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行为的心理分析

2020-03-03 18:34: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博客行为的心理分析

4.1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自恋心理

无论是前面提到过的普通人的博客行为还是名人博客中的各种现象,都可

以说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网络时代的种种表征。在此,笔者想就自恋窥视两种

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对当前的博客行为做一个注解。

“自恋”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在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位美 丽的少年名叫纳喀索斯(Narcius)。他是河神和仙女所生的孩子,英俊不凡、

风度翩翩,引来无数少女的爱慕。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便爱上了自己,从此再不顾及他人的事。女神厄科向他求爱时,纳喀索斯毫不

动心地拒绝了。女神厄科十分伤心,后来幻化成回声女神。这件事引起了众神

对纳喀索斯的不满,决定对他进行惩罚。于是诸神对纳喀索斯施术,使他只爱

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整日坐在河边,长久地醉心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天

长日久,他形容憔悴,最后终于消失在自己的倒影中。不久,从水中长出一朵

水仙花。人们便用这位美少年的名字纳卡索斯来命名它。由于古希腊和现代的

“纳喀索斯”们都专心从水影或镜影中去欣赏和爱恋自己,所以这也被称之为

“影恋”。“纳喀索斯”同时也被作为“自恋症”的代名词或是标准名称。“自

恋”,可以理解为对自身(自我)的爱慕和希望得到别人爱慕的一种习惯。1968

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对“自恋”进行了定义,将其解释为:“一种心理上的

将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研究结果认为,人类天生都是具有自恋倾向的, 关注自己几乎是人的天性,一般程度上的自恋属于正常范畴。按照现代“自我

心理学”的观点,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式的自恋,是健康的自恋。一个人只有

发展了足够的自恋,才能形成自尊、自爱和自信。因此,当代心理学研究结果

均认同:对于一个人的情感发育和自信心的增长来讲,自恋是十分重要的。

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将正常状态下的自恋和“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概念区

分开来。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 的表征主要有:

一、过度的自信,相信自身无所不能,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

比如夸大成就和天赋,在没有相应的成就下,期待被看作是最优秀的人:

二、被无限制的成功,如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极度渴望成

功;

三、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的才能只能被其他同样特别

的或高地位的人所理解,或相信自己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员;

四、要求过度的赞

美;

五、有一种“特权者”的荣誉感,例如渴望毫无理由的获得优厚的待遇或

没有理由地期待别人对他特别好,或希望别人对他的期待自动地顺从;

六、在

人际关系上处于“剥削”或占便宜的地位,例如觉得自己可以伤害他人的利益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缺乏移情的能力,没有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

要;

八、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都在嫉妒自己;

九、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

的行为或态度。①也就是说,“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以为自己是整个世界最重 要的,他们认为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心,其他一切事物不过是自己的陪衬。严重

地说,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己经失去了去爱别人的能力。他们关注别人是因为

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或利用他人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而普通的自恋行为则属于正常范畴,作为人类的本能而存在。根据海因兹

的研究观点所说“人类的一般本质都是自恋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人们在博客 活动中的自恋行为时,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羞耻或做出回避。自恋在普通程度上

来讲并不是一种可耻或罪恶的心理。海因兹的自体心理学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存

在的本质和生存的动力就正是自恋和对自恋的满足。这个理论变可以用来充分

地解释为什么人们热中于在网络上书写博客这一行为。自恋心理按照精神分析

学派的解释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

式满足成就动机,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

名气、赞美、点击率,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自

恋者经常会没有理由的关注比自己名气大的人,暗地里形成一种和偶像结为一

体的虚幻感,当这种感觉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为遭到打击,或是偶像遭遇

丑闻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会转为对偶像的极度憎恨乃至人身攻击等。在笔者

接触过的几十名博客使用者中,绝大多数的人表示如果发现没有人关注自己的

博客,那么不仅会极大的降低自己对博客的兴趣,还会考虑关闭博客,并且对

自己的自信等方面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由此看来,人们不再将写博客仅

仅当作发泄自我情绪的出口,或者仅仅是记录事实的手段,而是用以考察自我

①美国精神病协会,《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1994年第四版

27

在周围人际关系中的亲疏程度或地位。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用先贤帕斯卡曾经说过的一段名言作为当前人们在博

