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1

2020-03-03 14:19: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以山东省昌邑市夏店镇为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无疑,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问题始终是建设的重中之重。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农村,这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以及转移就是其中一个。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的生产水平以及技术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超过劳动力需求的部分。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昌邑市夏店镇几个村子的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探究在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从而寻求行之有效的途径予以缓解、减少或解决。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昌邑市夏店镇的基本情况:夏店镇位于昌邑市东北部,北濒渤海,西邻潍河,这个地区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其次还有一些养殖业和禽类产品加工业,以本地为例,由于生产水平和机械化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业内部,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超出农村实际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因自身素质或其他各种原因,不想或不能外出工作,滞留在农业内部。这样无形之中,给家庭带来了负担,少了一个人的收入,不利于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

2、城市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问题。

城市的吸纳能力也是有限的,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及工业化的日趋成熟,城市中的下岗工人也不断增加,还有日益增加的大中专高校毕业生,这时候的城市还能吸纳多少的农民工?而且大家在选择城市的时候也都往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扎堆”,这样就对城市的吸纳能力形成了更大的挑战。

3、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出现“用工荒”。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有的滞留在农业内部,有的则出现无序流动。与此相对比的,在2010年春节过后,广东等地却出现了“用工荒”,这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4、乡镇企业竞争力小、发展缓慢,不足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乡镇企业作为承接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乡镇企业规模小,较为分散,竞争力小,其本身的利润不大,生存较为艰难。若没有政策上的扶持,其无法发挥预想作用,缓解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

5、转移过程中土地不适当利用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人是被迫成为剩余劳动力的而转移的。由于土地承包或转变成工业用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则被迫成为“农民工”。在土地利用上,耕地资源面积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只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制度上的,也有现实运行中出现的。

1、我国劳动力数量多,社会吸纳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项产业发展不够完善,相应的,其适应社会发展速度、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能力也不够完善。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长人口数量多,这就给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配置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一些制度化因素的影响。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障碍。二元体制使户籍制度僵化,将部分富余的劳动力牢牢地束缚在农业内部,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尚待完善,不少村民反映,土地的承包与出让农民根本就没有话语权,乡镇政府决定了,村委会执行,农民只有点头同意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农民素质偏低,与现代科技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待遇不高。

到城市打工,农民工从事的也一般是一些体力活,很难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在2010年春节过后,广东等地区出现的“用工荒”,这些工人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最低工资保障只有几百元,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说补贴家用,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农民工不愿到这些地方就业,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经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4、土地不合理利用,资源稀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用地,城市用地不断增多,侵占了数量不少的耕地资源。耕地本来就是有限的,这样一来势必就有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沦为“闲散”劳动力,只得另寻出路,但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上的其他因素,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不和谐音。

5、社会保障缺失。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之后,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农民工子女的读书受教育问题等等。农民工在城市往往没有进行选择的权力,只能从事最基本的体力劳动或者服务行业。

6、科技发展、效率提高给农村乃至社会带来的冲击。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在农村地区,使农业所需人力不断缩减,在城市,由于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来所需要的手工作业很多由机器取代,下岗工人也成为一个未解的难题。若再不采取措施来加快企业的转型,不仅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

三、可采取的措施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每提高1%,经济增长率就能提高0.7%;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5%,经济增长率就能提高3.3%。因此,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1、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迄今为止,所有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中,户籍制度是最为根本的制度性约束。改革户籍制度的最终目标是要尽快彻底剥离附加在城镇非农业户口上的种种利益,使得不同类型的户口只有统计上的意义,而不代表身份、利益和社会阶层的不同。一条途径是逐步放宽户籍限制,对于长期留在城市中的一部分农民工,尤其是那些收入已经相当稳定,完全适应城市生活的私营企业主和技能型农

民工,可以让其率先在所在城市市民化,获得城市归属感。另一条途径是构建能人回流、要素集聚的体制和机制,依托县城进行小城镇建设。

2、加快城镇化进程。

必须加快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就近转移农业劳动力,并为大中城市分担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要在努力扩充县城和建制镇规模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和乡镇企业较集中,条件已成熟而又远离现有城镇的农村,采取倾斜政策,投入一定的小城镇发展引导资金,扶持兴建一批农村集镇。总之,要通过实施多元城镇化发展方略,从而增强小城镇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和带动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兴建与产业升级,进而促进城乡就业矛盾的全面缓解。

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中国现实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分散的小农户经营和以原料或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产品经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这些问题是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旧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所无法解决的,所以要求从农业产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深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农村中逐步引入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使农业生产经营建立起完整的发展体系,按照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发达的高效农业。

4、提高农民素质。

第一,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科技教育,离不开资金投入。从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单纯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不可能,关键是要唤起广大农民对教育投入的重视,努力营造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人和社会力量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第二,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第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兴办农村职业教育,对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中学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四,重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和回乡知识青年素质;第五,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种田,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科技兴农。

5、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表现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由于公共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果靠市场提供,易出现市场失灵,因而必须由政府来提供。主要包括: ①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②继续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③加强社会治安和法制建设,为农民非农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④建立健全农民就业的风险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⑤建立有关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预测预报体系,减少盲目性;⑥健全劳动法规体系和市场规划,使劳动力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政府做好了基础服务,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提供保障。

6、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

一是发展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的新就业岗位的媒介。加强并发挥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间、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调节数量供求,带动质量提高,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保证其合理性,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

农村地区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而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合理与否又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只有国家政府重视、社会民众有清醒的认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保证,辅之以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各项基础服务,才能促进社会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

调查报告1

1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1

调查报告1

调查报告1

调查报告1

调查报告 1

调查报告1

调查报告1

调查报告[1]

《调查报告1.doc》
调查报告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