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

2020-03-01 23:11: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课题的提出

1、现实依据

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新。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因而开发创新能力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是决定我国21世纪教育基本走向的里程碑式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国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更是强调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乡镇小学,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弊端:(1)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缺乏资源整合的意识和技能;(2)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师生关系不够和谐;(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对新的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技术欠缺,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因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在重庆市教科院龚春燕老师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市不少学校就创新学习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成果改革我校课堂教学的弊端,有效促进新课程的落实,这是学生个体全面成长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校实施“科教兴校”战略的需要。

我校作为重庆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从1998年起,我校就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市级和县级课题的研究。2002年,我校承担的市“十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心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研究》圆满结题。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及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子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的可测性研究》的研究顺利结题。另外有五项县级课题都圆满地结题。在此基础上,我校针对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科研课题“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本课题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着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形成我校的育人特色。

2、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

(2)以创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理论为依托。

3、课题的界定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就是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

教学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技术三个方面组合的。教学内容即课程与教材;教学组织即怎么来组织教学;教学技术即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技术。

课堂教学(又叫“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把学生按年龄和发展水平分别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 教学内容是以课为单位进行组织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创新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核心,,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活动设计,让课堂教学突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课程设计的统一性,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物、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和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2、构建科学的创新性课堂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

3、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课堂教学氛围。

4、积极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原则

1、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3、活动性原则

要求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活跃性、组织形式的针对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4、个性化原则

坚持个性化原则,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化,师生之间必须建立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学生在共同性前提下的独特性;再次,废除给予性学习,实行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实行知识、技能与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有,必须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

5、师生协同原则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认识活动,因此这一活动的创新必须有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有机结合,即教的创新应该是充分了解和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创新,应该是与学生学的创新具有内在结合点的创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应达到高度的和谐。

三、研究内容

1、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

2、创新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四、研究对象、方法及周期

研究对象:澄溪小学部分班级(?)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行动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研究周期:三年(2003.5——2011.9)

五、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03.5——2003.8)

拟定总课题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实验教师、培训师资、拟定各学科课堂教学子课题实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审定、论证、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2、研究实施阶段(2003.9——2011.2)

各实验班认真开展实验、召开实验教师培训会和研讨会、加强过程管理,收集整理师生实验过程成果、做好各年级实验班阶段性实验总结工作。

3、研究总结阶段(2011.3——2011.9)

进行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实验前后对比分析、做好结题工作,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申请结题评审。

六、研究方法和措施

(一)构建课题“三级管理模式”

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市、县、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黄凤德校长亲任课题组组长,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况红英校长任课题组副组长,负责课题的管理和指导;程小翠主任任实施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课题组还建立了三级管理机制:学校领导——教科室——研究教师。这样的机制既有利于课题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对实验工作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做到了信息的畅通和管理的顺达。

为了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制定了《澄溪小学课题申报制度》、《澄溪小学课题管理制度》、《澄溪小学创新教学指南》、《澄溪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制度》、《课题实验目标考核制度》、《课题实验经费管理制度》和《课题成果评价推广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对实验教师的实验工作作了明确的说明。例如,实施研究例会制规定:课题组应该在期初、期末、每月各一次研究会,及时总结、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又如,教师学习制度规定: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学习记录不少于20次,总量不少于2万字。其中重点学习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理论。

(二)探寻教师“三条培训途径”

教师是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力军,研究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实效。为了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实验教师队伍,课题组采用了三条培训途径:

1、专家引领,专业培训

学校课题组针对研究情况,分阶段有计划地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我校进行专业指导。几年来,市教科院王伟虹院长、龚春燕主任、张宏老师等领导及县教研室刘健春主任、贺恩明老师等多次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诠释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传播新信息、新动态。

2、合作交流,互动培训

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定期开展“同一堂课互动论坛”活动,让教师们通过个人反思、集中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自主学习,自我培训

课题研究人员总是以自主学习的“三个不少于”严格自律培训:每天到图书室阅读或通过网络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每天的读书笔记不少于400字。自主学习的“三个不少于”已经成为我校教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课题组一方面提倡教师自学,强化基本功,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三课”研究平台,组织教师与专家、兄弟学校教师对话,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与交际的门户。学校安排课题组长、课题组负责人赴北京、上海、海南、西藏等地听取权威专家们关于“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学术辅导报告;安排课题组成员赴北京、上海、海南、重庆等地区感受其鲜活的现场情景;安排有关领导老师参加市县级课改培训。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近50名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听课,参与教改科研培训,带回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等宝贵经验。对于“走出去”的骨干、教师,我校规定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经验材料,光碟等)交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存档;做一场高标准的汇报讲座,谈别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谈会后对学校的建议与设想;上一堂高质量的移植课,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学习培训,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有了很高的提高,对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内涵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总体设计“三个研究主题”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着力点是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实现系统中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研究伊始,课题组便采用了“整体设计、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课题的研究。