客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自恋心态的一份证明—“人的最大的卑鄙就是追求光荣,

然而这一点本身又正是他的优异性的最大的标志。因为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少

东西,享有多少健康和最重大的安适,但假如他不是受人尊敬,他就不会满足。 他把人的理智尊崇得那么伟大,以致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大的优势,但假如他

并没有在别人的理智中也占有优势地位,他就不会惬意的。那是世界上最美好

的地位,无论什么都不能转移他的这种愿望;而这就是人心之中不可磨灭的品

质。”

4.2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窥视心理

窥视欲望同自恋心态一样,作为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本能欲望,无时无刻不

在散发着它的气息。如果说窥视欲是一种人与生带来的“原罪”,是“人之处, 性本恶”的根源之所在,那么在人类千百年来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这种本

来的“恶”被所谓的“文明”、“道德”、“伦理”、“法律”或“规范”所制约和

束缚,而渐渐被压制下来。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正快速进入

信息社会。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让人们开始进入到“身份丧失”的时代。在网

络中,可以匿名、“匿”性别、“匿”年龄、“匿”一切不想公开的资料。这种“身 份丧失感”便对网络行为和心理造成了诸多影响。其一就是平等感;在网上,

人们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一个人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的话语是否

吸引人。惟一的不平等是对网络是否熟悉,初学者很有可能要受到老练网民的

轻视。其次是自由感:你可以说任何自己想要说的话,表达任何所以想要表达

的观点,而且通常来说人们并不用担心这些言行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惩罚和责难。 所以人们不需要遮盖过多的面具,可以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第三是身份虚幻

感,人们可以在博客活动中、游戏中或者聊天室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

同的生活。这些影响肯定是有利有弊。仅以“身份丧失”为例,它的好处是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产生了郁闷情绪时,这样的做法便可以让一

些人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可以让青年人虚拟尝试新

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会使人丧失现实感, 从而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如今,虚拟问题开始在网络上越来越突出,网

络开始以各种形式构建着人的虚拟身份。正如罗杰菲德勒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写作的t《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就曾经说过:“在下个世纪,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将消解,人际电脑媒介的先进形式将成为 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多年前出现在美国的杂志《纽约客》 上的一句戏嘘性的话语“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一直到今天仍

然可以用来解释当前网络活动中的一切行为。作为观看他人博客的读者们来说, 自己的身份是隐蔽的、匿名的,与现实世界的暂时脱节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

中随意发表自我的观点以及做出平时在各种规范的约束下不能做的事情。而窥

视他人的生活,打探他人的隐私便成为了其中最首当其冲的需求。在《2006年

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经常更新自己博客,即

活跃博客的比率只占了总博客人数的449\'0,而博客观看者的比率却高达72.59\'oa 观看他人的乐趣远远大于自己书写。人们窥探他人的本性无论何时都可以在网

络活动中找到佐证。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窥探欲望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用以操纵他

人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方便了自己的生活,丰富了生

活的乐趣,却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缺乏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忠诚度的大幅度

