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

2020-03-02 16:48: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1版冀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教学体会

后堡街小学 岳玉林 见到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时候,您也许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与一年级上册相同的体例结构、编排方式、装帧设计一定会使您倍感亲切,上册教科书曾经带给了您的欣喜与收获也一定会使您今后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而崭新的教学内容也一定会激起您更大的热情,就让我们再一起翻开它,去领略它的丰富内涵吧。

一、教材特色亲近儿童

选文贴近儿童生活。表现在课文题材以及课文的内容和视角方面。注意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文,以儿童的视角认识周围社会和大自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爱大山我爱家》《爸爸,你知道吗》等课文均以儿童的视角写他们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语言活泼、自然。课后习题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感受为起点,启发想象,联系生活,扩展视野。教材内容简洁明快,由课文、课后习题、综合学习几部分组成,

重点突出。习题的设计、综合学习的编排等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扎实——突出语文的基础性,强调诵读、积累、感悟——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开放创新。练习、综合学习更开放,留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空间;学习方式更灵活——突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生活化。

二、主题单元与课文, 从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兴趣需要出发

教材按文化主题共分八个单元,每单元由三——四篇课文和一次综合学习构成。一至八单元的文化主题大致为:我们的家园;亲近大自然;环境保护;亲情与友爱;科学探索;儿童生活;哲理故事;传统文化。综合学习的各项内容和课文的学习既有联系又更加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

教材的选文继续坚持从低年级学生实际出发,儿童喜闻乐见,文质兼美的原则,吸古今中外之精华,精心选文,尽量为孩子提供最佳的语言范本。除继续保留一部分琅琅上口的韵文、古诗外,其它课文以童话或故事为主。

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写的是接近儿童视野、举目可见的景物,属于“爱恋家乡的山水土地,热爱祖国的壮美河山,放眼绮丽多姿的世界风光,陶冶性情、激励心志、开阔胸怀;”的文化主题;

二、三单元属于“珍爱生命,崇尚自然,人与环境的容融和谐,关爱万物共有的家园”文化主题。但两个单元角度不同,二单元的几篇课文侧重于大自然本身的美好;三单元侧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第四单元贴近儿童的情感,表现的是“亲情、互助、友谊,爱的博大与永恒”;第五单元撷取了几种自然现象的特征与美妙,将儿童的眼光引向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与联想,用文学语言渗透科学精神,属于“科技发展,科学幻想,热爱与崇尚科学,培育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精神”文化主题,第六单元侧重于儿童的思维品质,精神品质;第七单元通过富有哲理的童话诗、故事等揭示道理,启迪思考。这两个单元属于“人物形象、人格精神、生命的真实与完美”的文化主题;第八单元“学习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借鉴融汇多元的世界文化,探求人类文化的精华;”的文化主题,从儿童熟悉的古诗、民间故事入手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有些课文的主题与上册相同,但课文的内容和深度都较上册略有深入。例如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中的几篇课文较之上册教科书中的“共同的家园”一组课文,内容更加具体,也更侧重与孩子们自身的活动和感受。再如 “亲情与友爱”单元,上册主要体现的是母子情、师生情,下册着重表现的是朋友之谊。同样是写儿童生活,上册主要强调个人的自强与自立,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下册教科书中孩子的目光放得更远了一些,写儿童眼里的社会、成人:《星星和哨兵》《孩子们的花》等。《三字经》节选,十二生肖和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故事,旨在通过这些经典篇章的诵读和浅显易懂的故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课后练习继续坚持删繁就减,突出重点的原则。内容大致有两个侧面:一是读和写,以加强学生的底气。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在诵读中引发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与想象世界,激活学生的灵气。

具体来讲,课后习题的编排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

1.朗读、背诵。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拼音,认识了350多个字,具备了一点阅读注音读物的能力,尤其是孩子有强烈的尽早阅读的兴趣与欲望。所以朗读与背诵应该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实践形式。朗读和背诵旨在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这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