第一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策略

这一方面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围绕“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着重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着重处理课堂教学里面教与学的关系问题,着重探索“研究性学习”问题。

第二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和蓝本。由于创新性课堂涉及的学科多、人员广,课题采用分学科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由实验教师设计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在研究会上进行探讨修订;第二步,实验教师通过自己实验的教学来验证修订;第三步,进行再次验证,确定教学模式的成型,并加了阐述。

第三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

着重研究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水平的科学评价,试图探索新型的学生评价机制;对老师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角色定位、学习环境营造和教育技术运用的综合评价,试图根据不同的学科的特点制定“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要求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新颖性的评价语。如,用“你真聪明,想的和别人不一样”、“你这种想法很有特点”等鼓励性的语言。

(四)整体推进“四大立体课堂”

四通八达的教学时空是网络型新课堂的实施基础。我校打破了传统的“学校课堂”这一单一狭隘的课堂观,以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沟通家庭、牵手社区、链接世界”为目标,构建了以学校课堂为核心,家庭课堂、社区课堂、多媒体网络课堂四大课堂联立的大课堂体系。

第一课堂:室内课

教学目标:以问题为核心,建立“问题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让“问题”充满课堂:问题指向创新。(1)分年段突出问题的连续性:低段——以封闭性问题为主;中段——半封闭半开发问题;高段——开放性问题。

(2)创设问问题的时空:设问题园地,建问题簿。初步形成创新性课堂特有的室内环境文化。

(3)教给问问题的方法。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3、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初步构建起较完善的具有学科特色的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4、形成多元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想问。

5、完善师生行为指南,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第二课堂:校内课

教学目标:以校内活动为核心,建立“活动的课堂”,锻炼学生创新意志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组织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校内活动。

2、开发学生活动课程,形成校本教材。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课

教学目标: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核心,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落实社会实践基地(大雷天然气矿、火烧山等实践基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2、开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校本教材。

第四课堂:网络综合学习

教学目标:以网络环境为载体,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资源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补充。

(五)特色升华“三种研究活动”

1、赛:开展多种竞赛活动,让教师们在创新课堂教学的比拼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在 “创新杯” 优秀论文评选、创新教学片断、教案(案例)展评、阶段研究成果展评等竞赛活动,强化教师间的互相学习提高。

2、联:联系家长,做到家校结合

课题组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评教活动、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大家长了解课堂教学、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下面家长问卷调查后的统计图。

学生家长认为实验对对孩子的促进作用统计图

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最大变化统计图

3、新:创新学生学习活动

(1)课前五分钟特色活动

每位研究教师都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前五分钟特色活动。如语文学科的特色活动有:儿歌诵读、古诗欣赏、新闻快报、好词佳句交流、猜谜语等。数学学科的特色活动有:速算练习、对口令、数学趣味笑话、数学游戏、知识问答等。

(2)建立问题簿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问题意识培养”和“求异思维训练”为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班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簿”,每人每天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

(3)开展创新大赛

课题组定期开展“我的创意”作品大赛、创新作文大赛、、“创新杯”手抄报(或电脑绘画)展评等活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享受创新成功的喜悦。课题组用“成长记录袋”将学生一期以来的重要学习资料保存起来,期末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见证自己的成长足迹。

七、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愉快地教学,有利于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

1、动态的物质环境

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了生动优美的物质环境,如名人画像、版面布置、绿化、音乐等等。而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些教学物化环境利于“静听”的传统模式,然后去营造一种多变的,学生有权利主动创设的动态环境。比如“让座位‘动’起来,课堂上,可以把学生的座位排列呈多样式;课堂上老师走向学生,亲切自然地融入学生中;甚至可以“撤掉作为课堂中心地位的教师讲台”。让整个课堂教学都融合在动态的物质环境中,更大效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2、宽松的制度环境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个体。课堂上要改变一味地“要学生怎么样”,“不许学生怎么样”,甚至“禁止学生怎么样 ”等一些视学生为“敌对”的管理政策。取消不利于学生课堂上发挥创新能力的要求。例如上课时的端坐、举手、答问时的套话等等。可以形成一些诸如允许“插嘴”、“争论”、“标新”、“质疑”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更为“人情化”、更关注“人性化”更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制度。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宽松自由、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愉快。从而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插入《澄溪小学师生行为指南》)

