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2020-03-03 04:17: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平时作业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平时作业一

一、指出下列段落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3分,共30分)

1、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蘩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缘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 鲁迅 )( 在酒楼上 ) 2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 鲁迅 )( 在酒楼上 )

3、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

( 鲁迅 )( 铸剑 )

4、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声音填的!

( 废名 )( 菱荡 )

5、吴老太爷脸色像纸一般白,嘴唇上满布着白沫,头颅歪垂着。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啪的一声落在地下。„„

( 茅盾 )( 子夜 )

6、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沈从文 )( 翠翠 )

7、坐在那里,他不忙了。眼前的一切都是熟习的,可爱的,就是坐着死去,他仿佛也很乐意。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韮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

( 老舍 )( 骆驼祥子 )

8、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 张爱玲 )( 倾城之恋 )

9、阎家山这地方有点古怪;村西头是砖楼房,中间是平房,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排二三十孔土窑。地势看来也还平,可是从房顶上看起来,从西到东却是一道斜坡。

( 赵树理 )( 李有才板话 )

10、在近来的连日的大雨里,我依然早上撑着伞上公司去,下午撑着伞回家,每天都如此。

( 施蛰存 )( 梅雨之夕 )

二、填写下列作品的作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二马》:老舍

2、《桃园》:冯文炳

3、《生死场》:萧红

4、《京华烟云》:林语堂

5、《林家铺子》:茅盾

6、《长河》:沈从文

7、《伤逝》:鲁迅

8、《小二黑结婚》:赵树理

9、《金锁记》:张爱玲

10、《萧萧》:沈从文

三、阅读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200字。)

1、阅读(最好能朗读)《铸剑》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会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谈谈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①“三头相搏”是前一个高潮,使黑的人和眉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3分)

②“复仇”主题鲁迅式的思考与开掘都是从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于是出现了后一个高潮――“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4分)

③前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后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消解为无,无效,无意义。(4分)

④小说显然出现两个调子:悲壮、崇高和嘲讽、荒谬。(4分)

2、《边城》中,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映?请联系作品作简要分析。

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理想人生的集中代表,也体现了他的文学理想。②小说描写的理想生活不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怎么悲伤。在作者看来,翠翠、祖父、大老、二老的命运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常态。当地民风如此,生活如此。作者用诗化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这一生活。③作者一方面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同时,另一方面已预测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3、细心体味《梅雨之夕》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的“心理过程”并简要分析“我”的形象。

①主人公“我”在刻板单调的职业和家庭生活中,按照规定的样式扮演合格的职员和丈夫的角色,但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对另一种情趣的渴望。(3分) ②他渴望一点奇遇,或借一点因由,自己来构造这个奇遇。(2分)

③体味“我”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内容,方向等,追索由平静的置身世外的状态,逐步投入关切和情感,不断在内心深处按自己的意愿构筑幻化的现实以至物我两忘不能自己的过程。直到小说结尾处,“我”虽然已经在理智上回复到了“正常”状态,从容地应付了妻子的关切,内心却仍旧停留在恍惚之中。(8分)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生存于“规矩”之中而又渴望一点适度“逃离”借此滋润人生的人的代表。(2分)

4、《倾城之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恋故事,由于香港沦陷这一偶然事件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小说为何要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①要注意结合小说的叙述特点(即白流苏的视角)和两人关系的不对等,来回答这一问题。(8分)

②《倾城之恋》是一次没有爱情的爱情,是一个女人单方面的、绝望的、铤而走险的一场游戏。(4分) ③其它(3分)

四、分析论述题(3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300字。)

1、阅读《在酒楼上》并分析吕纬甫的形象。

《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本文通过发掘小说中的细节,探讨分析当时社会上新型知识分子的心态以及形象。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他的形象意义:

(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

(2) 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3) 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4) 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2、阅读《倾城之恋》并分析白流苏的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作业二

一、指出下列段落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3分,共18分)

1、人在孤独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就是语言的一种。 ( 鲁迅 )( 《 孤独者 》 )