2.识字写字。识字主要在阅读中进行,这里尤其要打好写字基本功,这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教材中所学生字合体字的比例增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认识新偏旁、了解字的结构增加记忆,学习书写。

以上体现的是语文的底气,是保底的教学内容。

3.感悟语言。

P22《风》引导学生在感悟课文语言的同时通过续写内化语言。 P39“读一读,想一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感悟语言。

如P70“你有神奇的耳朵吗?试着用心听一听。”——感悟象声词语、拟人化句子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再如P109通过朗读猴子们接连叫喊的场面体会“猴云亦云”的喜剧场景;

P

26、P80和P105的“演一演”,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感受,吸收语言。如P26借两个小孩的对话指导学生表演时首先要认真读课文,

4.激发情感,启迪智慧

细心的教师可能已经发现,课后从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口吻生发的问题较上册多了起来,调动孩子的情感,保护孩子的问题意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是这一册书的一个训练重点。问题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要学有所得,更要学有所疑,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心理以及思维品质的培养。如P3《祖国多么广大》一课“我们离海南岛有多远,怎么走?长江有多长,黄河呢?”;《春雨的色彩》一课“春雨春雨,请问你愿意洒落到什么地方?春雨春雨,请问你为什么总下不大?”;P62“小溪、小鸟、花朵、小树……都是我的好朋友。我要去和他们说说悄悄话。”……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是无须回答的。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交流、畅谈的的欲望,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5.向生活扩展

要学会读有字之书,更要引导学生阅读无字之书。使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协调发展。 (1)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如P9《我爱大山我爱家》借两个学生的对话“住在大山里真美呀”“我家住在……”的口吻引出交流话题;P88《夜色》直接要求“你眼中的夜晚是什么样的?把你的感受说给同学们听。”(2)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 。《美的回答》P36“我们还能为大自然做哪些事情呢?”《达尔文和小松鼠》“我想读读讲达尔文的故事书,更多地了解他。”

三、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大致有三个侧面。一是落实底年级段以识字为主的课程要求,着眼学生体会汉字的文化内涵、构字规律和审美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主动儿童主动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和体会汉字形体的优美,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强化儿童的语言感受和语言积累,丰富语汇,培养语感。三是初步渗透写话,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想说的话,把语言文字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有几个栏目相对固定,承接上册并和以后几册有相对的系列性。

综合学习中较为固定的栏目是“我要写好看”、“我的小本本”和“口语交际”,其他如“有趣的汉字”、“我能读准”、“读读背背”(“读一读”)等栏目穿插在各个综合学习中。“我能读准(好)”,出现四次:(1)了解形声字中表音的部分古今读音的变化,防止出现认字只读半边的现象;(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轻声的读法;(3)复习巩固学过的生字;(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语气词的作用。“有趣的汉字”的汉字,出现六次: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学生渗透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象形、会意、形声等),发现、辨析形近字等内容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巩固识字效果。“把字写好看”将基本结构大体相同的字归类,便于知道学生加强练习,把字写美观。“读读背背”(“读一读”)的内容既有短小优美的散文、琅琅上口的现代儿童诗,又有意韵悠远的古诗、对韵,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意境,获得良好的语感体验。“看电视识字”“我在公园里”等内容继续渗透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培养学生课外识字的能力,养成生活中识字的习惯。“我的小本本”中有课文中精彩词语、句子的记录,有“我”对课内外生活的感悟,想写就写,想画就画,想记就记,孩子们继续在小本本上表现自我,宣泄内心的感受。口语交际设计八个话题,话题的选择来源于孩子们闪烁而毫不矫筛的眼睛;来自孩子们灵动而纯净率真的心灵;来自孩子们平凡而不乏新奇的生活。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想象类:“怎么变了”“谁的本领大”“等我长大后”“插上想像的翅膀”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类:“哪里的孩子最快乐”“请让我来帮助你” 课外学习,培养能力类:“我喜欢的电视节目”“ 你会借书吗”

