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

2020-03-02 16:49: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体会

我是一名刚毕业出来工作的新老师,教语文。因为是新手,所以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少经验,教学工作差不多三个月了,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这段时间里我却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正,并且对几个月以来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是跟随着四年一班的班主任学习的,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受得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虽然一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但是因与他们的关系良好,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做小动作,因为我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所以才会赢得他们对我的尊重。积极的参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新燃烧起来。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我所教的班是四年部中的差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难度不能太高,是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上课时他们才能认真听。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玩玩具。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语文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习作,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内容多了。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工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小学生心理健康之个性心理的若干分析

白山市八道江区阳光小学

付丽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总是与家庭的幸福、学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描述: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如果家庭幸福为10分,事业有成为100分,那么健康就是0前面的那个“1”,可见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哪些主要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解决?

虽然我国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由于全国小学生基数大,即使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更何况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也有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教育要求过高而引起的厌学、弃学、逃学行为;视学习为最大的痛苦,抄袭他人的作业,对考试产生焦虑甚至达到恐惧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能和父母、教师形成亲密关系,不服从父母、教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鲁莽好斗或者过分胆怯、退缩,缺乏知心朋友,总是独来独往。

第三,情绪方面的问题。如情绪抑郁、冷漠、缄默、易于幻想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激怒,过分焦虑引起的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过分依赖父母等。

第四,个性方面的问题。如攻击性行为,懒惰,自卑,依赖,破坏公共财物、说谎、偷窃、过分任性、孤僻,离家出走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想从个性心理的问题中的攻击性行为,自负,懒惰等方面讲述一些案例,并做一定的分析。

一、攻击性行为

案例:我班里有位男同学总爱打人,要不就动手抢别人的东西,要不就趁同学不注意时推他一把,甚至公开挑衅,追着同学打,一次他的父亲来学校说:“我这儿子很皮,平时我们夫妻两都在上班,很晚回来,也没时间管他,他很傲的,你越骂他越不听,你要好好跟他说”。

[分析]攻击性也叫侵犯性,指的是个体有故意侵害他人的倾向性,不仅包括外显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包括隐性的攻击或侵犯他人的意图。父母绝不可纵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固化,最终会导致严重的个性偏差。小学生由于好动,常有攻击性行为发生,尤其是男生。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常常是工具性的,即为了达到非直接伤害他人的其他目标,如为了抢东西,很少是敌对的,即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标。所以教师、家长在纠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时,要分清性质、找出原因:是对别人产生了敌意还是内心受了压抑?是受了欺负还是因为嫉妒别人?然后再进行针对性处理。 [方法] 1.让小学生明白攻击别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有了矛盾应该通过商量、说理来解决。

2.如果小学生是因为内心过度压抑,需要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转移注意力,即转移小学生的攻击目标,使之把敌意转向一般的物品。

3.如果是嫉妒心导致的攻击性行为,要看到嫉妒心常伴随自卑感产生,认为别人在某方面确实比自己强而自己又确实赶不上人家时产生的,教师要针对这种心态加以疏导,解除对嫉妒对象的敌意,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4.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明确攻击性的危害,可能造成粗暴、虐待的个性,但又不能简单用批评、体罚来强行压制。

二、懒惰行为

案例:我班里有个小女孩是出了名的懒,作业总拖拖拉拉、偷工减料,不仅是作业做一半就交上来,连字都是经常写一半的,每劳动就想方设法偷懒,不愿动弹。有一次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懒呢?她说:“我爸爸也是很懒的”。

[分析]小学生的懒惰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培养方式不当,父母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还有的学生懒惰是有些遗传因素,或是家人的影响,看到爸爸妈妈不做事,她也就学着不做事。 [方法] 1.帮助学生认清惰性的危害。惰性不但给父母增加负担,给周围的人带来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而且会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

2.在学校情境中规定学生劳动的时间,养成整理环境的习惯。决不迁就学生对劳动的消极抵抗,不把劳动作为惩罚,否则会使学生厌恶劳动。

3.与家长沟通。教师、家长都积极地让学生学习、劳动,鼓励学生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三、自负心理

