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观念分析

2020-03-03 01:45: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解读《搜神记》与《聊斋志异》中的鬼神观念

摘 要从人类文化的角度看,《搜神记》侧重于“怪异”,而《聊斋志异》侧重于“人”的一切,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鬼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人们的一种美好幻想,鬼走过了有与人的距离的疏远到与人的情感上的融合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特点。鬼崇拜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性内涵。

关键词区别,鬼观念,特点,影响

鬼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是相当久远的,中国早在《山海经》中便对各类鬼有过描述,《墨子•明鬼下》曰:“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着,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鲁迅说:“天神地衹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祗。”①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上,古代中国人提出了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观念,强调“天人合一”,然而把万物作为审美客体接纳并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需要一个历史过程。魏晋时期自然景物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审美客体,对不同的怪异现象他们的接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对于神,人们在情感上已经接纳了它们,然而对于鬼,人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很大的对立,甚至产生了恐惧。干宝在《搜神记》中对鬼的描写正是体现了这种观念。到了清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儒释道三教合一,融入贯通,人们在情感上接纳了包括鬼在内的各种怪异,《聊斋志异》使人与各种怪异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了融洽、和谐,人与怪异的矛盾已经消除,而后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更使人与各种怪异在理性上和谐相处,所以人与各种异类从魏晋的不可调和演变到清代的和谐相处,正是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人类文化的角度看,小说开始关注人本身,体现了人自身的个性、价值,进一步说明了从魏晋到清代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异类的不同演变以及人们对于鬼神观念的认识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通过解读《搜神记》和《聊斋志异》这两部书,以人为中心,以鬼为圆周上的点进行分析,使人们了解鬼的不同时期特点。

《搜神记》中的鬼处于一种既统一又对立的状态,从“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上看,人与鬼这种矛盾现象说明人与鬼刚刚开始相互融合的阶段,但尚未完全合一,处在一种半合不合的状态。人与鬼相处尚没有一套比较固定的、共同遵守的约束规范,人、鬼世界总体上还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搜神记》中的鬼,人们除了恐惧、被害之外,对这种异类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惟命是从。这种鬼是可憎的,被人们称之为害人的鬼,卷十六398条记载:有一女鬼专门在西门亭害人,而人们对她无可奈何。另外鬼对人毫无感情和道义可言,人对鬼也毫无怜悯,翻脸不认“鬼”在《搜神记》卷十六393条中著名的宋定波捉鬼的故事,宋定波对那个天真无邪的鬼的市侩态度就证明了这一点。另外还有一部分写人鬼恋情,如《搜神记》中的《紫玉》和《王道平》两篇使我们看到爱情对于鬼同样有着神圣的力量,甚至可以使鬼复生。这部书中的鬼的形象都只是单纯的异物,而没有赋予更深的意义,一般都是这种异物的不同的表现。②

《聊斋志异》中的鬼基本上是和蔼可亲的,人同鬼基本统一于道义、真善美的原则。《聊斋志异》中的描写鬼的篇幅占全书很少一部分,但是与《搜神记》中鬼的描写有明显不同之处,在《聊斋志异》卷三中的《聂小倩》写了以色害人的女鬼,但刚正秉直的宁彩臣顶住了色的诱惑,逃过了女鬼的谋杀,并感动了女鬼,在此人鬼之间的较量已经不是一种力量上的较量,而是一种道义上的情感上的较量,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真善美得到了宣扬,而鬼的

可怕也变的不再可怕,成为一种可爱。这些鬼的形象已经赋予了人的特征,人的灵性,具有了一种人格化的魅力,不再是简单的特征而是具有了复杂的思想③。

对于鬼的是否存在,许多作者用小说不遗余力的去证明,例如《搜神记》和《幽明录》中都载有阮籍见鬼的故事:

阮瞻字千里,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以辩证幽明。忽有客通名诣瞻,寒温毕,聊谈明理。客甚有才辩。瞻与之良言久,及鬼神之事,反复甚苦。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供传,君何得独言无,即仆便是鬼。”于是变成异物,须臾消灭。瞻默然,意色太恶,岁余,病卒。(《搜神记》)

阮瞻,竹林七贤之一,用这样一个人物的切身经历来证明鬼的存在,言之有理,在当时确实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对鬼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出于什么功力目的去写,也不是有意的去宣传宗教迷信,而是在对鬼的津津有味的描述中,产生一种对异类的好奇心,对人的生命延长的渴求与希望。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由于自身认识浅薄以及对许多自然现象茫然无知,认为万物有灵,世上存在着令人恐惧的鬼,鬼作为人们幻想生命延续的一种形态,构成了一个与人所生活的“阳间”相对应的“阴间”。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小说发展的高峰,这部作品对于鬼的观念与《搜神记》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搜神记》对于鬼的描写仅仅是停留在一个很单纯的层面上,就是为了证明鬼的存在,鬼对人产生的恐惧。而《聊斋志异》专门写鬼的部分,并不是为了证明鬼的存在,而是一种倾诉,借异物的幻化来倾诉现实中的苦闷,“满腔孤愤无从倾诉,只有通过创作一吐心中的不快。”蒲松龄在自序开头就说:“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最后又总结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灵,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蒲松龄是把矛头指向了贪官污吏,对他们进行的淋漓的批判与揭露,这正如他对鬼的描写,借用这种异物来批判现实中的黑暗。对于鬼的观念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书中写鬼实际上写的是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人,借鬼来抒发孤愤之情,来鞭笞现实,激励后人。作者怀着惩善扬恶的美好愿望,有口不能言,上下求索而不得,只能借助异化的鬼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可以说在《搜神记》里写出了形形色色的真实的鬼,作者极力收集各种鬼故事,使之形象真实、动人,让人们知道去相信鬼世界的存在,从而形成一种对神秘异物的崇拜。而《聊斋志异》是一种虚幻的鬼形象,作者虚构的,通过这种虚无不存在的异物来影射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主要在刻画人的形象,可见它们不同时代的作品对鬼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鬼是满足世人心灵的一种象征符号,我们可以参照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当时人的精神世界,挖掘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深层意蕴,魏晋南北朝正值中国历史上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的乱世,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人们在茫然之中吧神秘崇拜作为心灵寄托,在宗教中寻找和设想着自己种种生存的困惑,玄学之风随之兴起。人们不满现实,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但有逃避现实,种种无奈和软弱以及渴望在虚幻中得到满足的心态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设象喻现”的思想方式广泛地渗入到各个意识形态领域之中。因此,人们所创造的鬼的形象便具有了极其丰富的人性内涵,也相应地具有了人的审美价值。它们不是神圣威严的,而是世俗化、人格化的,是在想象的另一世界中生活着的理想的和现实的人的形象。鬼与人有着互补性,来满足人们世俗生活的遗憾,而基于对死亡的恐惧,鬼又有着可怖及受苦的一面,它折射出了身处乱世的人们分攮复杂的心态。作品中鬼形象的丰富性,正是人性的多层面的反映。

①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年 ② 本文所据皆为黄涤明注译《搜神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年 ③ 本文所据皆为《聊斋志异》二十四卷抄本 齐鲁书社 1985年

鬼神关羽

不信马列信鬼神

大学生法治观念分析

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动天地感鬼神成语解释

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当前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识字观念

观念培训

《鬼神观念分析.doc》
鬼神观念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