2、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 ( 周作人 )( 《苦雨》 )

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 萧红 )( 《童年》 )

4、“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 何其芳 )( 《独语》 )

5、“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蛤蟆。

( 周作人 )( 《苦雨》 )

6、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 萧红 )( 祖父和我 )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34分)

1、《灯下漫笔》之一,作者认为“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是明朝 时代。

2、《女吊》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吊,她出场前,作者先写看客,起殇和男吊 等,为女吊作铺垫。

3、《鬼的生长》是周作人的特殊文体之一,属于文抄公体

4、解读《水里的东西》、《女吊》等谈鬼文字的钥匙是复仇。

5、《苦雨》是周作人写于20年代的借物咏怀的散文,代表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6、废名在《在三竿两竿》一文里,曾表示爱好学六朝文。

7、朱自清有了五个孩子后,自称家庭生活就像鲁迅先生的作品《幸福的家庭》中描写的那样。

8、废名《三竿两竿》认为,“中国文章,以六朝人文章最不可及”,文中两次提及六朝的作家是庾信。

9、《三竿两竿》题目的构思源于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10、废名在《放娼》中,不仅写了练猖、放猖、收猖,还写到了夜间的“游猖”活动。

11、郁达夫是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作家,其创作前半段以小说知名,后半段则以散文尤其游记 为多 。

12、在《忆狗肉将军》 中,被林语堂称作“显著的,传奇的人物”是张宗昌。

13、何其芳的《独语》以想象为材料,展示了特有的内心世界,其中,“我”联想到的“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的西晋人物是阮籍

14、《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节选自沈从文的《湘西散记》,文章描绘了“我”坐船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

15、《烛虚·五》以片段性的、破碎的描写来表现一种失语的焦虑,表现了“抽象的抒情”的创作特点。(抽象的抒情)

16、20世纪30年代以提倡“小品文”著名的代表作家是林语堂。

17、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200字。)

1、浅析周氏兄弟笔下的“鬼”

———《女吊》与《水里的东西》比较阅读

(导读P359,P368)

青少年时代,周氏兄弟所受的教育,生活经历,受家乡风俗的薰染都是一致的.因此两人颇有许多共同之处.如性格均是特立独行,但鲁迅外冷内热,周作人则温和内敛.为文都具有批判性,如对批判旧道德,旧习惯,国人的劣根性等.但周氏兄弟在文风上的不同是:鲁迅一如既往地如刀如剑,周作人则先方后圆.李泽厚曾如此比较周氏兄弟:鲁迅即使在激烈的战斗中也仍时时抚摸着生和死,惊心目睹着生命的逝去和灭亡的总将来临.他不象周作人,用麻醉和麻木来抵挡和掩盖深刻的悲观,用苦茶和隐士的自我解嘲来解脱人生.周作人文学境界的博雅,冲淡与浑厚.时常见其纵身出没於典籍章句之中,却永远姿态优雅,不粘不滞,点字成金;看似耽溺闲花野草间侧,却又随香即色,化育天机.提起\"鬼\",而且是绍兴的鬼,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鲁迅笔下的\"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鬼,穿着\"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准备作厉鬼以复仇\"的女吊,而很少知道周作人也曾写过绍兴地方的鬼.在人们的记忆