案例:班上有个女孩,她上课很会表现,也很聪明,很招人喜爱,成绩也不错,我们各科老师都喜欢她、夸奖她。可是,最近我发现她很自负,总是瞧不起别人。小朋友们都不爱和她玩,她做错事,从不向道歉,总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有时甚至对成年人也非常傲慢无礼。 [分析]儿童自以为了不起的自负心理,是自我认知缺陷的一种表现。处处瞧不起别人、对大人也常常傲慢无礼,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一般地说,自负多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或是表现在家庭条件较优越、具有某种先天优势的孩子身上。自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家庭这方面来讲,多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们所导致的。一些过分的夸奖。客观上助长了她自视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因而得意忘形,目空一切。这说明,孩子还缺乏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如果成年人再对孩子评价不适当,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真的像人家评价的那样毫无瑕媲。 [方法] 1.逐渐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应客观实际。孩子总是有不足的地方,家长不要因为溺爱孩子就不切实际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没完没了地表扬孩子,这样易形成孩子的自负心理。

2.给孩子适当的批评。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对孩子的批评也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而要客观地指出孩子的不足。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

3.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给孩子创造一点儿遭遇挫折的机会。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使孩子心理机制健全,不至于过分自负,经受不住任何打击。

4.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半是由于成人教育方式不当所引起的,无论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还是孩子的意志软弱、自负心理严重,多半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保护孩子所导致的。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们一定要理智地爱孩子,科学地爱孩子。

5.让孩子多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当他们看到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接触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具专长的人,认识到“强中还有强中手”,就不会为自己的一点点小成绩而自负了。因此,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而不要“坐并观天”,夜郎自大。

一桩桩的案例,一个个的心理问题让每一个老师,家长看了都担心、头痛。但是只要我们重视起这些问题,并进行一定的措施,我想问题会越来越小的。

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白山市八道江区阳光小学

付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一些孩子生活草率、做事不认真、学习马虎、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感缺乏,较少责任行为,他们只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对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全然不顾。因此,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然而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蜜罐子里已变得特别脆弱,他们根本经不住一点挫折。他们在学习上常常表现为无目的性,不积极,他们总认为学习是为家长、老师,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由于他们的学习责任感不强。以下我将谈谈我是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的: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没有行为的动力。要让学生认清学习是他应尽的义务,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首先:正面引导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使学生逐步认清学习具有生存、继承、交流、实现超我和报效祖国等作用的同时,讲述中国文明史和屈辱史,激发其学习责任感。其次,反面引导。个别对学习不负责的学生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我帮助他,更要通过他来帮助像他和即将成为他的学生。帮助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舆论的力量。例如:学生吕洋,常常不完成作业,屡教不改,这时就明确地指出这就是对学习不负责的行为,然后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帮一帮,从而增强学生的认识,达到帮助该学生,警示全体学生的目的。

二、榜样示范、升华情感

心理学表明人的认知评价是受他们劝说,诱导的影响。作为教师就要通过恰当的启发、诱导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评价,从而达到调节学习心向的目的。

责任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小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心,这因为老师给予了他责任与信任。如果老师把对小干部的责任和信任推广给全班同学,那么全班同学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提高。我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给予事情做,给予担子挑,广泛聘任小干部。平时,我总强调谁都可以当小干部,只要他有一颗对工作负责,对集体负责的心。又明确规定了每个小干部的责任,如体育委员,负责班级中的一切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冬锻等,文娱委员负责好艺术课的带队等。值日班长轮流当,管理教室里的各个方面。我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要求,把语文、英语、数学的小组长全部分开,让这些小组长协作任课老师开展工作,在班级管理中负一定的责任。每两周一次的自主班会也是自己报名当主持人,负责节目的编排、主持稿的撰写等。这样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而我则站在局外,发挥启发诱导,补充完善,协调督促,适时激励的作用。我每天捕捉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在我的“大力赞赏、大肆鼓吹”下,不但使每个同学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责任心膨胀了,作为班主任的我何乐而不为呢?我在四年级德育工作班级管理中,对学生教育始终贯穿的主线是“呼唤责任心,培养责任感”,班级稳定了,学生成长了,我看到了成功。但是也更清楚地知道责任心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各尽所能。其次还可以指导学生深入认识身边的教师,家长和同学的先进事迹,强化每个人都应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其责任感,培养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让他们逐渐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把责任认识、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不能靠说教,要通过集体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开学初,我就制定了卫生值日表。有意识的把各种劳动任务分配给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让大家有事可做,做事有责任心,从而形成人人为集体的良好班风,使学生逐步养成责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做好,要对事情本身负责。我要求学生自己整理书包、抽屉、书柜。书包做到表面清洁内无杂物;抽屉左边放文具,右边放书本;书柜里的书摆放整齐,从小到大依次摆放,有条理性。同时要求学生在家写完作业自己整理文具、书桌、书包;早上起床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 本期我们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检测就是很好的一次教育活动。在办小报的活动中,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字写的好的同学就写字,画画好的同学就画画,其它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只有大家都负责起来,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总之,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将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