3、民主的人文环境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进而打动学生的情,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真切的信赖、殷切的期待、热切的激励,会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成功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学的民主。以自身的人格形象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才能去熏陶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友善相处、真情相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少了一点指责,多了一点激励。许多教师采用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坐坐学生的小板凳”,“老师在学生面前流露真情实感”等方法,对学生说“我们是朋友”。对课堂上的学生插嘴现象、思考时做小动作的现象,举手时的激昂现象等进行合理的客观的归因。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有信心学习好占83.6 %,能主动回答问题占69.1 %,,喜欢老师的占90.0 %„„这些数据说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氛围。

(二)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灵魂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

1、注入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师生可以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增删。特别是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联系实际,补充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学习知识是有用的。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圆明园》时,便结合保护文物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选择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

(1)多教材组合。以一本基本教材为纲,结合专题性的教材和活页资料,一方面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专题性教材在知识专门化方面的优势。

(2)案例分析。除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精选的中外案例进行讲解,还收集、积累了一批原始案例材料供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分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与网络。使用了PPT、电脑投影、胶片投影、实物投影、录像、因特网、音响、等手段,在同等单位的教学时间内大大增加了信息量。

(4)课程实践。结合课程的需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带着问题走访企业单位,了解社情民意使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3、进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情趣活动中理解知识,体验情感。如儿歌演唱、歌舞表演、课本剧表演、角色扮演、调查访问、谜语竞猜、趣题练习、设计日程等活动。

(三)生成教学模式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骨骼

创新性课堂教学着重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教材内容的综合运用。我们重视将教育科研的落脚点植根在语数等基础学科中,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让这些学科大胆创新,以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改特色。像有的语文老师根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阅读课、对话课、辩论课、表演课等方面进行探索;像有的数学备课组根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在开设数学活动课,实现“生活化数学”上作有益尝试。在研究中我们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创新因素。在教学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将“激发创新”的精神渗透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重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美术、社会、自然等学科教学的整合,主要通过情景模拟、问题探索、专题研究、网上实践等方式,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信息资源的开放。三是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创新离不开实践,在课堂中,我们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造。通过实验,我们探究出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三大模式”是:自主活动式教学模式、尝试探究型教学模式、问题发现法教学模式。

(四)多元的教学评价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动力

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认为:能否实现或者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评价一节好课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设计活动、组织教学。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此,在研究中我们着力构建适应新课程推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课堂环境新

1、教室内外的环境布置整洁、美观、做到以人为本

2、有展示师生创新作品的场所,设计有个性、有新意

师生关系新

3、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

4、生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竞争

教授方式新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好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6、对教材的运用有创意,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7、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网络优势)

8、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9、既重知识传授,又重学生良好习惯和创新品质培养

10、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均有所获

学习方式新

11、全体学生均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浓

12、生生间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效果好

13、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较强的质疑意识和创新意识

评价新

14、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15、善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有利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时,对于教学目标的构建,着重考察“能否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对于教学程序的设计,着重考察“能否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能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对于学习环境的管理,着重考察“能否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合作和交流,能否合理地调控课堂的学习情绪”;对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着重考察“能否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对于教学方法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坚持评价的多元性,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在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精彩评价如雨后般的春笋,层出不穷。如“你的见解真独特,请你将所知与大家分享,分享那无比的快乐。”“孩子,交换苹果,手里还有一个苹果,交换思想,脑里却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思想。”“你像沙滩的阳光,给人关爱,你轻轻滴落的雨点,多愁善感。”“你今天的举手很高,我一眼就看见了,我想经常看到你举起的小手,行吗?”

(五)开放的课程资源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源泉

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资源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建设是网络型学校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当前,教育资源匮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障碍。要扫除这一障碍,学校必须一方面引导师生树立新的资源观,将知识、经验、社会关系、信息、人力等具有社会属性的“非自然物的存在”全部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另一方面必须千方百计多渠道开发整合教育资源,使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创新校本资源

①优化物性资源 “校园时时有故事,校园处处皆资源”。我校在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的优化上努力追求:让每一种标志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成资源,让每一处场景皆育人。

