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中考试

2020-03-03 06:19: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休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与农村之体验的新兴产业。

休闲农业的本质其实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种新兴产业。 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村资源禀赋和文化要素.城市压力和休闲需求增加 休闲农业的功能:

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3.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普园地。 4.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包涵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在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5.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6.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陶冶性情。 7.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有利于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 休闲农业的特性:

1.生产性。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2.商品性。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3.可持续性。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实现农业的持续协凋发展。 4.市场性。休闲农业的消费主流一般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5.自然性。休闲农业活动以农业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6.季节性。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季节性明显。

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形成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休闲农业国外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中期旅游业的分支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20世纪70年代交叉产业 蓬勃发展 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产业规模 创意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创意农业 休闲农业的国内发展历程: 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 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 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至今)。 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1)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富裕农民。 (2)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改造传统农业。 (3)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美化农村。 (4)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愉悦城乡居民。

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1)经济意义: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益。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产业收益。休闲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整体收益。(2)社会意义: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表现。休闲农业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的重要选择。休闲农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创意策划品牌化。消费项目多样化。产业经营联盟化。 休闲农业经营三部曲 :流连忘返。制造人潮。建立口碑。 休闲农业园区构成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工程要素。 自然要素:水域景观。天文气象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 人文要素:特色建筑。风物景观。

工程要素:山水工程。路桥工程。游憩工程。服务类建筑。管理类建筑。 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是指由于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同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农业生物与耕作制度等在纬向上的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位置不同而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等在经向上的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由于地形、地质结构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异规律。 自然分布梯度: 气候土壤梯度:由于气候、土壤的差异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流域地形梯度:由于流域地形条件和地貌部位差异而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农业区位对农业水平结构的影响: 自然区位——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位置优势。经济区位——由于交通、市场、技术、资金、信息等所决定的空间位置优势。 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理论: 背景: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输、加工、贮藏、保鲜等成为商品的制约条件。 杜能的孤立国假设: (1)在农业自然条件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能够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 (2)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 (3)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 (4)农作物的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如果用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来衡量生产的集约程度,则越靠近中心城镇,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越多。 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生态经济区位理论——在经济高度发达阶段,交通、运输、保鲜、贮存、加工能力加强,销售网络健全,商品信息流通,相对自然环境引起的产量差异来说,运费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这样,逐步在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食物链加环类型: 生产环: 在食物链中加入新的环节,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又可分为一般生产环和高效生产环。

增益环 :这种食物链环节,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直接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

减耗环: 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环节,或增加一个已有的环节,从而减少生产耗损,增加系统生产力。

复合环:具有两个以上功能的食物链环节。复合环的加入把几个食物链串联在一起,增加系统产出。

加工环:将农副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利用,或农-工-贸一体化。

食物链加环遵循的原则: 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食物链解链——为减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和人体,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可采用食物链“解列”的方法,即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达到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指在生态系统内安排各种生物群落,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错落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时间结构涉及的因素 有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和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来说,环境因素在一个地区是相对稳定的,选择搭配适当的物种,实现周年生产。

搭配的方法

有长短生育期搭配,早、中、晚品种搭配,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时序交错,籽粒作物和叶类、块根类作物交错,绿色生物与非绿色生物交错,设置控制措施延长生长季节,化学催熟,假植移栽等。如稻萍鱼中几种鱼混养,分期投放,分批捕捞,实现周年养鱼,也是得益于巧妙的时间结构。

农业景观:人为活动的产物,包括农田、林场、牧场、渔场、村庄等生态系统。 景观的要素是由斑块、廊道和本地构成。

斑块: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地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区域,如池塘、草地、村庄、人工林。

廊道: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线性的拼块,起着隔离、连接观赏的作用,如道路、行道树、花架、农作物的间作。

本底:占地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功能起着最强表现力的景观要素。种植业中农田、畜牧业中的草地、渔业中的鱼塘等等。 休闲农业规划原则:1.生态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参与性原则 4.特色性原则 5.文化性原则 6.多样性原则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总体定位: 1.区域地位 2.资源分析 3.发展模式 4.发展目标

区域地位:

项目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项目对于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项目对当地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项目对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的意义 项目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观光农业园选址区位条件 : 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对地域相异的游客的吸引力及旅客的出游能力,包括人口密度、人均收入、消费水平、闲暇时间、出游形式、旅游偏好。

交通条件:离城市的远近关系到建园地游客的数量和相应配套设施的齐全;建园地与客源市场的交通便捷程度。 观光农业园选址立地条件 : 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植被状况、气候状况、水文水质状况、空气质量以及地形地貌。

农业基础条件:建园所在地主要农副产品和供应的种类、数量和保障程度对观光农业的旅游开发有较大影响,总的来说,农业的种类、产量和商品率与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呈正相关性。

观光农业园选址资源条件 : 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所在地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景观,所在地综合自然资源景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类型和发展方向。

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农村生活习俗、农事节气、居民村寨、民族歌舞、神话传说、苗会集市以及茶艺、竹艺、绘画、雕刻、蚕桑、史话都是农村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光农业园选址资源条件 : 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所在地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资源景观,所在地综合自然资源景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类型和发展方向。

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农村生活习俗、农事节气、居民村寨、民族歌舞、神话传说、苗会集市以及茶艺、竹艺、绘画、雕刻、蚕桑、史话都是农村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光农业园选址社会经济条件 : 经济条件:某地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就是该地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涉及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等多方面。 基础设施条件:水、电、能源、交通、通信。

旅游发展条件:观光农业开发与本地区旅游发展密切相关,有良好旅游发展条件的地区,其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大量的游客,从而带动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创收。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

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设计,休闲观光农业策划

浅析休闲农业的活动规划设计

创新休闲农业规划设计:都市田园模式

休闲农业园(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书

生态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经典案例

休闲农业规划总结提纲

附4:休闲农业规划

贵州省农业休闲规划111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中考试.doc》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中考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