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教案

2020-03-02 12:15: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1搭石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搭石”的意思,紧扣中心句,通过找乡亲们“走搭石”的语句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重点鉴赏“老人搭石图”画面,

体会老人善良、为别人着想的品格。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板书设计:

21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乡情(出示图片)

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去山村游览一番。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碰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检查生字词

“涨”“背”和“间”是多音字,“俩”的正音。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知道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书上的语句说一说。(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 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间隔,横着一排。(相机指导:搭石之间的间隔之所以是二尺左右,是因为人一脚跨出去的步伐大概在二尺左右。) 每当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了,家乡的人们便开始搭石了,让我们再读一读。(齐读)

3、聚焦中心句。

谈话: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几乎每一个山村的小溪上都会有,可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

1.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①(预设画面: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老人搭石图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众人过石图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谦让尊老图 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

②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最朴实的,但却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山村的景美,人更美。现在,谁想说一说你发现和感受到的美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鉴赏画面一:老人搭石图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生:从“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

个来回”。知道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动的描写,,但就是这么平实的话语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老人的动作,圈出表示老人的动作的词,再一次感受老人那颗善良的心。老人此时在想什么?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2、想象说话:让我们把距离拉近,走上前去,仔仔细细地看看这位上了年岁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出示课件:

上了点年岁的人急匆匆地走在搭石上,忽然他的脚一歪,差点摔倒,原来有块搭石不平稳,心想:( ) 于是,( )。老人满意地笑了,心想:( )

小结:课文中像这样感动我们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下节课继续去寻找。

五、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1、出示生字“洪、暴、猛、涨、裤、惰”。

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观察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2、完成《课作本》P43第2大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巩固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

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21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紧走搭石 协调有序 美 让搭石 谦让尊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 ),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 ),按照( ),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这就是( )

2、这就是美丽的搭石,它静静地立在水中,任人走,任人踏,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谁能再来说一说?

过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今天我们继续来领略这道风景,感受它的美。

二、精读课文

1.鉴赏画面二:众人过石图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根据学生回答随即出示,如学生说到,教师则随机课件出示第三小节:读一读,这副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特别注意“一行人”的“行”读xínɡ,并理解“一行人”的意思。 (1)动作美:协调有序

①、什么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并可以让几位学生试着模仿“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

②、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③、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真像——(轻快的音乐)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课件字体抹红:协调有序)

(2)声音美:踏踏的声音像音乐(课件字体抹红:踏踏)

(3)人影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课件字体抹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让我们把眼睛从搭石上移到水里看一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会是怎么样的一副画面?(自由想象)

②“绰”是个生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课件:绰:①宽;不狭窄 ②宽裕;富裕 ③形容姿态柔美 那你觉得这个词里边应该是哪种解释呢? (③)为什么?

文中连用了两个“绰”和两个“漾”,构成了ABCC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画一般的美感(生接) 指名读

③这一切没有人在指挥,但是分明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指挥着他们?这是什么呢?(出示课件:俗语 走搭石慢过桥)

这是人们一天天、一年年在走搭石中得出的一种经验,一种习惯,一种默契。谁都知道这种习惯,谁都不愿意破坏这种默契。因此才会出现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和谐的画面。板书:(和谐) ④渲染朗读:音乐起

当你就站在小溪旁,看着一行人拿着工具协调有序走搭石“踏踏踏„„”,绰绰的人影倒映在漾漾的清波里,这种感觉就像诗一样在我们的心中涌动着。(出示课件 诗歌的形式) 指名读 齐读

⑤师: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 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

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 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 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 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在这一块块搭石 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导读中心句: 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链接《课作本》P44第5大题作业 2.鉴赏画面三:谦让尊老图 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几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 (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②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让我

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 )。假如——( )。 ③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谈话,指导想象: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 ④小结,回扣中心句: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三、走出文本,感悟情怀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

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虽然时隔那么多年,但他还是由衷地感受到——(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延伸实践,发现美 1.教师谈话:

《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课件出示诗句)。

2.总结: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吧!(齐读)

五、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稳、俗、衡、序、伏”五个字。

2、完成《课作本》P43第

1、

3、4大题。 教学反思:

第21课珍珠鸟教案

第21课___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21课___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21课《两面国》教案

第21课《风筝》

21课教案

21课教案

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教案)

第21课近距离接球

初一历史第21课

《第21课教案.doc》
第21课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