②激活人本资源

学校师生既是教育资源的利用者,又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就是一部时时待续的书,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时时更新的站,一个年级就是一张时时扩张的网。学校一方面鼓励师生以个体为单位用好现有的显形资源,一方面激励师生通过“个体创造、互动生成、网络共享”等方式不断开发隐性资源。“网络型系列化生成性研究活动”是我校激活人本资源的最具特色的方式。我们通常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说讲评互动论坛”、“网络化集体备课”等主题活动,深化年段资源;以校级学科组为单位举行学科组“网络看评课”、“网络主题探究”、“专题网站建设”等专项活动,扩展学科资源;以课题研究组为核心开展研究活动,生成综合性资源„„网络型系列化生成性研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和更新率。

人本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师生的自我挑战、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能力,实现了师生精神生命同成长。

(2)拓展社区资源

家庭、社区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通过建家长学校、设校外基地、请业余辅导员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侧面整合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学校教育资源蕴藏量。

(3)引进专业资源

网络型特色学校的资源建设少不了专业资源的引领。我校引进专业资源的方式有三: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引入专业理论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二是合理购置质量较高、生成性强的声像素材资源;三是加入城域网建设,引进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

我校“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办学思想亦随着网络型教育资源的层层建构不断得以提升。

(六)形成了系列化的课题资料

课题资料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佐证。在开展实验工作时,课题组重视课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形成了系列化的课题资料。共有文字档案资料119卷、特色专集12本、照片档案1册、课题展板4块、光盘资料28盒(盘)、课题网站1个、校本教材24册(小学语文、数学各12册)。

(七)促进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几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实验研究工作进行顺利并取得可喜成果,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1、带动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在该课题的带动下,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3个、县级课题3个。

2、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配备了Dell和langchao两台服务器,建立了校园网,并联接互联网,并有自己的学校网站和科研网站,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提高了实验师生的水平

通过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前,许多实验教师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通过实验,实验教师基本上都能熟练地操作word、PowerPoint、Excel、FrontPage、Author ware和flash等,制作的教学软件也多次获市县级等级奖。

4、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近四年来,学校迎来了中央电视台、重庆台、重庆日报等电台、报刊、杂志社的采访、报导,接待市县级领导频频来校视察工作3次,各级各类获奖(见图表4)明显增加。

这四年来,学校获市级以上各级各类团体奖15项,承办县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二十多次,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论文51篇,市级以上获奖436人次,参加县级以上公开教学7人次,教师参加县以上交流、讲座350人次。目前学校有31名县以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学生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621人次,其中县204人次;市级361人次;国家级56人次,在县以上获奖及发表文章139篇。学校汇编校刊《走近创新》4期;《教育信息》9期;汇编《育人苑》17期;《淼苗》7期。

几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实验研究工作进行顺利并取得可喜成果,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长达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给这所学校注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教育改革的长足发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目前,我校被评为重庆市绿色学校;全国中小学生“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演讲赛集体奖;市级课题“农村中心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研究”结题;重庆市爱国卫生单位;重庆市诚信文明先进单位;重庆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第五届”星星河“全国少年书法摄影大赛集体优秀奖;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先进集体;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陈天宇等10名学生获电脑平面绘画创作国家级等级奖,郑文岚等180多名学生获重庆赛区等级奖。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子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的可测性研究》结题为优秀。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教育研究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赋予创新性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成果将对我校甚至其它学校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为新课题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八、讨论与思考

(一)要正确处理继承、创新二者的关系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大部分教师对课改精神、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有了不同程度的领悟,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课堂组织有了新的变化。一部分教师将课改精神和要求内化在教学中,展示出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具有创新精神,优质高效的新课型,可供借鉴和推广。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上课虽然已经是“全新化”,却令人担忧:有的一节课提问学生

四、五十人次;有的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小组讨论;数学课也安排多次小组讨论;有的语文课小组上互读互听,同桌互读互听,课堂充满“噪音”;有的课让一批批学生上台表演动作,教师、学生都没有“光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也还有一部分教师使用新教材教学,仍然把着讲到底。后两种情况在实验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最后一种情况在中学还比较突出。这些情况值得反思,值得研究。看来,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必要思考、研究教学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二)不同条件的地区的教学应运用不种形式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如我县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层次,有的学校已经开放了电脑班,连接互联网,而有的偏远学校还没有一台电脑,投影教学仍是他们的主要媒体教学方式。针对这样的情况,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不同条件的学校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样的分层发展就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不同条件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就有了针对性,同时,上一层次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也会为后来的学校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创新能力不是教而得之的,而更多地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发展起来的,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支配的空间越大,所产生的创新性的火花就越炽热,创新就越有机会达成。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将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中继续深入思考的重要内容。

高中化学课堂“创新实验”的教学研究

中学数学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计划

怎样使课堂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的数学教学课堂

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400篇

创新性

高阶思维课堂教学研究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doc》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