四、让学生始终参与,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时,老师时常会大声呵斥,总是通知家长来校处理。家长赔礼道歉,或是赔偿,整个过程中,学生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用担。心想,反正有爸爸妈妈呢,他们会处理好的。最多晚上回家被家长打一顿。可是下次发生问题时还是这样处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定势:自己不用负责任,千斤重担自有父母担.学生依旧逍遥依旧自在,以后自然还会犯下类似错误。

我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过失时,应实事求是讲清道理,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态度,明确指出过失和弥补过失的办法,尽量不要通知学生家长,不要大声呵斥,更不要夸大其辞恐吓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这样,他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主动体会到对方的感觉,考虑到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只有当孩子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过失后果所带来一系列麻烦,在心中留下痕迹,铭记在心。这样就会事先考虑后果,停下即将犯规的脚步,才能形成所谓的责任心。才会有所谓的责任心。

当然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有责任感的氛围下快乐地成长吧。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热爱

白山市八道江区阳光小学

付丽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在大脑里先建立这个东西,而不是给予这个知识;只有在孩子大脑里已经有了这个东西后,才能让孩子得到这个知识。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教育,只有限制,才能让孩子产生渴望。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是给孩子硬灌知识,扼杀孩子的渴望,孩子不要还不行!

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与真正的教育是完全背道而驰的,现在的教育是只顾眼前,只想着“模仿式的成功”,而没有想想孩子到了四十岁以后怎么办?孩子到了四十岁就是大人了,他怎么办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他的事情由他自己做主,与教育已经没有关系了。真的是这样吗?我已经四十岁了,我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对我的伤害!我四十岁才有了理想,都是教育害的;而那些四十岁了还没有理想的人,不是更悲惨吗?!

我在给“笨妈妈”写的一篇文章里,就希望读小学四年级的“聪明妞”开始写小说,去创作,不要去大量地阅读,大量地阅读可以立即让“聪明妞”写出非常漂亮的作文,但是,这是模仿式的成功,快是快,就是人云亦云,大脑得不到复杂的发育。

创作难吗?对于孩子是非常非常容易的,因为他大脑里没有什么知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写作文要自由得多;就是说出心里的话,怎么思考的,就怎么说。我现在还是写不好作文,一遇到写总结、听课记录等东西,我就抄袭我的同事;但是,我却可以写出来一篇又一篇文章出来,为什么?因为我写文章是创作,是自由自在的;而写总结、听课记录是模仿;我发现,只要过了一个坎,创作比模仿要容易得多,就象是飞机,启动的时候是非常慢的,一上了天,就不一样了;创作的速度要比模仿的速度不知要快了多少倍!

让孩子写小说,就是让孩子去创作、去创造,让孩子的大脑复杂发育;不让孩子大量地阅读,就是防止他去模仿,防止他的大脑简单发育。

当孩子写小说的时候,他就会描写一个人,描述一个事情,在创造的过程中,他的大脑里就有了自己的东西。有一天,他就渴望地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描写一个人、描述一个事情”,这个时候,他去看大师写的小说,哈哈,立即就豁然开朗:“原来可以这样写啊!” 他就得到了一个智慧。

而让孩子大量地阅读,孩子的大脑里没有自己的东西,知识就可以先入为主,这样,他就感慨起来:“大师写的小说太好了!我不行啊!”他就知道创作是非常困难的,他只能模仿,永远也不能超越大师。既然不能超越大师,那么他还有什么热情去做这些没有意思的事情?当然,他就不可能产生热爱!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硬灌知识的时候,也就是在扼杀孩子对学习的热爱,这又如何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热爱?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语文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doc》
教学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