中,周作人写过\'街头终日听谈鬼\"的诗句,写有《谈鬼论》,《说鬼》,《鬼的生长》等\"鬼论\",还写有描写鬼的美文,如《水里的东西》。

《女吊》是鲁迅晚年极为自得的杰作,穿着\"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准备作厉鬼以复仇\"的女吊其匠心独运之处,值得仔细体会.文章写的是\"女吊\",但直接写\"女吊\"的文字实际上极少.文章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吊戏开场前要有令人既恐怖又兴奋的\"起殇\"仪式,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在这些文字之间,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奏\".但文章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将主题深华到\"复仇\",回归鲁迅一贯的批判笔调.周作人的这篇《水里的东西》却没有任何戏剧化的场面,有的只是散文化的平静的叙述.散文化的出场(介绍)方式却又是周作人式的.先说水,人类因与水的缘-分而产生的情分,我因习惯而与水产生的情分.再说水的可爱在于\"水里的东西\"(这就轻轻的点了题),先谈鱼虾,螺蚌,茭白,菱角这类\"值得记忆\"的美好的动植物,又点一点水底里的矿物类,全都因与人的关系而被充分人情化.就在这着意渲染的人文背景下,才款款地说出(仿佛款款地走来)\"连我自己也不明白它是那一类,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死的还是活的\",\"这么一种奇怪的东西\":河水鬼.——这样的介绍本身也是\"奇怪\"的,\"不知道它是死的还是活的\"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个尚未出场的河水鬼仿佛介于生与死之间,这一点倒与鲁迅笔下那个绍兴老百姓喜爱的无常鬼有些相似,也是\"鬼而人\"的.而作为\"水里的东西\"与水乡的天然联系,又使得这河水鬼似乎更能显示绍兴的地方特色.整篇行文一如他以往的闲适风格,引经据典,讲些草木虫鱼小趣,纯粹为文,与政治无关,不含批判色彩.

2、怎样理解周作人\"苦雨式的情调\"(他的为人,性格因素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指导P294)

《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单位)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号\"苦雨翁\",\"苦雨\"与周作人其人其文已混然一体.在周作人看来,这不同于第一部分所描绘的浪漫主义想象中的,终不免成为虚妄的喜悦,它是真正现实的,真实的,没有任何\"代为悲叹\"(以及其他一切类型的\"代为\")的\"虚伪\",它只是(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这就落实(归结)到周作人的哲学.唯有人的个体生命才是真正现实与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在周作人这里,个体的同时也是人类的.这样,面对着同一个\"雨\"的客体,周作人的主体感受,经过\"喜\"的浪漫主义想象到平凡生活的现实之\"苦\",最后\"苦中作乐\",升华为\"物我无间\"的个体(人类)生命体验之\"喜\".——周作人最终自称为\"苦雨翁\",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出于\"意表之外\".

周作人曾说,他所受的外来影响,\"大抵从西洋来的属于知的方面,从日本来的属于情的方面为多\",他因此而提出了\"东洋人的悲哀\"的单位观念.在另外的文章里,他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凡人的悲哀\"的观念.周作人一再引述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风《江户艺术论》一书中有关日本民间绘画浮士绘的一段话:\"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的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这里所表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寂寞的,幽玄的,凄苦的,梦一般的,却又流泻着内在情热的意境,以及位,喜,醉,叹,亲,怀的情感心绪,都是东方式的\",周作人将之称为\"东洋人的悲哀\",在我们看来,它是渗透于周作人全部散文之中,并且成为周作人散文的一个基本情调,或者用周作人自己的概念,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特有的\"气味\".所谓\"东洋人的悲哀\"(\"凡人的悲哀\"),其情感的内涵,至少是包含了两个互为里表的侧面的.首先自然是忧郁的苦味,这是人们比较容易体察,也是周作人一再向读者提示的,论者固此经常提到周作人自署\"苦雨翁\",\"苦住斋\",并以\"苦竹杂记\",\"苦茶随笔\",\"药堂语录\",\"苦口甘口\"为书名,等等.而这种\"忧郁的苦味\",对于周作人,主要是一种\"寂寞\"之苦,而且是\"在人群中\"所感到的\"不可堪的寂寞\",周作人说,\"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这是一种\"智者\"的寂寞,淡而且深,自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东洋人的悲哀\"的另一个侧面,即周作人所说:\"别是一样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寂寞的不寂寞之感\",这\"苦中作乐\",\"忧患时的闲适\",才是周作人的人生及其外化物(\"文章\")的\"真味\".在周作人看来,这正是普通人的真实人生:无论现世怎样不完全,如何充满苦难,人(平凡的人)总得活着,\"在不完全的生活里享乐一点美与和谐\",欢乐,一味地\"苦\"下去,那是\"\'神\",是想象的\"英雄\",而非现实的\"人\".周作人因此把\"东洋人的悲哀\"称为\"生之悲哀\",\"凡人的悲哀\",这是含有一种深刻性的.

