繁重、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做好规划和论证,并做好每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用地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量非常大。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模式仍需改进

一是治理示范效果有待加强。受规划安排、资金投入、项目选址、项目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十二五”期间建成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示范效果不够理想。由于各县区缺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新农村建设缺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用地规划,目前各县区都以“撒芝麻”、“平均主义”、“落实用地优先”等形式安排项目,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较为分散,“成片”、“成带”的项目集中区域尚未形成,示范效果不够理想。

二是治理目标亟待优化。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主要任务已不能再简单的定义为削减COD总量,其最重要的作用应当是改变村庄污水横流的现象,同时使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并达到村庄环境洁净的感官效果,此外,再根据其排水去向、对敏感点的威胁情况以及示范作用等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其治理的目标。然而目前大部分项目均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来一刀切,将会导致建设成本增加,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成本上涨,增加地

5 方财政负担。同时根据抽样监测结果来看,目前的农村生活污水的重点污染因子已从COD转变为NH4+-N和TP,然而在开展项目前期设计的时候,部分县区环保部门和设计单位均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未能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取污水处理工艺,导致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不够理想。

(三)农村环境治理市场培育不够

南宁市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走在广西前列,也意味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需求日益增大,但目前从总体上看,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和运行模式主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市场主体和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相关标准和技术模式尚未建立,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公司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因缺乏相应的准入门槛,部分无环保技术的建筑公司也参与其中,导致出现低价竞争,难以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的环保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创新机制和优惠政策引导,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

(四)农村环境监管能力较为薄弱

目前,我市各级环保部门农村环保工作力量非常薄弱,各乡镇没有专门的环境监管机构和环保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设备装备和能力,难以保证有效开展工作,以至于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底数依然不清,农村环境监测未能全面开展,无法及时掌握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情况。

(五)部分治理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农村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生

6 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治理、农村周边小流域水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虽然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治理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是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尚未得到批复,未能真正开展清理整治工作,同时由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分散广、数量大,往后的保护区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是当前我市虽初步开展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探索,但对农村黑臭水体的情况尚未全面掌握,对黑臭水体治理、小流域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尚未全面启动。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尚未全面开展,畜禽散养污染情况依然底数不清、秸秆综合利用率依然不高、废弃农资包装物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当前农村环境已得到一定的改善,但部分地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

三、面临机遇分析

(一)国家、自治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

国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需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环保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内容不断深入,措施更为具体,结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自治区层面,结合深入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各地

7 市、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就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做了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8年四个阶段的总体部署,不换思路、不调频道、不减力度,以驰而不息的精神,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开展。

(二)整合多方资源持续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国家将北部湾经济圈纳入“一路一带”战略布局,未来将加大投入,加快南宁建设成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宜居的壮乡首府和具有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园林城市,我市应该牢牢把握国家、自治区深入开展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机遇,根据《“美丽南宁”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南办发〔2017〕53号)和《关于印发〈“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实施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南办发〔2017〕39号)的有关要求,做好规划,积极争取项目,为我市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四、“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化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一是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违法行为,依法取缔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切实保障农村集中式饮用水安全。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设立隔离设施,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逐步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制定农村饮

8 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强化污染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

二是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要对可能影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的化工、造纸、冶炼、制药等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和风险防范。优先治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消除影响水源水质的污染隐患。

(二)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

一是大力推进“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深入开展,逐步拓展和深化活动内容,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档升级。深入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健全完善乡村清洁保洁机制,加强乡村保洁员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治理两年攻坚行动,纵深实施清洁田园“十大工程”和推广清洁生产“十大技术”,大力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不断巩固提升活动成果,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开展。

二是重点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示范区域的打造。根据各县区资源条件,结合已实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资源整合、示范优先、线面结合”的空间布局,以已建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集中区域为核心,充分结合南宁市美丽乡村建设“一带一环一廊”的总体布局,重点打造2~3个自治区级高标准的农村水环境整治综合示范区。

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技术指导。一是理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思路,根据村屯的地形地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产业发