①(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29

瓦解造成了人们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人际关系的疏离与隔阂。于是,人们开始频

繁的跳槽、离婚率大幅度提高、公司对员工(员工对公司)的不信任感增加等

等社会问题开始日益突现。人际间最基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开始越来越多的

必须用到法律和冰冷的规范来制约和监督。大面积的情感缺失和诚信度的匾乏

使人们在这个网络时代开始产生恐慌和不确定感。而博客的产生和流行,正是

顺应了这种心理潮流的变化和发展。可是说,博客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内产

生了心理危机的网络“乱世”中横空出世,并迅速找准了自己应有的位置的。

在博客环境中,作为隐蔽在千百个阅读者中的普通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安全地

去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发展,及时得到第一手反应资料,操纵下一步计划的进

行。例如,公司老板用博客可以看到员工们在一个决策颁布后的态度或者是对

公司的看法;爱人之间可以通过博客去了解自己在对方心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

的位置;父母通过博客可以知道孩子近期的思想变化;“敌人”通过博客可以从

对方的喜怒哀乐中掌握住对手的弱点;而朋友之间通过博客则可以及时的给予

对方安慰和鼓励,交流心情。可以说作为阅读者和观看者,人们很喜欢这种既

可以将自身隐藏却又可以透明的观看到对方的方式,换言之,也就是很喜欢这

种很方便的操纵他人的途径。

窥视心理的存在造就了博客时代的空前繁荣,我们很难一语断定这种心理

的好与坏或成与败。我们看到,这个窥视心理充斥的年代其实也是一个原始的

赤裸裸的操纵时代,人类又一次开始渴望那种原始的纯洁和质朴的关系,以便

于改变现实中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传统诚信度和忠诚度的逐渐消亡使得操

纵与反操纵的途径受到了影响,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实行操纵的方式和途径,

而博客的存在正好符合了这个偷窥时代的各种需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客观上来说它推动了人与人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说

博客依然具有它积极一面的意义。

4.3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从众心理

尽管在网络活动特别是本文所探讨的博客活动中,“自恋一窥视”心理是最 重要的心理因素但我们也不能不提到从众心理的作用。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 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在网络活动中也不例外‘它是指个人受到外界影响的 行为,从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等方面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 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的常见外在表现方式一般有:一,遵从,表面和内心都 赞同;二,顺从,表面从众而内心拒绝;三,随从,表面不从众而内心赞同。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但在笔者看来,从众心理依然具有它的双重性 质: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 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 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有学者曾经对这一心理做过一次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有超过70% 的人存在着从众心理。可见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可以说,从众性是人们 与独立性相对立后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 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例如在前文中曾经提到过的很多博客参 与者,都是因为“别人写博客,我也得写博客”的观念影响下才开始自己的博 客活动的。

而放眼整个网络活动,这一心理的影响更显得尤为巨大。通过对最近几年 国内网络活动特别是几次比较具有轰动效应的网络事件的观察,笔者发现现在 的网络已经进入一个从众心理泛滥的时代。众多网络事件反映出了在网络活动 中从众心理的力量之强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以网络参与者并不需要对自 己在网络中的观点、发言等负太大的责任。于是,众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对某一 事件中的主角“群起而攻(哄)之”,具体来看,有人“主哄”,揭发事件,发 表观点,而众多的“群哄”们则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跟 风表态。这便构成了当前网络的一大特点:每个回应事件的网友,其发言也许 并非有错误存在,可是当这些个人化的表达聚集到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众口 砾金”的效果,从众心理的存在趋势大众对某个事件发表趋向于一致的看法, 而少有人去追求事件的真实性或客观性等。经济学上就有个概念叫“合成谬 误”,意思是说,在局部上看,一件事这么做很对,但是放在一个大系统当中 就不对头了。这就是群体思维下、从众行为中的“合成谬误”。在非网络时代, “合成谬误”常常处于隐性形态,譬如对于一些要对后果负责的事情,就喜欢 “集体领导”而不喜欢“个人决策”,总以为“群体智慧”做出的决定更值得 信任;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尼斯就分析研究了大量错误的“群 体决定”,发现一个决策群体内聚力越强就越容易导致群体思维的错误。这是 小群体中隐性的“从众心理”。如今到了网络时代,网络发言的“合成谬误” 已经完全处于显形状态,“从众心理”是公开的、张扬的,“群哄”效应是显性 的、放纵的。而这种内聚力越强,也越能形成“群哄”的“合成谬误”。有许 多社会性热点新闻,都能引起强烈的网络反响,即使案件还没有水落石出,网 友跟帖通常也都是“一边倒”,每位网友个人只说几句话,但合成的力量还是 很巨大的,这往往被称为“网络审判”,有人甚至干脆就称之为“网络民兵”。 可见从众心理在网络时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163博客 分析

大学生购物心理及其购买行为分析

博客广告现状分析

博客频道对比分析

博客营销案例分析

心理行为训练教案

消费心理与行为

心理行为训练教案

部队心理行为训练

《博客行为的心理分析.doc》
博客行为的心理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