3、理解《边城》语言明静的美,体会作者对悲剧的感悟、湘西地域文化与沈从文小说的关系。

《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湘西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融进了他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的情感爱惜、他的理想与追求。它由沉沦的都市与充满生命活力的乡村世界这对比强烈的两大乐章构成。

他又融汇西方各现代艺术流派的表现方法,组成自己作品艺术创造的有机血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潜意识与变态心理描写在他作品里都留有印痕。

4、谈谈《正红旗下》的叙述风格、语言的特点。

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很值得称道,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志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四、分析论述题(28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300字。)

1、阅读分析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300字)

参考(指导P280-282)

2、结合《独语》分析独语体散文的特色。(300字)

参考(指导P320_32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平时作业三

一、指出下列段落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3分,共30分)

1、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 郭沫若 )( 天狗 )

2、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徐志摩 )( 再别康桥 )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艾青 )( 上 )

4、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 徐志摩 )( 吹 )

5、我来了, 我喊了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 闻一多 )(

6、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 戴望舒 )(

7、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发现 寻梦者

( 卞之琳 )( 灯虫 )

8、在北方

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 徘徊在铁道的两旁

( 艾青 )( 乞丐 )

9、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 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

( 艾青 )( 黎明的通知 )

10、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 艾青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闻一多的《发现》形式整齐,体现了他三美主张中对 建筑美 的追求。

卞之琳的诗作 尺八 ,诗名是一种乐器名。

3、艾青在狱中怀念、赞颂自己的乳母的一首名作是 《大堰河-我的保姆》 。

4、被誉为中国现代白话诗的奠基作是郭沬若的 《女神》 。

5、“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两句诗出自郭沬若的 《天狗》 。

6、《北京人》中,漂亮、能干、凶狠的王熙凤式的女人是 曾思懿 。

7、《茶馆》第一幕中,台词最少的人物是 马五爷 。

8、在闻一多先生的诗中,颇为特别的,甚至在现代新诗中都不多见的诗作是《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9、艾青《黎明的通知》叙述语调的显著特点是 呼唤式 。

10、1928年,年仅20岁的穆旦写下了在现代诗歌史上很有影响的诗作 《赞美》 。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200字。)

1、试析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音韵美。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

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2、简析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音乐式结构。 提示:

①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主旋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这就是我初读这首诗的感受。这两行反复回响的诗,被认为是诗的主旋律。

②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

③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④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 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

3、试析闻一多《发现》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歌是闻一多众多诗歌有名的一篇爱国诗。表现了诗人从美国回来后面对军阀混战下残破祖国现实的失望与愤懑。还有他对祖国现实和未来的有忧思,以及这种深广忧愁中升腾起的对祖国执着深沉的热爱。

首先,诗题的双重含义与精巧构思立意非凡。《发现》诗题包含着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发现。对客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从国外学成归来满怀报国宏愿与热情踏上祖国大地时,发现的却不是梦里如花的祖国,而是一场恐怖的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对主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面对黑暗的现实上天入地寻找祖国变成噩梦的原因,却“总问不出消息来,终于在痛哭中呕出一颗心来”。才发现祖国原来在诗人心里《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点明了诗作的爱国主义思想题旨,使读者见到一颗蹒跳在诗人胸膛火红的赤子之心。

其次,比喻和征询手法的运用。诗人将祖国黑暗的现实比作恐怖的噩梦并且是一场挂在悬崖上的噩梦,把诗人回国后极度失望痛苦的感受具象化。诗人不能接受黑暗的现实,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寻根究底。于是,他以征询手法追问青天,大地和八面来风以抒发内心痛苦。

再次,排比手法的运用。两组“我来了---”抒发了作者面对祖国残破祖国现实的一种窒息的绝望和对祖国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深情在痛苦中燃成烈焰,从而增强了诗作表现力,更加扣人心弦。

