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基本县情

2020-03-02 18:58: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基本县情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人口80.3万,其中农村人口69.6万人,下辖10乡、7镇、2个街道办事处,是国家著名的苏区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出生地,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的故乡。光山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半湿润气候,青山、绿水、名胜相互映衬,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

光山历史悠久。周为弦子封国,故称“弦”。春秋属楚;秦代辖于九江郡;王莽时废国立县,境内设光城、茹由、东安三县;隋文帝开皇18年(公元589年)更光城为光山,始为光山县。此后一直是豫南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000余年。光山革命丰碑林立。光山曾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王大湾会议旧址、徐畈鄂豫皖首府机关旧址群、邓颖超祖居等革命遗址达535处,革命战争年代,10多万光山优秀儿女用血肉之躯捍卫了红色政权,尤太忠、万海峰、钱钧等数十位光山藉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光山景色宜人。泼河、五岳、龙山三大水库波光涟漪;潢河、白露河等河流清溪流韵;王母观、赛山等山层恋叠嶂;千年古刹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寺名“敕赐梵天寺”为宋真宗御笔,寺内碑刻,寺外唐柏、银杏见证着古寺的沧桑岁月;县城司马光宾馆,其地为宋代古县衙遗址,境内存有司马光洗三时的“司马井”,“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紫水塔、永济桥、宝相寺春秋墓等文化古迹稀世罕见;王母观自然风景名胜区、净居寺生态旅游开发区、龙山湖风景旅游区、体育中心和正在建设的紫水博物苑、文化中心等展示了紫弦大地的神韵和富有江南风情的水光山色。

光山资源丰富。是全国粮油基地、茶叶之乡、青虾和麻鸭原产地,粮、油、棉、林、果、茶、畜禽、水产等是支柱产业,素有豫南“鱼米之乡”之美称。南部山区,拥有金、银、铜、铅、锌及沸石、莹石、石英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野生动物170余种,各类植物500余种。耕地面积121.86万亩,宜林面积92.5万亩,林地面积66万亩,宜渔面积10万亩。全县水资源总量平水年19.2亿立方米,总蓄水量5.9亿立方米。

光山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交通、通信便捷,电力充裕,各类基础设施齐全。京

九、宁西铁路,10

6、312国道,正在修建的上武、阿深高速纵横过境。全县年供电能力可达10万千瓦。通信设施完善。农业结构实行多元化调整,大力实施60万亩优质稻和40万亩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开发,是全国优质稻和“双低”油菜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光山特色的茶叶、青虾、苗木花卉、麻鸭四大支柱产业,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11.8万亩,“赛山玉莲”、“蓝天玉叶”、“净居寺毛峰”、“杏山竹叶青”等是信阳毛尖茶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家林业局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光山麻鸭”、“光山青虾”分别通国家品牌认证。工业改革与发展势头强劲,蓝天集团驿光化工厂、白鲨针布有限公司、远大鑫鸳鸯集团、强山集团等一大批优势企业舞起龙头,化工、服装、建材、茶叶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壮大。茶叶运销、现场充绒、电杆预制等非公经济板块持续扩张,敖洼经济开发区、十里民营工业园等园区经济框架正在形成。2004年,全县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6.9亿元,占GDP的46.7%;缴纳税金3239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5.5%。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开发和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县城面积13.6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19.3%。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9平方公里的东城新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初展姿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居领先水平。全县劳动力资源富裕,在全国率先实施“回归工程”和“金桥工程”,建立了30多个驻外党支部,劳务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39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

一、

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1.84亿元、12.64亿元、1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1.7%和

7.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951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1.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74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工业增加值8.26亿元,增长19.3%;粮食总产3.71亿公斤,油料总产5891万公斤;实现劳务收入9亿元。

文化光山

2000年5月,“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讨会”如期举行,沉寂多年的大苏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前后两任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宗教学者,以及日本、韩国的研究者齐聚光山,面对确凿的史料,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光山大苏山是中国佛教第一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

会议论文《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结集出版。至此,大苏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重新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佛教宗派,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始。天台宗的出现是影响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大事,

光山县城西南约20公里,有一座大苏山,这里林清木秀,山幽水宁,恍然如与尘世相隔。当地人告诉记者,1400多年前,大苏山是一座摇篮,后来影响深远的天台宗在这里诞生、成长、起步,而后风行于世。此后,唐代高僧道岸在这座山上建造了净居寺,并在这里为他的得意弟子———后来东渡日本的鉴真授菩萨戒;再往后,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贬谪途中游览大苏山净居寺,与这座山结下了一段短暂而难忘的缘分。

清代晚期之后,国力式微,战乱不已,面对强势西方文化的进入,大苏山所承载的佛教文化内涵逐渐被人遗忘,它的种种光环因此逐渐消失了,成了一座陌生而普通的山。 大苏山山顶有一块摩崖石刻,麻天祥找了一把树叶,拨拉上面的青苔,反复地看,沉思不语。石刻上的字残缺了,但还能看出个眉目:“住大苏山慧思开石 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在山顶紫云塔遗址,有不少残砖,在大苏山下净居寺残存的房屋中,有几十块“文化大革命”劫后余生的石碑,其中一块明代嘉靖年间的断碑引起他们的注意。拂去尘土,打着手电筒看了又看,麻天祥转身加重语气对王国权说,这碑一定要保存好!不管到啥时候,这都是镇寺、镇山之宝!那碑上刻着苏轼的《游净居寺》诗并序,在表达景仰、流连之情的同时,苏轼明白无误地写下了大苏山的历史。

光山在周时为弦子的封国,称弦国,故有“弦山”之称,後来为楚所灭。秦属九江郡。西汉置西阳县,属江夏郡。南朝宋文帝元嘉中期置光城县,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公元598年(隋炀帝开皇十八年),更光城为光山,光山之名自此始。唐时属淮南道光州;宋时属淮南西路光州;元时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明时期属河南布政司汝宁府;满清时期属于河南行省光州直隶州。中华民国前期属于汝阳道,后期属于河南省第九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属于潢川专区,1952年潢川专区撤消后归信阳专区(1970年改称信阳地区),1998年隶属地级信阳市。

1932年10月,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便于控制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对付革命力量,以当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之字“经扶”为县名,以光山县新集镇为县治,设立经扶县,将光山县南部半壁约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五个里(八水里、五马里、沙城里、长潭里、青山里)、17个保(神留桥、朴风山、沙窝、永阳赘、五龙、杜横、夏陂山、长潭、朱向、董范店、墨斗关、潘殷冲、官堰、柴山、观音、沙城、千斤)划归经扶县(今新县)管辖。经扶县约85%的土地原属光山

德江县基本县情

奉节县基本县情

将乐县基本县情

清河基本县情

筠连县基本县情介绍

道真自治县基本县情(定)

郧西县情

如东县情

县情简介

安吉县情

《光山县基本县情.doc》
光山县基本县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