9 展基础,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制定适宜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目标。二是科学制定污水处理标准,在《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试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调查研究,从南宁市的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三是提高污水管网的收集能力,加强污水排放管道建设,特别是加强污水集中排放管道的建设,解决农村污水横流问题,在有条件的村屯实现雨污分流。

四是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抓好垃圾处置。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或山区可采取堆肥、填埋等就地处理方式。加强对县城重点河流沿岸、池塘、沟渠周边及水面垃圾的清理,确保垃圾不再下河下塘。实现100%的乡镇有垃圾转运或处理设施,9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三)做好环保扶贫攻坚工作

一是根据南宁市及各县区同级扶贫主管部门确定的扶贫范围,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结合环保规划和专项资金,将符合条件的村屯纳入环保扶贫重点范围。

二是以实施环保扶贫项目为契机,加快贫困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开展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建设。加快提升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贫困村屯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0

(四)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和小流域水环境治理

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水陆统筹联防联治,结合江河湖库管理保护工作,全面排查各县区示范区域内的黑臭水体和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小流域的污染情况。根据各县区初步确定打造的示范片区范围,以人口密集地区或敏感区域周边为重点,对水流缓慢的沟渠和纳污水塘开展排查,同时,排查和严密监控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上游流域的污染源,加强对上游水环境质量的监测。

加强黑臭水体和小流域水环境的生态治理。一是把控源截污作为整治黑臭水体和小流域水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性措施,通过改造排水管道、封堵排水口、敷设截污管雨污分流等措施做好截污工作;二是实施清淤疏浚,并妥善运输和处置底泥,严防二次污染;三是加强水系沟通,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四是积极引入生态修复理念,结合治污设施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护坡、生态河道、休闲景观等,不断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五)全面推进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 一是严格按照划定的养殖区域进行管理。各县区根据划定禁养区进行畜禽养殖分区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治理。建设堆肥、沼气、有机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和养殖废水处理设施。

二是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科学选取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模式。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周边消纳土地充足的,以沼气发酵-沼液沼渣还田、堆肥、生产有机肥等方式为主,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平衡模式;对消纳土地不足的,要强化工程处理措

11 施,粪污应优先进行干湿分离,固体部分用于有机肥生产,液体部分综合利用或经处理后达标排放。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将周边养殖密集区及散养户畜禽养殖废弃物一体化集中处置。对于养殖密集区域,要采用政府组织、企业牵头、农民参与的模式,统筹考虑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和垃圾、秸秆等废弃物,逐步构建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网络。结合各地生态农业建设、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土壤有机质提升奖励政策等,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

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加强源头控制,严格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辖区内环境敏感点和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等,明确养殖场(小区)选址要求和应采取的环保措施。探索实施养殖场(小区)排污许可制度。加强畜禽养殖业日常环境监管,督促养殖场(小区)落实相应环保措施。对禁养区内擅自建设养殖场(小区),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依法依规查处。

(六)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农村环保运营管理机制

面对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乡镇环保力量薄弱,企业和农民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的问题,将农村环保需要与“三农”工作相融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可持续运营,推动经济循环、绿色发展。

总体思路是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线,整合相关资源,推动地方政府落实责任,加大农村环保工作力度。充分

12 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企业的服务主体作用,农民的积极参与作用,构建以“利用”为核心,“治理、利用、保护”有机结合的可持续的农村环保体系。

其中“利用”即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体系和运营机制,对畜禽粪便、秸秆等农村有机废弃物、垃圾污水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源头减量。坚持以”用”为核心,把综合利用作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用”中受益,在收益的同时履行相应的责任。

“治理”即污染治理,对不能消纳利用的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建立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污水垃圾治理成效,培育壮大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

“保护”即生态保护,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机制,提高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和农业用地环境质量,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地、耕地土壤等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提供基本的环境安全保障。

13

新形势对工会工作提出新要求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立足新时代 新起点 新要求

认清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新时代下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新形势对教师的新要求(推荐)

环境保护工作思路

如何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要求

环保局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思路.doc》
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思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