方面内容从形式上说分三个层次,一是设臵一个情境或一个活动,在情境中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如“谁的本领大”“等我长大后”等;二是话题本身激发表达欲望,引起交流互动。如“哪里的孩子最快乐”“请让我来帮助你”三是渗透课标要求,培养良好习惯。如“你会借书吗”承接上册的“好看的书”,继续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识字写字

运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注意的能力较差。因此,识字教学切忌教学方法刻板单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尤其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手、脑以及身体的其他器官并用,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在活泼生动的活动中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 做做玩玩生字卡片” “做动作,猜生字”“扩展词语”等一些生动活泼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颇受学生欢迎。

同时,写字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汉字的书写与其他文字的书写相比较,具有更多的讲究,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智,书法艺术的产生也正是基于此。只有使学生成为审美主体,去用心体会、审视和“创造”审美对象——汉字的时候,学生的心性才会得到陶冶,。因此,教学中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去把握写字教学的内涵,在写字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材中看

一、描

一、写二的编排,以及《写字》课本中看

一、描

二、写三的练习形式,既保证了写字的量,边欣赏,边书写的方式又提高了学生的书写兴趣。

握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任务的弹性要求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的生字185个,会认444个。识字教学中所要遵循的原则从识字量上说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从字种上说是结合实际,灵活把握。即具体识哪些字,除教材以外通过哪些方式再认识,教学中可以弹性掌握。要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拓宽学生生活的视野和识字的领域,鼓励其在生活中识字和运用。尤其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广泛识字。对低年级的写字要求不能硬性拔高。对汉字笔顺、笔顺、间架结构等不做知识性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体悟写字的规则,把握写字的要领。

阅读

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力求把握以下几点:

1、坚持识字为主

仍然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坚持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识字教学。在方法上坚持“三步走”:第一步,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在认读课文中认读生字,解决字音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了解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字义。第三步,在阅读过程结束之后,学生已经能够读准字音,了解字义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识记字形,渗透汉字的结构规律和文化内涵,学习识记方法,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

2.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低年级阅读的重点是在读中引发兴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指导学生的朗读要体现三个层次: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认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其次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从感情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创设情境,使学生用真情实感读书,用心读书。有的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哪些地方应该重读,哪些地方应该轻读,而不是从调动学生的感情入手,在读书中去自然体会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最高层次的朗读应该是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有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模仿自己读书的语气、语调,而忽视学生对作品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同一篇文学作品,年龄不同、阅历不同,体验和感受也会有所差别。用朗读的方式去解读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正如我们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一样,在朗读中也要允许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技巧。如果说朗读还带有一定的技巧性、表演性,诵读则是一种学生全身心投入后潜心读书的一种状态,“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等是它绝好的表现形式。在诵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知不觉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或喜或悲,或忧或惧,从而实现与作者的沟通,与作品中人物的交流。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加强对语言材料的记忆和背诵,建立起感性的语言模型,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

3.尊重学生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阅读指导应重点放在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敞开想象,在想象中理解作品,达到与作品、作者的共鸣。不同性格特征、学习程度的学生对相同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可能是不尽相同的,阅读指导中尤其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初读课文时交流对文章内容和疑难之处的初步感受;细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主题、精彩之处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各种层次的学生踊跃发言,尊重所有孩子的意见和观点,在交流中实现生生、师生、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者的沟通与碰撞。语文是诗意的、浪漫的、朦胧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不能够象对待科学学科一样要求那么精确、系统、完备,语文学习应该是鲜活的、生动的、多彩的、个性的;阅读的过程就要体现一个体验、品味、感悟、联想、互动互生、虚实相映、趣味层生、百阅常新、永不生厌的学习过程;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理解,才会常使学生“抬头而读”,掩卷深思、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学习中才总有“我”在,有“我的感受在”,才使学生面对课本倍感亲切,这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亲和。