最后,本诗语言突兀,绐人一种强烈的震憾效果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呼天抢地的呼喊:“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此外,全篇结构严谨。诗歌以痛苦的“发现”起笔和惊讶的“发现”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4、戴望舒诗《寻梦者》有着怎样的艺术构思?诗人又是用怎样的外在形式来表现这一构思的? 提示:

①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

②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3分)

③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四、分析论述题(20分)

(可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回答。每题的答题字数至少要求在200字。)

1、以《日出》中李石清的台词来分析李石清的人物性格。

2、卞之琳诗歌《断章》解读。

3、分析艾青《乞丐》一诗的思想或艺术特色。

要点:

1、《乞丐》一诗中诗人以深沉的忧郁和悲哀触目惊心地反映了北方农民的悲惨命运,体现出作者对侵略者最深切的控诉,和对人民的同情,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2、诗人以最精简的白描手法、最质朴的诗歌语言和最有力的形象造型,塑造了特定时代的乞丐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平时作业四

指出下列文字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3分,共24分)

1、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 戴望舒 )( 寻梦者 )

2、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 鲁迅 )( 在酒楼上 )

3、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 ( 周作人 )( 苦雨 )

4、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 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

( 艾青 )( 黎明的通知 )

5、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

( 矛盾 )( 子夜 )

6、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 何其芳 )( 独语 )

7、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沈从文 )( 边城 )

8、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蛤蟆。

( 周作人 )( 苦雨 ) 填写下列作品的作者(每小题2分,共16分)

1、《影的告别》 鲁迅

2、《故都的秋》 郁达夫

3、《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沈从文

4、《洗衣歌》 闻一多

5、《赵子曰》:老舍

6、《小城三月》:萧红

7、《伤逝》:鲁迅

8、《莫须有先生传》:废名

三、小说解读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阅读《骆驼祥子》并分析祥子的形象。(300字以上)

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形象的意义: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

2、谈谈你对《边城》的理解。(300字以上) 要点:(仅作提示)

《边城》是一部具有象征性的抒情小说,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寄托着对人生的理想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首先,作家把湘西的自然风物写得非常美,山山水水、小船房屋„„,“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向”。

其次,作家把小说中的人物写得非常美。作品中的人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那么忠厚善良,慷慨豪爽,人性那么美,人情那么好。

作品从人物和景物的构图上,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山水美风俗淳人心好的理想世界。这确乎是一个“牧歌境界”。 这也是作者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以上只要选择一题回答即可)

四、散文解读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阅读并分析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300字以上) 要点:(仅作提示)

此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以一种内心深处强烈的爱,通过对“长妈妈”的怀念,怀念着自己久已逝去的童年生活,怀念那单纯平静的心灵世界。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述自己如何爱长妈妈,反以一种戏谑的笔调,写她的可笑的动作,滑稽的神情和她的“无稽之谈”,历数她的那些“麻烦的礼节”等等。 鲁迅是个深沉内向的人,他只是真切刻划长妈妈淳厚的灵魂,而将自己的怀念隐蓄在生动的刻划中。只是在文章末尾,抑制不住地有了一次感情的爆发式流露。 作者童年的记忆越是清晰,越痛感时日的流逝和现实生活的沉闷,作者的爱,也难免要转变成伤感。

戏谑和伤感这两种一般说来彼此无缘的情味,在这篇文章中竟能如此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技巧的圆熟。

 ①“三头相搏”是前一个高潮,使黑的人和眉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 ②“复仇”主题鲁迅式的思考与开掘都是从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于是出现了后一个高潮――“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

 ③前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后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消解为无,无效,无意义。《铸剑》的前半部是一个悲壮、崇高的复仇故事,小说结尾复仇完成“以后”,出现了“万民观瞻”的“狂欢节”场面: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同被展览,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将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的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

 ④小说显然出现两个调子:悲壮、崇高和嘲讽、荒谬。“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复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卷A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练习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1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秋专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实施细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