4.多读书,扩大阅读量

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要求。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中又对阅读的作品种类、数量作了具体规定。而要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必须从阅读量入手。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读物,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要使读书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一定要切实发挥好教材配套读本《童年书架》的作用,可以采用课下自读、教师指导下研读等方式有效利用好这本书,以更好地扩大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增加阅读兴趣。 同时要加强有意积累意识,强化背诵要求。小学生记忆力好,语言接受能力强,要很好地发挥这一优势,多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古诗、优美散文、现代诗歌等,引导学生背诵、记忆,培养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和习惯,进而使他们幼年的积累与记忆影响他们一生中良好品格的形成。

“我的小本本”要求学生坚持经常使用,不断记下自己喜欢的词句,积累自己喜欢的资料,写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因此,作为低年级的习作教学,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以下几点:

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看待习作教学习作是学生发现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是学生用笔描绘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因此,写真实应该作为习作教学的核心。无论是纪实性作品还是学生自编的童话等想象性作品,都应该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有为而作,不生编硬造,不虚情假意。要将学生的习作学习过程看成是培养学生做一个真实的、不虚伪做作的人的过程,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对待习作教学,使学生在学写作的过程中学习做人。

作品已鼓励欣赏为主,不做所谓写作技巧的指导。

写作过程中学生动用自己的心智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于文字,对小学生来说,也许这种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转化的技巧还是十分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语言的作用却是十分积极的、有意义的。教师要促使和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的实践。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要始终报以欣赏、鼓励的态度,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成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同时要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定期组织“日记欣赏”等活动,鼓励学生间互相赏析、交流。要使写作成为联系和沟通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感情的纽带。

激发兴趣、因势利导,使习作真正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

习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低年级的习作教学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通过写作,表达心中的愿望,诉说自己的观察与发现;通过习作,实现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沟通。因此,教师要有意激发学生习作的动机,使学生感受习作的目的性。如父母、同学过生日了,写张贺卡表达心中的祝福;快乐的事情可以写出来和别人一同分享,心中的烦恼写出来让大家帮助解决;和父母、同学一起编写“家庭大事记”“班级日志”等。总之,要结合日常教学,使积累和写作规范化,养成日积月累、乐于表达的习惯。 口语交际的内容既要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安排交际时间,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交际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要力求把握以下几点:

口语交际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为出发点。《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要求是:

教学由课堂引向生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学习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要求“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口语交际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依据教材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灵活处理,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例如“你会借书吗?”一项口语交际内容,有条件的话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在与图书管理人员的实际交往中了解有关规则,体会与人交流的要领。

教学实际,使口语交际教学日常化、系列化。依据教材提供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将话题生发、展开,变成系列的交际活动定期开展。如“请让我来帮助你”,可以扩展成“说说我的心里话”“我的烦恼”“我的问题”等系列问题;“你会借书吗?”旨在通过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扩展为“好书大家读”“向你推荐一本好书”“书中人物大家谈”等系列活动。学生的生活日新月异,天天精彩,老话题也会常说常新。

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中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同时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在不知不觉中调控孩子们的交流过程和质量。教师尤其要关注那些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学生,多给他们以期待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展示自我。

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引发师生间、生生间双向的、多向的交流与互动。教材中的许多交际内容,本身就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如“谁的本领大”“等我长大后”等要求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交际内容。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布臵教室、制作道具,甚至参与到表演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游戏气氛中学会交流。

总之,开渠放水,是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唯一途径,“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学生的感情、态度和兴趣,就是学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一旦学生敢于说,乐与说,喜欢听,善于听,才能逐渐学会说,说得好;学会听,听得真。

过去的教学生活让我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使我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会及时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和大家分享,愿我们乘着课改的春风,和孩子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语文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doc》
教学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